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者也判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者也判断
1. 在文言文中,者
的……,用“者……也”表判断,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白话文:廉颇,赵国大将)
2、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白话文:陈胜,阳城人)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白话文: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者:如果放在陈述句末,可作为语气词,可助终结、比拟等语气。

也:“也”也为语气词,可助判断、强调、将然等语气。

扩展资料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文言判断句,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拥立的是公子扶苏。


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功劳。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坟墓里的人。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地前来了,他们是谁?)
5、审谛之,顿非前物。

(成名仔细看它,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


2. 文言文中的"
一、“也者”,语气助词。

表提示、疑问、拟度。

“者也”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一)“也者”
1)语气助词。

表提示。

例:《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语气助词。

表疑问。

例:《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文:难道因为见过方圆六七十里的国度,就认为方圆五六十里的国度不是国家了吗?
3)语气助词。

表拟度。

清戴名世《郭生诗序》:“然生不汲汲求士之知,荒丘绝壑,若将终身也者。


译文:在有生之年没有迫切地去追求知识道理,荒丘野壑,如何终此一身。

二)“者也”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例:史记.司马迁《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文:这人是刘邦的护卫樊哙。

例:孟子《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舍弃生命而就正义。

二、“也者”常合在一起使用,“者也”常分开使用。

一)也者:是一个词。

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译文:这芙蕖花,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日常的作用。

二)“者也”常分开使用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臣下之所以离开亲人而追随于您身边,完全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2)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构成“者。

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是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一说今河南商水县西南)人。

扩展资料:
古虚词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

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3. 语文文言文中的者如何判断是否用于判断句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也。

”)
2、主语+“者”,谓语+“也”。

(“兵者,凶器也。

”)
3、主语+“者”,谓语。

(“兵者,凶器。

”)
4、主语,谓语。

(“兵,凶器。

”)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

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

这里的
“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者也类
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判断句
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狼虎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4.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是什么
老师说者是表判断,也是语气词,她说的很对者zhě〈助〉(1)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2)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3)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4)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5)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6)表示祈使语气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7)表示商榷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汉书》(8)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9)“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5.
你所需要包含有“者也”的例句现举五例,例句中的翻译和点评,均为自己学习《古汉语语法学》中文言文例句的心得体会,仅供你学习参考!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晏子出,梁丘据曰:“自昔及今,未尝闻求葬公官者也,若何许之?”
翻译:晏子出朝,梁丘氢向景公说:“从过去到现在,没有听说请求埋葬死人于国君的宫室中的,为什么答应他呢?”
点评:本例句中“自昔及今,未尝闻求葬公官者也”是一句表否定的判断句.句中的“者”复指其前的体词性词语“公官”构成复指短
语“公官者”;句中的“也”表决断,也就是说句中的谓语“未尝闻求公官者”对主语“自昔及今”所述之事作出否定判
○《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
翻译:所以奖赏贤能的人,惩罚残暴的人,都是推崇善行的做法;奖赏残暴的人,惩罚贤能的人,都是推崇邪恶的做法.
点评:本例中的“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是一句判断句,在谓语“举善至者也”中,“者”是结构助词,与其前动词“至”构成者字短语“至者”,其不但改变了动词“至”的词性,而且还可以译为:“……的事”,同时充当定中短语“善之至者”的中心语.而“也”是表句未决断词,表决断,并构成判断句.例句中“举恶之至者也”中“者也”的作用一样.
○《左传·襄公七年》:《诗》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谓从者也.
翻译:《诗》说,“退朝回家吃饭,从容自得”,说的是小心顺从的人.
点评:本例中的“谓从者也”充当引语的谓语,其中:者,结构助词,与其前的动词“从”构成者字短语“从者”,其不但改变了动词“从”的词性,而且所构成的者字短语“从者”还充当动词“谓”的宾语.“者”,可译为:“……的事”.也,句未决断词,表决断并构成表评议的判断句.
○《吕氏春秋·尊师》: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翻译:这十个圣人和六个贤人,没有一个是不尊重老师的
点评:本例中“未有不尊师者也”充当全句的谓语,其中:者,结构助词,与其前的谓词性短语“不尊师”构成者字短语“不尊师者”,其不但改变了短语“不尊师”的词性,而且所构成的者字短语“不尊师者”充当动词“有”的宾语.也,句未决断词,表说明,并构成表评议的说明句.
○《荀子·解蔽》: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翻译:从古到今,从未有过两意又能精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