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中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园林中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使用
颐和园“远借”西山、玉泉山之景,将园林的“视觉边界”扩大到远山,更显宏大;江南园林多有“近借”“邻借”手法,则能够利用近
景制造景深,突出幽静氛围。

如此精妙的艺术效果,几乎都得益于墙
和窗的巧妙配合使用。

如何使用“借景”这个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精髓,使之丰富现代室内设计,是室内狭小空间达到“移步换景”的挑战。

更充分的把室内与园林相结合,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必须揣摩的事情。

因为墙与窗具有使人“作画图观”的作用,其装饰美无疑具有锦上添
花之效。

如按照窗的作用与装饰分类,比较显著的有“空”“漏明墙(漏窗)”两类。

空,指空宕不装门窗扇的门或窗洞。

《营造法源》载:“辟有门宕,
而不装门户者,谓之‘地穴’;墙垣上开有空宕,而不装窗户者,谓
之‘月洞’。

”“漏明墙”是指在园墙上辟窗空,空中用望砖和屋瓦
砌成透空图案的墙,其窗空又称“漏窗”。

漏明墙雕饰与否,自然是
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不过雕饰本身的美感是不能否认的,从这个点来看,我认为《园冶》的论述似乎过于独断了。

与窗具有的
装饰意味不同,园林中“白墙”的地位更加特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墙”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这是由古人独特的审美观点决定的。

孔子有言“: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
余者,不受饰也。

”古人“好质而恶饰”的思想对园林创作影响巨大。

由此可见古人对质地之美的追求到达了何种水准。

“曲径通幽”则是在室内使用园林隔与通最好的表现手法。

贝聿铭将
墙窗元素使用到空间序列的各个部分。

所示后院空间中,墙起到了
“画本”作用,承托树影,别有意趣。

另外,菱形窗洞顺着巡游流线
排布,极富韵律感。

这个设计与颐和园花墙颇为相似。

但颐和园的窗
洞形态各异,有韵律而不失变化;香山饭店则更凸显现代主义简洁风格,两者可谓各有千秋。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谈到墙的“隔”
就不得不谈窗的“通”。

开窗莫妙于借景,所谓“窗非窗也,画也;
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山也……而‘无心画,尺幅窗’之制,从此始矣。

”借景的意义,又可分两方面讲。

首先,窗洞起到“框景”的作用。

“框景”是造园者对景观的选择和限定,体现了艺术家的能动因素。

这种“限定性”好比摄影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拍摄到美的
瞬间,使人聚精会神地体悟美。

其次,如今城市室内的环境设计也利用园林移步换景的特点,不但宅
院如此,所有的室内基本都是这样的。

追求意境也是园林的一个显著
特点,它不但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写照,它包含着文人、画家、诗人、造园工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
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在古典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室内设
计进展的当下,室内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

如何将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手法加以改变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
中来,使室内空间也能感受到“移步换景”的审美情趣,更充分的把
园林和室内设计结合起来,是我们每一个室内设计师该思考的事情。

园林的“墙”“窗”艺术,是古代造园手法中最具抽象性的部分。


如它们“隔”与“通”的作用一样,通过度析墙与窗,我们暂且避开
繁复的方法,直视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建立人与自然的一种新
的联系。

“墙“”窗”元素在空间、视觉、心理层面上的“隔”与“通”,都是古人试图建立这种联系的积极探究。

古往今来的人们以
一种传承的方式连续着园林的造园技法,而我们将“景”移进室内空
间加以改变,破而后立从新阐释这个种新的园林方式。

今天,当人类
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凸显,当世界建筑走过现代主义而开始反思过去,
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园林艺术会给我们有益的
启发。

古典园林中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