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语文必修五第1单元基础测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二语文必修五第1单元基础测试卷(附答案)第一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
——读《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
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
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
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
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
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
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
《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
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
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
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
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
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
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
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
”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
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
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缥缈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1.下列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份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有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解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份哀乐”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答案:B
2.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
A.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
解析:“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是议论的观点而不是论据。
答案:C
3.对文章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
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解析:“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
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
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不属于第三段的内容。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
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
”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
子勿复言。
”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
惠公曰:“诺。
”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栾②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③。
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
’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此文王之义也。
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
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
敬弛期,更择日。
”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
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战国策•魏策二》)
【注】①季历:周文王之父。
②栾:漏流。
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必甚病之病:损害
B.栾水啮其墓啮:侵蚀
C.出而为之张于朝张:设置
D.意者羞法文王乎法:效法
解析:病: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困苦。
答案:A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3分)( )
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是群臣的谏言。
②是惠子讲述的周文王的话。
⑥是对惠子的评价。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周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解析: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
答案:C
7.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
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
(2)先王一定想稍微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要老天下大雪。
参考译文:
魏惠王死,安葬期已定,却逢天下大雪,积雪数尺,破坏了城郭,将要准备修栈道去下葬。
大臣中很多人规劝太子,说:“雪这么大,却举行丧礼,人民会感到很困苦的,国家的开支恐怕也不足,请求改期安葬。
”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人民困苦、国家开支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丧礼,这不合礼法。
你们不要再说了。
”
群臣都不敢说了,就把这件事告诉给犀首。
犀首说:“我没有什么说的,对这事大概只有惠公可以吧!请去告诉惠公。
”
惠公说:“好吧。
”便驾车去见太子,说:“葬期已定了么?”太子说:“是的。
”惠公说:“从前周王季历葬在楚山脚下,漏流的水冲坏了墓穴,棺木的前头也露出来了。
文王说:‘唉!先君一定是想见一见群臣、百姓吧,所以让水流了出来。
’于是他把先王的棺木挖出来,在朝堂上给它搭起灵棚,让大臣朝拜,百姓也都来拜见,三天以后改葬。
这是文王的礼仪啊。
现在葬期已定,雪下得很大,有好几尺深,很难举行葬礼,太子因为要及时下葬,不顾困难,这岂不是稍嫌急躁了吗?希望太子改期。
先王一定想稍微待一会,想亲近国家,安慰人民,所以才要老天下大雪。
就改变葬期吧,这是文王的礼仪。
如果这样还不去做,或者是以效法文王为羞耻吗?”太子说:“太好了。
那就延缓葬期,另选时间吧。
”
惠子不仅实行了他的主张,还让魏太子没有(匆忙)安葬他的先王,而且又阐述了文王的礼仪。
向天下宣扬、阐述文王的礼仪,难道是小事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8.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而剥削阶级(富人)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独自享乐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不满。
9.这首诗在内容表达上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鲜明的对比,如诗中干旱严重、百姓在焦急地祈雨与富人们沉醉于欣赏歌舞而生怕下雨形成鲜明对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1)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3)辛苦遭逢起一经身世浮沉雨打萍
乙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寒夜里的温暖
周建
晚上,天很冷,呵口气都能结成冰,路上冷冷清清的,行人可能都躲到被窝里了,连车子都很少。
从老家回小县城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我的车开得飞快,一路上,贼亮的灯光愈发冰冷,孤独得很,开足了暖气的车厢内显得很温暖。
偶有三三两两的人在寒风中招手拦车,我也懒得理会他们。
快要到县城的时候,我有意放慢了车速。
突然,路边的一个加油站旁,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向我扬手招车,他身边的硕大红色旅行包显得有点耀眼沉重。
带,还是不带?我稍作犹豫,还是停下了车,心想一个孩子,比我儿子大不了几岁,在这寒冷的夜晚,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守候,该是多么辛苦!
孩子飞奔过来,赶到车旁,伸手就拉开了车门,有点俗套有点狡黠地问:“到涟水县城,多少钱?”欣喜而雪亮的眼
光有着掩饰不住的稚气,开口露出的嫩玉米粒般的牙齿告诉我——他真的是个孩子!
“快点,快点上来!”因为赶路,我有点着急,心想这么冷的天,一个孩子家,难道没钱就不赶路吗?
男孩略作犹豫,上了车,打开了车窗,还是忍不住问我:“到涟水多少钱?”
我看见他打开了车窗,觉得很奇怪,不解地问:“打开车窗干嘛?”
“抽烟!”
“什么?我不抽烟!”我不仅自己不抽烟,而且对别人抽烟也很反感。
“我自己抽。
”
我对他的态度由同情转为厌烦了,心里对停车带他也有些后悔。
男孩可能感觉出了我的厌烦,只有服从地扔掉正燃着的香烟,关好车窗,但还是忍不住地问我:“师傅,到涟水多少钱?”
