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技术复习题---杨晓达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物技术复习题---杨晓达部分
杨晓达部分
⼀绪论、冻⼲技术和酶法合成
1.什么是⽣物技术和⽣物技术药物?
⽣物技术:(杨版)指利⽤微⽣物(如细菌和酵母等)或者⽣物产物(如酶等),来完成独特的⼯业和制造业的过程。
应⽤于⽣产特殊药物、合成激素、或者⼤量粮⾷,也包括有机废物的转化等。
(曾版&教材版)⽣物技术是应⽤⾃然科学及⼯程学原理,依靠微⽣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加⼯
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他是微⽣物学、⽣物化学和化学⼯程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物技术药物:系指应⽤基因⼯程、细胞⼯程、蛋⽩质⼯程等⽣物技术获得微⽣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物材料,制备⽤于⼈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物。
2.⽣物技术的核⼼和关键技术是什么?
⽣物技术的核⼼是⽣物转化
关键技术包括⽣物转化技术、基因⼯程技术、⼯业⽣物反应器技术、冷冻⼲燥技术等。
(杨课件上标key字样的)
3.什么是合成⽣物学?未来的影响有哪些?
基于系统⽣物学的遗传⼯程,从基因⽚段、⼈⼯碱基DNA分⼦、基因调控⽹络与信号传导路径到细胞的⼈⼯设计与合成,将⼯程学原理与⽅法应⽤于遗传⼯程与细胞⼯程等⽣物技术领域
通过联合不同的成分部分创造新功能、通过⼯程学提⾼对于现有⽣物系统的认识,在未来50年内引发第三次⼯业⾰命
4.青蒿素的前体药物的⽣物制备过程如何?
5.基于细胞的⽣物制备的基本流程如何?
6.基于⽣物酶的⽣物制备的基本流程如何?
7.什么是代谢⼯程改造?
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运输性质和常规功能⼲预细胞代谢活动
8.基因⼯程在⽣物技术中的作⽤有哪些?
提⾼产量和⽣产率、⽣产新化合物、扩⼤酶的底物范围、发展可以替代传统化学⽅法的新的⽣物合成途径
改良细胞性能
9.⼯业⽣物制备和实验室条件的差别是什么?
实验室:⼩型反应器,旋转器和摇瓶
⼯业⽣物制备:⼯业⽣物反应器,⼤容量,
更⾼的培养基多相性,更⼤的湍流强度和局部切变应⼒
(往届复习资料⾥说)通过更长的混合时间所引起的培养媒介的多相性,来使微⽣物和细胞的局部环境变化达
到⼀个更宽的范围。
此外,通过增加反应器的规模,湍流强度和局部切变应⼒也会被加强。
这种局部等级的强
烈变动会引起对微⽣物和细胞的应激
10.什么是冷冻⼲燥,其过程是什么?为什么是是⽣物技术产品制备的基本关键技术?
冷冻⼲燥技术是把含有⼤量⽔分的物料预先进⾏降温,冻结成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以⽔蒸汽的形式除去,从⽽得到⼲燥品德⼀种技术。
可以避免常规⼲燥过程中热不稳定的⽣物制品在⾼温条件下变质。
冻⼲箱空箱降温-40~-50℃,放⼊产品预冻。
油泵抽真空。
第⼀步加热,温度不超过共熔点,使冰⼤量升华。
第⼆步加热,以提⾼⼲燥程度,⼀般温度控制在40℃以下
1冷冻⾄固体2抽真空3升温,⼤剂量⽔升华除去4升温,进⼀步升华,结合⽔、吸附⽔除去(可能会画图分析)
11.⽣物制备对酶特性的要求有哪些?
⾼效性、专⼀性、更稳定、耐热,抗抑制、抗蛋⽩酶⽔解、抗原性减少或消除。
(所谓专⼀性)有⼀定的区域和⽴体选择性,但对底物的要求不要太⾼,选择性不要太强,能够催化不同的底物。
12.举例说明酶法合成⼿性氨基酸(举例)?
13.为什么需要酶固定化,有哪些⽅法?
