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镇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小镇--江苏镇江民俗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地处江苏省南部,江山秀美,物产丰富,古迹众多,气候宜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江南水韵城市的起点。

美丽富饶风景迷人的镇江,旧时曾有朱方、谷阳、京口、润州等名,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二千年前秦汉开始建县,孙权几代在此称雄江东,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东吴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

长江与运河在镇江交汇,大江横陈,群峰环抱,地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镇江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处,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塑造衍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镇江别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养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镇江人,镇江人又继承和发扬着这方的文化,这方的历史,使镇江的民风民俗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民风民俗
每年的正月初一,镇江民间有“秤江水”的习俗,《至顺镇江志》风俗篇中介绍:“京口江中沙田户,每岁旦,收一瓿以秤水。

水重,则江水大,水轻,则江水小。

岁岁不差。

”这种风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部分展示。

正月初五财神日,有“骑驴上金山”的风俗,俗称“拾金子”寓意幸福发财之说。

“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元宵灯会,也吸引着许多民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今这一习俗还在镇江有所保留。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有观赛龙舟的习惯。

明代张岱曾拿镇江的龙舟赛事与南京、杭州、无锡等地做过比较认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苏州亦然,秦淮有灯船、龙船,不瓜洲相比,而看龙舟亦无金山寺比。

”可见金山竞渡早已名震四方。

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孩子们要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而这些习俗,又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黄明时节上chui山,每年的清明节前,上万人爬上chui山登高远眺的场面十分壮观。

民居古迹
镇江的民居古建筑众多,保存完好的多集中在大西路、京畿岭一带,尤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而闻名天下的西津古渡最具价值,这里聚集了从六朝到唐、宋,从元代到明、清的古西津渡口遗迹,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等等,沿街两旁,晚清时代繁华的店铺依稀可见,五十三坡旁的街道店面多为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棂,下层铺子上层居人,这些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无不展示着镇江人的勤劳智慧。

文学典故
民间故事是老百姓创作的口头文学财富,伴随着人民生活,深刻地反映与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美好愿望。

镇江的山山水水,亭阁楼台,池泉峰塔,每一草每一木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镇江很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美丽动人的文化传说:水漫金山的民间传说,南朝梁武帝刘裕的“寄奴居”的传奇故事,三国时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传说,在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宋朝的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豪气咏怀,金山寺韩世忠、梁红
玉击鼓战金兵的历史传记等,岳飞、李白、苏东坡、郑板桥、乾隆、康熙、米芾、王羲之等等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名篇和手迹墨宝。

镇江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北宋时期沈括在市区梦溪园巷写就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南朝文学家刘邈编著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心雕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在镇江市区的登云山完成了她的《大地三部曲》。

昭明太子的《昭明文选》也是在镇江的南山完成的。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里也把镇江的风俗民情传播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四大民间传说的《白蛇传》中的故事也是发生在以镇江为主的江浙一带,另外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近的《华山畿》,就是讲述发生在丹徒东乡的一则感人的爱情故事:南朝乐府的《华山畿》歌中唱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苦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明代朝鲜诗人金宗直听到这则故事,流着泪动情地赋写《华山畿》一首:“冢上青青连理枝,行人争唱华山畿。

野裳花发与寒食,风度春魂化蝶飞。

”为镇江的民间增添了许多迷人的传说。

民间饮食
各地都有奇异风味的美味佳肴,镇江也不例外。

如三怪:“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

”;“三鱼”:红烧刀鱼、清蒸鲥鱼、白汁鲴鱼;“一开窗,二吸汤,三喝光” 吃法独特的“蟹黄汤包”;另外镇江的“东乡羊肉”、“葛村狗肉”、“大路长鱼汤”“扬中秧草烧河豚”“江岛三芽菜”等也是久负盛名的风味名吃。

