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二维码
单篇扫描下载
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
宋学达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中国香港999077)
[收稿日期]2020-04-21
[作者简介]宋学达(1987-),男,河北沧州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㊂
[摘㊀要]㊀宋人词本事是考订㊁阐释宋词的重要文献资料,然而通过将陶榖‘风光好“㊁周邦彦‘瑞鹤仙“㊁苏轼‘卜算子“三首词之本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宋代的词本事书写中存在相当严重的虚构现象㊂明确本事虚构的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则本事可以在何种程度上被取信:凡有大量细节描写者㊁凡以词句比附情节者,皆应怀疑㊂词本事虚构现象的存在,贬损了这类文献在考订事实㊁阐释词作内涵方面的价值㊂但是本事的虚构现象本身包含着诸多宋代词学思想的信息,也是考察宋词传播方式的重要依据㊂即便词本事因虚构问题不能再被视为完全的 信史 ,也同样是宋词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㊂
[关键词]㊀宋词㊀词本事㊀书写㊀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7.23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12-0061-11[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262/j.bjsshkxy.bjshkx.201206
㊀㊀词本事是重要的词学文献,是对具体词作进行编年系地考订及思想内涵解读时必须引用的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㊂然而,载录词本事的文献,绝大部分属于笔记杂书一类㊂因此,除非出自词作者本人或与其有着亲密关系的人笔下,一则词本事是否可以作为 信史 ,需要经过谨慎的考量㊂关于具体词本事是否可信的考证,自宋代至今一直有学者关注,罗忼烈先生曾有‘宋词本事多不足信“一文,以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㊁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三首词之本事为例,说明 本事绝大多数是始作俑者捕风捉影㊁向壁虚构而来的 ,[1](P184)可惜并未从整
体上总结虚构本事具有哪些特征㊂其他研究亦皆以具体本事事实为关注点,尚未有就本事虚构现象进行较全面研究者㊂我们有理由怀疑,出自野史逸闻的词本事相对于原始的史实被掺入了一定的 水分 ,而如何鉴别本事是否被 掺水 ,以及 掺水 嫌疑傍身的本事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被取信,又当如何看待词本事的文献价值等问题,依然有待探讨㊂
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选取陶榖‘风光好“(好因缘)㊁周邦彦‘瑞鹤仙“(悄郊原带郭)㊁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三首词之本事为典型案例,分析虚构词本事的特征,总结用以辨别词本事虚构嫌疑的原则,并就虚构本事的词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价值进行反思㊂
一㊁本事虚构的三个案例
㊀㊀存在于笔记杂书以及词话中的宋人词本事,多有不实之记载㊂如 侧重冶艳故实 [2](P17)的杨湜‘古今词话“记载的词本事,便大多属于捏造的小说家言,以至于胡仔曾斥之 野哉,杨湜之言,真可入‘笑林“ ㊂[3](P328)
虽然大部分虚构的词本事可由其荒诞不经的内容被辨别,但某些情况下的虚构并不能被简单地辨识出来,而某些虚构也存在值得注意与思考的方面㊂为说明宋人词本事书写中不易辨识的虚构及虚构中的某些问题,尝试选出三个较有代表性的虚构词本事作为案例进行梳理分析㊂
(一)案例一:陶榖 邮亭一夜眠 词本事
陶榖的 邮亭一夜眠 ,是有关他仕后周期间奉旨出使南唐时发生的一段风流韵事,其现存最早出处当为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
