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北平郭沫若提议召开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 1953年9月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
2.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是在1956年
3.样板戏代表作品: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4.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5.新时期多元文学思潮:
(一)、在纵向上呈阶段性变化:1、80年代初期的现实主义占主导。

叫新时期。

2、80年代中期以后的趋向多元化格局。

叫新时期后期。

寻根文学出现了,新写实主义小说出现了,先锋小说也出现了。

3、90年代的多元化格局。

叫后新时期(张颐武等提出)。

(二)、在横向上呈多元并存与交叉:
1、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并存。

(1)精英文学:特点一是话语的先锋性,即思想上的现代意识或现代人文精神。

相对权力话语和主流话语而言,具有异质性。

如张承志、莫言、余华等人的小说。

二是形式的先锋性。

注意使用限制叙事,象征,意识流,反讽、元小说叙事等现代小说技巧。

(2)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是面向市场消费的文学,娱乐性与商业性是其最大特点。

如王朔声称他的小说就是为了赚钱。

(3)主流文学或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是国家意识形态观念在文学上的体现。

也叫主旋律文学。

现实主义冲击波或当下反腐文学,如刘醒龙的《凤凰琴》、张平的《生死诀择》,电影《孔繁森》即是。

2、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潮流的并存。

现实主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浪漫主义:张承志、张炜的小说。

现代主义:朦胧诗、先锋小说或新潮小说。

后现代主义:王朔小说。

马原的小说。

新生代诗歌。

王安忆等精英作家的小说。

3、各种具体文学创作潮流的并存。

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即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的并存
4、各种文学潮流的混合交叉。

(1)现实主义呈现开放姿态,容纳现代主义表现技巧。

如伤痕小说——宗璞《我是谁》,受卡夫卡《变形记》影响很大,含有现代主义夸张、梦幻、心理描写等手法。

(2)先锋小说回归故事形态,吸取现实主义小说故事性的优势。

余华《活着》。

(3)纯文学采取通俗文学的包装——内包装,使用招徕性文字。

《白鹿原》、《废都》。

6.归来诗人:他们因这样那样的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如今在拨乱反正中终于得以平反,重又提笔“归来”。

这是一个成员庞杂的创作群体,共同点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艾青是代表诗人。

“归来”的老一辈诗人还有苏金伞、公木张志民等,和七月诗派的鲁藜、绿原、牛汉等,九叶诗派的陈敬容、郑敏等,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7.朦胧诗:(1)概念: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这样一些特征。

它的命名缘于短文《令人“气闷”朦胧》
(2)审美特点:A.朦胧诗人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 B.朦胧诗人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 C.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他们既致力于自我抒情,也致力于社会抒情,但最终是让二者统一在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上8.三个崛起:三个崛起指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篇为朦胧诗辩护的文章,具体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主要思想有:
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

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

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9.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

“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

“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

,“一保”指杜鹏程小说《保卫延安.
10.作家和代表作:
(一)诗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诗集《老水手的歌》
牛汉:《华南虎》诗集《温泉》《海上蝴蝶》
昌耀:《慈航》《山旅》《鹰·雪·牧人》
蔡其矫:诗集《祈求》《双虹》《福建集》《迎风》《醉石》
艾青:诗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
诗歌论文集《艾青谈诗》
宏观抒情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面向海洋》
哲理抒情诗《鱼代石》《高山上的风》
舒婷:《致橡树》《双桅帆》《神女峰》《船》《风暴过去以后》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回答》
顾城:《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一代人》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北岛:《回答》《红帆船》
江河: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包括《开天》、《补天》、《追回》、《填海》、《刑天》)杨炼:大型组诗,群《礼魂》(下分《半坡》《敦煌》《诺日朗》)
海子:《月光》《世界的血》
(二)小说
A.寻根小说韩少功:《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
陆文夫:《美食家》
阿城:《棋王》《孩子王》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郑义:《老井》
郑万隆:《异乡异闻》
王安忆:《小鲍庄》性爱小说”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
恋》《锦绣谷之恋》
贾平凹:《古堡》《远山野情》
李杭育:《最后一个鱼佬儿》《土地与神》《沙灶遗风》
B.伤痕小说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陈国凯:《代价》
C.反思小说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李顺大造屋》《绿化树》
张炜:《古船》
宗璞:《我是谁》
张洁:《从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
的翅膀》《祖母绿》
D.新写实小说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官场》
方方:《风景》《桃花灿烂》
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三)散文
秦牧: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
《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
刘白羽:《红玛瑙集》《日出》《灯光》《长江三日》《青春的闪光》
杨朔:《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四)其他
铁凝“三垛”:《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
王安忆“三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荒山之恋》
90年代余华三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11.作品与主人公吴强《红日》——沈振新、梁波、石东根(1959年)
杨益岩《红岩》——江姐、许云峰(1962年)
梁斌《红旗谱》——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1958年)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1959年)
杜鹏程《保卫延安》——周大勇(1954年)
12.余秋雨
(1)代表作: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散文《莫高窟》、《道士塔》、《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一个王
朝的背影》
(2)A.他以主体的深深投入将历史对象写活了。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是作者所作的历史之旅的成果
B.他以叙写对象为载体,对中国文化进行访问、探询。