民间艺术
丹徒上党的田间民歌号子、三山的南乡服饰等具有鲜明吴文化遗风的地方特色。

另外丹阳的“河蚌舞”、|“秧歌灯”极负盛名。

丹徒东乡的“双推手”、“唱麒麟”也各具特色;扬中的花灯唱凤凰别具一格,句容的“火灯舞”、“火流星”也都是民间一绝。

镇江的剪纸、雕刻、正则绣、竹帘画、华山泥叫叫等民间手工艺术在国家比赛中曾屡屡夺魁,吸引着各地的民俗爱好者来此追踪寻艺。

镇江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奇特的个性和魅力,也是古城镇江深厚的文化历史宝藏。

镇江民风民俗简介:
节令习俗:
年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驱年。

年夜饭:家家都炒安豆苗——安安稳稳。

每桌都有水芹菜——路路通。

红烧鱼不动筷——年年有鱼(余)。

饭后晚辈讨压岁钱——守岁。

金山寺撞钟——祈求平安。

年初一:开门鞭炮——高升。

吃红枣、汤圆——早发、圆通。

忌动刀、剪、扫帚、忌碎碗破坛、忌打骂伢子家(小孩)。

走四方,拜新年。

年初二:回娘家,拜泰山。

年初五:财神日子,踏金(骑毛驴上金山),拜财神。

正月十一或十三上花灯,十五元宵节:有娘家给新嫁女儿送灯之俗。

十八或二十落灯,上灯圆子落灯面。

二月二:龙抬头。

民谣: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接得家来吹笛子,接不家来哭鼻子。

二月八:家家包饺子,民谣:二月八,吃了饺子病不发。

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农村妇女多以荠菜花插鬓角。

清明节:上坟祭祖,门插柳、放断鹞。

端午节:家家包粽子,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艾草、菖蒲,午时烧艾熏屋,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泡酒洒墙
跟,中午肴食“十二红”,小孩穿老虎鞋,额头上用雄黄酒点“王”字,脖子上系五彩线编织的蛋网,午后看赛龙舟。

六月六:民谣:六月六(镇江方言六读作LAO),家家门口晒红绿(镇江方言绿读作LAO)。

七月七:俗称“七巧节”,看巧云,搭七巧板,女儿家穿针乞线。

七月半:城乡居民轮流举行“盂兰会”街上放焰口,河里放花灯——敬祖宗。

中秋节:家家要团圆,炕饼子,吃月饼。

入晚,供桌上摆放老菱、全藕、石榴、月饼,点宝塔斗香,焚香拜月。

重阳节:重阳糕送老人,白天登高(登金山、南山),晚饮“重阳酒”,持鳌(螃蟹)赏菊。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下元节,俗称“十月朝”,上坟、祭祖、送寒衣。

吃红豆糯米饭、菠菜豆腐汤,民谣:红豆饭、豆腐汤,老奶奶吃了上火箱。

意思是此时已到烘火季节了。

腊八:每年腊月初八,金山寺、焦山定慧寺必用大锅,选上好的芋头、花生米、红枣、白果、莲子、栗子、青菜、豆腐、胡萝卜等煮粥,馈赠善男信女。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剪纸马、扎
竹桥,供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冬至:又称小年,这天要祭祖,塾馆都放假,“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老师不放假,学生不把钱”。

饮食习俗:早餐喜锅盖面,伴以肴肉、蟹黄汤包,早茶。

中晚餐大米为主,传统家常名菜有:三鱼两头:刀鱼、鲥鱼、回鱼、清蒸狮子头、拆烩鲢子头,东乡的羊肉、扬中的三芽菜烧河蚌,还有芦篙苔肉丝,清蒸螃蟹,菊花脑蛋汤,韭菜螺蛳头等等。

喜事一定要有整条鲢子头——有头有尾、年年有余,丧事忌用鲢鱼——年年有丧。

婚嫁习俗:这里介绍的有些习俗已经不存了,现时的婚嫁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了新的含义。

大概的程序是:庚帖,由女方用红纸写明姑娘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男方也写明了一起去“合婚”,然后开始“议婚”、下聘、择日、迎娶、回门、会亲。

其中的过程有许多讲究,如:婚礼的日子要逢六,接嫁妆需要六个人,暖房要有童男子压床,开门要有开门封(红包),进门要喝三早茶,鞭炮不断催轿,姑娘出门要换鞋,舅舅背外甥女出门,到男方要新郎官背进门,近郊农村在大门前还要铺上新麦草——意为走金光大道,挑馒头——蒸蒸日上,闹公太爷——不闹不发的习俗,等等。

生日习俗:小孩满月,百露,抓周,逢十、二十、三十大庆,俗语:三十不做,四十不发,花甲以上大寿要闹寿,中面晚酒,送寿幛、寿面,讨寿桃、寿碗,寓意:讨寿添岁。

民风民俗:江苏镇江三怪排行
第一怪:香醋摆不坏
“香醋摆不坏”,道理何在?这是因为香醋是由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

那一年,杜康发明了酿酒术,他举家来到镇江,在城外开了个前店后作的小糟坊,酿酒卖酒。

他儿子黑塔帮助父亲酿酒,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么都干,同时还养了匹马。

一天,黑塔做完了活计,给缸内酒糟加了几桶水,兴致勃勃地搬起酒坛子一口气喝了几斤米酒,又香又甜的米酒后劲不小,喝下去没多久,黑塔就醉醺醺地想回马房睡觉了。

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走路没注意门槛,进门就踉踉跄跄倒在大缸边呼呼大睡起来。

突然,耳边响起一声惊雷,黑塔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看见房内站着一位白发老翁,正笑眯眯地指着大缸对他说:“黑塔,你酿的调味琼浆,已经21天了,今日酉时就可品尝了。

