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专题学习实践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名著专题学习实践探析
“名著专题学习”可以改进传统教学中忽略“名著”整体性的缺点,让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形成一种“数轴”式的认识;随后结合“名著”本身,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开展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阅读与之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并在随后进行集体讨论、探究在阅读过程中发
现的成果,并整理成册,从而形成学生自身对于文本的认识和观点。
通过反复的“名著专题”训练,学生能够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名著”中人物的形象和
关键事件背后的意蕴,同时可以结合有关材料,多角度提出批判性的观点,形成
具有学术价值的小论文,进而使学生成果不再是单一的“成绩”提升,具多样性。
对名著开展专题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学习,提升个人的探
究能力,也可以改进传统的学生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指出高中论著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体验
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简介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尝试写小论文。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颇,比如说:
1、教学设计的安排上:缺少对作品整体性认识
高中语文课时较少,导致教师在名著教学目标设计上会片面化,比如只设计
重点情节、人物或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名著内容学习,这样割裂了作品的完整性。
同时,由于作品的创作是来自作者的经历、思想等,要深刻的学习作品,那就要
深入了解作者,往往教学设计中,教师只对作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一些相关作品,而没有落实到作者生平经历与背景中,以至于作者与作品的整合性就割裂了,造成学生学习领悟的不够深刻,对学生阅读习惯、思维等培养不够细致。
难以对
作品的整体性进行把握。
2、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缺少自主研究性能力
教师在进行名著学习时,安排自主探究性活动,但是设计的整体框架都是教
师拟定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法主动参与。
学习名著需要从作品整体性出发,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探讨、研究相关问题,并且在探讨与研究的学习
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驱动下,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
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学过程中评价单一,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样的点评对学生学习作品和思维培养帮助甚微。
3、学生学习成果单一化
由于传统的名著学习的学习内容范围较小,学生不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学习,探究能力较差,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再者是作品的完整性割裂,参考
的信息较少,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其次,传统的学习中作业的布置往往
要求学生续写故事情节或补充相应的人物对话或没有作业等,这样的形式对学生
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甚微,以至于达到的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高中名著专题学习价值
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
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专
题研究性学习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亲历性学习与研究行为为载体,旨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形态。
主要涉及的是文学作品、
语文知识等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
1.作品内容与学习材料的整合性
高中名著专题学习是以整部作品作为载体,通过多角度、多形式阅读大量的
资料进行专题学习。
教师在教学前根据作品内容整合,并和学生一起商讨出有价
值的问题,然后进行专题研究。
利用专题学习将传统单篇(章)、片段的名著学
习给整合起来,让学生把聚焦点放在整部作品中,让学生参与到作品中,与作者
对话,与作品对话,接着再通过研究材料对作品、作者不断的深入学习,这样不
仅让学生对名著专题学习有了认识,还更能够让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等,让读者和创作者擦出火花。
2.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探究性
专题学习不再是把整部作品拆分来进行单篇学习,而是以整部作品为主,围
绕专题任务,学生对任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自主研习、合作探究、形成思路、总
结提炼、交流展示。
专题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收集并阅读各种相关
作品的资料进行作品探究,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提
高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一个从简单知识到系统知识,再到知
识建构的过程。
对于教师而言,在专题学习中,教师只是一个和学生共同学习的
助读者、陪伴者。
通过专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
而专题任务的设置能
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不同发展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专题
内容,教师再开展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3.作品成果的创造性、多样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是逐步上升的,学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撰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成果小论文。
这个小
论文是建立在学生前期认真研读、探究的基础上,从个人已有经验,到对专题认识,再对著作认识,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新旧知识的融合,最终形成自己思想的
凝结。
学生的成果汇报的形式是多样的。
在专题的每个课段任务结束后,学生在
教师的组织下在班上进行自己(小组)研究性成果,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
海报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4.作品评价的多元性
任何作品的学习都离不开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5]提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
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
自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1]中提出要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尊
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
每个阶段
的专题学习,师生都可以进行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通过评价再来调整学习
进程,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其成果进行多维度
评价,在成果展示交流过程中,利用不同主体的多角度评价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
知识和技能、策略参与到真实问题的解决。
[6]
5.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专题学习是层层递进的,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感知、思维发展、情感变化都在随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变化和加深。
名著专题学习需要学生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和发现新知,然
后再将自己的发现同著作联系起来,形成思路,进行研究性学习。
除了研究相关
资料,学生还要通过调研,走访等形式与社会联系,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进行思考,再次认识作品,认识作者,不断地提升思考和做反思,最后用语言文字表达
出来,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一系列的成长,都尊重学生为主体,以研究者的
眼光和身份去研读作品,相比传统的名著导读来说,这样能更好提升学生的探究
能力。
6.师生共同成长
专题学习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途径,师生可以把学习延伸到课外,甚至网
络平台,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开阔的、自由的,学生可以多元解读作品,这就摆脱
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单篇的教学形式。
在专题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
和合作进行知识的学习。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服务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研究者、构建者,以这样的方
式学习,改变了学生对名著学习看法,这样全体学生会更加投入其中,毕竟每人
都有相关任务需要研究,只有通过了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动手操作,才会使学生
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思维逻辑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总之,名著专题学习将作品与学习材料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学习支架进行作
品学习,使学生对作品的学习更有深度。
同时,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传统的
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主,具有探究性。
专题性学习对学生的成果来说是具有创
造性、多样性的,是个人已有经验,到对专题认识,再对著作认识,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新旧知识的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的凝结。
最后,专题性学习对学生
的评价也是多维的,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