原因:(往届资料说)提⾼效率、提⾼稳定性、易于分离、可重复使⽤
(貌似是课堂笔记说)酶稳定性差,易变性失活;酶和底物只能反应⼀次,难于回收利⽤,成本⾼且难于连续化⽣产;反
应液中混⼊酶蛋⽩,使产品的分离纯化复杂化
固定⽅法:(教材版)
载体结合法:a物理吸附法:是以固体表⾯物理吸附为依据,使酶与⽔不溶性载体相接触⽽达到酶吸附的⽬的
b离⼦吸附法:通过离⼦效应,将酶分⼦固定到含有离⼦交换基团的固相载体上
c螯合法:利⽤螯合作⽤将酶直接螯合到表⾯含过渡⾦属化合物的载体上,具有较⾼的操作稳定性
d共价结合法:通过酶分⼦上的官能团,与载体表⾯上的反应基团发⽣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的固定
⽅法
共价交联法:通过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在酶分⼦间或酶分⼦和载体间形成共价键的连接⽅法
包埋法:将酶包埋在⾼聚物凝胶⽹格中或⾼分⼦半透膜中的固定⽅法。
前者⼜称凝胶包埋法,后者则称微囊法
⼆免疫分析法
14.什么是抗体?其结构特征是什么?怎么由基因编码⼀个抗体?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
两条重链两条轻链,两个Fab段⼀个Fc段,VL、CL,VH、CH段
2个基因决定⼀个蛋⽩质
15.什么是抗原决定簇?⼀个抗原分⼦是否只有⼀个抗原决定簇?
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个抗原分⼦上可能有数个抗原决定簇
每個抗原决定簇⾄少誘⽣⼀种专⼀性抗体
蛋⽩质抗原的决定簇含有六个以上氨基酸
16.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如何?为何有如此⾼的特异性?
与抗原的结合⼒强,⾼度专⼀性
17.抗体有哪些应⽤?
18.什么是抗体的Fab⽚段和Fc⽚段?其结构分别是如何?
19.什么是单抗和多抗?分别是如何制备的?哪⼀种抗体的特异性⾼?为什么?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指由不同B细胞产⽣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混合物,如免疫⾎清。
制备:抗原做成乳剂,注⼊实验动物体内,多次免疫后,得到传统的抗⾎清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指由⼀种 B 细胞⽣产,针对某⼀抗原决定簇的单⼀抗体。
制备:抗原注⼊实验动物体内,形成杂交瘤细胞,⽤ELISA⽅法分离鉴定合适的杂交瘤细胞,培养该细胞得到抗体
20.什么是抗体库?
抗体库技术是将某种动物的所有抗体可变区基因克隆在质粒或噬菌体中表达,利⽤不同的抗原筛选出携带特异抗体基因的克隆,从⽽获得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21.什么是单链抗体?什么是ScFv?如何制备单链抗体?单链抗体有何应⽤?
在重链与轻链之间加上⼀段连接肽,连成⼀条单链
如果仅是两条链的可变区,称为ScFv
22.什么是⼆抗?⼆抗与⼀抗如何结合的?如何选择使⽤⼆抗?
⼆抗的Fab段VL部位结合于⼀抗的Fc段
23.什么是Protein A?Protein A结合于抗体的什么部位?
Fc段
24.什么是免疫分析?有哪些特点
免疫分析:利⽤抗原与抗体之间⾼特异性反应实现对抗体、抗原或相关物质进⾏检测的分析⽅法。
⾼灵敏,⾼特异性,⾼准确性
25.有哪些主要类型的免疫分析?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分为: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荧光免疫分析法(FIA)、酶免疫分析法(E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重要⽅法:FIA、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染⾊法、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等
26.免疫分析有⼏种实验设计⽅式?
a⽤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结合,再加捕获抗体(⼆抗),检测复合物浓度(ELISA双夹⼼法)
b⽤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结合,再加捕获抗原与剩余抗体结合,检测捕获抗原-标记抗体复合物浓度
c加⼊抗体与标记抗原,通过标记抗原与待测抗原的竞争结果,推断待测抗原浓度(RIA法)
27.抗体标记有哪些种类和⽅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有机分⼦荧光标记,绿⾊荧光蛋⽩标记,稀⼟荧光标记)、酶标记、通⽤标记
28.什么是RIA,其分析⽅法的原理和要点有哪些?