”黑塔正欲再问,谁知老翁不见。

黑塔大声喊:“仙翁,仙翁。

”自已便被惊醒,原来刚才是自己梦中所见,梦中所闻。

黑塔回想刚才梦中发生的事情,觉得十分奇怪,这大缸中装的不是喂马的酒糟与后加的几桶水,怎么会是调味的琼浆?黑塔将信将疑,其时正觉唇干舌燥,看看缸里的酒糟水是有些不同了,心想喝他一碗看究竟什么味道。

谁知一喝,只觉得满嘴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坦。

黑塔大步走进父亲房中,将刚才梦中所见、口中所尝一五一十告诉父亲。

杜康听了也觉得神奇,一看时间正是酉时,便跟黑塔一起来到马房,一看大缸里的“水”,是与往日不同,黝黑、透明。

用手指蘸了蘸,送进口中尝尝,果然香酸微甜。

杜康又细问了黑塔一遍,对老翁讲的二十一天酉时琢磨许久,边还用手比划着,突然拽住黑塔在地上用手指写了起来:“二十一日酉时,这加起就是个“醋”字,兴许这琼浆就是“醋”吧!
从此,便有了醋。

后来,杜康父子按照老翁指点办法,在缸内酒糟中加水,经过二十一天酿制,缸中便酿出醋来,再将缸凿个洞,这醋便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了。

杜康父子将这调味琼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左邻右舍都连连说味道好,没多久,远近街坊都赶来买,这醋便在镇江城内卖开了。

往后,又传出镇江城,名扬四方,这镇江香醋便成了镇江名特产。

后来,镇江人发现,醋摆久了不会变质,反存放愈久,味道愈加醇香。

“香醋摆不坏”,便成了镇江第一怪了。

现在镇江香醋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优良的酸醋菌种,经过“固估分层发酵”及酿酒、制醅、淋醋三大过程、四十多道工序,历时七十多天精制而成,工艺非常精湛。

生产出来的香醋,色、香、酸、醇、浓俱全。

尝一口,酸而味鲜,香而微甜,醇而不涩,存放越久味道越好。

为使这一传统产品发扬光大,目前经江苏省技术监督局批准,镇江市政府制订了《镇江香醋地方技术标准》,达不到标准禁止生产,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多吃镇江香醋。

第二怪:肴肉不当菜
“肴肉不当菜”是镇江第二怪。

其实,至今肴肉上桌都是作为冷菜的。

为什么会有不当菜的说法?这里也有一段故事。

过去,镇江城外有片小酒店,男的做菜上酒,女的管帐收钱,是个夫妻老婆店。

这天,夫妻俩分头上街买些糕点茶食,准备去看丈母娘。

丈夫买了四只前蹄,做盐水蹄子,当下酒菜。

老婆买了四斤京果粉、京江脐,顺便又给专做炮仗的老父亲买了包硝。

回到家,丈夫忙着剁蹄子,拿盐腌,腌着腌着,盐没有了,正要找盐,抬头一看,柜上有一包东西,用手捏捏,像盐呢,打开来用舌头尝一尝,还有咸味,心想找还找不到,这么巧!顺手就洒到蹄子里,压上小石磨子。

第二天,老婆起来收拾东西回娘家,找了一阵,怎么不见那包放在柜子里的硝?丈夫问她:“找什么?”老婆说:“我买了一包硝没有了。

”丈夫一听,连喊不好:“给我当盐腌了猪蹄子了。

”说着,二人忙到灶间搬开小磨盘,用火一点,猪蹄子上的“盐”,“哧哧”冒起烟,果然,硝被当盐用了。

“这蹄子还能吃吗?”丈夫问老婆,老婆说:“洗洗,自己家吃。


夫妻俩用水泡泡、洗洗,用刀刮刮,洗得干干净净就放到锅里煨起来。

蹄子煨烂了,捞起来,盛在磁盘里冷。

这时,正是上早市的时候,进来的顾客都不住地嗅鼻子,觉得与往日不同,今天香气扑鼻。

人们正想问夫妻俩时,突然,从门外走进一个白胡子老者。

丈夫忙上来打招呼:“老人家请坐,今天想吃点什么早茶?”
老者似没有听见,连连赞赞道:“好香啊,好香啊!贵店有什么美味佳肴!”
丈夫忙说:“怎敢,怎敢,老人家要什么尽管点。


