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怀集县凤岗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广东省怀集县凤岗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心
王春迪
开春了,老街富商海爷要南下跑趟生意。
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着啥硌着他屁股似的,海爷下马招呼大奶奶,说,这一趟回来,保不准牡丹花都开了。
娘就交给你了,好生照料着,特别是府上的大事小事,勤和她商量点。
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说起海爷府上的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男人死得早,没改嫁,愣是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直至今天这样的家业!吃的苦、受的累,都被街上的说书人编成了故事,整日街头巷尾地讲!
这几年,老太太得了病,卧床不起,眼黑耳背,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
海爷虽然接了家,但生意场上,里里外外的事儿,还得找她拿主意。
老太太眼睛虽然瞅不见,但心里头跟明镜似的。
她咳嗽一声,顶海爷喊十句。
府里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海爷只是个做事儿的,老太太才是管事儿的。
巴结海爷,不如巴结她老人家!
如今,海爷把老太太交给大奶奶,大奶奶还不得跟接宝贝似的!
哪想,几个月后,等海爷大车小车地回来,进门,却看到府前府后,满眼的孝布白花。
一问,才知道,前儿个.老太太撒了手啦!
大奶奶裹着一身孝服,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想到海爷跟前说句话,可海爷袖子一甩,愣没理她。
此后好些天,海爷一句话都不和大奶奶说,吃饭都不和她在一桌上。
好似觉得老太太的死和她有关。
大奶奶心里憋屈,越想越喘不过气,头七当晚,一块绸子就把自个儿挂在了梁子上。
亏得发现得早,掐了半天的人中,愣是把她从小鬼儿的手里给拽了回来。
醒来的大奶奶又要撞墙,一屋子的人抢着去拦,半晌,海爷喊了一声“行啦!”顿时,屋子里鸦雀无声。
海爷让一屋子的人都出去,然后拎把椅子,朝大奶奶跟前儿一坐。
我问你,我走之后,你咋照料她的?
海爷一问,大奶奶来劲儿了,大奶奶大声道,你问我?我这辈子对自个儿的亲娘都没花这个心思!一日三餐,哪顿不是我亲手端到她床前,一口一口喂到她嘴里的?她吃的药,哪顿不是我自个儿下手煎的?
一早穿的衣服鞋袜,哪次不是我焐暖了,才帮她穿上的?这洗脸洗脚的水,哪回不是我试好了才端过去的?你问问去,这些活,我让下人插过手没?我怕她操心伤神,让她一门心思养病,家里头里里外外大事小事,我能干的,都没敢跟她吱一声!我都把自个儿当丫鬟使了,娘走了,能怨我吗?我心里头憋屈,跟谁说去?我干脆下去陪她老人家箅了!我的娘唉……说完,大奶奶呜呜地大哭起来。
海爷突然起身,将桌上的盖碗往地上一摔!大奶奶的眼泪吓得顿时掉了线。
海爷气道,你还有脸哭!我走时怎么跟你说的?谁让你一日三餐喂她的?还让她一门心思养病?你不是存心害她,是啥?一通话,把大奶奶听傻了!
海爷缓过气,叹道,她操了一辈子的心,当了一辈子的家,习惯了。
你突然让她闲着了,甚至连饭都要人喂了,照她那种性子,一准儿觉得自个儿没用了。
到了这一步,她还有劲儿活下去?
