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齿音开合口在明清时期的演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来 . 韵母 中带 U介音或主要元音为 U的一类就是 合 口呼。 其余的则属开 口呼。但李荣先 生对这种说
齿音声母的开合 口情况在这两种韵 图里有着直观、 具体的表现 。但这两种韵 图因编者不同 , 所据韵书
也不一样 。 加之后人 的增删修改 。 使得它们在大同 之下还有小异。不过 。 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对这些“ 小
V0 .7 No6 1 . 2
De .2 0 c o6
中古齿音 开合 口在 明清 时期 的演 变
张平忠
( 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福建 福州 300 50 1)
摘要 : 开口呼 与合 口呼是描写 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 系统 , 是语音性质 的重要 区别 特征 。语 音系统的发
展演变会在开舍 口变化 中得 到相应体现 , 因而分析开合 的变 过程有助于揭示语 音发展规律。从 齿的 角度探讨 中 化
古到明清语音 系统所发生的开合 变化 , 可以从一个侧 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 音演变的情况。
关键词 : 中古; 明清 ; ; 齿音 开舍口; 演变 中图分类号 :H 1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9 8 1(06 6 05 0 0 —72 20 )0 — 8 — 4 0
所谓中古音 , 就是指《 切韵》 一系韵书所反映的 隋、 唐至宋代 的语音系统 。 是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 的中古期。这一时期对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区分 已 经有 了一整套完各 的体系 。 那就是当时的等韵 图所 体现 出来的两呼四等。两呼即开 口呼与合 口呼 , 是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在具体分析中古齿音的开合 之前 。 我们有必要对 开合 口的定义进行界定。一般
韵镜的开合口直接用开合字样表示七音略则用轻重表明轻中轻轻中重开合口与七音略所注不同这八图分别为第二开合第三开合第四开合第十二开合第二十六合第二十七合第三十八合第四十合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期 7
20 0 6年 l 2月
闽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lo ni gU ie i ( a rlSi cs ora fMi a n r t N t a ce e ) jn v sy u n
… …
《 韵镜》 的开合 口, 直接用“ 、合” 开”“ 字样表示 , 《 七音略》 则用“ 、重” 明 ,轻中轻”“ 中重” 轻”“ 表 “ 、轻 表合口,重中重”“ “ 、重中轻” 口。《 表开 韵镜》 有八图 开合 口与《 七音略》 所注不同 , 这八图分别为第二开 合、 第三开合、 四开合 、 第 第十二开合、 第二十六合 、 第二十七合、 第三十八合、 四十合。两者韵图内容 第 基本一致 , 所注开合却不相 同, 历史上许多音韵学 家和音韵学著作对其间正误多有争论 。众说不一。 在这里 , 我们主要依据邵荣芬先生《 切韵》 韵母音值
的介音发展为 i 、 及没有介音四种类型 。 、 Y u 从而开、 合两呼逐渐转变为开、 、 、 齐 合 撮四呼。对这种变等
作者简介:张平忠 (93 ) 17 _ ,男,福建宁化人,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 级博士生。 05
维普资讯
・
8 6・
闽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3 齿 音 开、 兼 收的八撮 : 、 合
第 2 卷 7
帮组“ 重三 ” 小韵字上 , 就齿音字而言 , 意见 比较统
一
。
按邵氏韵表 , 图齿音韵母为支三 C i, 本 £ 为开 口
