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夜间飞行的秘密》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夜间飞行的秘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四上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策略单元,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第二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
课文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全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以及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的能力,在第二学段完成“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的目标,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学生大多未进行过提问专项训练,所以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原生态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提问题,或者为了提问而提问,缺乏思考力,学习从多种角度思考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能力和元认知思考能力,是这节课的重点。
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思维单一,能从“内容”角度提出问题,却不能从多角度提出问题,特别是“写法"角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文章的写法还是比较模糊的概念,所以可以由老师示范提问,不宜提过高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对科普文章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复习词语
(一)开火车读词
(二)教师反馈
2.出示诗句,明确目标。
(一)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聚焦角度。
(二)出示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过度语: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在阅读时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了解学生上节课对词语的掌握情况,然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了解阅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问题。
这一环节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
二渗透角度,合作梳理
1.出示文本片段,分享问题。
(一)了解怎样从内容角度提问
出示第三自然段,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怎样从内容角度进行提问。
(二)教师示范从写法角度提问
老师引导,示范举例。
板书:内容写法
过渡语:大家在课本上批注了很多问题,好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看清要求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
2.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
(一)轮流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每组选择三个重要问题并记录。
(二)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板书:启示
过渡语:我们刚才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从中挑选两个和大家一起解决。
3.解决问题,理解内容
预设: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表格梳理)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进行探路的?(仔细读文)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提问,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呢?我们来进行“提问达人"挑战赛检测一下吧!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片段让学生明白多角度有哪些角度,书中给出的三个角度分别是内容、启示、写法,从写法角度提问是难点,所以给小学生示范,让学生了解怎样从写法角度提问。
】
三拓展带文,课堂检测
1.进行“提问达人”挑战赛,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2.自检挑战情况。
3.同桌交流分享。
4.全班交流汇报,汇报时说清从什么角度提问。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根据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来提问,并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是阅读文本的一大法宝,这将会给我们的阅读打开新的视野,让阅读更加有效。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作业设计】
1.尝试解决课后第三题中提出的问题。
2.阅读《呼风唤雨的世纪》,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并尝试解决;
3.推荐阅读《神奇的仿生学》。
【板书设计】
6夜间飞行的秘密
内容写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