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修复胫骨远段骨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20卷 第31期 2016–7–22出版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uly 22, 2016 Vol.20, No.31
·研究原著·
www.CRTER .org
侯靖钊,男,1976年生,江苏省泰州市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骨创伤及创伤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秋林,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脊柱外科,上海市 200438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31-04616-07 稿件接受:2016-05-04
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修复胫骨远段骨折
侯靖钊1,张秋林2,包洪卫1,吴锦春1,唐 昊2,汤旭日3(1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省靖江市 214500;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脊柱外科,上海市 200438;3浙江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引用本文:侯靖钊,张秋林,包洪卫,吴锦春,唐昊,汤旭日. 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修复胫骨远段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1):4616-462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31.008 ORCID: 0000-0001-5922-5165(张秋林)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阻挡螺钉技术:是指垂直于交锁钉平面紧靠髓内钉旋入一二枚螺钉,使髓腔变窄,复位时能引导髓内钉沿着正确的方向插入远端的中心位置,术后阻挡螺钉能阻挡髓内钉摆动,起到3点固定的力学作用,增强髓内钉固定的稳定性。

阻挡螺钉与普通锁钉的区别:①阻挡螺钉能矫正对线,控制髓内钉插入方向,而普通锁钉没有这一作用;②标准的普通锁钉在静力模式下只能控制旋转和肢体的长度,而阻挡螺钉能控制成角和侧方移位;③在干骺端斜行骨折阻挡钉可使剪力变成压缩力,增加稳定性;④阻挡螺钉只用于干骺端骨折和髓内钉与髓腔不匹配的情况,而标准的普通锁钉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

摘要
背景:对于胫骨远段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经皮微创钢板固定及髓内钉固定均是有效修复方法,但各有优缺点。

目的:比较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与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置入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51例胫骨远段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阻挡螺钉组(n =23)应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结合阻挡螺钉置入固定,钢板固定组(n =28)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

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胫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8-32个月:①除钢板固定组1例骨不连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阻挡螺钉组愈合时间为(4.6±1.7)个月,钢板固定组愈合时间为(6.9±2.3)个月,两组间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阻挡螺钉组胫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钢板固定组的82%(P < 0.05);③阻挡螺钉组、钢板固定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胫骨远段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骨植入物;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阻挡钉;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
主题词:
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组织工程
基金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2015M571714);江苏省博士后日常资助课题
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修复胫骨远段骨折的效果 纳入51例胫骨远段骨折患者
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
阻挡螺钉组(n =23):应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结合阻挡螺钉置入固定,钢板固定组(n =28):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
结果表明,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胫骨远段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
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胫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Hou Jing-zhao, Associated chief physician, Jingjiang People’s Hospital, Jingjiang 2145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Qiu-lin,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Associate professor, Master’s supervisor, Department of Spine Surgery,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Intramedullary nail combined with blocking screws for treating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Hou Jing-zhao1, Zhang Qiu-lin2, Bao Hong-wei1, Wu Jin-chun1, Tang Hao2, Tang Xu-ri3 (1Jingjiang People’s Hospital, Jingjiang 2145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Spine Surgery,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3Zhejiang Jinhua Central Hospital, Jinhua 3210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open reduction and plate fixation,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fixa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are effective, but each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intramedullary nail combined with blocking screws versus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fixation in treating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METHODS: Fifty-one cases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blocking screw group (23 cases) was treat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interlocking nail combined with blocking screws. The plate fixation group (28 cases) was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fixation. Fracture healing time, recovery of tibial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 occurrence were observed during follow-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 to 32 months. (1) Except one patient in the plate fixation group, the other patients had bony union. The healing time was (4.6±1.7) months in the blocking screw group and (6.9±2.3) months in the plate fixation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aling time were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2)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tibial function recover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blocking screw group (100%) than in the plate fixation group (82%) (P < 0.05). (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determined between the blocking screw group (13%) and plate fixation group (18%) (P > 0.05). (4)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combined with blocking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can promote fracture healing an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Subject headings: Tibial Fractures; Fracture Fixation; Tissue Engineering
Funding: the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Two-Class Fund, No. 2015M571714; the Postdoctoral Research Project in Jiangsu Province
Cite this article: Hou JZ, Zhang QL, Bao HW, Wu JC, Tang H, Tang XR.Intramedullary nail combined with blocking screws for treating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6;
20(31):4616-4622.
0 引言Introduction
因胫骨远段骨折周围软组织少、血供差,钢板固定容易并发皮肤坏死、感染和骨不连[1-3]。

尽管近年来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取得良好效果,但皮肤坏死及钢板外露仍时有发生[4-6]。

