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精要与例词1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
2、意识能动作用(反作用)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意识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错误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按照客观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5,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但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而错误理论则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总观:联系普遍性原理原理: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学原理精要和例词1

2013哲学原理精要及例词一、唯物论部分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例词:根据客观(形势、国情、状况)决定主观、针对、解放思想、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触景生情、“代沟”、“形存则神存”2.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例词:学习、运用科学理论、制定合理计划、提出目标、在**指导下、借鉴经验、精神文明建设3.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规律办事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如生态失衡)、拨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成功某事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想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二、认识论部分1.实践决定认识(唯一来源、根本动力、唯一标准、最终目的)→→→重视实践,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例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②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求我们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词:政策的发展变化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例词: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我党对如何执政的认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变化、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三、辩证法部分联系观1.一切事物处于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例词:离不开、有利于、关系到、所有动词(导致、造成、引起等)、协调、和谐、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哲学原理关键词归纳

哲学原理关键词归纳1.存在与本体:这是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探讨的是现实的本质和存在的本体。
哲学家们经常会问: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2.真理与知识:哲学家们对真理和知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提出了诸如“真理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获得知识?”这样的问题。
3.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哲学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
形而上学家们会探讨诸如“现实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4.认识论:这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人类认知的过程和局限性。
认识论学者们会问:“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5.伦理学:伦理学家们主要研究道德标准和人类行为的价值。
他们会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样的问题。
6.政治哲学:政治哲学家们关注的是社会组织和治理的方式,他们探讨的是权力、自由、公正和政府的形式。
7.宗教哲学:宗教哲学家们探讨的是信仰、神学和宗教经验的意义。
他们会问:“上帝存在吗?”“我们如何理解神圣的存在?”8.心灵哲学:心灵哲学家们关注的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过程。
他们探讨的是意识、思想和感觉的本质。
9.时间与空间:这也是哲学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
哲学家们会问:“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什么?”10.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这是哲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涉及到人的行为和选择的本质。
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而决定论者则认为一切都是由先前的事件所决定的。
11.美的本质:美是哲学探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哲学家们会问:“美是什么?”“美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12.人类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贯穿整个哲学史的主题。
哲学家们会问:“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们如何找到生活的目标和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13.实在的本质:实在论者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的、超越我们感知的现实世界,而唯心论者则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意识所构成的。
哲学原理运用 议论文素材

