不同免疫途径对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1期动物科学
摘要将1200羽1日龄皖江黄雏鸡(商品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对照组未免疫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通过喷雾、点眼和滴鼻途径免疫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免疫剂量均为1羽份,试验期22d ,研究不同免疫途径产生的新城疫抗体效价。
1~22日龄,每3d 每组取鸡30羽,心脏采血,分离血清,检测鸡新城疫抗体,共取样本8次。
结果表明,1~13日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鸡新城疫抗体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均呈现上升趋势;13~22日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抗体呈下降趋势。
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组间抗体效价差异不显著(P ≥0.05),说明通过喷雾、点眼和滴鼻3种不同途径免疫雏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相似。
因此,从生产效率和劳动成本角度考虑,推荐规模肉鸡养殖采用喷雾途径免疫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
关键词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免疫途径;抗体效价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8)11-0225-01
不同免疫途径对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诸亚平1卢运站1杨金兵1程帮照2刘鹏义3
(1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畜牧兽医管理局,安徽宣城242000;2宣城市畜牧兽医局;3安徽华卫集团禽业有限公司)
新城疫是危害养鸡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烈性传染病,OIE 将其列为A 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该病主要侵害鸡和火鸡,以呼吸困难、高热、下痢、神经紊乱等症状为特征
[1-3]。
疫苗免疫是预防新城疫的有效措施,通过免疫提前建立局部黏膜抵抗力,可有效预防新城疫的发生。
合适的免疫途径不仅要求免疫效果好,还要求能降低免疫工作量。
目前,新城疫疫苗种类繁多,如灭活疫苗、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不同疫苗的免疫途径不同,其中已经广泛使用的为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常用免疫途径有滴鼻、点眼、喷雾。
因此,选择1日龄皖江黄雏鸡(商品代)作为试验动物,进行鸡新城疫弱毒活疫苗滴鼻、点眼、喷雾不同免疫途径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出高效的免疫途径,提高免疫工作效率,为优化制定新城疫免疫程序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对象:1日龄健康皖江黄雏鸡(商品代),由安徽华卫集团禽业有限公司提供。
日粮:肉鸡全价配合饲料,由安徽华卫集团饲料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疫苗: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弱毒活疫苗(HB1株+H120株),由北京信得威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为201603001。
检测试剂: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由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抗原批号为2015022;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阳性血清,由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阳性血清批号为2015001。
1.2试验设计
试验选择1日龄健康皖江黄雏鸡(商品代)1200羽,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对照组(CK )和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300羽。
对照组(CK )不免疫新支二联苗;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在1日龄分别通过喷雾、点眼、滴
鼻途径免疫新支二联苗,免疫剂量均为1羽份。
试验鸡在安徽华卫集团禽业有限公司肉鸡场按常规方法进行饲养管理,试验过程中未接种其他疫苗,试验期为22d ,在试验过程中
注意观察并记录各组鸡的采食、饮水、活动、精神状态及临床症状。
1.3样品采集与处理
从1日龄起,每3d 每组随机选取30羽皖江黄鸡,心脏采血,分离血清,按照《新城疫诊断技术》(GB/T 16550—2008)中血凝抑制试验(HA-HI )方法进行抗体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单因素ANOVA 数据分析方法比较,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E )表示。