陶榖学士奉使,恃上国势,下视江左,辞色毅然不可犯㊂韩熙载命妓秦弱兰诈为驿卒女,每日弊衣持帚扫地,陶悦之与狎,因赠一词名‘风光好“云: 好因缘,恶因缘,只得邮亭一夜眠㊂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㊂待得鸾胶续断弦㊂是何年? 明日后主设宴,陶辞色如前,乃命弱兰歌此词劝酒㊂陶大沮,即日北归㊂[4](P255-256)
此处郑文宝对这首‘风光好“词之本事的记载,并无证据可证为虚构,但约百余年之后,释文莹在其‘玉壶清话“中对这则本事进行了再书写,篇幅扩大到原来的三倍之多,其文曰:
李丞相榖与韩熙载少同砚席,分携结约于河梁曰: 各以才命选其主㊂ 广顺中,榖仕周为中书侍郎㊁平章事;熙载事江南李先主为光政殿学士承旨㊂二公书问不绝,熙载
戏贻榖书曰: 江南果相我,长驱以定中原㊂ 榖答熙载云: 中原苟相我,下江南如探囊中物尔㊂ 后果作相,亲征江南,赖熙载卒已数岁㊂先是,朝廷遣陶榖使江南,以假书为名,实使觇之㊂李相密遗熙载书曰: 吾之名从五柳公,骄而喜奉,宜善待之㊂ 至,果尔容色凛然,崖岸高峻,燕席谈笑,未尝启齿㊂熙载谓所亲曰: 吾辈绵历久矣,岂烦至是耶?观秀实公,非端介正人,其守可隳,诸君请观㊂ 因令宿留,俟写‘六朝书“毕,馆泊半年㊂熙载遣歌人秦弱兰者,诈为驿卒之女以中之㊂弊衣竹钗,旦暮拥帚洒扫驿庭,兰之容止,宫掖殆无㊂五柳乘隙因询其迹,兰曰: 妾不幸夫亡无归,托身父母,即守驿翁妪是也㊂ 情既渎,失 慎独 之戒㊂将行翌日,又以一阕赠之㊂后数日,醼于澄心堂,李中主命玻璃巨钟满酌之,榖毅然不顾,威不少霁㊂出兰于席,歌前阕以侑之,榖惭笑捧腹,簪珥几委,不敢不釂,釂罢复灌,几类漏卮,倒载吐茵,尚未许罢㊂后大为主礼所薄,还朝日,止遣数小吏携壶浆薄饯于郊㊂迨归京,鸾胶之曲已喧,陶因是竟不大用㊂其词‘春光好“云: (词略)㊂[5](P41)
释文莹所撰,对‘风光好“一词的本事交代得十分详细㊂相对于郑文宝的简单叙述,增加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如将‘南唐近事“中的 辞色毅然不可犯 丰富为 容色凛然,崖岸高峻,燕席谈笑,未尝启齿 ;将陶榖对秦弱兰 悦之与狎 的整个过程加以穿插人物对话的详细描绘;更将 陶大沮 三字扩写为 榖惭笑捧腹,簪珥几委,不敢不釂,釂罢复灌,几类漏卮,倒载吐茵,尚未许罢 ,可谓极尽铺陈描摹之能事㊂虽然释文莹的书写极其精彩,但倘若考虑到其生活的仁宗时代距离历五代入宋的陶榖已有百余年时间,则不得不对其如此丰富细致的刻画提出可靠性的质疑㊂事实很明显,释文莹对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2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风光好“词本事的书写虽以郑文宝的记载为基础,但无疑属于小说笔法,其中对事件细节的丰富,事实上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虚构㊂
此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在释文莹增加的诸多细节描写中,有两个方面是郑文宝的记载中根本不存在的,即整个事件的前因与后果㊂在正式进入对‘春光好“词本事的叙述之前,释文莹插入了有关后周宰相李榖与南唐宰相韩熙载早年交往的一节故事,其中透露了后周与南唐的国家矛盾,而在故事的结尾则交代了陶榖 竟不大用 的结局㊂这两方面的内容为整个事件提供了政治背景㊂由此,陶榖出使南唐的尴尬经历,便被笼罩在两国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中,使得‘南唐近事“中的风流韵事,在‘玉壶清话“中被涂抹上了一层外交阴谋的色彩㊂故事中陶榖的个人操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矛盾所掩盖,这便同时使得‘风光好“作为一首冶艳词作所应担负的道德批判被大大削弱了㊂至‘续墨客挥犀“[6]卷五以文莹所撰为基础再次改写此则本事,便主要书写后周与南唐之间政治恩怨,陶榖与秦弱兰之间的交往反而成为了故事的次要情节,就连‘风光好“词的原作也在故事中被隐去,仅以 续断弦之曲 [7](P466)指代㊂
由此可以发现,释文莹增加的大量虚构细节,竟可以使故事的主旨发生偏转㊂这足以说明,书写者在词本事中掺入的虚构成分,可以完全基于其自身对词作或词人乃至整个事件的理解,这一点在案例二中会有更明显的体现㊂
(二)案例二:周邦彦梦作‘瑞鹤仙“本事
宋代有关周邦彦梦中作‘瑞鹤仙“词之本事,有一略一详两种记载,均出自王明清手笔㊂其略者载于‘挥麈录馀话“卷二:
周美成晚归钱塘乡里,梦中得‘瑞鹤仙“一阕: 悄郊原带郭㊂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㊂斜阳映山落㊂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㊂凌波步弱㊂过短亭,何用素约㊂有流莺
