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创新
作者:王晓斐
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9期
摘要:《开讲了》开播时间虽然不长,却打破了央视一套深夜时段的收视记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开讲了》之所以能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创新了节目形式,以嘉宾与青年代表的互动为看点;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创新,不仅重视“谈”,更重视“解决问题”的效果;以及它准确的节目定位,从而形成了新的电视节目风格。

关键词:访谈节目;互动;看点;节目定位
《开讲了》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每期节目邀请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与青年人分享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生命的感悟。

一、节目形式创新——《开讲了》以嘉宾与青年代表的互动为看点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了》自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打破了央视一套深夜时段的收视记录。

《开讲了》的时间设定,嘉宾的演讲时间占三分之一,嘉宾与场上学生代表的互动占三分之二的时间。

这样嘉宾与青年代表的互动就成为节目的主要看点,非常符合节目定位“青年人的心灵鸡汤”。

场上的青年代表都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面临很多抉择和困惑。

他们把自己的疑问抛向嘉宾,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迫切希望从榜样身上汲取正能量。

《开讲了》为青年观众与嘉宾之间打造了一个近距离交流的平台,使观众真正参与到节目中,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性。

节目风格上一改往昔谈话节目以嘉宾为中心的老套路,真正实现与观众的互动。

比如说在陈奕迅的《我以幽默带来快乐》这期节目中,现场的一位青年观众与陈奕迅一同登台演唱,将节目气氛推向高潮。

二、表现手法创新——《开讲了》不仅重视“谈”,更重视“解决问题”的效果
传统的人物访谈节目往往在“谈”上下功夫,“谈”得很深入。

虽然主人翁不同,故事不同,但总摆脱不了“回忆录”式漩涡。

而《开讲了》不仅有深入地“谈”,更着重表现“解决问题”。

节目采用嘉宾演讲加问答的形式,令节目的核心不仅是通过嘉宾的演讲激励青年人这么简单。

在节目的功能上,更重视解决问题的效果。

《开讲了》另辟蹊径,从“解决问题”这个层面增强节目的表现方式。

每期节目的现场互动环节气氛都格外热烈,青年代表在听了嘉宾的演讲后,有感而发,把自己心中对嘉宾经历的好奇也好,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困惑也好,向嘉宾发问,经过嘉宾的解答后,豁然开朗。

比如有一期节目是《崔新琴:没有人会一夜成名》,嘉宾崔新琴老师是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教师,曾经是赵薇、陈坤、黄晓明等众多明星的班主任。

节目中,面临艺考的学生倾诉了自己在专业和考试上的困惑,崔老师一一作了耐心的解答,为了准备艺考的孩子加油打气。

现场的青年学生不仅聆听了嘉宾的心灵故事,更难得的是与导师面对面地交谈,获得了最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所以说节目在“解决问题“上效果显著。

三、选题创新——《开讲了》对节目进行了精准的定位
准确的栏目定位是一个节目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节目个性化的重要体现。

《开讲了》作为中国首档大型青年电视公开课栏目,被称为“中国心灵好声音”。

它的栏目定位非常清晰,是针对在校的大学生和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人。

每期节目邀请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启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节目每期有八至十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青年代表,向演讲嘉宾提问,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

《开讲了》在嘉宾的选择上提出了“你想听谁演讲,我们就请谁”的口号。

所以,演讲嘉宾一定是深受青年观众喜爱,并且在青年观众心中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

嘉宾的演讲主题也不是随意而定的,而是当前青年人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

这些演讲朴实、真诚、字字珠玑,是嘉宾的肺腑之言,为年轻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四、风格创新
(一)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
《开讲了》中,撒贝宁不像主持法制节目时那么严肃,语言幽默生动,他在节目中经常会抖一些包袱,推动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在《萧煌奇你是我的眼》这期节目中,为了活跃现场气氛,萧煌奇调侃撒贝宁的身高,这时乐队也非常给力,配合节目的气氛,放的歌词的是“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正好符合调侃的话题。

嘉宾和主持人甘愿做自我牺牲,拿自己开涮,给节目制造欢乐幽默的气氛。

(二)弱化主持人,强化嘉宾
在《开讲了》中,主持人在节目中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传统访谈节目重视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很多节目都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比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咏乐汇》、《非常静距离》等等。

而《开讲了》却反其道而行之,弱化主持人的作用,凸显嘉宾的个性魅力。

撒贝宁本就是央视颇有名气和感召力的节目主持人,然而节目中没有过多的利用主持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撒贝宁在场上更多地是起串联节目的作用。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撒贝宁就把时间交给嘉宾和现场观众。

在嘉宾与青年代表交流的环节中,撒贝宁充当着调和的角色。

当现场的提问犀利尖锐时,他会巧妙地替嘉宾解围,化解尴尬的气氛;当代表的提问不到位或者表达不够准确时,他马上心领神会,主动补充;为了活跃气氛,增加节目的看点,有时候撒贝宁会“添油加醋”,激起青年代表与嘉宾之间更加激烈的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当节目即将结束时,撒贝宁用精炼的语言对节目进行总结概括,可谓点睛之笔。

在节目中,主持人露脸的时间并不多,他们甘当绿叶,他们的出现是为了烘托嘉宾和场上的气氛。

五、总结
访谈节目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它本身具备了关注社会的能力。

从受众需求的角度来看,访谈节目依然有很大市场。

但是受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形式老套,选题单一的影响,节目质量和收视率每况愈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今的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节目必须注入新的血液,引入新的制作理念,力求在节目形式、表现方法和选题上进行创新,成形独特新颖的节目风格。

参考文献:
[1]王颖.对话主义下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点[J].河南科技,2013.
[2]潘军.探索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动力[J].新闻与写作,2009(6).
[3]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6.
作者简介:
王晓斐(1987~),女,汉族,山东烟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