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参与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路径研究
分析了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结合先进地区高校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经验,提出了高校服务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路径,为政府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参考。
标签:高校;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路径
国务院于2016年4月5日正式公布沈阳国家高新区和大连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沈阳高新区和大连高新区近年的发展不断向好,高新区排名有所回升,但其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规模、发展速度与先进高新区仍有较大差距。
高校能够创造知识、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辐射高新技术、为高新区提供智力支撑,已成为高新区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为实现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完成高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研究高校参与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路径就具有重要意义。
1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从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和科技研发投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1.1主要经济指标
根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6-2019》可知,自2016年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开始,示范区内的工商注册企业数、规模以上企业数、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出口总额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年末从业人员人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上缴税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六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表明,沈大示范区的发展逐渐向好,发展规模逐渐增大。
1.1.2科技研发投入
2016-2018年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比例5项指标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表明沈大示范区内的企业对R&D 的重视不够,科技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都不足。
1.2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
虽然近年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年攀升,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高技术产品少,其中多数企业并没有自己特有的专利技术。
从企业规模来看,沈大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2018年沈大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为2102个,沈阳和大连两个高新区的规模以上企业数之和要比武汉、广州、天津滨海每个高新区的规模以上企业数少,仅为北京中关村高新区的9.51%。
1.2.2产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从产业规模来看,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地区有明显差距。
2018年,沈大示范区的营业收入之和3566.53亿元,长春高新区的营业收入5449.93亿元,北京中关村的营业收入5883090亿元,沈阳和大连两个高新区的营业收入之和是同属东北地区的长春高新区的65.44%,仅为北京中关村高新区的6.06%,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示范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不够强有力,产业发展缺少强劲的组织协调。
1.2.3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的投入有所减少,2018年示范区内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67.87亿元,较2017年下降了4.62%。
沈大示范區的R&D投入与先进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2018年R&D经费内部支出仅为北京中关村的7.44%,深圳R&D经费内部支出的8.13%,广州R&D经费内部支出的21.61%。
科技研发投入不够导致产业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产业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受制于人。
2高校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
辽宁省内高等院校数量排名全国前列,其中沈阳、大连两市的高等院校数量占全省的67%,共有77所。
在沈大示范区建设中,高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创造知识、培养人才、转移创新成果,为沈大示范区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促进示范区内企业发展,从而推动沈大示范区的经济发展。
沈大示范区要想拥有高技术化的经济,高级化的产业机构,就必须储备充足的高等人力资源。
沈阳、大连甚至辽宁省内的高等教育都应发挥自身的优势,设置沈大示范区内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专业,培养各级各类的高级专门人才,推动示范区经济更好地发展。
沈大示范区内的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智力优势和社会资源,将学校生产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积极为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3先进地区高校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借鉴
通过分析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西安、成都等先进高新区有关支持高校服务高新区建设的相关文本资料,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新区重视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
为了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高新区对科研成果转化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加大科研经费资金投入,同时允许高校教
师兼职,并在评定职称时考核科研成果转化成效,给予高校科研人员编制、落户政策方面的相关优惠。
第二,高新区重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为使高校科研人员积极进行科研成果转化,高新区出台政策规定其可以持有企业股权。
当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业时,高新区以现金出资的形式对其进行鼓励,并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政策的优惠。
第三,高新区鼓励高校共享创新资源。
高新区建立具有透明性、公开性的科研信息制度,在互联网平台上公开高校创新项目的科研成果,共享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研究方向、项目经历和联系方式,使得企业有渠道去了解高校科研项目,并可以根据自身技术研发的实际需求联系相关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合作。
4高校参与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路径
4.1深化高校内部制度改革
目前,高校内评价教师科研成果的机制并不完善,应改进评价机制。
在原来的评价基础上,增加考核高校教师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从单纯重视科研论文数量转变为同时重视论文质量,从偏于重视学术价值转变为同时重视市场价值,进而激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研发积极性。
高校应对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行鼓励,使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使知识技术的资本化得以凸显。
4.2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四位一体”的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平台。
构建科研成果和实施产业化连接的桥梁,改变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困难境遇,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实现最大化。
多多举办不同形式的科技咨询活动,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积极推进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促进发展多样化的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途径,增加市场需求信息来源。
4.3提升合作层次,共建研发实体
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尽力建设新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并为其积极创造条件。
高校应主动探求新型、更符合实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式,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组建研发实体。
第一,根据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改造、优化现有实验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
第二,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投入和整合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科技创新资源,着重建设以高校为主体的基础技术研究平台。
4.4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政府应该持续不断的使用多元化的手段,增加对非营利性的基础技术研究领域、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公益性和战略性长期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推广共性知识和技术,带动应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满足沈大示范区发展的需求,帮助沈大示范区内的企业加快知识和技术扩散的市场
化进程,进而促进示范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辽宁日报,2016-03-23(009).
[2]林守珠,邓雪.“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福建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发展研究,2014,(08):79-83.
[3]沈钢.余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及建议[J].杭州科技,2007,(04):60-61.
[4]李东航.广西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5]张宏军.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协调发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8):24-27.
[6]杨唯唯.高校服务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7]崔金栋,杜文强,王欣,等.基于网络分析的高校节能减排科技成果转化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4):116-123.
[8]李丹,张杰.浅析知识管理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5):121+120.
[9]冯根尧.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构成要素分析[J].广西社会科學,2006,(07):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