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醉㊂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㊂惊飙动幕㊂犹残醉,绕红药㊂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㊂任流光过却,归来洞天自乐㊂ 未几,方腊盗起,自桐庐拥兵入杭㊂时美成方会客,闻之仓黄出奔,趋西湖之坟庵㊂次郊外,适际残腊,落日在山,忽见故人之妾,徒步亦为逃避计㊂约下马,小饮于道傍旗亭,闻莺声于木杪分背㊂少焉抵庵中,尚有馀醺,困卧小阁之上,恍如词中㊂逾月贼平,入城,则故居皆遭蹂践,旋营缉而处㊂继而得请提举杭州洞霄宫,遂老焉㊂悉符前作,美成尝自记甚详㊂今偶失其本,姑追记其略,而书于编㊂[8](P37-38)
详者见‘玉照新志“卷二:
明清‘挥麈馀话“记周美成‘瑞鹤仙“事㊂近于故箧中得先人所叙,特为详备,今具载之㊂美成以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㊂自杭徙居睦州,梦中作长短句‘瑞鹤仙“一阕,既觉,犹能全记,了不详其所谓也㊂未几,青溪贼方腊起,逮其鸱张,方还杭州旧居,而道路兵戈已满,仅得脱死㊂始入钱塘门,但见杭人仓皇奔避,如蜂屯蚁沸㊂视落日半在鼓角楼簷间,即词中所谓 斜阳映山落㊂敛馀霞犹恋孤城栏角 者应矣㊂当是时,天下承平日久㊂吴越享安闲之乐,而狂寇啸聚,径自睦州直捣苏㊁杭,声言遂踞二浙㊂浙人传闻,内外响应,求死不暇㊂美成旧居既不可往,是日,无处得食,饥甚㊂忽于稠人中有呼 待制何往 者,视之,乡人之侍儿,素所识者也㊂且曰: 日晏,未必食,能舍车过酒家乎? 美成从之㊂惊遽间,连引数杯散去㊂腹枵顿解㊂乃词中所谓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㊂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之句验矣㊂饮罢,觉微醉,
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既耳目惶惑,不敢少留,径出城北,江涨桥诸寺,士女已盈满,不能驻足㊂独一小寺经阁,偶无人,遂宿其上㊂则词中所谓 上马谁扶,醒眠朱阁 又应矣㊂既见两浙处处奔避,遂绝江居扬州㊂未及息肩,而传闻方贼已尽据二浙,将涉江之淮泗㊂因自计方领南京鸿庆宫,有斋厅可居,乃挈家往焉㊂则词中所谓 念西园已是花深无路,东风又恶 之言应矣㊂至鸿庆未几,以疾卒㊂则 任流光过了,归来洞天自乐 ,又应于身后矣㊂美成平生好作乐府,将死之际,梦中得句而字字俱应,卒章又验于身后,岂偶然哉?美成之守颍上,与仆相知㊂其至南京,又以此词见寄,尚不知此词之言㊂待其死,乃尽验如此㊂[9](P144-145)
王明清所记叙的周邦彦‘瑞鹤仙“本事,是宋人词本事中常见的 词谶 本事㊂在‘挥麈录馀话“中,周邦彦在方腊之乱中逃难的经历仅用
悉符前作 这样简单的四个字一笔带过,而在‘玉照新志“中,则将其所经历的曲折与词句进行一一对照,同样是丰富细节的改写手法㊂然而,词谶一说虽多见于宋人手笔,但为无稽之谈无疑㊂明清词论家论此词,几乎皆未采此说,吴世昌先生在‘词林新话“中更直接斥之以 瞎编臆造 ㊂[10](P173)可见,无论是‘挥麈录馀话“中的初次书写,还是‘玉照新志“中补充细节的再书写,都是出于虚构㊂但是,这种虚构却体现了王明清对这首‘瑞鹤仙“词的理解,‘玉照新志“中对周邦彦经历与词句的对照,更可视为一种对词作的逐句疏解,或许其观点不能使人信服,但不能忽视其中的词学批评元素㊂
王明清对周邦彦‘瑞鹤仙“词本事的两则记载,都可视为通过虚构传达某种词学观念的案例,而其中更有值得注意的一点,即事件虽为虚构,但书写者却为之寻找了一个看似十分可靠的来源㊂‘挥麈录馀话“中谓之 美成尝自记甚详 ,无疑是通过宣称这则本事来源于作者本人而确证其可靠性㊂‘玉照新志“则称 近于故箧中得先人所叙 , 先人 即王明清之父王铚,古人奉行忠孝观念,断不会以父亲的名誉为儿戏,所以此处亦是在宣称故事来源的可靠性㊂然而,词谶本身的荒诞已然证明事件出于虚构,就算其源头真的是周邦彦本人的叙述,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其虚构性质㊂当然,对没有经历过现代科学启蒙的宋代人而言,诗谶或词谶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㊂虽然‘瑞鹤仙“的词谶本事荒诞不经,但依然有可能是周邦彦在经历了逃难的艰辛后㊁以坚信不移的心态 虚构 出来的,而王明清及其父也是抱着同样坚信不移的心态进行再书写的㊂这类本事虽然宣称有可靠依据,却依然出于虚构,如果说周邦彦‘瑞鹤仙“的案例在这一点上还略显暧昧,那么在下一案例中,则十分明显㊂
(三)案例三:苏轼‘卜算子“词之绯闻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一名篇,当作于初贬黄州心情郁闷的情境下㊂然而关于这首词的本事,却有四处宋人书写的 野史 流传至今,即苏轼为爱慕自己的某女子所作,可谓宋代词坛最大的绯闻㊂ 野史 中的这一女子,在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六为 王氏女 ,其文曰:
