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河南省安阳市实验高中高三下期5月月考化学试卷(解.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河南省安阳市实验高中2016届高三下期5月月考化学试卷(解
析版)
1.要使0.1 mol/L 的醋酸溶液中c(H +
)/c(CH 3COOH)值、pH 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 加水
B 升高温度
C 加少量冰醋酸
D 加少量CH 3COONa 固体
【答案】A
【解析】
正确答案:A
B 、不正确,升高温度促进电离pH 减小;
C 、加少量冰醋酸,c(H +)/c(CH 3COOH)值减小;
D 、
加少量CH 3COONa 固体,c(CH 3COOH)值增大,c(H +)减小,c(H +)/c(CH 3COOH)值减小
2.某温度下,分别稀释等pH 值的盐酸和醋酸,溶液pH 随加入水的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为醋酸稀释时pH 变化曲线
B .溶液的导电性:b >a >c
C .取“0”处等体积的两者溶液分别加足量铁粉,放出H 2的量:醋酸>盐酸
D .取5mL 处等体积两者溶液分别与相同的Zn 粒反应,开始时的反应速率:Ⅰ>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起始时醋酸和盐酸pH 相等,但醋酸中有未电离的醋酸,稀释过程中会电离补充H +,所以稀释过程中盐酸pH 变化大,A 错误;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有关,导电性a>b>c ,B 错误;起始时盐酸和醋酸pH 相等,n(CH 3COOH)>n(HCl),与足量铁粉反应
放出氢气醋酸多,C 正确;5mL 时,c(H +)醋酸大,与锌反应醋酸快,D 错误。
考点: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0 V (水)/mL
5mL
点评:同pH强酸、弱酸稀释相同倍数,强酸pH变化大;同pH强碱、弱碱稀释相同倍数,强碱pH变化大。
3.炽热的炉膛内有反应:C(s)+O2(g)==CO2(g) △H = -392KJ/mol,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C(s)+H2O(g)==H2(g)+CO(g)△H=+131KJ/mol,CO(g)+1/2O2(g)==CO2(g) △H= -282KJ/mol,H2(g)+1/2O2(g)==H2O(g) △H =-241KJ/mol,由以上反应推断往炽热的的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
A.既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不能节省燃料
B.虽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但可以节省燃料
C.既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可以节省燃料
D.不能节省燃料,但能使炉火瞬间更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碳和水蒸气反应转化成CO和H2,增加跟氧气的接触面积,炉火瞬间会更旺,根据反应方程式,CO2是最终产物,根据盖斯定律,反应热只跟始态和终态有关,跟反应过程无关,因此没有节省燃料,因此选项D正确。
考点:考查反应热、盖斯定律等知识。
4.高铁电池是一种可逆电池,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
高铁电池总反应为3Zn+2K 2FeO4+8H20 3Zn(OH)2+2Fe(OH)3+4KOH。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一=Zn(OH)2
B.充电时,阴极pH增大
C.放电时,若有6mol电子转移,则正极有10 mol OH一移向负极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5OH一+3e一=FeO42-+4H2O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电池的总反应可知,高铁电池放电时必定是锌在负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为Zn-2e-+2OH-=Zn(OH)2,故A正确;B.充电时,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OH)2+2e-=Zn+2OH一,pH增大,故B正确;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FeO42+4H2O+3e-=Fe(OH)3+5OH-,每转移6mol电子,正极有6molOH-移向负极,和电极反应中电子转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之间无关系,故C错误;D.充电时阳极发生Fe(OH)3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反应为:Fe(OH)3-3e-+5OH-=FeO42-+4H2O,故D正确;答案为C。
考点:考查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
5.将一定量的NO2通入足量的小苏打溶液中,使逸出的气体全部通过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为( )
A.O2
B.NO2、O2
C.NO2、NO
D.NO2、CO2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利用物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计算。
思路如下:
3NO2+H2O====2HNO3+NO
HNO3+NaHCO3====NaNO3+CO2↑+H2O
2CO2+2Na2O2====2Na2CO3+O2
2NO+O2====2NO2
2HNO3—2CO2—O2
所以NO与O2之比为1∶1,所以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是NO2、O2。
