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睢宁县文华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前方学案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土明
【学习目标】
1.认识拍照散文的一些特色,领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详细运用。

2.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3.认识和研究“精神家园”的内涵。

【重难点展望】
1、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2、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3、虚实联合的写法。

【知识链接】
拍照散文 : 拍照散文由拍照和文字组成。

即对拍照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
插描绘、谈论、抒怀写成的散文 . 它兼具拍照的视觉性和散文运用语言表达的自由性两种审美特色 ,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增补,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思想导图】
画面切入( 1)——睁开联想,写感想(2-11 )----回到照片(12)
【自主学习】
1.读准以下加粗字的字音
迁移侵袭按捺不住憔倅
惶惑颠簸篇幅抛锚
挂念崔颢温馨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拍照散文一般由拍照照片切入,而后由这个画面睁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

《前方》能否也采纳了这个思路呢?请大家迅速阅读文本,并思虑本文思路。

【明确】第 1 段画面切入
第 2-11 段睁开联想,写感想
第 12 段回到照片
2、找出文中直接写照片的段落,并思虑他们各自的作用。

3、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作者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提出了哪几个中心的看法?
【明确】①人有控制不住的离家的欲念。

(中心看法)
②人们早已发现,人生本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惨剧性本质,还不完整在于总想抵达目的地却总不可以抵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
前方、各处流浪时,又不时辰刻挂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远的家、家园和家乡。

【互动研究】
1.为何说“人有控制不住的离家的欲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原由的?
【明确】①先前的习惯与欲念没有寂灭。

(3-4)(欲念习惯)
②外面的世界能够宽阔视线,它总在迷惑着人走出家门。

( 5)(外界迷惑

③离家或许是出自无奈。

他受着家的压迫。

( 6)(无奈压迫)
④前方使他们行动,使他们堕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 7)(理想呼唤)
2、怎样理解第7 段中“人的眼中、内心,总有一个前方” ?这个“前方”指的是什么?课文题目“前方”指的又是什么?文中这样虚实联合的词语还有那些?
【明确】“前方”在第七段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看法, 而是拥有了一种象征性,象征人的理想, 是理想的呼唤。

课文题当前方既实指路的前方,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呼唤。

虚实联合。

“家”“路”“流浪”“旅途”“在路上”
3、为何说“人生本质上是一场苦旅”?“本质”这个词能够去掉吗?
【明确】皮肉之苦:拥堵不堪坑洼不平颠簸东歪西倒
惶惑茫然不安无奈急躁不宁枯燥无味
精神之苦:人“总想抵达目的地却总不可以抵达目的地”
不可以删去。

苦旅详细的说是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文中说在路上也并不是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
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坦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相同是想达到理想上的目的地而不
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可以实现自己全部的理想,所以本质上仍是一场苦旅。

4、人的“惨剧性”详细内容是什么?请用文本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
①总想抵达目的地却总不可以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各处流浪时,又不时辰刻地挂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家-
想家)
③人没法还家;(没法还家)
④即使还了家,依旧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还家-无家)
领会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家”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望与归宿。

这三句中“家”
的意思,是在这二者之间不停地跳跃。

5、前方重申“人有不行控制不住的离家的欲念” ,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沟通一下。

【明确】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望,表面上二者是
不相同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望。

人走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实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
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家-出发点前方-呼唤追求理想-离家精神家园-归家
)在“离家”与“归家”的出入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找寻着精神家园。

我以为人最后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久的追求
立意上运用了“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正是这类逆向思想使文章显得特别奇特。

次的对人生真理的提问。

前方究竟是家仍是无边的荒野呢?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小结】
本文:【明确】照片切入--联想(思虑)--回到照片。

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控制不住的离家的梦想;人生本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惨剧性实
质。

文章虚实联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找寻精神家园来写,表示人在找寻精
神家园时的流浪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梦想——追求精神的寄望。

可是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不行能实现全部的理想,人们只有不停走向前方,前刚刚是永久的精神栖息地。

所以注定了人生是
一场没有结局的惨剧。

作者揭露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计处境。


【我的疑问】
请同学们将你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发现的疑惑整理在下边,与老师共同研究解决。

【达标检测】
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

(1) 迂徙() (2)沙漠( (5) 憔倅 ()() (6)) (3)
颠簸 (
按捺 (
) (7)
) (4)
抛锚 (
呼喊
( ) (8)
)
崔颢 ()
2.解说以下词语。

(1)迁移:(2)荒野:
(3)沙漠:(4)寂灭:
(5)视线:(6)迷惑:
3、以下各项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
A、前方是一篇拍照散文,文中的“前方”更多的其实不是指一种空间上的看法,而是指理想,是理想
的呼唤。

B、文章思辩的色彩很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词语。

C、作者试图揭露的是一种精神上“苦旅”,所以他才会说,那些境遇舒坦的人心情其实不必定比在沙
丁鱼罐头相同的车中的人要好。

D、这段文字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有些人本性喜爱浪迹天涯,并在不同的旅游途中感觉到生活的不易。

4、理解下边两个句子的含义
⑴路边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人们经过路持续走向前方,但人们就忧如是一个流浪汉,由于前方究竟怎样,没有人清楚。

⑵即是很多人终身未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旧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
头的路上。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单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不停地
找寻这类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终点,所以,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
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终点的路上。

【课后反省】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新的迷惑请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