老者起身入灶房,指着那盘猪蹄子:“就是这香喷喷的肉。


丈夫与老婆同声阻拦:“老人家,那是硝过的肉,不能当菜的。


老者打断夫妻俩的话:“不当菜,正好搭茶。

我要的就是这硝过的肉。


夫妻俩拗不过老者,只好将肉切块装盘,怕有腥味,加了碟醋添了点姜丝,送上了桌。

老者一见,连筷子也不用,抓起肉来就蘸蘸夹姜丝吃,边吃边拿,一下子将一盘子肉吃了个精光,这才出门牵上驴子,爬上去倒骑着走了。

这老者便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在去瑶池开蟠桃大会途中,经过镇江,被一阵肉香吸引,特从云中飘下,一尝为快,将硝肉当成早茶主食,后来念啊念的“硝”就念成了“肴”,这才有了“肴肉不当菜”之说。

第三怪:面锅里煮锅盖
锅盖是盖锅用的,怎么放到锅里煮起来了?这就是镇江的第三怪——“面锅里面煮锅盖”。

“面锅里面煮锅盖”,是镇江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造。

说起这项技艺,也有一段故事。

镇江人喜欢吃伙面。

街头巷尾都有不少伙面店。

伙面店中,要数张嫂子伙面店名气最大。

那年,乾隆换了一身衣服,带了一名随从太监,一路寻间坐下,又是上茶又是递热毛巾。

随从传下话:“要吃镇江伙面!”
不知是因为乾隆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起得迟,待吩咐传下后,这边面还没跳好。


嫂子直催还在跳面的丈夫,“快,动作快些!”丈夫愣了愣,“我不跟平常一样吗?”那边,张嫂子就赶快舀水下锅,灶膛里点火。

张嫂子俩是动作麻利、做事迅捷的人,但今天好像也变得慢了。

越是急,水越难开;越是急,面越难跳好。

随从又进来催了。

张嫂子赶快催丈夫用刀切面,自己又给灶里添了把柴。

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正抓起一把往锅里撂,这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荡荡的。

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倒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

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笼子、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

正欲端,那随从已一手接过去。

忙碌一了阵的张嫂子倚在门外,想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见那人端起碗吃着,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张嫂子正欲转身再去锅边下面,哪知那身着微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走到灶边看着张嫂子下面捞面了。

突然,乾隆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一下子竟将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还不知道。

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佐料了?”张嫂子指那小锅盖说:“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
寻觅镇江名人胜迹
发布时间:2010-11-22 作者:胡智浩
在镇江这座江南古城的历史长河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

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先贤中,有贤臣名宦、科学巨子、文化名流以及释道宗师。

当我们以寂静的心情,寻觅着他们的足迹时,会深沉地感悟到历史文化在我们心灵中的撞击,先贤典范为万世楷模,激发出我们更多的中华民族的热爱桑梓之情。

季札美德传千秋。

镇江西南有个古镇延陵。

据传春秋时期是吴国延陵季子的封邑,古镇名字也由此而来。

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名季札。

季札的美德表现在他先后三让王位,他不顾父王的遗愿、兄弟的苦心和吴人的拥戴,抛弃了家室财产,躬耕于鲜为人知的边区僻地,来实现“以让全志”的意愿。

季札的到来,给延陵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文化,促进了这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皎皎星日垂,万世怀道义”。

季札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因为他为民造福、恪守信用,以至善美誉传颂久远,镇江九里人民建了季子庙,世代祭祀。

苏轼曾在《延州来季子赞》中说:“泰伯之德,钟于先生。

弃国如遗,委蜕而行。

坐阅春秋,几五之二。

古之真人,有化无死。


沈括著述梦溪园。

镇江市梦溪园巷内,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就是我国北宋世代伟大科学家沈括晚年定居镇江时的故居——梦溪园。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中坚人物,担任过翰林学士、权三司使,负责管理全国财政。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贬官,于元祐三年(1088)定居镇江,住了整整8年。

沈括住在这里,过着完全隐居的生活,但他不甘寂寞,在梦溪园中专心著述。

除了写有大量散文之外,沈括还写成了《梦溪笔谈》、《梦溪忘怀录》、《良方》、《茶论》等著作,其学术价值最高的《梦溪笔谈》是沈括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所研究、发现、实验、制作的许多属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分门别类的记载。