6.某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B.E1为反应物的平均能量与过渡态的能量差,称为正反应的活化能
C.正反应的热效应为ΔH=E1-E2<0,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此图中逆反应的热效应ΔH=E1-E2<0,所以逆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图像判断,该反应过程可表示为,,正确;B、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时所需最高能量的差值被称为该反应的活化能,所以E1为该反应的活化能,正确;C、该反应中,正反应的热效应为ΔH=E1-E2<0,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正确;D、此图中逆反应的热效应与正反应的热效应互为相反数,所以逆反应的热效应ΔH=E2-E1>0,逆反应是吸热反应,错误,答案选D。
考点:考查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图像的判断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酒 D.卤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氨水与金属不反应,A项错误;B、硝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能与金属反应,B项正确;C、酒中主要是乙醇,与金属不反应,C项错误;D、卤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与金属不容易发生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物质间的反应
8.据调查,劣质的家庭装饰材料会释放出近百种能引发疾病的有害物质,其中一种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如图
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键,不同大小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且三种元素位于不同的短周期。
下面关于该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机物化学式为C2HCl3
B.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
C.该有机物难溶于水
D.可由乙炔与氯化氢加成得到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由三种元素位于不同的短周期且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氢可知,该有机物中含一个氢原子;中间的球最多能形成四条共价键,是碳,最大的球形成单键,是氯原子,即有机物化学式为C2HCl3。
故A正确;这是一种结构类似烯烃的物质,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故B正确;C2HCl3为氯代烃,难溶于水,故C正确;乙炔和氯化氢加成得到二氯乙烷,不能得到C2HCl3,故D错误。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9.下列曲线图与对应选项错误的是
A.向1L浓度均为0.1mol/L的Ba(OH)2、NaAlO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是H2SO4溶液B.向含0.1mol/L的AlCl3和0.3mol/LNH4Cl的1L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是NaOH溶液
C.向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明矾溶液
D.向Ba(OH) 2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向1L浓度均为0.1mol/L的Ba(OH)2、NaAlO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是H2SO4溶液,首先发生反应:H2SO4+ Ba(OH)2= BaSO4↓+2H2O,然后发生反应:2NaAlO2+H2SO4+2H2O=2Al(OH)3↓+ Na2SO4,最后发生反应:3H2SO4+2Al(OH)3=Al2(SO4)3+ 6H2O,所以加入硫酸立刻产生沉淀,与图像不符合,错误; B. 向含0.1mol/L的AlCl3和0.3mol/LNH4Cl的1L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是NaOH溶液,首先发生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然后发生反应:NH4Cl+NaOH= NH3·H2O+NaCl,最后发生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结合物质的量的关系,与图像吻合,正确;C.向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明矾溶液,由于开始时NaOH过量,所以发生反应:Al3++4OH-= AlO2-+ 2H2O,当溶液
中所有Al3+反应完全后,继续加入明矾,发生反应:Al3++3AlO2-+ 6H2O= 4Al(OH)3↓,当AlO2-完全转化为沉淀后再加入,沉淀的物质的量就不再发生变化,正确;D.向Ba(OH) 2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首先发生反应:Ba(OH)2+CO2=BaCO3↓+H2O,后来发生反应: BaCO3↓+H2O+ CO2= Ba(HCO3)2,沉淀由质检溶解,最后完全消失。
正确。
考点:考查图像法在表示化学反应的中物质之间物质的量关系的应用的知识。
10.关于ⅠA族和ⅡA族元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周期中,ⅠA族单质的熔点比ⅡA族的高
B.0.01 mol·L-1氢氧化钾溶液的 pH比 0.01mol·L-1氢氧化钡溶液的 pH小
C.氧化钠的熔点比氧化镁的高
D.加热时,碳酸钠比碳酸镁易分解
【答案】B