放射免疫分析是以放射性同位素为⽰踪物,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的⼀种分析⽅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待测抗原和标记抗原同特异性抗体之间存在着竞争性的结合,通过对竟争后剩余标记抗原及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测定推断待测抗原
要点:1制作标准曲线:恒量的Ag*(标记抗原)、Ab加⼊反应管中,加⼊待测抗原标准品(已知浓度),37℃或4℃温育,加⼊分离剂分离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及游离抗原,测定以总放射性为分母,测定Ag*Ab为分⼦,计算结合%,以结合率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制作标准曲线 2待测抗原⽤同上发法测定结合率,带⼊标准曲线求浓度
29.什么是ELISA?其分析原理和要点是什么?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法
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洗涤的⽅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定的⽐例。
加⼊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
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故可极⼤地地放⼤反应效果,从⽽使测定⽅法达到很⾼敏感度。
常见⽅法⽤途及主要步骤:
(⼀)双抗体夹⼼法
双抗体夹⼼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的⽅法,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2)加受检标本:使之与固相抗体接触反应⼀段时间,让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复合物。
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的物质。
(3)加酶标抗体:使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
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
此时固相载体上带有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正相关。
(4)加底物:夹⼼式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成为有⾊产物。
根据颜⾊反应的程度进⾏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
根据同样原理,将⼤分⼦抗原分别制备固相抗原和酶标抗原结合物,即可⽤双抗原夹⼼法测定标本中的抗体。
(⼆)双位点⼀步法
在双抗体夹⼼法测定抗原时,如应⽤针对抗原分⼦上两个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则在测定时可使标本的加⼊和酶标抗体的加⼊两步并作⼀步(图15-5)。
这种双位点⼀步不但简化了操作,缩短了反应时间,如应⽤⾼亲和⼒的单克隆抗体,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显著提⾼。
单克隆抗体的应⽤使测定抗原的ELISA提⾼到新⽔平。
在⼀步法测定中,应注意钩状效应(hookeffect),类同于沉淀反应中抗原过剩的后带现象。
当标本中待测抗原浓度相当⾼时,过量抗原分别和固相抗体及酶标抗体结合,⽽不再形成夹⼼复合物,所得结果将低于实际含量。
钩状效应严重时甚⾄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30.什么是荧光偏振免疫分析?原理是什么?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是⼀种定量免疫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荧光物质经单⼀平⾯的蓝偏振光(485nm)照射后,吸收光能跃⼊激发态,随后回复⾄基态,并发出单⼀平⾯的偏振荧光(525nm)。
偏振荧光的强弱程度与荧光分⼦的⼤⼩呈正相关,与其受激发时转动的速度呈反相关。
FPIA最适宜检测⼩⾄中等分⼦物质,常⽤于药物、激素的测定。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常⽤于测定半抗原的药物浓度。
反应系统内除待测抗原外,同时加⼊⼀定量⽤荧光素标记的⼩分⼦抗原,使⼆者与有限量的特异性⼤分⼦抗体竞争结合。
当待测抗原浓度⾼时,经过竞争反应,⼤部分抗体被其结合,⽽荧光素标记的抗原多呈游离的⼩分⼦状态。
由于其分⼦⼩,在液相中转动速度较快,测量到的荧光偏振程度也较低。
反之,如果待测抗原浓度低时,⼤部分荧光素标记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分⼦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此时检测到的荧光偏振程度也较⾼。
荧光偏振程度与待测抗原浓度呈反⽐关系。
我们测定待测抗原标准品后制标准曲线。
通过检测反应系中偏振光的⼤⼩,从标准曲线上就可以精确地得知样品中待测抗原的相应含量。
31.什么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什么标记物?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是⼀种⾮同位素免疫分析技术,它⽤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根据镧系元素螯合物荧光寿命很长的特点,⽤时间分辨技术测量荧光,同时检测波长和时间两个参数进⾏信号分辨,可有效地排除⾮特异荧光的⼲扰,极⼤地提⾼了分析灵敏度。
与FPIA相⽐克服了酶标不稳定,化学发光仅能⼀次,易受环境⼲扰的缺点。
解离增强镧系元素荧光免疫分析(DELFIA)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中的⼀种。
它⽤具有双功能基团结构的螯合剂,使其⼀端与铕(Eu)连接,另⼀端与抗体/抗原分⼦上的⾃由氨基连接,形成EU标记的抗体/抗原,经过免疫反应之后⽣成免疫复合物。
由于这种复合物在⽔中的荧光强度⾮常弱,因此加⼊⼀种增强剂,使Eu3+从复合物上解离下来,⾃由Eu3+同增强剂中的另⼀种螯合剂螯合形成⼀种胶态分⼦团,这种分⼦团在紫外光的激发下能发出很强的荧光,信号增强了百万倍。
因为这种分析⽅法使⽤了解离增强步骤,因此称为解离增强镧系元素荧光免疫分析。
32.什么是免疫细胞/组织染⾊?
⽤标记(⼀般采⽤荧光、冷光物质或者酶标记)的抗体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的抗原进⾏定性,定位或定量检测。
经过组织化学的呈⾊反应⽽呈现醒⽬的阳性⾊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显微镜观察。
凡是能作为抗原、半抗原的物质,如蛋⽩质,多肽、核酸、酶、激素、磷脂、多糖、受体及病原体等都可⽤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内应⽤免疫组织化学⽅法可准确的定位。
33.Western Blot的原理和要点是什么?