议论文素材之———典型事例1、三国时,曹操率军作战,在行军途中自己的马踏坏了农田里的庄稼。
按照军纪当斩,曹操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当众割发代首,晓谕三军,受到将士尊敬。
2、张广厚小时因算术没考好,升不了初中,华罗庚读初中时,数学考试曾经不及格,可他们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
3、达尔文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妹妹,他在老师和父亲的心目中,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孩子,甚至还在一般智慧的水准之下。
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野外观察活动和室内研究,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4、扁鹊是我国2400年前的大医学家,他没有进过学校,青年时期,为了糊口,在一家客馆里当杂役。
后来他结识了一位民间良医,就拜良医为师,决心将来当个名医,于是他刻苦学习,反复钻研,经过10多年的勤奋攻读,实践,他不仅掌握了老师积累的全部知识,而且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因此,他成为战国时驰名各国的良医。
5、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为了揭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每天坚持到大英博物馆读书,查阅资料,长时间的大量读书,致使他常做的地方水泥面上磨下了两行沟壕。
6、恩格斯只上过中学,但由于长期勤奋学习,他在19岁的时候,就能用几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能阅读几种文字。
这对于他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7、郭沫若从1929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当时他觉得仅仅依靠已有的文献资料远远不够,于是开始下功夫研究古文字学,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他阅读和研究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掌握了古文字后,他还觉得不满足,又研究了考古学。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写出了巨著《中国史稿》8、江郎有才尽之时,牛顿在他奠定了力学基石后,科学生涯也走到了终极。
9、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蜂蜜,需要来回飞30万公里,吸吮1200万朵花的汁液。
10、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江淹,少年家境贫寒,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刻苦攻读。
由于他才智过人,很受当时人赞赏。
到了晚年,他进了仕途,作了高官,功成名就,生活富贵,再也不为生计而奔波。
高中政治___哲学原理归纳(原理+方法论+具体事例)打印版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 事求是,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发展水平相一致。8、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 反对主观主义;
系。9、农村税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10、适时发展
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旅游业,开展红色旅游。11、八荣八耻的提出与实施,
3、 各种外交关系
多 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
的建立,国家
样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
间的合作。
性 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
原 系等。
理
及
方
法
论
整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 1、经济特区、开 体 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 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 发区、社会主义新
系 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 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联系,
鸦叫丧;喜鹊
的 志为转移的。 客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叫喜;8 发 6 顺等违背联
观
系客观性。
性
2、 互联网发展;
原
青藏铁路建
理
设;国与国之
及
间的合作;外
方
交关系的建
法
立等在尊重
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 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 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12、《国
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 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
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 意识。反对片面夸大物质决定作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1.“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指将秧苗拔高,帮助其生长。
然而,这样做反而会让秧苗枯萎。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
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自《庄子》,讲述了一个农夫因偶然在树下捡到一只兔子而不再耕种,结果再未捡到兔子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指在船上刻下记号,寻找丢失的剑。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
它强调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遵重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成语出自毛泽东的《矛盾论》,形容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或全部。
它揭示了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7.“白马非马”这个成语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表示白马并不是马,揭示了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8.“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0.“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IL“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指在做事和研究中,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不缩小,真实地反映情况。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认识和把握。
12.“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意指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目塞听。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外部联系。
高三一轮复习哲学原理总结与举例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复习提纲哲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对原理和方法论的熟记和理解。
该复习提纲涵盖了《生活与哲学》主要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主要知识点,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性很强,是复习《生活与哲学》的一份珍贵的资料,请妥善保管、仔细研........读、认真领会、熟练掌握,达到..............滚瓜烂熟,顺手拈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包括四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答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答题要层次清楚,以后无论在作业还是在考试中,讲不同层意思的请用(1)……(2)……(3)……(4)……区分开来。
讲同一层意思不要分成几点,要善于合并同类项。
如果要你运用唯物论分析材料,你首先要清楚唯物论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
答题时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着笔用(1)……(2)……(3)……(4)……区分开来分层表述。
在答哲学题目时,应该最先呈现哲学原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
这是解答哲学题普遍适用的方法。
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即哲学原理的表述,该部分在一道题目的分数中占大头。
下面给出一道典型的哲学试题,请以后答题以此为典范。
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跟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
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
乡政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并指导农民对橘园进行“三荒一改”,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
问: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10分)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包含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列举五个哲学原理的观点

列举五个哲学原理的观点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现实的基本构成要素,唯有物质存在,人的意识、思想等精神现象才能产生。
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是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思想是现实的基本构成要素,物质只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对世界的作用和影响。
3.辩证法: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过程。
辩证法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是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力。
4.人的自由意志:认为人拥有自由的意志和选择能力。
人的行为和选择由自己主导,不受外部因果关系的决定。
5.伦理道德:认为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伦理道德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提倡善良、恩爱、公正和道德修养的发展。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方法论 +要点词6、规律的客观性和广泛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以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可以被创建、被改造,也不可以被消灭。
一、辩证唯物论:方法论:认可规律的广泛性与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做事。
1、世界物质性原理:反对:否认规律客观性、妄图创建或消灭规律、冒险盲干的唯物主义看法。
原理:辩证唯物论以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响。
知论、相对主义和狡争辩。
方法论:坚持全部从本质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详尽的、历史的一致。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含教条主义也许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原理:辩证唯物论以为,规律客观性限制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尊敬客观规律基础上一、辩证唯物论: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方法论:既要尊敬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敬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①意识拥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建性有机地联合起来。
②意识可以能动地反响世界反对:①片面夸张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物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张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可以阻拦事物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碌碌无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的发展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拥有调理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令人向上,催人奋进。
二、唯物辩证法——联系观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战胜错误的思想意识。
1、联系广泛性原理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看法;原理:唯物辩证法以为,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限制②片面夸马虎识能动作用的唯物主义看法。
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广泛的。
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广泛联系之中。
世界是一个广泛联系的有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机整体。
原理:辩证唯物论以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拥有能动作用。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经典概括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第一局部: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辩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开展,错误的意识那么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开展;证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唯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物论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二局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根底〔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识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论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丰富和开展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开展真理。
第三局部:唯物辩证法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局部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局部,整体具有局部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正确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到达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局部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局部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哲学原理