由于胫骨远端髓腔宽,而髓内钉相对较细,与干骺端皮质骨无接触,良好的闭合复位很难做到,此外髓内钉可沿交锁钉滑动,尤其是在额状面单平面交锁钉交锁时,可出现额状面成角移位造成复位丢失而出现畸形愈合、甚至骨不连,因此交锁髓内钉并不是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最佳适应证[7-8]。

靖江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闭合穿钉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固定治疗23例胫骨远段骨折患者,并以28例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治疗作对照,经8-32个月随访,疗效满意。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1.2 时间及地点试验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骨科进行。

1.3 对象阻挡螺钉组23例应用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结合阻挡钉技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1-73岁,平均45.2岁,无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骨折类型根据AO/ASIF分型[3],42-A型骨折6例,43-A型骨折3例,42-B型10例,42-C型4例;闭合性骨折18例,开放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根据Gustilo分型[9],Ⅰ型3例,Ⅱ型2例;骨折部位根据Carr-Sobba-Bear胫骨分区法[10],Ⅳ区(中下1/3区)17例,Ⅴ区(胫骨远端)6例;受伤原因:交通伤13例,摔伤6例,重物砸伤3例,缆绳伤1例。

钢板固定组28例应用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4-81岁,平均47.5岁;42-A型骨
折6例,43-A型骨折5例,42-B型11例,42-C型6例;闭合性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4例(Ⅰ型3例,Ⅱ型1例);骨折部位Ⅳ区21例,Ⅴ区7例;受伤原因:交通伤18例,摔伤9例,重物砸伤1例。

临床上根据X射线检查对骨折进行确诊。

纳入标准:①符合胫骨远段骨折诊断;②AO分型为42-A1、42-A2、42-A3、43-A1及43-A2;③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④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自愿参加随访过程并满足随访相关要求。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陈旧性骨折;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肾、脑、肝或血液系统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

1.4 内固定材料交锁髓内钉及阻挡螺钉购自Smith-nephew公司,钢板固定组所用固定材料购自Synthys(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均为纯钛材料;所采用的内固定材料经检测无毒,无排异性,生物相容性好。

1.5 方法
手术方法: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患者受伤6-8 h 内,患肢肿胀轻,或伤后7-10 d,患肢肿胀明显减轻后实施手术,开放性骨折在入院12 h内实施。

阻挡螺钉组:保持患肢屈髋45°,屈膝90°,切口起自胫骨结节上缘至髌骨下缘中点偏内侧约2 mm,纵行劈开髌韧带,在胫骨结节上缘至胫骨平台前缘斜坡的中上1/3处用开口器开口,插入导针,透视下手法复位,根据术前及术中透视情况,预先在透视下置入阻挡螺钉,位置在骨折远端轴位畸形的凹面靠近骨折线附近,注意此处髓腔的宽度一定要足以容纳1枚直径4.5 mm的螺钉和髓内钉,否则容易造成骨折的劈裂,方向为从前向后,置入阻挡螺钉前可以在钻孔后用克氏针或血管钳置入,了解效果。

阻挡螺钉置入后,依次扩髓,扩至相应的直径,选择合适的髓内钉,按标准操作流程置入髓内钉。

置入髓内钉后透视可以发现骨折自动复位,弱髓内钉长度偏短,而长一号(一般是2 cm)髓内钉又偏长的话,可在髓内钉钉尖旁再置入1枚阻挡螺钉,置入前髓内钉稍往回退2 cm,然后再将髓内钉置入到底。

安放远端两枚锁钉应尽可能采用瞄准器安放,如骨折线有分离,可回拔髓内钉使骨折缝隙靠拢。

最后在导向器的引导下安放近端两枚锁钉。

开放性骨折首先彻底清创,闭合伤口,然后按上述方法固定。

钢板固定组:自内踝最突出点向上做纵行切口,长3.0-4.0 cm,显露胫骨远端内侧面,用骨膜剥离子沿胫骨内侧面向近端潜行钝性剥离,在骨膜及皮下组织之间形成皮下隧道,将已塑形的普通钢板或解剖型锁定钢板自内踝切口向近端插入。

纵向牵引下先矫正短缩、成角和旋转,在皮外使用点状复位钳,经皮复位矫正侧方移位并维持复位,经皮在骨折近端靠近骨折线处先用1枚普通螺钉固定,使钢板与胫骨内侧面贴合,在C臂机透视下确认骨折及钢板的位置良好后在锁定螺钉导向器的帮助下钻孔、测深,拧入锁定螺钉,一般在骨折远近端各需3枚以上的固定螺钉,骨折最近端一般用1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固定。

