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上《水温的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上《水温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1.能选择并使用合适的测量单位准确记录搜集到的数据;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

2.认识水温的变化规律;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过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教学准备】:
烧杯、温度计、计时器、热水、实验记录单、统计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大家都知道温度计怎么读数了吗?
生:知道
2.课件展示几个温度计,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3.倒一杯热水在桌上,提问:这是一杯热水,如果把它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会变凉。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师:好,既然大家都知道水会变凉,那么它的温度下降的快慢是怎样的?降温有什么规律吗?大家可以预测一下。

生预测
2.师:把学生的猜想进行板书。

那怎样来证明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
生:做实验!
(二)、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讨论
2.课件展示实验温馨提示:(1)小组由组长分工明确,看时间、测量、记录等等。

(2)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里。

特别注意:0分钟指的是实验刚开始的时间,也就是刚开始热水的温度。

(3)准确使用温度计:①拿着温度计的上部;②读数是不要把温度计拿出水面;③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相平。

3.师发放实验记录单:


(温度℃)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分钟)
(三)、整理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课件展示统计图的画法:分别在横轴的时间标和纵轴的温度标上,在对应的横轴和纵轴的交叉点处点一个小圆点,然后依次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一个统计图就做好了。

2.师:找做好实验的小组展示他们的统计图,并让学生自己讲解。

3.生展示统计图并说明。

4.师: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统计图,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

5.师总结:热水在变凉时,是先快后慢的。

三、扩展应用
1.师:拿出两个相同的杯子,1号里倒入的热水是2号杯子里倒入的热水的一半。

提问:这两杯水的温度相同,哪杯水的温度会先降到室温?
2.学生猜测并测量温度的变化。

3.师:怎样使物体的温度降得更快一些?
生回答
【板书设计】:
水温的变化
猜想:
实验结果:先快后慢
【课后反思】:
本节课,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学生的探究情绪很高,我想大概是学生都喜欢做实验的原因吧。

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

在整个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理解清楚,没有安照要求去实验。

我想这个方面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大学生的积极性的激发。

枣庄东方国际学校潘存锋
附送: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上《水温的变化》教案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使用温度计的基础上,来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

本课按照“预测-测量-收集数据-做折线图”四个部分编排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进一步训练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温度计进行定量观察,可以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而水温的变化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只是停留在定性认识的层面上,从没做过定量的研究,对水降温的规律缺乏科学地认识。

因此本课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侧脸水的温度变化,并作简单记录;初步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正式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2、情感目标:通过测量活动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

3、知识目标: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学会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教学准备
师备:烧杯、温度计、计时器、铁架台、热水。

生备:手表一块
教法和学法
探究研讨法、情景创设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同学们看,这是一杯水,你能猜出它温度是多少吗?(学生猜测)要想知道它的实际温度,该怎么办?(学生会答:用温度计测量。

)哪位同学能到讲台上来测量一下呢?
2、学生测量:老师注意纠正学生在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把这杯热水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温的变化。

(板书:水温的变化)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科学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上课一开始,通过让学生猜测水的温度,再让学生测量温度,最后提出放一段时间后水温又会怎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
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1、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猜想:并引出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此环节就是本着这个原则设计的。

]
三、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教师谈话:我们就动手做实验吧,到底该怎样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小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交流实验方案:在此强调温度计要固定在铁架台上,才能测量一个部位的水温。

3、实验验证
(1)教师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分工合作,持续观察,一杯热水降温的过程,时间为18分钟,每两分钟做一次记录。

(记录表见课本30页)
(2)课件出示要求:
1、每组4人,一人看时间,两人测量,一人记录,分工明确。

2、把结果记在书中设计的表格里,0分钟记录是指刚开始的温度。

3、要拿着温度计的上部,读数时不要把温度计拿出水面,并且视线要与液柱的顶端相平。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学生用投影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
5、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先用课件展示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再让学生绘制。

6、交流规律: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交流发现的规律。

7、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通过刚才的实验发现了
热水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板书:热水变凉、先快后慢)
[设计意图: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课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本环节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发现规律等,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课后延伸,继续研究。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热水降温的规律,课后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让热水尽快降低温度呢?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
板书设计:
水温的变化
热水变凉先快后慢
教学反思:
1、以猜想确定研究方向。

本节课在一开始就提出了“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的问题让学生猜想,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就是:热水降温的规律。

学生去研究自己的猜想比研究教师确定的目标要感兴趣。

2、课件演示做折线图的方法。

制作折线图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通过课件的演示就更容易让学生把握制作方法。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7 页共7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