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与混沌——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道”与混沌——从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二)
作者:涂宗流时间:2007-11-23 16:17:00
【摘要】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
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
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
【关键词】本原;神话本原;象;混沌;本体
郭店《老子甲》[1]中,老子主张“以道治国”。
其治国方略就是“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子认为机谋(智)、巧言(辩)、诡诈(巧)、贪婪(利)、用己而背自然(忄爲)、私心忧虑(虑)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必须绝弃。
从治国考虑,根本问题是人,是人的思想。
如果能活其人之本性以大其真,轻其私心以减少私欲(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就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
如何“视素保朴”?其形上根据就是“道”。
什么是道?老子说:“有状昆成,先天地生,……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第21简至第20简)“道恒亡名,……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第18简至第19简)“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定。
”(第13简至第14简)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道”是实在性的存在,是本原性的,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
一、中国古始神话本原论
“道”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有儒家的“道”,也有道家的“道”。
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说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朱熹注曰:“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
”“道,犹路也。
”儒家的“道”是怎样产生的?儒家的“道”产生于天命之“性”。
朱熹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
也。
”[2]P17道家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可以为天下母”的宇宙万物的本体。
道家的“道”是怎样产生的?郭店《老子甲》云:“有状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家的“道”乃春秋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
惟像,何以识之?”(问往古之初,未有天地,固未有人,谁得见之,而传道其事乎?昼夜未分,谁能弄清?氤氲浮动,惟象无形,根据什么弄明白?)[3]P49-51这是屈原在《天问》里发出的关于宇宙本原问题的疑问?
《庄子·应帝王》载:“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儵,同“倏”,迅疾。
《广雅·释诂一》:“儵,疾也。
”“儵”乃南方时间之神。
忽,迅速。
《左传·庄公十一年》杜预注:“忽,速貌。
”《楚辞·離騷》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忽”乃北方时间之神。
浑沌,又称“混沌”,浑然一体,不可分剖。
《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毕沅注:“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混沌。
’是此。
”《史记·五帝纪》集解引贾逵曰:“帝鸿,黄帝也。
”黄帝,中国古始神话的中央之神。
《礼记·月令》:“[夏季之月]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浑沌”乃中央后土之神。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儵、忽、浑沌是三个人格化了的“神”。
这则寓言故事折射了中国古始神话的本原观,包含着开天辟地的神话概念:混沌被儵、忽(代表迅疾的时间)凿了七窍,混沌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整个宇宙,宇宙的原初乃混沌,时间的推移,混沌的变化,便出现了人类世界。
宇宙原初的混沌是什么状况?《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
”混沌之后何以出现了人类世界?《太平御览》卷一引《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些神话记述,告诉人们,宇宙之初,乃是“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的“混沌”,“浑沌如鸡子”,透露了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构成的秘密。
这就是中国古始神话对宇宙本原问题的回答。
世界各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都有关于“混沌”的神话本原传说。
西方腓尼基人的创世神话中有这样的记载:“万物之始是一种黑暗而凝聚的有风的空气,或一种浓厚的空气的微风,以及一种混沌状态,像埃雷布斯那样地混浊漆黑,而这些都是无边无际的,久远以来就是没有形状的。
但当这风爱恋自己的本原(混沌)时,就产生了一种密切的联合,那结合称为波托斯,也就是万物创造之始。
混沌并不知道自己的产物,但从它同风的拥抱中产生了莫特,有些人称之为伊鲁斯,但另一些人则称之为腐败而稀湿的混合物。
创世的一切种子由此萌发,宇宙由此产生。
”[4]
在西方,哲学里神话本原经过抽象产生了“逻各斯”。
逻各斯最先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里,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普遍规律性、存在的规律称为逻各斯。
在黑格尔哲学中,逻各斯就是概念、理性、绝对精神。