东坡先生谪居黄州,作卜算子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㊂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㊂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㊂
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㊂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尝得其详㊂题诗以志之: 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㊂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㊂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㊂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㊂ [11](P479-480)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2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袁文‘瓮牖闲评“卷五和李如箎‘东园丛说“卷下为 邻家女 ,前者记述颇简略,姑不论,后者文曰:
坡词‘卜算子“,山谷尝谓: 非胸中有万卷诗书,笔下无一点尘气,安能道此语? 愚幼年尝见先人与王子家同直阁论文,王子家言及苏公少年时常夜读书,邻家豪右之女尝窃听之,一夕来奔,苏公不纳,而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㊂暨公及第,已别娶仕宦,岁久访问其所适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㊂其词 时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之句,正谓斯人也㊂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之句,谓此人不嫁而云亡也㊂其情意缱绻,如他人为之,岂能脱去脂粉轻新如此?山谷之云不轻发也㊂而俗人迺以词中有 鸿影 二字,便认鸿雁,改后一句作 寂寞沙洲冷 ,意谓沙洲鸿雁所栖宿之地也㊂愚每举此一事而为人言之,莫以为然,此可与深于词者语,岂流俗之所能识也哉!王子家讳俊明,官至中大夫直秘阁,与先人道此语时,在绍兴三年,寓居婺州兰溪县之西安寺㊂王公时已年七十馀,苏子由之壻也,有文章,书字与东坡相似,先人尝谓其字法传于东坡㊂王公云: 东坡本学徐浩书,某亦学徐浩书,偶相似耳㊂ 其言三苏故事甚多,愚幼小不能记也㊂[12](P245-246)
在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四为 温督监女 :
山谷曰:东坡在黄州,所作‘卜算子“云云,词意高妙,非吃烟火食人语㊂吴曾亦曰:东坡谪居黄州,作‘卜算子“云云,其属意王氏女也,读者不能解㊂张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得其详,尝题诗以志其事㊂仆谓二说如此,无可疑者㊂然尝见临江人王说梦得谓此词东坡在惠州白鹤观所作,非黄州也㊂惠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
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壻也㊂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外㊂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㊂坡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㊂坡曰:吾当呼王郎与子为婣㊂未几,坡过海,此议不谐,其女遂卒,葬于沙滩之侧㊂坡回惠日,女已死矣㊂怅然为赋此词㊂坡盖借鸿为喻,非真言鸿也㊂ 拣尽寒枝不肯栖 者,谓少择偶不嫁㊂ 寂寞沙洲冷 者,指其葬所也㊂说之言如此㊂其说得之广人蒲仲通,未知是否,姑志于此,以俟询访㊂[13](P320-321)
在有关这则绯闻的记载中,女主角之姓氏即有王㊁温两说,足证其出于虚构㊂然而令人惊异的是,上述三种记载都为故事的来源寻找了出处㊂
吴曾‘能改斋漫录“以张耒 继贬黄州,访潘邠老,尝得其详 为据,张耒乃苏门四学士之一,倘若他可以证明事件的真实性,则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据㊂然于‘张耒集“卷十六检得吴曾所引‘题东坡卜算子后“[14](P269)一诗,无论是诗序还是诗作内容,均未言及任何与