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哲学原理(一)四字成语包涵的丰富哲理1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2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3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4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5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6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7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8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9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10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12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13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14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15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16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1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18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9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哲学原理运用及示例

(辩证)唯物论探索真理关键词:物质 意识 规律 主观能动性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
原理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
原理3: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
原理4: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如弘扬某种精神等。
原理5: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
——目标蓝图、预测、计划、行动步骤等。
原理6: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如兴修水利等。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世界关键词:实践 认识 真理原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 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强调实践的计划步骤 / 阶段特点等。
原理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获取。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出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出台后,有利于解决××问题)。
哲学原理的生活例子

哲学原理的生活例子
1. 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你看减肥这事不就很明显嘛!每天少吃一点点,多运动一点点,一开始好像没啥变化,但坚持下去,哇塞,就会发现自己竟然瘦了好多呀!这就是典型的量变到质变呀!
2. 矛盾普遍性的例子:哎呀,生活中到处都是矛盾呀!就像你既想睡懒觉又想早起锻炼,这矛盾不就来了嘛!
3. 事物普遍联系的例子:今天你上班路上遇到一个人,跟他随便聊了几句,结果后来发现他竟然和你有业务往来,这世界的联系可真奇妙呀!
4. 整体与局部关系的例子:一家人就像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局部,只有每个局部都好好的,这个家这个整体才会幸福呀!你说是不是?
5.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例子:你看学骑车嘛,一开始不会,摔倒了否定自己一次,然后继续练,慢慢就会了呀,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呀!
6. 实践出真知的例子:光在那想做蛋糕有多难多难,真自己动手做了,才知道到底咋回事呀,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嘛!
7. 意识能动性的例子:你要是心里一直想着自己能成功,那真的就有可能成功呢,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在起作用呀!
8. 因果联系的例子:你今天没好好复习,明天考试成绩肯定不好呀,这就是有因必有果嘛!
9. 现象与本质的例子:有的人表面上看着凶巴巴的,但相处久了你会发现其实他心地很善良呀,这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呀!
我的观点结论:哲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呀,理解了这些真的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呀!。
哲学原理汇总(zicy)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注意】:(1)凡是讲到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一定是遵循(或违背)了某种客观性(如: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如果人们科学办事,同样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2)把握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拔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失衡.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注意】: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相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等.(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注意】:把握例词:离不开、有利于、相关动词(导致、造成、引起等)补充:联系的可变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2)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把握例词:(1)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具有局部根本没有的功能→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例词:从全局着眼、国家利益、整体系统地看问题等;(2)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影响整体的变化,甚至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例词:在国民经济中搞好某一产业、搞好某些地方(振兴东北、开发西部、中部崛起、海峡西岸)、调整经济结构、人的某一器官对健康的影响、集体的某一部分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先进性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意】:把握例词:创新、与时俱进、科技进步、经济效益提高、因人的努力而使境况(经济、学习、环境)变好6、发展的趋势【方向、总趋势】: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道路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7、量变、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8.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注意】:把握例词:既---又----、同时、但也要,即有又有,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例词:好心办成了坏事9.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注意】:(1)如果材料中所指出的事物(或矛盾)有不同特点,或材料中存在不同的矛盾,这则材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材料中有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三条内容分别相符的情况,则分别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相关内容.(2)把握例词:因地制宜、同病异治、针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手段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注意】:把握例词:(1)只要材料中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或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就包含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2)如果材料中有普遍都适用或都要坚持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要与具体情况相结合,也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说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注意】:把握例词:中心、核心、重点、重中之重、要害、关键、着力、首要、要务、牛鼻子、节骨眼—抓主要矛盾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抓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说明青年的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注意】:(1)把握例词:公/私、优/缺点、利/弊、好/坏、成绩/问题、把握事物的主流、主题、本质,保持事物不改变性质、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等—矛盾主次方面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但注意:只有既强调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或既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次要方面,才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着力学好语数外,也要学好政地—两/重(不同矛盾)战争的危险存在,但和平是主流—两/重(矛盾双方)注:现实中,看到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未强调某一方,则不体现重点论既要学好语数外,又要学好政地—两点论(不同矛)(无重点)光明和黑暗总是相伴而生—两点论(矛盾双方)(无重点)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了解)【原理内容】:①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注意】:把握例词: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自力更生、又对外开放;自身努力,他人帮助;顺境、逆境与自身素质;发展外贸与扩大内需;近朱近墨;不怨天尤人等.13、创新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即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认识论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在正确的认识.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不科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5、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对人们的贡献.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正确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必须符合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哲学主要原理及标志性词语

