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服饰和行为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服饰和行为的影响
该课题运用社会心理学和服饰美学的相关理论,选择上海、杭州的8所大学的本科在校生,就时尚文化对他们的服饰及行为影响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选择上海几所大学各专业的部分大学生进行观察与访谈,以了解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的认识理解及实践状况;选择一定数量的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师和营销专家,围绕流行时尚文化对校园服饰的影响进行深度访谈。

以此,探讨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服饰和行为影响相关问题。

1.有关的概念界定
(1)关于“大学生”。

该课题将研究的对象限定在18-25岁之间的大学在校生,以适合所研究的青年大学生的时尚文化问题。

(2)关于“服装”、“服饰品”、“妆容”和“服饰文化”。

①服装,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衣服”,即上衣下裳。

②服饰品,指除服装以外的所有在服装或身体上加置一些附属美化物,如领带、耳环、胸针、手镯、人造花饰、皮带、手套、提袋、围巾和鞋帽等。

③妆容,泛指化妆美容,是利用化妆品,通过修饰,使面部各个部位得到改善,增强美感,并对皮肤起保护作用。

④服饰文化,是与服装及其饰品穿戴有关的文化,是服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延。

2.问卷调查的发现与分析
时尚,可分为校外时尚和校内时尚。

由于各大学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的不同,且每个学校专业氛围的不同,时尚对其的影响和学生对时尚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1)工科与理科高校学生间的差异。

东华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工、理、管、文的多科性大学,在校生总体比例上女生偏多;交通大学则是一所偏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在校生中男生比例偏大。

对所提取的这两所学校的样本做相关消费习惯和服饰消费行为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首先,
两个学校学生在每月的消费用途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服饰化妆品一项的支出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其次,每月在服饰、美容美发上的消费金额比重也存在区别,支出200-800元之间的东华学生明显比交大的学生多。

再次,在购买服饰的标准上也稍有差异,交大学生认为购买服装主要是经济实惠,而东华学生则认为购买服装会兼顾实惠和时髦。

最后,交大学生认为穿名牌服装主要是生活质量提高了,会使心情愉快;而东华学生则认为名牌服装不仅质量好,穿上也很有面子。

(2)杭州与上海高校学生间的差异。

杭州离上海不过200公里,但由于人文、地理、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

杭州的校园文化同样也受到流行时尚的强烈冲击,但同时又具有小城市的特点。

对杭州师范学院和上海东华大学问卷的数据做比较后可发现:首先,在每月服饰、美容美发上的消费金额比重上存在区别,东华学生支出在200-800元之间的稍比杭州师大的学生多。

其次,在购买服饰的标准上差异不大,但东华学生较杭州师大的学生更注重追求时髦和个性。

再次,在日常购买服装的主要场所上存在较明显差异,杭州师大学生主要在服装小店和品牌专卖店购买服装,而东华学生则更多地选择在大型百货商场购买。

3.观察和访谈的发现与分析
经过对大同专业背景的23名大学生的观察和访谈,及对相关资料和问题的讨论发现,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和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流行服饰在判断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长款直筒短袖T恤,两侧抽褶,紧身裤,搭配长项链”的服装款式搭配是否流行,有69.5%的艺术设计类学生认为流行和比较流行;而非艺术类学生只有33.3%的人认为比较流行,另有45.4%的人认为不太流行。

对于“两层吊带背心叠穿,外层长款黑白横条背心,腰上系一条白色腰带,玫瑰红色短裤,同色大号心型项链,加玫瑰红细白点的手袋和大沿帽”的服装款式搭配是否流行,有60.7%的艺术类学生认为比较流行和流行,57.3%的非艺术类学生认为不太流行。

对于2007年刚刚流行起来的BOB发型,有66.6%的艺术类学生认为流行,非艺术类学生中则有76.3%的人认为不太流行和不流行。

观察和访谈表明,艺
术类专业的学生能站在时尚的角度去解读服装,对时尚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表现了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学生的专业水准;而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流露出对服装服饰、化妆发型等时尚方面的不自信。

此外,两性在确定自己外观时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社会为女性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符号,如多样的服装款式、化妆、佩戴首饰等。

因此,男女大学生之间对服装、服饰流行的认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通过观察、访谈,该课题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大学生对服装、饰品、妆容发式流行的把握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其所属的群体、家庭经济条件、个性因素等方面决定的。

第二,影响个体对服装流行的敏感和把握程度,还跟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大学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前者相对比较重视服装、饰品、妆容发式在交往情境中的功能,从而更关注与大学生相关的流行时尚。

第四,大学生对流行时尚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外观,这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内涵对服饰的要求与影响有关。

第五,大学生从满足个人兴趣、增加自身价值、给社会交往带来便利、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等方面,认同服饰的表达功能,但同时还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4.与大学生服饰相关的时尚文化
大学生的时尚文化主要表现在娱乐、消费、传媒这几个方面。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群体,娱乐始终是大学生生活状态的重要内容,但又有着区别于成年人娱乐活动的要求:他们普遍注重参与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包括体育、文艺、网络等诸多方面。

