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隋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陶瓷业:唐三彩(陶制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首创釉下彩绘技术,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开通海上丝路,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商业:①金融方面: 柜坊和飞钱出现 ②城市繁荣: 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③市场发展: “市”“坊”分开,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但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
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 土地规模(亩
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户数
户数比例
A.自耕农经济盛行
20以下
24
173%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20~130
103
74.1%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31~300
10
300以上
2
7.2% 1.4%
瓦解,并且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故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
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错误。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
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
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
⑸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的风格,隋朝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 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⑹教育:科举制度推行; ⑺音乐舞蹈:唐代宫廷中设有 “梨园”。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 宏大,吸收各族风格; (8)雕塑:莫高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开始于前秦,历时一千多年,直到宋元,以隋唐作品为多; 佛像、壁画为主)。
26.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
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
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 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 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 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 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
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 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 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唐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 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 误。
26. C 解析: 从唐玄宗的诗句“壮徒”“贾勇”“英雄志”等词可
以看出,唐代阳刚、力量、英雄气概等受推崇,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
的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只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不能说明江南文化 成为主流, 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反映的只是宫廷娱乐活动,无法得 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 片面,故错误。
【具体史实】 1、政治:⑴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较长。⑵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隋朝正式建立、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地方实 行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⑶选官 制度:采用科举制(标准、影响); 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 (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 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 (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6. C 解析 材料反映当时李世民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
元年,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李世民是秦王、西讨元帅,是主帅,刘文 静只是将领,B项错误;“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
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 项错误;符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只有C项,故本题的答案选C项。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 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 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 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 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 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2、经济: (1)农业:①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成熟。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②耕作工具:曲辕犁出现(安装犁评,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步犁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③水利灌溉:筒车;大运河。 ④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⑥地税:均田制,轻徭薄赋;租庸调制、两税法; (2)手工业:①纺织业:官营规模大,00%
【解析】根据表1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会当
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拥有300亩以上土地的地主仅有2家,而拥
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有103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故B
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
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夜市出现农村集市(草市)发展起来。 ④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 ⑴思想: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教义,得到新的发展,提出“三教合一”,儒学复兴(韩愈成为儒 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⑵科技:①印刷: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②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③造纸术:经阿 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 的发展。④唐代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主持实测了地球子午线的长 度。 ⑶文学:A.诗歌鼎盛时期,代表人物:①初唐:王勃、陈子昂。②盛唐:山水诗: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高适、岑参;杰出代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③中唐:白居易。④晚唐:杜牧、 李商隐(小李杜);B.“传奇”出现(短篇小说),出现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⑷书法:①狂放不羁的草书:张旭、怀素,后世誉为“颠张狂素”;②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欧阳 询、颜真卿、柳公权,后世誉“颜筋柳骨”;③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 《新唐书·高祖本纪
于泾州,败绩”
》
表2“ ,为A薛太不.举宗皇同寇有帝史泾疾李籍州,世关,诸民于太将与唐宗 为薛武为举举德西所战元讨败于年元”泾同帅州一,事进件位的雍历州史B牧叙. 。刘述七文。月静据是此战《》能役新够中唐被唐书认军·定太的的宗主历本帅史纪事实是( )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
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
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含山二中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主讲人:苏兴城 2020.02.15
历史阶段特征--隋唐(581-907)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特征】 1、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 央集权制度;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 展,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 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3、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中国 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4、民族: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5、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实行较 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3)商业:①金融方面: 柜坊和飞钱出现 ②城市繁荣: 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③市场发展: “市”“坊”分开,设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但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
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 土地规模(亩
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户数
户数比例
A.自耕农经济盛行
20以下
24
173%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20~130
103
74.1%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31~300
10
300以上
2
7.2% 1.4%
瓦解,并且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故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
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错误。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
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
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
⑸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的风格,隋朝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 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⑹教育:科举制度推行; ⑺音乐舞蹈:唐代宫廷中设有 “梨园”。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 宏大,吸收各族风格; (8)雕塑:莫高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开始于前秦,历时一千多年,直到宋元,以隋唐作品为多; 佛像、壁画为主)。
26.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
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
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 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 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 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 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
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 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 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唐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 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 误。
26. C 解析: 从唐玄宗的诗句“壮徒”“贾勇”“英雄志”等词可
以看出,唐代阳刚、力量、英雄气概等受推崇,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
的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只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不能说明江南文化 成为主流, 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反映的只是宫廷娱乐活动,无法得 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 片面,故错误。
【具体史实】 1、政治:⑴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较长。⑵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隋朝正式建立、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地方实 行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⑶选官 制度:采用科举制(标准、影响); 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 (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 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 (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6. C 解析 材料反映当时李世民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
元年,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李世民是秦王、西讨元帅,是主帅,刘文 静只是将领,B项错误;“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
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 项错误;符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只有C项,故本题的答案选C项。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 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 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 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 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 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2、经济: (1)农业:①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成熟。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②耕作工具:曲辕犁出现(安装犁评,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步犁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③水利灌溉:筒车;大运河。 ④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⑥地税:均田制,轻徭薄赋;租庸调制、两税法; (2)手工业:①纺织业:官营规模大,00%
【解析】根据表1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会当
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拥有300亩以上土地的地主仅有2家,而拥
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有103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故B
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
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夜市出现农村集市(草市)发展起来。 ④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 ⑴思想: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教义,得到新的发展,提出“三教合一”,儒学复兴(韩愈成为儒 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⑵科技:①印刷: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②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③造纸术:经阿 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 的发展。④唐代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主持实测了地球子午线的长 度。 ⑶文学:A.诗歌鼎盛时期,代表人物:①初唐:王勃、陈子昂。②盛唐:山水诗: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高适、岑参;杰出代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③中唐:白居易。④晚唐:杜牧、 李商隐(小李杜);B.“传奇”出现(短篇小说),出现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⑷书法:①狂放不羁的草书:张旭、怀素,后世誉为“颠张狂素”;②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欧阳 询、颜真卿、柳公权,后世誉“颜筋柳骨”;③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 《新唐书·高祖本纪
于泾州,败绩”
》
表2“ ,为A薛太不.举宗皇同寇有帝史泾疾李籍州,世关,诸民于太将与唐宗 为薛武为举举德西所战元讨败于年元”泾同帅州一,事进件位的雍历州史B牧叙. 。刘述七文。月静据是此战《》能役新够中唐被唐书认军·定太的的宗主历本帅史纪事实是( )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
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
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含山二中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主讲人:苏兴城 2020.02.15
历史阶段特征--隋唐(581-907)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特征】 1、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 央集权制度;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 展,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 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3、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中国 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4、民族: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5、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实行较 为开放的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