【解析】在同一周期中,ⅠA族单质的熔点比ⅡA族的低如Na的熔点97℃,Mg的熔点是648.8℃,同样氧化物的熔点也是MgO高。
因为前者ⅡA族金属的键能大于ⅠA族的金属,后
者是MgO离子键的键能高于Na2O。
0.01mol·L-1KOH溶液,pH=12,而0.01mol·L-1的Ba(OH)2溶液,pH=12.3。
用酒精灯加热(通常认为800℃)Na2CO3是不会被分解的,而MgCO3加热到
350℃时就分解了。
故选B。
1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①NaOH ②NH3·H2O ③CaCO3④CH3COOH⑤NaHCO3⑥氢氧化铝⑦氯化铵⑧二氧化碳⑨乙醇⑩铜
A.①③⑥⑦ B.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⑦ D.除⑧⑨⑩
【答案】C
【解析】强电解质一般包括强酸、强碱、盐。
本题一定要注意单质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2.2006年10月16日美国与俄罗斯宣布,两国科学家合作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
对118号元素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它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 B.它属于第VIII族
C.它是活泼的金属元素 D.它的中子数是118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18号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0族,所以最外层电子数是8,它属于非金属,中子数无法判断,所以答案选A。
考点:考查由原子序数判断原子结构、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13.在一密闭容器中,CO和H2O混合加热到850℃达到下列平衡:
CO(g)+H2O(g)CO2(g)+H2(g),K=1.0,若反应开始时CO和H2O的浓度分别为0.20 mol/L和1.00 mol/L,则CO转化为CO2的转化率为
A.5% B.80% C.83% D.91%
【答案】C
【解析】CO(g)+H2O(g)CO2(g)+H2(g)
初始浓度:0.20 1.00 0 0
转化浓度: x x x x
平衡浓度:0.20-x 1.00-x x x
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公式可得:K=x2=(0.20-x)(1.00-x),求得x=1/6
故CO转化率为:
1
6
0.20
=83%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离子积常数K w随温度改变而改变,随外加酸碱浓度改变而改变
B.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K a越小,表示此温度下该一元弱酸电离程度越大
C.对已达到化学平衡的反应,仅改变浓度,若平衡移动则平衡常数(K)一定改变
D.K 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
【答案】D
【解析】A项,水的离子积常数K w只与温度有关,不随外加酸碱浓度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B项,电离常数K a是表示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大小的物理量,K a值越大,表示该一元弱酸电离程度越大,B错误;C项,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故C错误。
15.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
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0.76g • L-1;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M
B.XZ2、X2M2、W2Z2均为共价化合物
C.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D.由Y、Z、M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只有共价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0.76g • L-1;则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M=V mρ,M=17g/mol,结合题意确定M为H,则Y为N, 由于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确定X为C,Y为O,且W为Na。
从而确定答案为C。
考点: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的知识。
16.(6分)(1)有两瓶CCl4和水都是无色液体,只用试管,不用任何其它试剂,如何鉴别?简要写出实验方案
;(2)有一小块外表不规则且质地坚实的碳酸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测定这种碳酸钙的密度,提供的仪器有:托盘天平,100ml 量筒,要用到的试剂可任意取用
. 【答案】(1)用试管取少量其中1种液体,再向试管滴入另1种液体,下层的是CCl4,上层的是水(或其它合理的方法,如闻气味等)(3分)
(2)先用天平称出CaCO3质量为mg,再用量筒量取20 ml水,然后把CaCO3固体放入量筒中,
读出液凹面刻度为Vml ,则ρ(CaCO 3) =20
m V g/cm 3 (3分) 【解析】
17.(10分)下表中实线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其中上边界并未用实线画出。
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Ga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____区;Fe 和CO 易形成配合物Fe(CO)5,在Fe(CO)5中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3)已知:原子数目和价电子总数均相同的微粒互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