大奶奶突然想起,以前海爷在她身边的时候,总是不停地说这说那,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都要老太太拿主意,甚至院子里来年种什么花,谁谁家要嫁闺女了,出多少贺礼的事儿,都让老太太定夺。
起先,大奶奶甚至以为海爷在他老娘胳膊底下长大,是个没主见的爷儿们,现在才明白,他是想让老太太觉得自个儿对这一家老小来说,是天!是地!天一塌,这家人就乱套了!所以,再重的病,也得咬碎了牙活下去。
难怪海爷走时,再三吩咐自己,府上的大事小事,要多和老太太商量点。
逞了能,却坏了事儿,大奶奶寻思过后,肠子都悔断了好几截。
第二天,大奶奶跑到老太太坟前,跪着哭了一整天。
海爷担心大奶奶有事,让人在不远处盯着。
直至后来,大奶奶哭得晕了过去,被人抬了回来,好几天都没能下床。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10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如大奶奶费尽心力伺候海爷娘,海爷娘几个月后却撒手而去,大奶奶悬梁自尽又被救起等。
B.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富有生活气息。
如“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大奶奶寻思过后,肠子都悔断了好几截”。
C. 小说中的比喻生动逼真,如“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奶奶的眼泪吓得顿时掉了线”。
D. 小说在介绍海爷娘的时候,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刻画了一位守寡多年、饱经磨难、勤俭持家、爱管闲事的母亲形象。
2.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划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3. 本文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海爷”这一形象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
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
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
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
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
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
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
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
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
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4.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B.“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C.“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者明白两者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其审美价值不高。
D.“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的快乐建立在文本辨识的
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
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
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
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
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
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
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
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
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
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
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
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
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7.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地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 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C. 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
D. 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
8. 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9. 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行俭,宇守约,绛州闻喜人。
贞观中,举明经,迁吏部侍郎。
始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又定州县升降、资拟高下为故事。
上元三年,吐蕃叛。
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
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安可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
”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
径莫贺延碛,风砾昼冥,导者迷。
行俭止营致祭,令曰:“水泉非远。
”众少安。
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
众皆惊。
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
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
”都支视知之,不设备。
行俭徐召四镇首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
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遗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
又使入趣召都支。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且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帝亲劳宴,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诏露元年,实厥阿史德温傅反,众数十万。
诏行俭为定展道行军大总管讨之。
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
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徒营高冈。
吏白:“士安堵,不可扰。
”不听,促徙之。
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
众莫不骇叹。
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温傅合。
行俭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
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
突厥悉平。
帝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
行俭招还之,不加罪。
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
行俭工草隶,名家。
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
(节选自《新唐书•裴行俭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B.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C.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D.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郊迎,到郊外迎接宾客,表示敬重。
文中“诸蕃郊迎”指裴行俭受到诸蕃礼遇。
C. 礼部,主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科举、官员选任等,也负责接待四方宾客。
D. 可汗,最初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后来契丹、突厥等部族对首领也称可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行俭政绩突出。
他担任吏部侍郎时,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拟定州县官员升降、衡量资历高低的制度,被后世沿用。
B. 裴行俭足智多谋。
吐蕃叛乱时,他以册封护送波斯王为掩护,擒获阿史那都支;突厥叛乱时,他用反间计使阿史那伏念暗中归附。
C. 裴行俭屡建功勋。
他兵不血刃平定吐蕃,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奉命统率大军,降服叛党,平定突厥,受到皇帝亲自宴请。
D. 裴行俭豪爽大度。
属下私自骑马奔驰,摔坏了皇帝赏赐的马鞍,他并未追究;他还将皇帝赏赐的敌方物资全部分给亲朋部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
(2)吏白:“士安堵,不可扰。
”不听,促徙之。
14. 裴行俭“通阴阳”,有先见之明,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武平一员外游湖注
储光義
青林碧屿暗相期,缓楫挥觥欲赋诗。
借问高歌凡几转,河低月落五更时。
注:武平一,武则天宗室,武后当政时隐居不仕。
玄宗时贬苏州参军徙金坛令。
游湖正此时。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游湖把一个在官场中遭遇挫折的知识分子武平一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B.首句抓住了景物的特点,以“青林碧屿”四个字勾画出清新优美的环境,青林环绕,水波荡漾,湖岛葱翠,意象鲜明,引人遐想。
C.诗人未直抒游湖之乐,而是通过划桨、举杯、赋诗、高歌等一系列的细节,表现游湖者忘情江湖的陶醉,可谓传神之至。
D.诗的末句暗写时光流逝,明写游湖者沉浸于幽美环境,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又若有所失的复杂情感,值得玩味。
16.简要赏析首句中的“暗相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点明诗歌主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交代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及凄凉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并时常反省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中学广播站一则广播稿的主体内容,其中存在表达和标点符号等多处问题,请找出三处并修改。
①经历了史上最长的寒假,我们终于重返熟悉的校园。
②这四个月我们学会了感恩与珍惜:感恩那些忍辱负重的英雄,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宁。
③当前,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应保持高度警惕,特别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勤洗手)。
④我们的实验室、阅览室全部开放,同学们在一起时一定保持安全距离。
⑤只有做好提前预防,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某书信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学校的全体老师,你们好:
来信我收到了,了解到你们学校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后,感到大快人心。
数十年来,你们学校在华校长带领下,始终坚持有教无类,致力于教育扶贫,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华老校长您身上所体现的教书育人的坚定志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扶贫济困的责任担当,让人竖大拇指。
希望你们学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新的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值此教师节到来的时候,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借此机会,也祝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离退休教职工节日快乐!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早已衣食无忧。
身处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环境,人们的认识与行为各有不同。
有人高举“生活需要品质,修养来自贵气”的旗帜,醉心于追求美食华服;有人高喊“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圣人言,刻意追求着糟糠粗衣。
班里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