止摄 果摄
蟹摄 假摄
臻摄 宕摄
山摄 梗摄
韵母。本图齿音应列为“ 开口” 。
第十二图。《 韵镜》 标为“ 开合”《 ,七音略》 轻 作“
中轻” 即合 口。按邵 氏韵表 , 图齿音韵母分别为 , 本
二、 明清时期齿音的开合 口 到了明代 , 的发展、 语音 声韵调 的合并与分化 。 导致一、 二等韵不分 , 四等韵相混 。等 ” 三、 “ 的概念 正逐渐退 出历史舞 台; 新的介音 Y 的产生, 使得韵母
第三图。《 韵镜》 为“ 标 开合”《 ,七音略》 重中 作“ 重” 即开 口。按 邵氏韵表 , 。 本图齿音韵母分别为江 二 卸、 觉二 3 , k 都为合 口韵母。本图应列为“ 口” 合 。 第四图。《 韵镜》 标为“ 开合”《 ,七音略》 重中 作“ 轻” 即开口。此 图在历史上的开合争论主要集中在 ,
异” 的比较 。 更好地辨清 中古齿音 的开合 口。在这
里 , 以永禄本《 我们 韵镜》至治本《 志・ 、 通 七音略》 为
蓝本来进行分析。
法有所补充。他认为 :独韵是没有开合 口对立的。 “
独韵 的‘ 口 ’ [V , 合 不是 u ]而是 [ ]不过 这个 V, [] v 可能是[] u或其他圆唇度较高的元音。” ( ) Fn 这 q弛 就是说,独韵的合 口韵母不一定非要有 U 介音 , 只 要主要元音有较高的圆唇度 即可。我们认 为, 的 他 观点比较切合语音的实际状况 。 我们在确定 中古齿 音的开合时遵从这一主张。 唐宋三十六字母 中。 齿音有齿头音“ 清、 精、 从、 心、 和正齿音“ 穿、 、 禅”另外还包括半 邪” 照、 床 审、 。 齿音“ 母 。 日” 李新魁先生说 :三十六字母中的日母 “ 称为‘ 半齿音 ’意 味着它 已读为与齿音章组字同一 。
一
、
中古齿音的开合 口
张麟之刊行 的《 韵镜》 和郑樵撰作 的《 通志 ・ 七 音略》 俱为现存最古 的等韵 图, 反映了《 切韵》 一系 韵书的语音系统 。两者都为四十三图 , 各图内容基 本相同, 所列韵字十分接近 ; 都按开合 口分列 , 中古
收稿 日期 :2 0 0 6—0 7—1 2
表[岫棚) 3 ] ( 来确定其 开合。
第二图。《 韵镜》 标为“ 开合”《 ,七音略》 轻中 作“
轻” 即合 口。按邵 氏韵表 , 图齿音韵母分别为冬 , 本 一 叨、 沃一 0、 k 钟三 i 、 0 烛三 i , D 0 都为合 口韵母。 k 本
图应列为“ 合口” 。
部位。” ] ) [麟 2 (
齿音声母的开合 口情况在这两种韵 图里有着直观、 具体的表现 。但这两种韵 图因编者不同 , 所据韵书
也不一样 。 加之后人 的增删修改 。 使得它们在大同 之下还有小异。不过 。 我们正好可以通过对这些“ 小
V0 .7 No6 1 . 2
De .2 0 c o6
中古齿音 开合 口在 明清 时期 的演 变
张平忠
( 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福建 福州 300 50 1)
摘要 : 开口呼 与合 口呼是描写 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 系统 , 是语音性质 的重要 区别 特征 。语 音系统的发
展演变会在开舍 口变化 中得 到相应体现 , 因而分析开合 的变 过程有助于揭示语 音发展规律。从 齿的 角度探讨 中 化
古到明清语音 系统所发生的开合 变化 , 可以从一个侧 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 音演变的情况。
关键词 : 中古; 明清 ; ; 齿音 开舍口; 演变 中图分类号 :H 1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9 8 1(06 6 05 0 0 —72 20 )0 — 8 — 4 0
所谓中古音 , 就是指《 切韵》 一系韵书所反映的 隋、 唐至宋代 的语音系统 。 是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 的中古期。这一时期对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区分 已 经有 了一整套完各 的体系 。 那就是当时的等韵 图所 体现 出来的两呼四等。两呼即开 口呼与合 口呼 , 是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在具体分析中古齿音的开合 之前 。 我们有必要对 开合 口的定义进行界定。一般
