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撬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摘要:在最新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不少教
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浅析式教学古诗词,长此以往
下去学生将会疲惫式学习。
如何有效的开展古诗词深度阅读教学,就要求老师们
找准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着力点,以点发力,指引学生深度学习古诗词,感受中国
古诗词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着力点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提高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的含量,
越来越多的古诗词篇目被纳入语文课程资源,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
由
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阅读
教学呢?笔者认为在古诗词中的“点”常常就是古诗词的的精妙之处,找准古诗
词中的“点”也就选好了这堂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仅有利于师生快速走进课堂教学,还有利于师生快速寻到古诗词深度阅读的路径。
一、品“诗眼”,析诗情。
诗眼是洞察诗词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
可以说诗眼是打开诗歌阅读
大门的一把钥匙。
从品读“诗眼”着手,是快速的进入诗词文本解读的方法之一。
我在观看肖培东老师《春望》的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对他采用的引导学生品味
《春望》中的诗眼“望”字,抓住诗眼“望”最后望到诗心,让我印象深刻。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
”这小小的诗眼实则是窥探诗情的眼睛。
肖培东
老师执教的《春望》凝聚了学生阅读诗词文本时领会到多种情感,抓住这首诗的
诗眼“望”,让学生一望见眼前山河破碎,都城荒芜,二望见亲人百姓,进而望
见潦倒悲苦的诗人,再到望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堂诗歌阅读教学也就达到
了它的真正目的“望到诗心”了。
抓住诗眼进行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
扣住“望”字设置主问题进行教学,
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进入文本阅读。
学生积极调动思维,不断探索,逐步走向
诗词文本深处。
这种诗词阅读教学创设和氛围的自然生成,只源于围绕诗眼提出
的两个问题:你如何理解春望的“望”?你望到了什么?一线的教师们在讲授曹
操《观沧海》《望岳》《春夜洛城闻笛》《观书有感》等诗歌文本时,不妨学习
肖老师的品“诗眼”为着力点,以点带面悟诗心。
你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一定会有
不一样的精彩,学生也会有更多的体会,你的诗歌阅读教学将会是有生命力的。
肖培东老师巧妙地抓住文章的这个着力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推敲,感悟,深
挖诗的意蕴,指导学生解读诗歌意蕴也就水到渠成。
二、抓“意象”,感悟诗词主旨。
意象,是古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
外在客观事物的有机统一。
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在古诗词阅
读教学时应紧扣文本意象,积极引导学生寻找诗词中所出现的意象,再探索其中
出现的象的意蕴。
学生就能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氛围中理解、掌握它所要表达的思
想情感。
因此笔者就立足于“意象”这个点。
让学生读此曲圈出其中描写的景物
有哪些?这些景物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很容
易就找到曲中所写的十个景物,并且归纳出作者描绘的是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一、三句描写的是哀景,而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那么温馨。
第二句描写的是乐景。
但是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
营造着一种凄凉、悲凉的
意境。
再让学生讨论在这些满目凄凉的景物的背后承载的其实是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出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作者的羁旅之苦、思念家乡、
前途未知、怀才不遇的惆怅与孤独都浓缩在这些意象之中了。
景不仅是眼前之景
更是心中之物。
找准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意象,让学生理解曲中意象的特点,而且对意象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轻松的把握这首曲的情感意蕴。
“意象”是作为这节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最能揭示这首曲主旨的重点。
三、扣“情感”,整合对比,突出诗情。
在我们的初中教材中,古诗词的主题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离愁别
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等。
这些主题汇聚的就是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在我们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文本所要表达是某种情感
为着力点,整合这种情感由不同主题展现的诗歌进行对比,理解诗情。
王君老师
的课堂围绕“愁”情展开,贯穿整个古诗词教学过程。
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思考
分析总结出来《望江南》是闺怨之愁,《武陵春》是国破家亡之愁,《渔家傲》
是渴望壮志再酬,《江城子》是壮志难酬,《破阵子》是壮志未酬。
她促成内容
整合,反复应用对比,促进资源又一次整合。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加深学生
对古诗词的鉴赏与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更深的理解作者的要表达的意境,拓展了学生们的思维和文学素养。
学生在这堂课里不仅仅学到了这五首古诗词,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解读古诗词的思维,寻找到古诗词阅读的规律。
“情”作为这堂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着力点,精彩也便水到渠成了。
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们,虽然没有掀起风浪的力量,但也要找到撬动古诗词
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学
习道路上透过语言现象,感受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个情感世界,熏陶自己的
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如今我们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围绕中
考的要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背诵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
求和古诗词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这样的教学是空洞的,是乏味的。
无法激发学生
的赏析情绪,更无法延伸古诗词阅读的深度。
教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可以多从
诗歌文本出发,品“诗眼”,抓“意象”,扣“情感”等多角度的寻找古诗词阅
读教学着力点,不再停留在浅析诗歌这一层次,而是打开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
新的视角,让他们在诗人的世界里漫游,观诗人的人生世界,感诗人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