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研究归纳
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对接内容,提出了改进校企对接人才培养的建议,力求使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标签:校企对接人才培养
按照国家标准的学科门类划分,管理类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一级学科和十五个二级学科。

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来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要突出。

然而在管理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多数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传授为主导,即使实践也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实验。

就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相悖、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种种问题。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在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强化实践教学,采用校企人才对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

一、校企对接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校企人才对接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学校双方的发展和利益,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

校企人才对接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前,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人才对接的内容与模式如下:1.“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人才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场地等办学条件方面密切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高等学校与学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它要求自己的员工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学校追求办学质量和效益最优化,它要求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能直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学生追求自身的成长和就业便捷化,他要求自己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多、最有效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工作之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订单”为纽带完成了三者的联结,这样一条快速“塑才”之道成为校企合作的最佳选择,它满足三方利益,能够实现“三赢”。

[1]2.“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面向市场,与企业联合出资、联合办班、联合培养企业紧缺人才的捷径。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把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岗位技术需求放在培养的首位,充分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和实践资源,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紧缺型人才的模式。

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依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培养目标,而且采纳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式上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体验真实工作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与工作岗位近距离对接。

校企联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缓解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解决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决了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3.“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里顶岗实
习一段时间,边学习边工作,以这种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能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学习和实践。

真正的感受到工作氛围,并在实习的过程中适应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转换。

有一部分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当中就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解决了就业问题。

因为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能得到适当的劳动报酬,这还是一种很好的勤工俭学的方法。

对于学校而言,工学交替模式还可以使学校了解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技术人员,在专业设置上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又可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课程改革。

对于企业而言,学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快的适应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既缩短了学生就业前的试用期,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因此,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于高等学校和企业双方来说都是一个良性的相互促进的模式。

[2]4.“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员交流等方面所建立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3]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通过对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在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从而达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高等学校和企业构建出一个隐形平台,在这个隐形平台上双方进行完美对接,所产生的好处是学生明确了就业方向、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得到得到提升,而企业的用人风险、用人成本降到最低,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投入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前进步伐,高等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人才、科技保障,是一个双向交流、互相支撑的过程。

5.“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校企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给高等学校实习实训场所,企业参与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当中,并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进行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校企双方互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双方的这种互动模式,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技能训练机会,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

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实现了校企雙方的互惠互利。

[4]高等学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别,结合国家、城市、区域和高等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对接人才培养对接的主要内容不管哪种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的目的和内容基本相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意识与工作意识学生的第一要务当然是学习,具有学习意识是本能。

传统的管理类专业教育观念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轻视文科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在有些问题上只作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主动学习、学习方向意识较差。

校企人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和工作相沟通,专业实习与岗位训练相融合,通过定期的在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上的实习实训,对即将要从事或者是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有个初步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用在企业里员工需要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将企业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学生逐步明确岗位定位,工作意识也得到了树立。

[5]2.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体现。

要实现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对接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管理类专业技术人才,就必须要着眼于企
业的需求、企业的标准来进行教学。

除了学生应在校学习的各种文化理论课、综合素质修养、专业基础课程之外,把企业员工所需的知识、技能,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企业员工的基本素养都作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取舍。

课程设置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分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次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根据实际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开发实训教材,供在校学生上课时使用,更加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进课堂,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技能型与职业性。

[6]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生产中需要技术及专业工种考证所需的各种技能知识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内容当中并且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就业时更加事半功倍。

3.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高校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特有的专业特点,有自身的专业技能要求。

但这些技能是不是岗位上真正需要的技能,只有通过对接才能得到验证。

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会忽视后者,教师即使进行一定程度的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实习、实训也是以课本为中心展开,并不是以实际生产需要为中心展开,缺乏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培训,直接导致学生工作能力不强,用人单位不满的状况。

在校企人才对接过程中正好弥补了这个薄弱环节,由于老师、学生共同直观感受到了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综合性变化,学生也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技能。

4.学术教师与专业技师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在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中,为了满足管理类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高等学校和企业联起手来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学校采取专任教师与企业行家角色“互换”、“教师进企业、专家进课堂”、“企业专家请进来,高校教师走出去”等形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一方面,企业可以派出自己的优秀员工对高校教师进行兼职培训,优秀的员工还可以担任学校里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对接这种方式了解市场需求,搜集教学素材,提高教学能力,同时,专任教师可以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加,双方交流互动,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派员工到高校里“充充电”进行阶段性的继续教育学习,借此来提高企业自身在市场经济竞争当中的竞争力。

三、促进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的建议1.构建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企业、高等学校在校企对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各自需要扮演的角色,有着各自的现实需求,但是双方的现实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实现完美的对接。

首先,企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量,以及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这些信息不能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人才培养单位。

其次,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研究往往是在某个固定的区域,无法满足对每个区域人才培养的总体把握。

双方都具有自身特定局限性。

此时,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载体,政府有责任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针对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软肋”给予支持。

校企人才对接不能单靠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还要靠政府“有形的手”从中撮合促成。

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协调,完全听凭市场作用,任其自然地去发展,恐怕难有理想的结局。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既让市场需求去牵引,又要以政府行为去干预。

因此应该构建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

[7]2.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行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化,要求学校高等教育跟随发展和变化的步伐,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现
有专业进行调整。

校企人才对接的培养模式要让企业角色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被动参与变成现在主动策划,积极参与到专业设置的决策当中,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当中。

高等学校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由校企双方协同确定各项内容。

让企业也具备充当主人公的优越感,从而在校企人才对接过程当中积极主动性更高。

并且,从社会的需求着手,把企业岗位、技能标准作为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断更新的主线,以应对经济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各种新需要。

[8]3.拓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渠道学校让企业生产、功能开发等项目走进校园,并紧密结合校内实践教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开放性,强化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强化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训和培训等功能,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一个融实验、实习、实训、科技开发、技能鉴定与培训以及生产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先进水平的实训中心,与此同时,提高校内现有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增加基地的数量,切实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效性。

此外,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一方面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具有浓厚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的拓展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实现了校企紧密对接也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得到企业所需的相关专项技能的培训,强化了学校教育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让学校教育有效的符合了市场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9]4.加快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人才对接模式的重点问题之一是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转变旧的观念,摒弃重学科型人才培养、轻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双向交流共同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10]“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要想培养出实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高等学校应派本校专职教师到企业当中去挂职锻炼积累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并需获得企业的认证资格,同时为他们的学习和培训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切实调动起专业教师转型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荀慧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思考[J]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曹宏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3]王丽维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学合作问题的思考[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4期[4]王相文校企合作关系研究[J]商情2012年[5]齐怡萍.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2年第1期[6]兰天宇浅谈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课的方式与意义[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年[7]谈郁平黎援朝等,摆正角色定位探索[J] 中国培训2011年第7期[8]刘新红高职校企合作应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手段[J] 经济研究导刊2012 年第20 期[9]黄步蓉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年9期[10]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年1月作者简介:徐明成(1965—),郑州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