《梦溪笔谈》还记述了一些关于镇江的“故事”,如金山寺所藏“龙卵”,润州菜园中菜花的病变等,还指出某一书中所记润州掘得的一组晋代玉磬是仿造的假古董,润州地方官鞠真卿首先创造了对违禁者罚款的好办法等等。

祖逖击楫誓中流。

祖逖生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北)人,后迁居京口。

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在《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有两句充溢着爱国激情的词句:“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气壮山河的诗篇《正气歌》中也有两句慷慨激越的诗句:“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他们在诗词中都讲到了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东晋时期的京口。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原来在黄河流域;秦汉以后,逐渐发展到长江流域。

而三国之后,北方异族崛起,不断南侵,因此,形成了历史上所谓的“外患”。

东晋而后的五个朝代,都偏安于江南。

长江天堑成了南朝统治者安身立命的防线。

京口“千山所环,中横巨浸,形胜之雄,控制南北”,“实天设之险”。

晋元帝司马睿南渡长江,定都金陵,京口就成为外卫,其军事上的战略地位恰如杜佑《通典》所说:“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

”当年在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江面上,祖逖率领的北伐勇士拍成了一条生龙活虎的战阵,行到中流,巨浪腾空,滚滚向东。

他看到这伟大雄壮的场面,心潮起伏,不禁又激起燕赵健儿之气,随即在船上拿起一把楫来,敲击着船舷,慷慨激昂地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各船上的健儿们群情激昂,大家奋力划桨、摇楫,战船很快乘风破浪到了对岸。

祖逖是当时最识大体、最有才能的杰出人物。

他以京口为根据地筹划北伐,在京江中流击楫的慷慨场面,历千秋万代,永远为后人所称道。

刘勰著《文心雕龙》。

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司空刘秀的弟弟。

他们世居京口(今
镇江),成为南朝文化世家。

大约永元三年(501)左右,刘勰37岁时,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字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在镇江告成了。

清人孙梅曾说:“五十篇之内,百代之精华备矣。

”他认为《文心雕龙》确是全面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字创作的重要经验,把握了文字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因而通过此书,可以鸟瞰晋宋以前的文字概况及其精华。

《文心雕龙》以“神与物游”为文字创作的特殊方法,以“述志为本”为文字创作的特殊任务,以“写物图貌”为文字创作的特殊形式,对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文心雕龙》方兴未艾,一门新兴学科——“龙学”正在蓬勃兴起。

米芾京口得“天趣”。

镇江焦山碑林中有一块镌着“城市山林”四字的横额石刻,书体超妙入神,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题于他在南郊“鹤林精舍”的。

据说米芾初到镇江,深爱此地江山壮丽,拟就此定居,但苦于无宅营建。

恰值苏才翁之孙苏仲恭学士在北固山下有一片荒园废地,古木森森。

米芾认为这是镇江佳绝之境,于是以自己一座珍爱非常的小石山问苏仲恭学士家换得了北固山的房产,在山的西麓建了“海岳庵”,门前题额“天开海岳”,字号海岳外史,又称家居道士,日日吟哦其中。

米芾对镇江是有特殊感情的,他非常喜爱这里的山光水色,在其《净名斋记》一文中写到:“江山万里,十郡百邑,临流为偟者,缭山为城,临水为隍者,惟我丹徒。

重楼参差,巧若图刓。

地灵极倪,而云霞出没;星辰挂腹,而天光不夜。

高三景小万有者,惟吾甘露。

东北极海野,西南朝数山者,谓之多景……”
米芾的突出成就要数书画两项。

他自谓其书为“刷字”,其画为“心画”,可谓书画双绝,“颠不可及”。

如今,当你来到镇江南郊,还能看到修复后的米芾墓,墓碑上写着:“宋吏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碑文出自启功先生的手笔。

萧统选文增华阁。

“读书人去刘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这是镇江南郊招隐山入口石牌坊上的一副对联。

上联讲的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读书于招隐寺的故事。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萧统确曾读书于此。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就是他和文学侍从之臣在招隐寺旁的增华阁编选而成的。

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他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

萧统觉得自己如果继续做皇帝,虽然尊荣至极,但是一旦辞世,还是与草木同朽,泯灭无踪。

只有写文章才是千古之盛事,经国之大业,即使百世千年之后,也会有人阅读这些文章,追忆它的作者。

所以,他宁可不做皇帝,也一定要在文字上作出不朽的贡献。

萧统和侍从学者们在镇江招隐山风雨晨昏、遨游书海、辛勤工作,终于编成了30卷的《文选》稿本,选录了上起周代,下迄梁朝1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诗文词赋700余首(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如今镇江的南山中,增华阁好像仍在同每一位前来观游的人们讲述着萧统那感人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