2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各组抗体水平均呈升高趋势,且差异均极显著(P ≤0.01),特别是在13日龄时抗体水平最高,但是免疫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13日龄后,与对照组相比,抗体水平逐渐降低,但是仍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高于对照组。
从免疫途径看,4日龄时,试验Ⅰ组抗体水平略高于试验Ⅱ组,但略低于试验Ⅲ组,差异均不显著(P ≥0.05);7日龄时,试验Ⅰ组抗体水平略低于试验Ⅱ组、试验Ⅲ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10日龄时,试验Ⅰ组抗体水平略高于试验Ⅲ组但略低于试验Ⅱ组,差异均不显著(P ≥0.05);13日龄时,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抗体水平相同,均略高于试验Ⅱ组;16日龄时,试验Ⅰ组抗体水平显著低于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差异极显著(P ≤0.01);19日龄时,试验Ⅰ组抗体水平略高于试验Ⅲ组但略低于试验Ⅱ组,差异均不显著(P ≥0.05);22日龄时,试验Ⅰ组抗体水平略低于试验Ⅲ组,但略高于试验Ⅱ组,差异均
不显著(P ≥0.05)。
3结论与讨论
鸡新城疫也称为亚洲鸡瘟、伪鸡瘟或非典型鸡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重要的2种疫病之一,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疾病。
发病的临床特征是呼吸困难、严重下痢、黏膜和浆膜出血,伴有神经症状[4]。
该病在我国已广泛流行,新城疫病毒的污染严重,在鸡群中持续存在。
因此,有效免疫已经成为防治该病的有效手段。
目前,新城疫疫苗的种类很多,如灭活疫苗、基因工程苗、活疫
(下转第227页)
作者简介诸亚平(1973-),男,安徽宣城人,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防
疫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8-03-12
225
表1不同日龄和不同免疫途径鸡血清新城疫抗体水平
(lg2)
组别日龄147101316
1922
对照组(CK ) 2.57±0.17 2.47±0.10Bb
2.50±0.10Bc 2.33±0.11Bb 2.37±0.11Bb 2.30±0.85Cd 2.53±0.15Cc 2.60±0.91Bb 试验Ⅰ组 2.67±0.22
3.73±0.32Aa 5.13±0.13Aab 6.17±0.18Aa 7.87±0.15Aa 6.67±0.15Bc
4.60±0.16ABab 3.43±0.13Aa 试验Ⅱ组 2.73±0.22 3.60±0.16Aa
5.23±0.20Aa
6.27±0.14Aa
7.83±0.16Aa 7.23±0.21Ab 4.97±0.16Aa 3.17±0.20ABa 试验Ⅲ组
3.00±0.19
3.83±0.17
Aa 5.67±0.23
Aa 5.90±0.11
Aa
7.87±0.16
Aa 7.67±0.13Aa
4.23±0.16
Bb 3.50±0.18
Aa
苗等[5-7],其中减毒活疫苗使用较广泛,可以通过滴鼻、点眼、喷雾等途径进行免疫。
通过滴鼻、点眼进行的免疫接种时,疫苗可直接刺激眼底部的哈德氏腺和结膜下弥漫淋巴组织;而喷雾途径主要刺激鼻、咽、口腔黏膜和扁桃体等,这些器官组织是新城疫病毒初次感染的靶器官,因而在首次免疫时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刺激呼吸道黏膜系统的免疫应答,增加呼吸道的sIgA 效价(因为sIgA 在呼吸道免疫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使雏鸡在低日龄时感染鸡新城疫病毒的几率也大大降低[8]。
但禽类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免疫工作是养殖场的常规工作之一,由于免疫数量较多,因而免疫工作繁重。
本项目通过比较滴鼻、点眼、喷雾等途径进行新城疫疫苗免疫,结果显示,喷雾组抗体水平与滴鼻组和点眼组相近,没有优劣之分。
因此,在当前生产实际中,肉鸡养殖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新城疫弱毒活疫苗可以由供苗企业统一进行喷雾接种,节约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和时间,同时降低了操作误差,对鸡群的应激更少,因而喷雾途径更适用于生产养殖实践。
综合本文来看,喷雾、点眼和滴鼻这3种免疫途径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基本一致,没有显著差异。
1日龄皖江黄雏鸡(商品代)规模养殖采用喷雾免疫新城疫弱毒活疫苗,适于群体实施,更符合生产实际。
4参考文献
[1]武发菊,刘学荣,尚勇良,等.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0(10):145-148.
[2]傅先强,仇宝琴.肉鸡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3-142.
[3]周锐.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4):149.
[4]韩向东,任国宽,毛卫兵.鸡新城疫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25):145.
[5]武发菊,刘学荣,尚勇良,等.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0):145-148.
[6]王贺民,秦素琴,魏涛.鸡新城疫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06,28(18):48-51.
[7]白军,刘淑红.鸡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10):106-107.