王氏女子 有关的信息㊂所以,吴曾所谓张耒 访潘邠老,尝得其详 实无根据㊂再来看李如箎的‘东园丛说“,他将故事的来源系于其父的同僚㊁苏辙之婿王俊明,同样是在宣称故事来源的可靠性㊂然而,王俊明是否真的曾经 言三苏故事甚多 ,已无从考证㊂此外,从其 愚每举此一事,而为人言之,莫以为然,此可与深于词者语,岂流俗之所能识也哉 等语可以看出, 邻家女 之本事实质上是他对苏轼‘卜算子“词意的解读,因此也不能排除他是为了能让观点站得住脚而特意捏造这一本事及其来源的可能性㊂最后来看王楙‘野客丛书“的记载,虽然这一记载对故事的来源 临江人王说梦得 及 广人蒲仲通 持 未知是否 的怀疑态度,却认为‘能改斋漫录“的记载 无可疑者 ,可见王楙同样认同绯
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闻的真实性㊂
综合考察与苏轼‘卜算子“相关的几则绯闻可以发现,就算书写者言之凿凿地举证自己的记载有着可靠的来源,其书写的本事依然可能是完全出于虚构的㊂
二、虚构的手段及本事可靠性的
判断标准
㊀㊀如果一则词本事的书写者并非作者本人或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那么就其真实性问题都应该提出一定程度的疑问㊂在文献考证工作中,有所谓 孤证不立 原则,因此当我们使用词本事去解说一首词作的创作背景时,必须尽可能找到其他参证材料,在最大程度上去证明其可靠性,否则便会使我们解读词作的准确性有所折扣㊂然而不幸的是,宋人词本事多为 孤证 ,而就算是见载于多种文献的本事,也不一定就是可靠的,这在前文 案例三 中已可见一斑㊂因此,判断一则词本事是否可靠,往往需要通过分析其文风与内在行文细节㊂可以说,这是对研究者 慧眼 的一种综合考验,同时也是一种无法真正确立完全客观判断标准的 困局 ㊂面对这一 困局 ,适当总结宋人虚构词本事的基本手法,或许可以对判断本事的可靠性有所助益㊂
通过上文对三个虚构词本事案例的分析,可总结宋人虚构词本事的两种基本手法:其一,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细节增饰;其二,以词句为线索去杜撰一个看似合理的故事㊂同时,虚构者还有可能通过宣称这一故事具有权威的消息来源增加其真实性㊂
首先,通过案例一㊁二可以发现,虚构性书写并不仅仅存在于毫无根据㊁完全臆造的本事中,以既有史料为基础增加细节㊁铺陈描摹,同样是一种虚构的方式㊂由此,我们大体可以对那些具有丰富细节描写的词本事提出一定的质疑㊂此处可举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八记载的柳永‘醉蓬莱“词本事为例:
柳三变,景祐末登进士第,少有俊才,尤精乐章,后以疾更名永,字耆卿㊂皇祐中,久困选调,入内都知史某爱其才而怜其潦倒㊂会教坊进新曲‘醉蓬莱“,时司天台奏: 老人星见㊂ 史乘仁宗之悦,以耆卿应制㊂耆卿方冀进用,欣然走笔,甚自得意,词名‘醉蓬莱慢“㊂比进呈,上见首有 渐 字,色若不悦㊂读至 宸游风辇何处 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㊂又读至 太液波翻 ,曰: 何不言 波澄 ! 乃掷之于地㊂永自此不复进用㊂[15](P106)
文中包含多处涉及人物情态的细节描写,如柳永 欣然走笔,甚自得意 ,而对宋仁宗由 色若不悦 到 惨然 ,再到愤然 掷之于地 的情绪递进描写,更是惟妙惟肖㊂然而,王闢之‘渑水燕谈录“自序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15](P3)距其文中为此事所系年的仁宗皇佑中(1051-
1052)已有40多年的时间,如何能对事件的细节有如此精确的掌握?就此言之,不能不令人生疑㊂而吴熊和先生在‘唐宋词通论“中对此则本事考证云:
‘宋会要辑稿“‘宋史㊃天文志“对当时老人星的出现,都有记载㊂‘宋会要辑稿“五十二册‘瑞异一“ 寿星 条,所记颇详㊂仁宗朝老人星现凡十五次,唯独没有皇祐间出现老人星之事㊂仁宗御制真宗挽词作于乾兴元年(1022),柳永‘醉蓬莱“当与之年代相近,所以仁宗对 宸游
句记忆犹新;若迟至皇祐间,事隔三十年,早已漫不省记了㊂据‘宋会要辑稿“,天圣元年(1023)二月己亥㊁二年八月丙子㊁四年七月壬辰这三次老人星的出现,都于真宗卒年为近㊂柳永词有 素秋新霁 语,疑当作于天圣二年八月或四年七月㊂[16](P191)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2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对事件系年的错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动摇‘渑水燕谈录“记载的可靠性,这正与我们通过其文字间生动的细节描写所提出的怀疑相合㊂当然,我们的怀疑并不是要质疑柳永觐呈‘醉蓬莱“词 语不称旨 这件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是试图说明王闢之在对此事的书写中掺入了一定的 水分 ,这种情况或许可以称之为 不完全虚构 ㊂因此,尽管我们依然可以从 语不称旨 这一创作背景去解读这首‘醉蓬莱“以及柳永其人,但必须明确的是,‘渑水燕谈录“中所记载的本事,以及后世大量以之为依据的再书写,都绝非百分百可靠的信史㊂依此道理,所有细节详尽的词本事,都有可能是 不完全虚构 的产物,在用以解读词人词作时,应抱以审慎的态度,科学把握其中 可信 与 不可信 的比例㊂