我说:“不要你的钱,小孩子,没必要的。
”车子的引擎声很大,我说话的声音也很大,语气带着明显的反感。
借着灯光,我看到了男孩的诧异稚气的脸上满是疑惑。
尽管我说不要,男孩还是摸出几枚硬币,放在驾驶台上。
我听见了硬币清脆的撞击声,心里感到了自己的态度很不友好,不觉有点不好意思,见他这样,立即劝他:“赶快收起,说不要就不要的!”
男孩这才相信我说的“不要钱”是真的,稚嫩的小手又
把驾驶台上的硬币收回,摸摸索索的。
摸了好几遍,才摸到,攥在手里,对我的态度明显友好,称呼也由“师傅”改成了“叔叔”。
车子里暖和和的,两个人的话也渐渐融洽起来。
我从男孩的嘴里得知他是外出做油漆徒工的,他到县城的中心去,还有几个同伴在一家旅社等他。
看到男孩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我觉得他真不容易,心里对自己刚才的态度后悔。
一路上,我们说了很多,我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语调里充满了关切,但绝没有居高临下的意思;而他,则成了机灵乖巧的孩子,说什么都认真听着。
我叫他要有爱心,关心他人。
没读什么书不要紧,但要听师傅的话,好好工作,学手艺要下工夫。
他听了以后点头称是,吃吃地发笑。
路途很短,县城很快就到了,而我们的谈兴正浓,我执意要送他到目的地,但他坚决地谢绝了。
下车时,他还向我要电话号码,夸奖我人很好,还说有事会联系我的。
不知
道为什么,我倒有点喜欢有点心疼这个孩子。
于是,我把手机号码告诉了他。
男孩一下车,就被昏黄的灯光淹没了,消失在寒冷的茫茫的黑夜里。
我望着车窗外发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到家后,我看到了手机上的一条短信:叔叔,明天请你将车后座的红包送到那个加油站后第二家,我不该拿人家的东西。
我这才想起,男孩并没有带走那个红色的旅行包。
我耸耸肩膀,摇了摇头,自个儿轻松地笑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寒冷的夜里,“我”让一个跟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男孩子上车,表明了“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也表现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儿子。
B.“我”对这个男孩的态度由同情转为厌烦,是因为这个男孩这么小的年龄就吸烟,“我”对此感到很反感。
C.男孩诧异稚气的脸上满是疑惑,是因为他在想自己偷东西的事情有可能被发现了,感到很害怕。
D.小男孩对“我”的称呼由“师傅”改成了“叔叔”,表明了这个孩子并不稚嫩,而是一个精于世故的人。
E.到了县城,“我”执意要送他到目的地,但他坚决地谢绝,是怕“我”知道他的地址,趁机勒索他,表明这个孩子很有戒心。
(2)第一段中描写了两种不同的环境,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文中男孩屡次问“到涟水多少钱”,这表明了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用爱心感化失足少年的故事。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爱心可以挽救一个人;也有人认为,爱心不是万能的,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1)C项,小男孩疑惑是因为“我”让他上车,不要钱,态度又不好,他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D项,小男孩改称呼,主要是因为他了解了“我”的善意,也由此表达出他的善意。
E项,小男孩谢绝“我”的好意是不想让“我”当时就知道真相,也表明他有悔改之意。
(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原文是从环境描写的方面来说的,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然后再结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来作答;最后结合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这个细节描写中认真体会,然后结合全文展开联想。
由这个小男孩的话,联系其在搭车时的心理,同时再结合文章内容,就能准确地分析出这个男孩的形象。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深入地阐述观点,尽量使用文中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1)AB
(2)对比手法。
①写了车外的寒冷和车内的温暖,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引出下文,暗示社会中的温情与爱心,阐明文章的主旨。
(3)①男孩年龄比较小,上陌生人的车心里感到不踏实。
②在稚嫩中还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生怕别人敲竹杠,先讲好价钱。
③表明这个男孩的家境比较贫寒。
(4)观点一:爱心可以挽救一个人。
①像文中的故事一样,一次不经意的关爱就能挽救一位失足的少年。
②我们人类是有感情的,受到别人的关爱,就会受到感染,心怀感激。
③爱心都是相互的。
我们只要都能付出自己的爱心,就能温暖那些处在寒风中的人们。
观点二:爱心不是万能的,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①爱心不是万能的,文中的故事仅仅是一种偶然,我们不能把这种偶然看作是必然。
②爱心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③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法行为,我们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关爱教育,更要在法律上对其进行约束。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坚。
”“君子”在这个时代稀有难得。
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注】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
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合,在做人方面比作文章还重要。
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
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
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
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的成就并提。
作为比较讨论,我明白了代表“五四”初期的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
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的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
惟从现代散文发展
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
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但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
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的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
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经济、准确、明朗的文字叙事。
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的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
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
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
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朴品性。
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
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
“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
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
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
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
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中性。
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
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
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中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
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中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
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
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
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