哲学主要原理及标志性词语一、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意:物质决定意识标志性的词语: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随着……,由于……的需要),采取……措施(提出、制定……计划、方案、战略、蓝图,法律、预案等);(客观)……产生……道德,文化、报告等。
从……中得到经验,从……中总结教训,分析……认为(制定)……,取得经验,推广经验等等】(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创造性、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标志性的词语: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取得了……成效。
实施……战略、计划、方案,贯彻……精神,坚持……方针,(由于)……文化、道德,方针、路线等,导致,引起,产生,致使,结果,后来……(客观后果)】。
(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注意:尊重客观规律标志性词语: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预见)】二、认识论:(追求真理的历程).(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标志性的词语与物质决定意识的相同】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哲学原理概括

哲学原理概括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直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哲学原理材料

哲学原理材料第一篇:哲学原理材料1.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2.人生旅途上,横竖都是路,苦辣酸甜都要尝。
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经历的多生命有长度,经历的广生命有厚度。
经历险恶的挑战,生命有高度;经历困苦的磨炼,生命有强度;经历挫折的考验,生命有亮度。
有丰富的经历,才有丰满的人生。
第一句,既有矛盾的普遍性,也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第二三四句,矛盾的特殊性,因果关系。
最后一句,因果关系,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3.人生就是这样,处同样的位置,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一因多果。
一因……相同的位置,多果……哭笑等4.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
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不要羡慕别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完美,只是你没看到罢了。
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
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够追逐多久,坚持多久。
第一句,矛盾的转化。
第二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第五句,矛盾的特殊性。
5.忍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假如你是一株弱小的花卉,想要绽放你的美丽,你就得忍受寂寞的成长;假如你是一列钻进隧道的火车,想要沐浴温暖的阳光,你就得忍受冰冷的黑暗。
冲动是魔鬼,忍耐是天使。
魔鬼教你全功尽弃,天使助你水到渠成。
忍过黑夜,天就亮了;耐过寒冬,春天就到了。
忍耐……意志,非理性因素的作用6.一年轻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有位老人听了,随即把一粒沙子扔在沙滩上,说:“请把它找回来。
”“这怎么可能!”接着老人又把一颗珍珠扔到沙滩上,“那现在呢?”如果你只是沙滩中的一粒沙,那你不能苛求别人注意你,认可你。
如果要别人认可你,那你就想办法先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
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认可……意识.沙,珍珠……物质。
二,内因的决定作用7.做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做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变的脸。
一,意识的能动性。
作文中可用的哲学原理