其次,通过案例二㊁三发现,虚构者往往根据具体词句去捏造故事,再举证词句为 文本内证 ,这是虚构本事现象中更常见的手法㊂如案例三中,李如箎‘东园丛说“谓: 其词 时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之句,正谓斯人也 ,[12](P245-246)王楙‘野客丛书“谓 拣尽寒枝不肯栖 者,谓少择偶不嫁㊂ 寂寞沙洲冷 者,指其葬所也 ,[13](P320-321)都是这一手法的具体表现㊂更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举杨湜‘古今词话“中的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本事:
苏子瞻守钱塘,有官妓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㊂湖中有宴会,群妓毕至,惟秀兰不来㊂遣人督之,须臾方至㊂子瞻问其故,具以发结沐浴,不觉困睡,忽有人叩门声,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之㊂非敢怠忽,谨以实告㊂子瞻亦恕之㊂坐中倅车属意于兰,见其晚来,恚恨未已㊂责之曰,必有他事,以此晚至㊂秀兰力辩,不能止倅之怒㊂是时榴花盛开,秀兰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㊂秀兰收泪无言,子
瞻作贺新凉以解之,其怒始息㊂其词曰:
乳燕飞华屋㊂悄无人㊁桐阴转午,晚凉
新浴㊂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㊂
渐困倚孤眠清熟㊂门外谁来推绣户,枉教
人㊁梦断瑶台曲㊂又却是㊁风敲竹㊂㊀㊀
石榴半吐红巾蹙㊂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
幽独㊂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㊂
又恐被西风惊绿㊂若待得君来,向此花
前,对酒不忍触㊂共粉泪,两簌簌㊂ 子瞻
之作,皆目前事,盖取其沐浴新凉,曲名
贺新凉也㊂后人不知之,误为贺新郎,盖
不得子瞻之意也㊂子瞻真所谓风流太守
也,岂可与俗吏同日语哉㊂[2](P27-28)
这则本事虽不像上文案例二中‘玉照新志“的记载那样,将事件细节与词句进行一一印证,但 发结沐浴 之情节实对应词中 晚凉新浴 句, 不觉困睡,忽有人叩门声 对应 渐困倚孤眠
清熟㊂门外谁来推绣户 句, 秀兰以一枝藉手告倅 对应 秾艳一枝细看取 句, 秀兰收泪无言 对应 共粉泪,两簌簌 句㊂这些情节与词句的对应,使得 皆目前事 的记载看似十分合理㊂然而对于这一本事的真实性,宋人已然提出了强有力的驳斥,胡仔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称:
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娼而发邪?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
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用
古诗 卷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之意㊂今
乃云 忽有人叩门声,急起而问之,乃乐
营将催督 ,此可笑者一也㊂ 石榴半吐红
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浓艳
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盖初夏
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写幽闺
之情;今乃云 是时榴花盛开,秀兰以一
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 ,此可笑者二
也㊂此词腔调寄‘贺新郎“,乃古曲名也,
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