韵镜的开合口直接用开合字样表示七音略则用轻重表明轻中轻轻中重开合口与七音略所注不同这八图分别为第二开合第三开合第四开合第十二开合第二十六合第二十七合第三十八合第四十合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期 7
20 0 6年 l 2月
闽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lo ni gU ie i ( a rlSi cs ora fMi a n r t N t a ce e ) jn v sy u n
… …
《 韵镜》 的开合 口, 直接用“ 、合” 开”“ 字样表示 , 《 七音略》 则用“ 、重” 明 ,轻中轻”“ 中重” 轻”“ 表 “ 、轻 表合口,重中重”“ “ 、重中轻” 口。《 表开 韵镜》 有八图 开合 口与《 七音略》 所注不同 , 这八图分别为第二开 合、 第三开合、 四开合 、 第 第十二开合、 第二十六合 、 第二十七合、 第三十八合、 四十合。两者韵图内容 第 基本一致 , 所注开合却不相 同, 历史上许多音韵学 家和音韵学著作对其间正误多有争论 。众说不一。 在这里 , 我们主要依据邵荣芬先生《 切韵》 韵母音值
的介音发展为 i 、 及没有介音四种类型 。 、 Y u 从而开、 合两呼逐渐转变为开、 、 、 齐 合 撮四呼。对这种变等
作者简介:张平忠 (93 ) 17 _ ,男,福建宁化人,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 级博士生。 05
维普资讯
・
8 6・
闽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3 齿 音 开、 兼 收的八撮 : 、 合
第 2 卷 7
帮组“ 重三 ” 小韵字上 , 就齿音字而言 , 意见 比较统
一
。
按邵氏韵表 , 图齿音韵母为支三 C i, 本 £ 为开 口
止摄 果摄
蟹摄 假摄
臻摄 宕摄
山摄 梗摄
韵母。本图齿音应列为“ 开口” 。
第十二图。《 韵镜》 标为“ 开合”《 ,七音略》 轻 作“
中轻” 即合 口。按邵 氏韵表 , 图齿音韵母分别为 , 本
二、 明清时期齿音的开合 口 到了明代 , 的发展、 语音 声韵调 的合并与分化 。 导致一、 二等韵不分 , 四等韵相混 。等 ” 三、 “ 的概念 正逐渐退 出历史舞 台; 新的介音 Y 的产生, 使得韵母
第三图。《 韵镜》 为“ 标 开合”《 ,七音略》 重中 作“ 重” 即开 口。按 邵氏韵表 , 。 本图齿音韵母分别为江 二 卸、 觉二 3 , k 都为合 口韵母。本图应列为“ 口” 合 。 第四图。《 韵镜》 标为“ 开合”《 ,七音略》 重中 作“ 轻” 即开口。此 图在历史上的开合争论主要集中在 ,
异” 的比较 。 更好地辨清 中古齿音 的开合 口。在这
里 , 以永禄本《 我们 韵镜》至治本《 志・ 、 通 七音略》 为
蓝本来进行分析。
法有所补充。他认为 :独韵是没有开合 口对立的。 “
独韵 的‘ 口 ’ [V , 合 不是 u ]而是 [ ]不过 这个 V, [] v 可能是[] u或其他圆唇度较高的元音。” ( ) Fn 这 q弛 就是说,独韵的合 口韵母不一定非要有 U 介音 , 只 要主要元音有较高的圆唇度 即可。我们认 为, 的 他 观点比较切合语音的实际状况 。 我们在确定 中古齿 音的开合时遵从这一主张。 唐宋三十六字母 中。 齿音有齿头音“ 清、 精、 从、 心、 和正齿音“ 穿、 、 禅”另外还包括半 邪” 照、 床 审、 。 齿音“ 母 。 日” 李新魁先生说 :三十六字母中的日母 “ 称为‘ 半齿音 ’意 味着它 已读为与齿音章组字同一 。
一
、
中古齿音的开合 口
张麟之刊行 的《 韵镜》 和郑樵撰作 的《 通志 ・ 七 音略》 俱为现存最古 的等韵 图, 反映了《 切韵》 一系 韵书的语音系统 。两者都为四十三图 , 各图内容基 本相同, 所列韵字十分接近 ; 都按开合 口分列 , 中古
收稿 日期 :2 0 0 6—0 7—1 2
表[岫棚) 3 ] ( 来确定其 开合。
第二图。《 韵镜》 标为“ 开合”《 ,七音略》 轻中 作“
轻” 即合 口。按邵 氏韵表 , 图齿音韵母分别为冬 , 本 一 叨、 沃一 0、 k 钟三 i 、 0 烛三 i , D 0 都为合 口韵母。 k 本
图应列为“ 合口” 。
部位。” ] ) [麟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