这种娱乐活动多方面的参与,必然会对大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消费要求。

为了寻求在交际圈内的自我定位,穿个性服装、换新款手机、做头发、出入健身房等消费,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寻常。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每月的消费除了三餐、零食饮料外,其他消费主要在网络通信、服饰化妆品和社会交往上。

当代大学生已经对于品牌具有明显的偏好,而且不少高端消费品已经进入大学生的消费图谱,比如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内,学生的汽车消费已屡见不鲜。

总体来说,追逐时尚文化的思潮在大学校园逐步呈现上升趋
势。

具体来说,与大学生服饰相关的时尚文化,主要有流行服装、饰品与妆容发式、影视和动漫、理想形象、奢侈品消费、边缘或分支文化等六个方面。

该课题研究主要选取时尚文化中的流行服装、饰品与妆容发式两个方面,来讨论其对当代大学生服饰的影响。

5.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服饰的影响
流行时尚信息铺天盖地,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大学生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电影中,轻易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时尚信息。

从该课题研究的时尚文化的流行服装、饰品与妆容发式两个方面来看,电视模仿秀、明星访谈、美国大片以及“韩剧”等都对大学生的穿着打扮及行为举止构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所崇拜的偶像对他们的时尚文化态度有很大影响。

问卷调查显示,有64.9%的大学生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所崇拜的偶像是影视歌、体育界明星的占53.4%,崇拜著名人士的占28.6%,而崇拜老师、父母、同学的一共仅占8%。

对偶像的崇拜对于大学生来说,带有较多的浪漫性和感性色彩。

而此类偶像比起其他偶像类型从年龄来说,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其社会认知和情感依托的需要。

他们会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去模仿自己心中的偶像。

调查数据显示,表示会模仿偶像精神品质的大学生占38.1%,表示会模仿偶像穿着打扮的大学生占23.3%,余下的则是表示会模仿偶像的语言和行为习惯。

曾几何时,韩国的影视、歌曲开始流行我国内地,大家习惯于称其为“韩流”。

“韩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韩国的流行音乐与电视剧都比较注重对青春偶像的包装。

大量的“韩流”信息涌入国门,甚至更有韩国影视名人来我国内地开拓发展事业。

而韩国的服装服饰品牌也乘机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目前国内市场已有四十多个韩国服装品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on & on、W. double、olive des olive、SI、SIEG、KOOLHAAS 。

由影视歌星的时尚文化浸入,到后继的诸如服装、服饰、化妆品的大量涌入,韩国流行文化在大学生中
占有了稳定的认同群体。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将近半数的人认为,“韩流”对他们的影响首先是韩国的电视电影,其次是韩国的发型服饰,再次是韩国的饮食和音乐。

观察显示,流行发型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包括厚重的刘海和自然的烫卷发;流行服饰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行饰品,比如大锁扣的宽腰带和大型圆耳环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产生上述现象不是偶然的,是特定时代、特定年龄层、特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增长,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社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和交流平台。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不断表达并调整其在交际圈内的地位,传递个人信息并取得相互认同的良好结果,是当代学子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和诉求。

不论是“哈韩”、“哈日”,也不论是“崇英”、“崇美”,新的信息、新的文化概念所带来的有关服装、服饰、妆容等新的观念,都可能得到大学生随时随地地模仿和表达。

这种再模仿、再表达的状态也为其带来双重结果,即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既是时尚文化的受众,同时又对时尚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6.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的态度
作为时尚文化的受众,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的态度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盲目热情型。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张扬、非常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社会群体。

从“欧美风”、“港台风”到“日韩流”,新潮前卫的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8%的人经常会模仿明星,29%的人偶尔会模仿,12.3%的人是没有模仿过但想模仿,也就意味有将近半数的学生有过模仿的经历和想法。

大学生,正处在结束中学生活到进入社会工作前的过渡阶段。

他们摆脱了父母的庇护,面对当下的自由与未来的社会压力会产生很多迷茫。

一些人沉迷时尚文化,模仿追逐偶像明星,给自己寻找一份精神寄托,其结果往往是具有既热情又盲目的特点。

第二,消极抵制型。

与第一种态度对应的是很多大学生完全将自己投入到学习学业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许也不具备参与社会群体生活活动的意识,所以对待时尚文化的态度就变得消极,甚至抵制。

第三,不置可否型。

即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中间派。

这类学生态度并不明确,有时跟风一二,有时静而观之。

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家庭教育有别于前两者的不同,有自身经济状况允许与否的不同,也有不时受到学业时间制约的不同等等。

对于时尚文化的态度,我们认为应作如下把握:首先,时尚文化或曰流行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与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有所差别、有所不同。

我们需要按它自身的规律去加以研究;那种以高雅文化或其他不同文化的标准,强加在时尚文化上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其次,时尚文化是非常复杂的事物,关系到社会、人文、美学、商品、市场等诸多错综交织的因素,其积极与消极的两面都需要我们辩证理性地进行辨析。

再次,时尚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有着这样或那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尚文化有时可能是昙花一现的,但因为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它对社会的影响和反馈有时来得更加富有冲击力。

辩证、理性地理解和对待时尚文化的走向及其影响,应是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正确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