(教材版)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是将凝胶电泳与固相免疫结合,把⽤电泳分区的蛋⽩质转移⾄固相载体,再⽤酶免疫、放射免疫或染⾊等技术测定。
该法能分离分⼦⼤⼩不同的蛋⽩质并确定其分⼦量,常⽤于检测多种病毒的抗体或抗原。
免疫印迹法分三个阶段进⾏.第⼀阶段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抗原等蛋⽩样品经SDS处理后带阴电荷,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从阴极向阳极泳动,分⼦量越⼩,泳动速度就越快.此阶段分离效果⾁眼不可见(只有在染⾊后才显出电泳区带).第⼆阶段为电转移:将在凝胶中已经分离的条带转移⾄硝酸纤维素膜上,选⽤低电压(100V)和⼤电流(1~2A),通电45min转移即可完成.
此阶段分离的蛋⽩质条带⾁眼仍不可见.第三阶段为酶免疫定位:(此处采⽤酶标显⾊法)将印有蛋⽩质条带的硝酸纤维素膜(相当于包被了抗原的固相载体)依次与特异性抗体和酶标第⼆抗体作⽤后,加⼊能形成不溶性显⾊物的酶反应底物,使区带染⾊.常⽤的HRP底物为3,3'-⼆氨基联苯胺(呈棕⾊)和4-氯-1-萘酚(呈蓝紫⾊).阳性反应的条带清晰可辨,并可根据SDS-PAGE时加⼊的分⼦量标准,确定各组分的分⼦量
答题要点:(我总结归纳的)1SDS-PAGE法使蛋⽩质按分⼦⼤⼩不同分离2⽤电转移法将已分离的条带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3加⼊染⾊标志抗体、酶标抗体显⾊或者⼀抗特异结合,标志⼆抗显⾊
三ADMET研究
34.什么是ADMET研究,在药物发现中的作⽤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A:Absorption :药物从作⽤部位进⼊体循环的过程
D: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通过细胞膜屏障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进⾏转运的过程
M:Metabolism(Biotransformation):药物在体内受酶系统或者肠道菌丛的作⽤⽽发⽣结构转化的过程
E :Excretion:药物以原型或者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的过程
T:Toxcity:药物对机体的毒性
ADMET就是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进⾏全⾯的研究。
其中ADME是药物代谢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的研究内容
作⽤:药物筛选(Drug screening)药物设计(Drug design)药物合成(Drug synthesis)评价制剂(Drug formulation/Biopharmaceutics)中草药研究(TCM herbs research)
特点:1基于细胞或⽣物⼤分⼦的分析⽅法:⼩样品、⾼内涵和⾼通量分析能⼒;能够阐明药物性质的分⼦机理;建⽴结构-药物性质定量构效关系2⼈源材料的应⽤
35.什么是BCS?
BCS(biopharmacer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即⽣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FDA制定的BCS评价指南,主要包括下列三个⽅⾯:药物的⽣物渗透能⼒(permeability)、药物的溶解能⼒(Solubility)、制剂的快速溶出能⼒(Immediate Release)。
这些性质符合要求的药物/制剂可以在药审时得到⽣物豁免
36.药物消化道吸收的机制有哪些?
经细胞连接的被动扩散、穿细胞被动扩散、代谢转化、外流、药物转运
分为细胞旁路通道和经细胞转运通道⼜分为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膜孔转运、胞饮和吞噬
37.什么是Caco-2模型?如何从Papp判断药物的吸收能⼒?
Caco-2细胞模型是⼀种⼈克隆结肠腺癌细胞,结构和功能类似于分化的⼩肠上⽪细胞,具有微绒⽑等结构,并含有与⼩肠刷状缘上⽪相关的酶系。
可以⽤来进⾏模拟体内肠转运的实验。
(答题到此即可,以下为背景知识)在细胞培养条件下,⽣长在多孔的可渗透聚碳酸酯膜上的细胞可融合并分化为肠上⽪细胞,形成连续的单层,这与正常的成熟⼩肠上⽪细胞在体外培育过程中出现反分化的情况不同。
细胞亚显微结构研究表明,Caco-2细胞与⼈⼩肠上⽪细胞在形态学上相似,具有相同的细胞极性和紧密连接。
胞饮功能的检测也表明,Caco-2细胞与⼈⼩肠上⽪细胞类似。
由于Caco-2细胞性质类似⼩肠上⽪细胞,因此可以在这段时间进⾏药物的跨膜转运实验。
作⽤:1研究药物吸收的潜⼒2研究药物转运的机制,包括吸收机制和排除机制3研究药物、营养物质、植物性成分的肠道代谢
判断⽅法:P app(表观渗透系数)
P app>2*10-6属于吸收好的药物
如Testosterone(睾酮):1.0*10-5cm/s Propranolol(普奈洛尔):2.86*10-5cm/s
P app<10-6属于吸收差的药物
如Mannitol(⽢露醇):1.0*10-7 cm/s Atenolol(阿替洛尔):4.55*10-7 cm/s
38.⾎脑屏障与消化道屏障有何异同?