与CO 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和离子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
(4)在CH 4、CO 、CH 3OH 中,碳原子采取sp 3杂化的分子有__________。
(5)根据VSEPR 模型预测ED 4-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
B 、C 、D 、E 原子相互化合形成的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分子为__________(写2种)。
【答案】(1)4s 24p 1 (2)d 0 (3)N 2 CN -、NO +、C 22- (4)CH 4、CH 3OH
(5)正四面体 CO 2、NCl 3、CCl 4、CO(任写3种)
【解析】
试题分析:(1)Ga 的原子序数为31,基态Ga 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1,
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4s 24p 1。
(2)26号元素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VIII 族,属
于元素周期表的d 区。
CO 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在Fe(CO)5中铁的化合价为0。
(3) 与CO
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是N 2;离子为CN -、NO +、C 22- ;(4)碳原子采用sp 3杂化的分子是含有
饱和碳原子的化合物,有CH 4、CH 3OH 。
(5) 根据VSEPR 模型预测,ClO 4-的空间构型为正四
面体。
C 、N 、O 、Cl 原子相互化合形成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分子有CO 2、NCl 3、CCl 4、CO 等。
考点:考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电子体的书写及物质分子式的书写的知识。
18.(9分)为测定碳酸钙纯度(设所含杂质为SiO 2),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I】
(1)组装发生并测定生成气体体积的实验装置,并检验气密性;
(2)称取碳酸钙样品W g;
(3)加入过量盐酸;
(4)收集并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V mL。
问题I—1:如果称量样品时,砝码底部有一处未被实验者发现的残缺,那么测定的碳酸
钙的纯度会(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问题I—2:在方框中画出测定生成的气体体积的装置简图。
【方案II】
(1)称取碳酸钙样品Wg;
(2)在锥形瓶中用C mol/L盐酸V mL(过量)溶解样品;
(3)加入甲基橙作指示剂,再用浓度为C1 mol/L的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过量的盐酸,用去氢氧化钠溶液V1毫升。
(已知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3.1~4.4)
问题II—1:未滤去不溶物SiO2,对测定结果是否有影响?(填有或无);
理由是。
问题II—2:碳酸钙纯度表达式。
【方案评价】
你认为以上两个方案中,最好的方案是,
另一个方案不够好的理由是。
【答案】1
问题I—1:偏低(1分)
问题I—2:
(2分)
问题II—1:无(1分)甲基橙变色时,溶液呈弱酸性,
此时SiO2不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1分)
问题II—2:0.05(CV-C1V1)/W(2分)
方案II(1分)
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操作较繁琐,误差较大;计算时还需将其折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比较复杂。
(1分)
【解析】
19.(7分)污鸡净的主要成分是KMnO4和H2C2O4,可用于洗涤有霉斑的衣物。
某小组同学拟探究H2C2O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仪器
I.实验原理
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II.实验设计
(1)【方案一】测量气体产物:在相同温度
....下,利用下图装置,测定不同浓度H2C2O4溶液与KMnO4反应产生相同体积CO2所需的时间(忽略CO2溶解性的影响)。
下图方框中应选择(填编号)仪器组装量气装置,限选以下仪器:
①广口瓶、②双孔塞、③水槽、④橡胶管、⑤导管、⑥量筒、⑦秒表。
(2)【方案二】观察反应现象:在其它相同条件
....下,测定不同浓度H 2C2O4溶液与等体积等浓度KMnO4溶液混合后,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拟定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温
度
/℃
各物质的体积 / mL 反
应
时
间H2O
3 mol/L稀硫
酸
0.1mol/L KMnO4溶
液
0.6 mol/LH2C2O4溶
液
1 25 3.0 2.0 4.0 6.0 t1
2 25 ① 2.0 4.0 4.0 t2
3 ②7.0 2.0 4.0 2.0 t3
表中①、②处的数据分别是、。
III.讨论与交流
(3)小组同学在处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时,发现速率(v)-时间(t)曲线如下图所示。
他们认为:0~t时间内,速率变快的可能原因是。
t
0t
(4)实验室常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某浓度草酸。