术后处理:两组术后均勿需外固定,常规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术后24 h内应用七叶皂苷钠脱水消肿,术后抗感染治疗48 h,开放性骨折根据创面情况可是适当延长。

术后第2天即可在床上进行踝、膝关节功能锻炼,A、B型骨折术后10 d左右开始扶双拐下地,患肢部分负重行走,4周后扶单拐或者弃拐行走;C型骨折一般术后6-8周X射线提示有骨痂生长时才改单拐或逐渐弃拐行走。

1.6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治疗后3个月以后通过Johner-Wruhs评分系统评估胫骨功能恢复情况[10],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疼痛、步态、膝踝关节活动、胫骨成角畸形、短缩、旋转、感染、对抗力量及神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

治疗后第1,2,3,6,12个月常规复查X射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骨折临床愈合评价标准: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 min,并不少于30步。

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X射线片上显示3/4的骨皮质连接愈合;畸形愈合,成角畸形> 5°,旋转畸形> 5°,平移/短缩> 5 mm;不愈合,12个月内X射线片没有显示任何骨痂。

1.7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6.0软件包,两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 检验,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t 检验,术后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 0.05 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按意向性分析处理,纳入胫骨远段骨折患者51例,阻挡螺钉组23例,钢板固定组28例,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8-32)个月。

2.2 分组流程图见图1。

2.3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间性别比例、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2.4 两组预后指标比较 阻挡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钢板固定组(P < 0.05),手术时间长于钢板固定组 (P < 0.05),但总体时间并不长;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阻挡螺钉组在延迟愈合与不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0,钢板固定组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说明两种均能取得达到满意的固定效果,
见表2。

2.5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按照胫骨功能恢复指标Johnner-Wruhs 评分,阻挡螺钉组优21例,良2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钢板固定组优19例,良4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为82%,两组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见表3。

2.6 不良事件 阻挡螺钉组出现1例为外旋8°畸形愈合及1例短缩6 mm 畸形愈合,但活动无明显受限和跛行;有1例在打入髓内钉时造成骨折远端经阻挡螺钉处
纳入胫骨远段骨折患者51例
按固定材料分组
阻挡螺钉组23例
钢板固定组28例
23例均完成至少8个月随访,进入结果分析
28例均完成至少8个月随访,进入结果分析
图1 试验分组流程
Figure 1 Flow chart of group assignment
图2 男性47岁胫骨远段闭合性骨折患者采用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
Figure 2 Images of of a 47-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distal closed tibial fract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intramedullary nail
combined with blocking screws 图注:图中A 为术前X 线片,提示骨折类型42-A 型;B 为术中C 臂机透视,提示闭合穿钉透视下发现骨折端略向外成角,髓内钉不在远端
髓腔中心;C 为术中C 臂机透视提示退出髓内钉,在骨折远端轴位畸形的凹面钻孔临时插入血管钳,再插入髓内钉见骨折及髓内钉位置明显
纠正;术中将临时安置的血管钳拔出后,改为1枚4.5 mm 螺钉作为阻挡钉,再插入髓内钉;D 为治疗后6个月复查X 射线片,可见骨折复位很好。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表注:两组间性别比例、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指标 阻挡螺钉组(n =23) 钢板固定组(n =28) 男/女(n ) 16/7 20/8 年龄(x _
±s ,岁) 45.2±17.4 47.5±16.1 42型/43型骨折(n )
20/3
23/5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指标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gnostic indicators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指标 阻挡螺钉组 (n =23) 钢板固定组 (n =28) P
手术时间(x _
±s ,min) 69±19 48±16 a < 0.05 出血量(x _
±s ,mL)
124±35 88±29 > 0.05 骨折愈合时间(x _±s ,月)
4.6±1.7 6.9±2.3 a < 0.05 术后恢复时间(x _
±s ,周) 16.3±4.5 18.1±3.9 > 0.05 内固定并发症(n ) 0
1
> 0.05
表3 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n )
Table 3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项目 阻挡螺钉组(n =23) 钢板固定组(n =28) 优
12 19 良 2 4 可 0 3 差
2
的劈裂,取出阻挡螺钉,在其远端1 cm处重新置入,然后重新打入髓内钉,劈裂的骨折块通过锁定螺钉固定在对侧皮质,最终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任何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率13%。

钢板固定组中皮肤坏死钢板外露3例,骨不连伴钢板断裂1例,外旋30°畸形愈合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

2.7 典型病例47岁男性患者,诊断为右胫骨远段闭合性骨折42-A型,外伤后4 h入院,入院后次日行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治疗。