同:1消化道屏障和⾎脑屏障的组成中均有⽑细⾎管及基底膜的结构2屏障中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屏障的重要内容3转运机制类似,都具有外排4作⽤屏障的作⽤均为有选择性的从⼀侧到另⼀侧转运相关物质,阻⽌有害物质进⼊
39.药物排出有⼏个途径,决定性因素分别是什么?
主要途径是经肾排出和经胆汁排出,另外还有经泪液、唾液、乳汁和呼吸道排出等
决定性因素:
肾排泄:(杨课件版)PPB和Papp(⽣物药剂书版)药物脂溶性、PKa、⾎浆蛋⽩结合率,尿液PH、尿量等
胆汁排泄:肠肝循环:分⼦量300以上并有极性基团的药物主要从从肝进⼊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对于因为极性太强⽽不能在肠内重吸收的有机阴离⼦和阳离⼦是重要的消除机制。
从胆汁排泄进⼊⼩肠的药物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可被重吸收,
葡糖苷酸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物的β-葡糖苷酸酶所⽔解并释放出原形药物,然后被重吸收,这就是肝肠循环。
(⽣物药剂书版)分⼦量、极性、取代基以及解离状态和脂溶性,种属差异、代谢状况、蛋⽩质结合率、疾病和⽼化等40.有哪些重要的药物运输蛋⽩?其作⽤
和作⽤机制分别是什么?
肝脏中: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NTCP、OA TPs、OATP2、OA T2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er:MRPs、MDR1、BCRP、BSEP/SPGP等等
41.如何分析药物的肝代谢稳定性?三种肝制品模型各有什么特点?
96-孔板中定量加⼊待测化合物→加三种肝制品模型之⼀→培养→分离→LC-MS分析→定量分析原型化合物消除量→计算消失率[原药消失率%=(1-代谢反应物浓度Ct/原始药物浓度Co)*100%]
特点:全肝细胞:包括所有代谢酶和转运蛋⽩;费⽤⾼,不易储存
S9肝匀浆液:包括1、2相代谢酶;分析容易操作、费⽤低;匀浆液保存不稳定
肝微粒体:仅包括1相代谢酶;分析操作容易、费⽤低;易于保存
42.如何测定药物的毒性?
基本⽅式-细胞活⼒分析:细胞⽣长;细胞能荷;线粒体活性-MTT分析;细胞氧化还原状态---⾕胱⽢肽含量分析;细胞特征性功能(蛋⽩质合成,核酸合成,吞噬、排除外来分⼦能⼒等);细胞膜完整性---胞浆酶活性分析
MTT法原理:线粒体酶将探针分⼦MTT*还原成为⼀种蓝⾊脂溶性染料formazan(吸收波长550nm),线粒体活性越⾼,转化能⼒越强实验⽅法:将MTT加⼊到细胞培养液中,反应⼀段时间后,⽤有机溶剂溶解产⽣的formazan,然后⽤酶标仪测定550 nm 吸光度. 特点:⽅法简单可靠,费⽤低,⾼通量
96-孔板中定量加⼊化学物质→加⼊肝细胞→37℃温孵→分析细胞活性(⽤活⼒分析法之⼀,常⽤MTT法)→确定LD50,IC50,EC50
43.有哪些药物-药物相互作⽤?
药物-药物相互作⽤:排出抑制型相互作⽤、代谢抑制型相互作⽤、代谢诱导型相互作⽤
44.黄酮的吸收代谢机制是什么?如何提⾼⾷物中黄酮的⽣物利⽤率?
(图:UGT是UDP-依赖葡糖醛酸基转移酶,SulT是硫酸转移酶)
黄酮的吸收和代谢的速度更多是取决于肠内代谢⽔平和从细胞中向外转运的速度,⽽不是被动扩散的速度。
故可采⽤混合黄酮制
剂和/或者苷元羟基甲基化的黄酮制剂可以增加黄酮的⽣物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