KMnO4溶液置于(填仪器名称)中,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若滴开始时,滴定管中有气泡,滴定结束时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答案】(1)③⑤⑥或①②④⑤⑥
(见右图)
(2)①5.0 ②25
(3)生成的Mn2+起催化作用
(4)酸式滴定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偏高
【解析】
试题分析:(1)用排水法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所需仪器有③水
槽、⑤导管、⑥量筒或如图所示:,所需仪器有①广口瓶、②双孔塞、④橡胶
管、⑤导管、⑥量筒;(2)在相同温度下,测定不同浓度H2C2O4溶液与等体积等浓度KMnO4溶液混合后,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实验时溶液的体积相同,H2C2O4的浓度不同,则②应为25℃,由①③数据可知溶液总体积为15mL,则①为5mL;(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且生成的锰离子对反应可能起到催化作用,都可加快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逐渐降低,此时反应速率又减小,答案为:①产物Mn2+是反应的催化剂、②该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4)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应放在酸式滴定管中,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若读取滴定管数据时,起始读数正确,终点仰视读数,导致所读体积偏大,即需要的高锰酸钾的体积偏大,则测定的浓度偏高。
考点:考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0.(14分)某化学学习小组发现在碱性溶液中,NO2会发生如下反应:
2NO2 + 2NaOH = NaNO2 + NaNO3 + H2O
2NO2 + Na2CO3 = NaNO2 + NaNO3 + CO2
于是提出猜想,NO2和碱性的NaHCO3溶液也能发生类似反应。
该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使NO2和NaHCO3溶液充分反应并获得反应液X。
(1)①NaHC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
②Cu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是。
③欲从反应后的溶液中得到硝酸铜晶体,操作步骤是:蒸发浓缩、、过滤。
(2)该小组同学为了对猜想进行探究,进行如下讨论和实验。
④甲同学认为,可通过检验X中是否存在NO3-的方法验证猜想。
但经讨论后认为不可行,你认为其原因是。
⑤乙同学在X中加入少量K2Cr2O7溶液,结果溶液褪色,则产物中含有NaNO2。
根据以上信息,
写出NO 2与NaHCO 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⑥已知在酸性条件下NO 2-能将I -氧化为I 2。
你认为能否用KI 淀粉溶液检验X 中是否存在
NaNO 2: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⑦已知5NO 2- + 2MnO 4- +6H += 5NO 3- + 2Mn 2+ +3H 2O 。
称取a gKMnO 4固体,加蒸馏水和少量稀
硫酸溶解,配成250mL 溶液。
移取20.00mL X 于锥形瓶,用所配的酸性KMnO 4溶液进行滴定,消耗b mL KMnO 4溶液。
滴点终点的现象是 ,则X 中NaNO 2的浓度是 (用含a 、b 的式子表示)。
【答案】(14分)
(1)① HCO 3—的水解程度比电离程度大 (1分)
② Cu 逐渐减少(溶解),溶液变为蓝色,产生红棕色气体
③ 冷却结晶 (1分)
(2)④硝酸挥发到NaHCO 3溶液中(或过量NO 2与溶液中水反应生成HNO 3),使X 中的NO 3
—不一定是反应产物
⑤ 2NO 2+2HCO 3—=NO 3—+NO 2—+2CO 2+ H 2O
⑥不能 (1分); 因为X 中含有NO 3—,酸性条件下NO 3—要氧化I —生成I 2
⑦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1分) ; 316
ab mol/L 【解析】
试题分析:(1)①NaHCO 3溶液中HCO 3—水解生成了OH —,溶液呈碱性;②Cu 与浓硝酸反应生
成了蓝绿色的硝酸铜溶液和红棕色的NO 2气体;③根据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一般方法,欲从反应后的溶液中得到硝酸铜晶体,需要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2)④稀释具有挥发性,检验X 中是否存在NO 3-不合理;⑤根据信息,NO 2与NaHCO 3溶液
反应,产物中有NaNO 2,N 的化合价降低了,则必须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结合参与反应
的物质,只有N 的化合价升高,生成NaNO 3;⑥X 中含有NO 3—,酸性条件下NO 3—要氧化I —生
成I 2,不能用KI 淀粉溶液检验X 中是否存在NaNO 2;⑦KMnO 4溶液显紫红色,当反应到滴定终点,溶液中存在KMnO 4,溶液就会变成紫红色;滴定消耗的KMnO 4的物质的量为n (KMnO 4)=bml ×ml mol /g ag
250158=39500
ab mol ,根据5NO 2-+2MnO 4- +6H +=5NO 3-+2Mn 2+ +3H 2O 有n (NaNO 2)=39500ab mol ×25=15800ab mol ,因此c (NaNO 2)= L
.mol ab 02015800= 316ab mol/L 。
考点:考查了化学实验的设计与猜想、滴定的计算等相关知识。
21.今年暑假里学校化学实验室装修,药品被转移到了安全的场所保管,但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有几瓶氢氧化钠没有及时转移,开学后才发现,现在需要测定氢氧化钠是否有变质,变成了什么。
所以某兴趣小组接下了任务,他们是这么做的:常温下,称取不同氢氧化钠样品溶于水,加盐酸中和至pH=7,反应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气泡,然后将溶液蒸干得氯化钠晶体,蒸干过程中产品无损失。