哲学常识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哲学原理精要及例词一、唯物论部分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例词:根据客观(形势、国情、状况)决定主观、针对、解放思想、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触景生情、“代沟”、“形存则神存”2.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例词:学习、运用科学理论、制定合理计划、提出目标、在**指导下、借鉴经验、精神文明建设3.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规律办事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如生态失衡)、拨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成功某事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想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二、认识论部分1.实践决定认识(唯一来源、根本动力、唯一标准、最终目的)→→→重视实践,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例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②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求我们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词:政策的发展变化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例词: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我党对如何执政的认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变化、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三、辩证法部分联系观1.一切事物处于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例词:离不开、有利于、关系到、所有动词(导致、造成、引起等)、协调、和谐、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例词:互联网、嫦娥三号、西气东输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联系,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例词:灾害发生的条件,政策的变化4.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从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例词:从全局着眼、国家利益、整体系统地看问题、长远利益5.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例词:西部开发、在国民经济中搞好某一产业、搞好某些地方(振兴东北)、调整经济结构、人的某一器官对健康的影响、集体的某一部分、“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局部利益、眼前利益6.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①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1.一切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例词:创新、与时俱进、科技进步、经济效益提高、因人的努力而使境况(经济、学习、环境)变好、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②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重视内因,利用外因例词: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自力更生、又对外开放,自身努力,他人帮助,顺境、逆境,扩大内需,近朱近墨,不怨天、不尤人,“桔、枳”,校风3.⑴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结果→→→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量变只有在一定程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坚持适度原则。
⑶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例词:⑴量的增减,逐步,长期努力,防微杜渐,事物构成要素的排列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勿、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⑵过犹不及,好事物向坏事转化,过度(过量、过热),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植物生长⑶奋力一搏,瞻前顾后,百米冲刺、一鼓作气、抓住机遇4.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途径:事物发展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正确对待发展中的困难,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例词:国际形势总的是趋向缓和、美好的未来、曲折过程、反复、风雨过后见彩虹、病树前头万木春、艰苦奋斗矛盾观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例词:既---又----、同时、但也要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例词:好心办成了坏事2.矛盾具有普遍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
例词:既---又----、同时、但也要,解决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词:因地制宜、同病异治、针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4.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要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解决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词: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人的共性和张三个性、举一反三等、试点、典型、推广、缩影、样本等。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分论点:⑴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抓主流注:1、抓主要矛盾的提示词:中心、核心、重点、重中之重、要害、关键、着力、要务、攻坚、牛鼻子、节骨眼等——抓主要矛盾指矛盾双方的提示词:公/私、优/缺点、利/弊、好/坏、成绩/问题、“双刃剑”等——矛盾双方2、只有既强调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矛或既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看到矛次,才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着力学好语数外,也要学好政史——两/重(不同矛盾)战争的危险存在,但和平是主流——两/重(矛盾双方)创新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例词:在……基础上,改进……;改革……;不迷信权威;创新;自主开发(研制)等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①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例词:在……基础上,改进……;改革……;不迷信权威;创新;自主开发(研制)等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唯物史观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实际出发,重视社会实践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通过实践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重视社会意识,学习科学的社会意识例词:改革使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衣食足而知荣辱、牢记“两个务必”、扩大内需要改变消费观念、随着……提出(制定)……计划(措施)等。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双重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双重性)。
→→→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
例词:改革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例词:改革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指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例词:民生问题的改善“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国以民为本、众怒难犯、“众之所动,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东汉、张衡: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宗旨等价值观5.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在: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例词:环境的成绩和问题、教育的成绩和问题、利他或利己、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绿色GDP等(处理任何问题、作出任何选择都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如地位、认识角度、立场等)人生观8.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②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既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