术中闭合穿钉透视下发现骨折端略向外成角,髓内钉不在远端髓腔中心;退出髓内钉,在骨折远端轴位畸形的凹面钻孔临时插入血管钳,再插入髓内钉见骨折及髓内钉位置明显纠正;将临时安置的血管钳拔出后,改为1枚4.5 mm螺钉作为阻挡钉,再插入髓内钉,术后可见骨折复位很好。

手术时间80 min,住院时间11 d,其影像学资料见图2。

3讨论Discussion
3.1 胫骨远段骨折的治疗现状胫骨远段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非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外固定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内固定、切开复位Ender 钉或双矩钉固定、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以及AO最近推出的专家级胫骨髓内钉等,但都存在不少缺点和局限性[4,11-15]。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跟骨牵引,常因骨折移位发生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固定时间长致关节功能障碍[15];外固定器固定力学强度不够,易致针道感染、成角畸形且携带不便[14];钢板内固定固定比较牢靠,但常常由于软组织伤等原因造成皮肤感染、坏死、钢板外露而不得不拆除内固定,且骨膜剥离广泛,血运严重破坏致骨不连者并不少见;近年来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皮肤坏死及钢板外露等并发症仍时有发生[4-6]。

Ender钉扭矩大、抗旋转差,效果不理想,逆行插钉常致退钉甚至骨碎裂[11];而双矩钉对于开放伤伴软组织损伤严重及粉碎性骨折易并发骨髓炎、骨不连[12]。

交锁髓内钉也并非是胫骨远段不稳定骨折的最佳适应证,这是由于远端髓腔宽,髓内钉相对较细,与干骺端皮质骨无接触,良好的闭合复位很难做到,此外髓内钉可沿交锁钉滑动,尤其是在额状面单平面交锁钉交锁时,可出现额状面成角移位造成复位丢失而出现畸形愈合甚至骨不连[16]。

专家级胫骨髓内钉是在普通髓内钉的基础上,设计了多平面锁钉固定,远端锁钉更靠近胫距关节面,虽然从生物力学上增强了固定的稳定性,但仍然依赖良好的复位,髓内钉本身并不能帮助复位。

3.2 阻挡螺钉技术的原理及适应证阻挡螺钉技术是指垂直于交锁钉平面紧靠髓内钉旋入一二枚螺钉,使髓腔变窄,复位时能引导髓内钉沿着正确的方向插入远端的中心位置,术后阻挡螺钉能阻挡髓内钉摆动,起到3点固定的力学作用,增强髓内钉固定的稳定性。

这一技术由Krettek等[17-18]首先报告,称为Poller钉。

此后也有学者报告应用阻挡螺钉技术结合髓内钉治疗靠近干骺端的骨折,取得满意疗效[19-21]。

王秋根等[22]应用内植骨结合阻挡螺钉技术治疗下肢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也取得了成功。

阻挡螺钉与普通锁钉(比如在额状面锁钉之外再增加的矢状面锁钉)的区别在于:①阻挡螺钉能矫正对线,控制髓内钉插入方向,而普通锁钉没有这一作用;②标准的普通锁钉在静力模式下只能控制旋转和肢体的长度,而阻挡螺钉能控制成角和侧方移位;③在干骺端斜行骨折阻挡钉可使剪力变成压缩力,增加稳定性;④阻挡螺钉只用于干骺端骨折和髓内钉与髓腔不匹配的情况,而标准的普通锁钉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16-18,23-24]。

3.3 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的优缺点阻挡螺钉在帮助复位和增强髓内钉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虽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外翻畸形愈合的并发症,但钢板固定组出现1例骨不连伴钢板断裂。

阻挡螺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明显比钢板固定组短,笔者认为这与髓内钉的弹性固定有关,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过于坚强,骨折端缺乏微动刺激,因此愈合反而慢,这个现象在其他部位的骨折中也常常遇到;另外髓内钉扩髓时的骨泥溢出至骨折缝隙周围促进骨折愈合可能是另一个原因。

另外,即使钢板固定采用固定是MIPPO技术,但是钢板仍处在皮下,对软组织影响较大,研究中钢板固定组中就发生皮肤坏死钢板外露3例;而采用髓内钉技术是通过髓内固定,减少了内固定物与软组织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软组织损伤,特别是对于软组织情况不好的胫骨下段骨折,因此阻挡螺钉组未出现皮肤坏死现象。

虽然阻挡螺钉组有2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外旋和短缩,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阻挡螺钉只能矫正侧方移位和成角移位,不能矫正旋转移位和短缩畸形相关,而与阻挡螺钉本身没有直接关系。