在中国,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对古始神话本原中的“混沌”进行哲学概括,“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
二、老子对宇宙本原的棎索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崩溃的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奴隶和奴工也逐步向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
刚刚摆脱奴隶制枷锁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珍惜已得到的自由,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
当时的思想家们十分重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
老子更重视“人”,主张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不仅要尊重“人”,而且要顺其自然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老子在郭店《老子甲》中十六次使用了“民”这一概念。
“民”与“圣人”(贤明的统治者)相对,“民”即庶民,就是现代意义的老百姓。
老子说:“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身下之。
”“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老子这里所说的“民”,不是“厥初生民”(《诗·大雅·生民》)的“民”,也不是“一君而二民”(《周易·系辞下》)的“民”,而是指从奴隶制枷锁下摆脱出来的取得了一些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在奴隶制崩溃,新的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他们的态度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孔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对内部提倡相亲相爱,对百姓要宽松一些,要给人民一些好处(“爱人”)。
老子与孔子相比,其思想更接近“民”的要求,他不仅明确提出要重视“民利”(绝智弃辩,民利百倍),而且要求统治者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公仆而居于百姓之后(以身后之),应言辞谦恭而礼遇百姓(以言下之),应自知满足(知足),有所为而无所求取(为亡为),事奉他人而不役使他人(事无事),帮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妄为(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一切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都与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总看法紧密相联。
孔子从历史文化本原观出发,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周公,对历史的典章制度进行清理,修礼乐、述《易》理、作《春秋》,继承历史的人本精神,以便把历史本原清晰化、条理化,最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
老子从古始的鬼神崇拜以及后起的宗教崇拜的疑问思考中吸取营养,以未有天地之前的混沌以及混沌的运动为对象,进行理论探索,提出“有状昆成”的哲学命题,“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为“天下母”(万物的根本),从而建构了道家的天道本原论。
老子从天道本原观出发,提出了“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的以“道”治国的方略。
与孔子比较起来,老子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更符合摆脱了奴隶制枷锁的“民”的要求。
老子的“道”是可以作为现实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如果统治者能够遵循,是可以把国家(邦国)治理好的,是可以得天下的。
老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用哲学的眼光来棎索宇宙本原的。
他观察天下万物的生与死,观察天,观察地,注意一切变化之“象”。
他发现“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亡”(第37简)(天下之物有的由可状之体演化而生,有的由隐微之体聚合而生),发现“天地相合也,
以输甘露”(第19简)(天地之气相合,甘露就会自然倾泻)、“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第24简)(万物普遍产生发展,皆有终止和复归)。
在領会一切变化之“象”的过程中,老子得出了“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第24简)(自然之道周而复始,万物发展变化各归其根本)的结论。
那么,在“天道员员”的后面又是什么呢?一定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存在。
这个存在应该就是天
地未判之前就已存在的“道”。
因此,老子说:“有状昆成,……可以为天下母。
”“道”,是老子所给定的名称,是老子对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
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
关于“道”,老子在郭店《老子甲》中,主要论述了“处下”、“不争”、“知足”、“不欲尚盈”、“辅万物之自然”、“亡
为”等。
这些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准则。
这些法则或准则都是“道”的体现。
“卑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与江海。
”(第20简)这是一个比喻,说明“道”与天下万物的关系,“道”是本,万事万物所体现出的规律性是末,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以此说明“道”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忄爲。
