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本节课时中,我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调查方法。
其中,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我都运用了讲述,但调查方法的讲解我使用了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交流的过程。
优点: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在很多人面前大胆说话也是一种能力。
缺点:让学生讲就容易让一节课缺少了系统性。
同时,如果让学生深入讨论,则耗时时间长,但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则真的会流于作秀,成为形式。
我在这一课时中,设计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调查方法的探讨,发现时间不足,给了学生五分钟讨论,但实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流于形式了。
改进:应该将两种方法的探讨交流改成一种,要么“样方法”,要么“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靠学生讨论交流可能更好,因为“样方法”中涉及到很多细致的东西,有助于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
“标志重捕法”也可以用老师来讲解,利用红绿豆来模拟很容易明白,所以不太需要学生进行探讨容易理解。
这样就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
2、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完整,但真正的课堂应当充满教学机智。
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因此准备较为充分,甚至连时间的设置都很完整的备了下来,但是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竟不如预想和
预演的感觉好,究其原因,发现就是因为准备太为充分,因此缺少了教学机智。
一节课很刻板,比如在某一环节中,学生的反映告诉我明明还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但我却硬生生的将学生拉入了下一个环节,因此导致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教学机智依靠的是课堂中的应变能力和感觉能力,不应将自己的第六感关闭,应该通过学生反映和自己的感觉进行教学环节的推进,哪怕是比赛也应当考虑自己和学生的反映进去,而不应该因为局限在时间上而草草为之。
改进: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反应力进去,比如在七班中应当考虑学生反映较好,因此设置比平常较多的内容,对于十班,基础差因此应当设置比平常较少的内容,让学生从面对老师听课的紧张状态进入到平时上课的反映状态中去。
3、应当将语言精练的更为准确。
在本节课结束后,有老师指出,针对一些概念等语言应该更加精练,不应囫囵吞枣,比如虽然本节课中没有讲到群落,但在我的章导入的内容中是有群落的(如问题:生物能否独立存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否有关系存在?),我仅仅将群落的大意说出来了,但是不准确,容易给学生一个不好的导向。
这在平时的讲课中也需要注意,这要表现科学的严谨性。
改进:以后上课,针对于每一个特定概念的词语都应当认真备课,仔细指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参加比赛是在教育事业奋斗的必经之路,从比赛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的未来走的更远,让自己在教师的职业途径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