阻挡螺钉置入时容易引起置钉部位的骨质劈裂,阻挡螺钉组有一例出现这样情况,所幸对最终功能没有造成影响。

3.4 手术操作注意事项阻挡螺钉技术最重要的一点是确定阻挡螺钉置入的位置,理论上选在骨折远端凹侧靠近骨折线附近[23],注意此处髓腔的宽度一定要足以容纳1枚直径
4.5 mm的螺钉和髓内钉,否则容易造成骨折的劈裂。

其次置入的阻挡螺钉要确实起到阻挡髓内钉的作用从而帮助复位、矫正力线,也不能矫枉过正,因此术中一定要在透视下确定置入点,可先钻透一层皮质,置入克氏针或血管钳,然后插入髓内钉了解是否符合要求;若不满意可通过改变钻头方向来达到要求;若改变方向也不能使髓内钉沿着正确的方向置入,则需要更进钉点来置入阻挡螺钉。

3.5 阻挡螺钉的并发症阻挡螺钉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①因阻挡螺钉需穿透两侧皮质,增加了对神经血管及肌腱的损伤危险;②钻孔时钻头损伤髓内钉,增加断钉危险,因此钻孔时应选用长杆短螺纹钻头;③阻挡螺钉断裂或阻挡螺钉孔发生新的骨折可能。

此次研究就有1例置入阻挡螺钉时骨质劈裂。

一旦发生劈裂,应取出阻挡钉,在其远端合适位置重新置入,然后再置入髓内钉,劈裂的骨折块可通过锁定螺钉固定在对侧皮质上,对最终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

3.6 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MIPPO技术目前在治疗胫骨远段骨折中较为常见,但对胫骨远段粉碎性骨折较为适用,因为胫骨远段粉碎性骨折常为高能量损伤,骨折后骨折端血供受到严重破坏。

若骨折端切开复位后血供将进一步受损,故目前对胫骨远段的粉碎性骨折多采用桥接钢板固定,并尽量避免对骨折端干扰。

MIPPO技术在该类型骨折中更具优势。

但在胫骨下段骨折中使用MIPPO技术存在存在术中复位不满意、钢板的存在导致软组织张力高、偏心固定负重推迟等问题[25-27]。

而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由于是髓内固定,在同样是微创治疗的同时避免了上述问题[28-30],胫骨远段粉碎性骨折不适用该类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是一种利用髓内钉合并经髓阻挡螺钉固定的观念,用一枚阻挡螺钉再加上另外2个合适的固定点就可完成骨折的3点固定[18-20]。

经髓阻挡螺钉的使用,不仅仅是使髓腔狭窄,更重要的是纠正不平衡的软组织所造成的轴向移位,从而实现对骨折的良好复位及可靠固定,达到早期功能锻炼及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致谢:感谢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放射科同仁的大力支持。

作者贡献:试验设计者为第一、二、三作者,试验实施、资料收集为全部作者,第一作者成文,通讯作者审校。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共同认可文章内容不涉及相关利益冲突。

伦理问题:参与研究的患病个体及其家属对研究过程完全知情同意,在充分了解本治疗方案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文章查重:文章出版前已经过CNKI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进行3次查重。

文章外审:文章经国内小同行外审专家双盲外审,符合本刊发稿宗旨。

作者声明:第一作者对研究和撰写的论文中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责任。

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包括计算机数据库)记录及样本已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分享和销毁,可接受核查。

文章版权:文章出版前杂志已与全体作者授权人签署了版权相关协议。

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舒文,王栋栋,陈凯,等.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
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
究,2016,13(2):37-39.
[2] Gülabi D,Bekler H,Sağlam F,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 fractures: open versus MIPO.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g.2016;22(1):52-57.
[3] Van den Berg J,Monteban P,Roobroeck M,et
al.Functional outcome and general health status
after treatment of AO type 43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Injury.2016.doi: 10.1016/j.injury.2016.04.009
[4] 梁博伟,赵劲民,殷国前,等.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胫骨
下段骨折:与髓内钉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比较
[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7):3116-3120.
[5] Lakhotia D,Sharma G,Khatri K,et al.Minimally
invasive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using anterolateral locking plate: Evaluation of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Chin J Traumatol.2016;19(1):39-44. [6] Vidovic D,Matejcic A,Ivica M,et al.Minimally-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Injury.2015;46 Suppl 6:S96-99. [7] Mao Z,Wang G,Zhang L,et al.Intramedullary nailing
versus plating for distal tibia fractures without
articular involvement: a meta-analysis.J Orthop Surg
Res.2015;10:95.
[8] Li B,Yang Y,Jiang LS.Plate fixation versus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displaced extra-articular
distal tibia fractures: a system review.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5;25(1):53-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