忄爲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樸。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第13简至第14简)(道对天下万物永远无所求取,侯王能保有“道”的这种永远无所求取的精神,万物将自然和谐,自然和谐中如果有诈僞,用无以名状的物之真性使之安定。
万物也自知满足、自知安静,将会自然安定。
)“恒亡为”是“道”的本质属性,象它所支配的大自然一样,只有无私的奉献,永运不会有所索取。
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若能守道保朴,自然能使万物和谐、天下安定。
这说明“道”不仅是自然的总法则,也是社会的总法则。
老子在郭店《老子甲》中,在论述以“道”治国的过程中,对“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己作了基本的概定,但对“道”作为世界的本体以及如何生成天地万物之类的问题并未详细论述,这为道家后学留下进一步诠释的空间。
尽管如此,老子的天道哲学的理论框架在这里己经确定,一个关于宇宙生成和世界本原的哲学己经完整的提出。
三、老子的“道”的二重性
老子的“道”源于自然(天道贵弱),“道”的具象就是宇宙初始的混沌(有状昆成)。
作为形上意义的“道”(可以为天下母)是宇宙初始的混沌运动变化的抽象(返也者,道动也)。
从总体意义上来说,老子的“道”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是古始神话本原向哲学本原论的转变。
然而老子并未完全摆脱巫史思想家的影响,他所提出的“道”这一哲学范畴,具有“二重性”,既不是纯粹的“具象”,也不是完全的“抽象”,而是“具象”和“抽象”的统一。
郭店《老子甲》曰:“有状昆成,先天地生,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
”(第21简至第22简)“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第20简)“返也者,道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第37简)“有状昆成,先天地生,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滔,滔曰远,远曰反”,描写“道”的具象。
“昆”,通“混”。
《诗·小雅·采薇序》陆德明释文:“昆,本又作混。
”“昆成”,混然自成。
混然,混同未分貌,犹混沌。
《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于宇宙。
”虚廓,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亦即天地未形成时的“混沌”。
“滔”,广大貌。
形容范围极广或时间极长。
“远”,遥远。
指空间距离大。
意思是:“道”从大而言,则广大;从广大而言,则遥远;从遥远而言,则又返回为近。
它遥远则天地莫能尽,它返回
为近就在人身的周围。
“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返也者,道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阐释“道”的“抽象”意义。
“敓”,“夺”的古字,更替。
“穆”,和谐。
“独立”,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
“不改”,王弼注曰:“返化终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
”“道”可以使四时更替万物和谐,它自己却不依靠其他事物而存在,返化终始而不失其常,可以为天下万物之母。
“卑”,谦卑。
“小谷”,山间的小水流。
谦卑之道在天下,如山间小水流在江海里一样,言“道”是本,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
“返”,往返。
谓循环往复。
“动”,运动。
“弱”,柔弱。
意思是说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柔弱胜刚强是“道”所施为。
“具象”,说明“道”的客观实在性。
“道”产生于天地未形成之前的虚廓,不依靠其他事物而混然自成;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广大、高运,而又近在身边,似乎不在,又无所不在。
“抽象”,说明“道”的形上性。
“道”是天地未形成之前,“混沌”运动变化规律的抽象;它返化终始而不失其常;它在天下万事万物中发挥作用,“犹小谷之与江海”,自本而末,末而不离其本;它循环反复,使四时更替万物和谐,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物质的”是对“道”的本原性的描写,“精神的”是对“道”的永恒性的阐明。
“有状昆成”、“可以为天下母”是对“道”的本原性的描写,“返也者,道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是对“道”的永恒性的阐明。
老子的“道”的这种“二律背反”性正反映了中国哲学从神话本原向哲学本原论转变的特征。
在对待世界本原这一问题上,老子的“道”虽然跳出了神话本原的樊离,然而却没有去掉神话本原的烙印。
老子的“道”不是西方哲学纯思辩型的范畴,而是东方式的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
老子在《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为什么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人们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中,总觉得世界不应该是这样。
应该是怎样的呢?人们感到困惑。
老子的“道”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应该”的世界,要求统治者守道保樸,像圣人那样“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求所有的人“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老子的“道”的这种“应该”,长时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成为人们生
活的原动力。
老子的“道”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
它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
所谓混然自成,即是在混同未分的混沌现象中直接呈现出来的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世界的“本体”,是一个更深层、更纯粹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雷蒙德·范·奥弗.太阳之歌——世界各地创世神话(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