余秋雨作为一个对中国文
化有感情和研究的学者,他的不少散文是有着显见的历史意味的。

如《莫高窟》
《道士塔》等。

C.作者为中华文化的灿烂而自傲,也为曾经辉煌过的文化的式微而愁思。

如《遥
远的绝响》、《苏东坡的突围》等
D.余秋雨的散文不注重对叙写对象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具体过程的再现,不重视
史料的引证和历史细节的考订,他注重面对客体时主体的感悟、想象和思想性
的穿透。

他的文本构思、意蕴乃至语言的运用都有一些新意,如《一个王朝的
背影》
1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其代表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
1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15.新生代诗歌:又叫“第三代诗”“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后崛起”“当代试验诗”等。

诗人多出生于60年代,创作于80年代。

他们拒绝精英化、理想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而提倡平民化、世俗化、个人化;拒绝“朦胧诗”的意象、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提倡口语化,诗中充满了了反讽,调侃黑色幽默。

1986年“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可视为“新生代”诗人在全国的集体登台亮相。

16.第三代诗人:派生出了两大分支:(1)面向社会人生的现实抒情,出现了一个生活流诗群,以宋琳、柯平、伊甸为代表;(2)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出现了两个诗群:他们派(韩东、于坚为主)与非非派(以周伦佑、蓝马为主)
17.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1)小说篇幅几乎都是短篇。

大多取材于其故乡高邮的生活旧事,也就使得小说多为回忆性叙述。

(2)取材于故乡,对故乡民俗风情的描绘,使小说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风俗不仅作为形成人物性格的环境,而且成为小说主题的组成部分。

(3)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受戒》通过描绘佛门子弟世俗的生活场景,赞颂了苏北乡镇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4)文艺性的叙事。

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小说成了弥漫氛围的"抒情散文"。

不讲究情节,人物的刻画,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如《大淖记事》用一大半的篇幅来铺叙风情民俗。

(5)叙述古朴自然,语言简洁干净,雅俗互化)
18.寻根小说: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9.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

“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

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

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

20.反思小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入。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有时间上前后相承的关系。

反思文学深入到对文革悲剧产生的原因的探索。

反思小说进一步深化,从历史反思走向文化反思,融入80年代初的文化热潮中。

21.巴金的《随想录》的特征及意义特征:(1)内容方面: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痛失亲友进行追忆。

如《怀念萧珊》;在揭露和谴责"文革"残酷和荒诞的同时,对自己心理行为进行解剖,表现了一种对现实,历史的坚定的介入,干预的姿态。

如《小狗包弟》(2)艺术方面:说真话,抒真情,形成热情峻急的风格;文字朴实,记叙流畅,没有刻意雕琢痕迹。

意义:巴金的《随想录》是"文革"心灵的博物馆,深刻再现了"文革"期间其人其事其感。

所具有的说真话的品格,表现了一个老艺术家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22.赏析周立波《山乡巨变》:(1)内容:《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农村基层干部(邓秀梅、李月辉)、积极分子(刘雨生、盛淑君)、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暗藏的阶级敌人(如龚子元)。

(2)艺术特色:周立波用有情趣的语调,叙述农民的心理活动,展现形形色色的农村众生相、乡村日常生活的地域特征、风情民俗,显示了独特的叙述个性
块状分割,拉网清理,逐个击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