[8]沙永刚,程国富,邵华斌.鸡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 相关研究进展[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3(8):4-5.
(上接第225页)
活率(蝌蚪变态为幼蛙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隆肛蛙冬眠期和繁殖期观察
隆肛蛙一般在11月底进入冬眠,次年惊蛰前后苏醒。
4—8月抱对繁殖,产卵量为200粒左右,卵质较其他蛙类坚硬。
由于其种群数量稀少,一般喜欢在较大的湿地、河流产
卵,观察统计的样本较少,对其产卵量的调查结果尚不明确。
2.2隆肛蛙蝌蚪生长发育期调查
隆肛蛙蝌蚪呈褐黑色,体长,尾巴长(其他蛙类蝌蚪体长一般<5cm ,隆肛蛙蝌蚪体长在7cm 左右),头部尖,一般在水面中部活动,能在一般流速的河流中游动。
隆肛蛙蝌蚪生长发育期长,能以蝌蚪状态越冬。
隆肛蛙蝌蚪变态前体形瘦长似鱼状,颜色变浅。
由于隆肛蛙喜爱在较大的湿地、小溪和河流产卵,蝌蚪易被流水冲散,蝌蚪活动生长区域较大、较分散。
这也给统计蝌蚪数量、成活率带来困难。
2.3隆肛蛙蝌蚪变态期观察
野外调查发现,隆肛蛙蝌蚪变态前期体色变浅,脊部呈现淡绿色带,两侧淡白色。
冬季测量蝌蚪体长约7cm ,未见出现前后肢,相比其他蛙类变态期前后肢出现时间较晚。
由于冬季水温低,蝌蚪不活跃,易被其他水生昆虫如水螳螂、水鳖捕食。
加之隆肛蛙肉质肥美,鱼类天敌众多,因而成功完成变态的隆肛蛙蝌蚪数量极少。
2.4隆肛蛙种群分布和密度调查
隆肛蛙种群分布和密度调查结果包括亚成体和成体
2个部分。
野外调查样带样方汇总统计分析发现,隆肛蛙栖息地主要为小溪、河流、森林、灌丛和稻田,种群分布海拔区间为500~1800m ,分布密度为1只/hm 2,种群密度很小、数量很少。
究其原因,一是隆肛蛙肉质鲜美,是很多蛇类、鸟类和昆虫的食物;二是隆肛蛙蝌蚪生长发育变态期长,相对需要更稳定的生长环境,对生态环境要求更严格;三是隆肛蛙更偏爱流速不大的小溪和河流,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建立拦河坝和水库导致水流变化较大,影响其繁殖成活率;四是天然的小溪和河流由于降雨极易导致洪水泛滥,影响其繁殖进程。
3结论与讨论
隆肛蛙一般在11月底进入冬眠,次年惊蛰前后苏醒,海拔越高进入冬眠时间越早,苏醒时间越迟。
隆肛蛙蝌蚪期较长,可以以蝌蚪度过越冬期。
隆肛蛙栖息地主要为小溪、河流、森林、灌丛和稻田,种群分布海拔区间为500~1800m 。
分布密度为1只/hm 2,种群密度很小、数量很少,究其原因为
隆肛蛙自身生物学特征限制和人为因素干扰。
4参考文献
[1]费梁.中国两栖动物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0-247.
[2]潘涛,周文良,史文博,等.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调查[J].动物学杂志,2014,49(2):195-206.
[3]夏坤,吴民耀,周凤,等.五种蝌蚪口器及舌鳃骨的结构比较[J].四川动物,2012,31(4):593-597.
[4]王静,杨东,袁朝晖.合征姬蛙体色特征及其环境指示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247-248.
[5]师杜鹃,麻友立,袁朝晖.泽陆蛙蝌蚪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8):270.
[6]杜小如,孙亚群,袁朝晖.两栖动物资源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15(9):274-275.
[7]马伟锋,刘伟,袁朝晖.洋县饰纹姬蛙种群分布与密度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15):234.
麻友立等:洋县隆肛蛙种群分布与密度研究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