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模拟】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A组2018-2019年é
时间:20分钟分值:50分
题组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8广东湛江调研,1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

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2.(2018北京海淀月考,2)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3.(2018北京石景山一模,15)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4.(2018河北保定一模,25)唐睿宗说:“彰善瘅(憎恨)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谏臣
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

唐肃宗规定:“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强调( )
A.监察官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B.监察官员的职权范围
C.监察官员的地位
D.监察工作的重要性
5.(2018江苏连云港一模,13)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以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

——〔东汉〕荀悦《前汉纪沸⒒莼实奂汀·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三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宋濂《元史钒俟僦尽·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方面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行政体制”建设的认识。

(2分)
题组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6.(2018广东湛江调研,13)“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7.(2018北京海淀上学期期中,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

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
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8.(2018湖南长郡中学质检,7)明史记载:“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材料反映了明朝( )
A.皇权空前强化
B.内阁参与决策
C.内阁统领六部
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
9.(20184山东潍坊质检,6)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B组2018-2019年é
时间:20分钟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浙江名校联考,13)据统计,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2%。

该材料反映了( )
A.状元在唐代极受尊重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代官员大多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2.(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材料反映了( )
A.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是山川便利
B.元代行省划分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元代行省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3.(2018湖北教学合作联考,3)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
以看出( )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区域间经济联系加深
4.(2018浙江名校联考,15)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上军机处的设置过程,以下哪些古籍应在查阅之列( )
①《雍正朝实录》②《清史稿肥プæ(康熙)本纪》
③《清史稿分肮僦尽·④《东京梦华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2018北京丰台一模,12)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官制时指出,“□□掌握定旨出命,□□给事中(官职名称)掌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 受而行之”。

“□□”处的文字应该是( )
A.丞相
B.中书
C.尚书
D.内阁
6.(2018四川自贡一模,2)(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 )
①察举制的实行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③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④分封制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018湖南永州一模,26)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

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

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8.(2018山东潍坊质检,4)“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B.“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2018北京西城质检,9)(节选)为政之道,要在用人。

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

与察举相比,科举制下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等附加条件。

考试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显要,主要考诗赋,即
(1)科举制度逐渐取代察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

试对科举制度做出评价。

(9分)
材料三明代规定,士子必须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州、府、县学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使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

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受到冲击。

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并创办京师大学堂。

废科举和兴才育学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

清政府废除武举,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颁布新学制,规定教育的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制。

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

(3)概括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9分)
A组2018-2019年模拟·基础题组
题组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A 从题干中“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B 题干没有提及地方官员权力大小,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可知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C、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3.B 由题目中的信息元朝的行省“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可知元朝行省制下的地方权力较大,故B项正确;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元朝的行省长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接受中央的绝对领导,故C项错误;行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4.A 由“谏臣须蹇蹇匪躬之士,宪官须孜孜嫉恶之人”可知皇帝对监察官员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由“其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可知皇帝对监察官员的资历、能力有较高要求,故A项正确;B、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唐睿宗的话体现了监察工作的重要性,但唐肃宗的规定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5.答案(1)推行郡县制。

秦的统一。

(2)郡国并行制。

权力世袭。

(3)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

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

(4)坚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防止中央集权过度或地方分权有余等倾向。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问第一小问可通过解读材料,抓住关
键信息“郡县”来解答;第二小问应联系秦的统一等史实回答。

第(2)问汉初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是“郡国并行制”,和郡县相比,封国的突出特征是权力世袭,与中央集权冲突,据此回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逐一概括;第二小问答出具体节制行省的措施即可。

第(4)问围绕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辩证回答即可。

题组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
提高六部的地位,使其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A、B、C
三项错误,D项正确。

7.C 材料中有两处关键信息,一处是“中枢权力机构”,一处是“内廷机构”,其中“中枢权力机构”突出强调具有决策力的中央权力机构,A项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项中的内阁只拥有“票拟”职权,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的南书房和军机处无实际决策职权,且均为“内廷机构”,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廷机构的……外迁”,故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

8.B 题干材料表明皇帝的决策按照常规也须征求六部相关部门的意见,排除D项,同时由此可见皇权并未空前强化,排除A项。

材料中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参与决策国家大事,B项正确。

材料不能表明内阁统领六部,排除C项。

9.D A项是宰相职能的表述,意思是辅助天子,帮助天子处理天下事务,但表格没有涉及辅
助天子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门下封驳”的内容,故B项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与题干中“三是议决政务”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B组2018-2019年模拟·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D “状元在唐代极受尊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叙述了唐代状元的出身,科举考试的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说明门阀世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优势,势力依然不小,故D项正确。

2.C 据材料“(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可知山川便利不是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故A项错误;据材料“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越过南岭有广西”“跨过南岭而有广东”和“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可知元代行省中间多隔有山川障碍,不利于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相关的山川边界,而将其包括在行省划界中,其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和权力过大,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属于史实叙述,未涉及史实评论,无法判断作者态度,故D项错误。

3.B 材料反映的是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行政区划逐渐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强化,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A、D两项无从体现;C项与题意相反。

4.B 雍正帝时才设立军机处,故《清史稿·圣祖(康熙)本纪》中没有军机处的记载,《东京梦华录》是一部描述北宋都城东京城市风貌的著作,故其中没有军机处的记载,排除②④,选择B项。

5.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定旨出命”“掌封驳”“受而行之”,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述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关,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起草诏书,门下省的职责是审核诏书,尚书省的职责是执行政令,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6.A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结合材料可知,“第二回革命”发生的时期是汉朝,而分封制建立于西周,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A项符合题意。

7.D 朱元璋强调普法的目的是“使人不犯法”,强调所普之“法”的内容须通俗易懂,“使之家喻户晓”,雍正皇帝强调普法目的是“见法知惧,观律怀刑”,强调所普之“法”的内容须条目清晰,通俗易懂。

由此可见,共同之处是法贵简当,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重典治国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故A项错误;宽严相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政策,故C项错误。

8.C 题干表述的是宰相制度导致秦朝灭亡,以后的朝代贤相也很少,主张废除宰相制度,C
项把“设相”称为“患”,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A、B两项肯定了丞相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项认为明朝没有治理好国家就是源于废除了丞相,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9.答案(1)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打击了门阀势力,推动了唐诗兴盛,体现了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文取士标准有片面性,录取名额偏少。

(3)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以八股取士束缚人的创造性,加强思想控制。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急需新型的实用型人才。

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最终在不断冲击下被废除。

解析第(1)问,“怀牒自列于州县”体现了隋唐中央集权加强;“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
家世’”体现了科举制打击门阀势力和遵循公平、公开的原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有利于选拔高素质官员;考试主要考诗赋,推动了唐诗兴盛;根据所学,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科举制也有考核标准片面性、录取名额偏少的缺点。

第(3)问由材料容易得出变化,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