氢氧化钠质量(g) 氯化钠质量(g) ① 2.40 3.51
② 2.32 2.34
③ 3.48 3.51
上述实验①②③数据可靠。
通过计算,分析和比较上表3组数据,给出结论。
【答案】第一组为氢氧化钠第二组、第三组都为一水合氢氧化钠
【解析】
试题分析:加入盐酸,反应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气泡,说明不含Na2CO3或NaHCO3,
NaCl的物质的量为:3.51g÷58.5g/mol=0.06mol,根据钠元素守恒,NaOH的物质的量为:0.06mol,样品的摩尔质量为:2.40g÷0.06mol=40g/mol,所以样品为NaOH。
NaCl的物质的量为:2.34g÷58.5g/mol=0.04mol,根据钠元素守恒,NaOH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样品的摩尔质量为:2.32g÷0.04mol=58g/mol,所以样品为NaOH•H2O。
NaCl的物质的量为:3.51g÷58.5g/mol=0.06mol,根据钠元素守恒,NaOH的物质的量为:0.06mol,样品的摩尔质量为:3.48g÷0.06mol58g/mol,所以样品为NaOH•H2O。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计算、元素守恒。
22.(12分)结晶玫瑰是一种具有玫瑰香气的香料,可由下列方法合成(部分反应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已知A是苯的一种同系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的反应的试剂及条件是,B物质的类别是。
(2)的反应类型是,A的结构简式为。
(3)写出②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是。
(4)C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还有(写出可能有的结构简式)【答案】(1)Cl2、光照 2分卤代烃 1分;(2)氧化(1分);(2分);
(3)(2分)酯化(1分)
(4)、、、4种(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已知物质的结构简式和物质的转化关系可知A是甲苯;甲苯与Cl2在光照时发生取代反应产生B:;B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发生取代反应,形成C:苯甲醇;C被催化氧化形成苯甲醛。
(1)A→B的反应的试剂是Cl2及条件是光照;B物质的类别是卤代烃;(2)C→的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A的结构简式为;(3)写出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类型是酯化反应;(4)C是,其同分异构体中,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还有、
、、四种。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性质、转化、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的知识。
23.在下列各变化中,E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常温下),F为淡黄色粉末,G为常见的无色气体(反应条件均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该反应中,每生成2.24LG(标准状况),该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2)若反应①在溶液中进行,A、C、D均含氯元素,且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C和D之间。
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3)若反应①在溶液中进行,A是一种强酸,B是一种含两种金属元素的盐,当A过量时,C及D均易溶于水。
则A过量时反应①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
【答案】(1)2Na2O2+2H2O=4NaOH+O2↑(2分) 0.2mol(2分)
(2)Cl2+2NaOH=NaCl+NaClO+H2O(2分)
(4)AlO2-+4H+=Al3++2H2O(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E为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液体且在生成物中,所以是水.F为淡黄色粉末,是过氧化钠或硫,但能和水反应,所以是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氧化钠,G为常见的无色气体,所以G是氧气,H是氢氧化钠;
(1)反应②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2.24L氧气的物质的量=1mol,据反应生成1mol氧气转移电子2mol。
(2)若反应①在常温下进行,A、C、D均含氯元素,且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C与D之间,A是氯气,与碱反应,故答案为:Cl2+2NaOH=NaCl+NaClO+H2O。
(3)B是一种含有两种金属元素的盐,且B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B是偏铝酸钠,A是一种强酸,酸先和偏氯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和过量的酸反应生成铝离子,故答案为:AlO2-+4H+=Al3++2H2O。
考点:考查无机推断
24.(14分)已知D、M、H是常见得非金属单质,其中M是无色气体,H是有色气体。
J是一种金属单质(其同族的某种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A、C是金属氧化物,C 和J均是某种常见电池的电极材料,J元素的+2价化合物比+4价化合物稳定,B与C反应时,每生成1molH同时消耗4molB和1molC。
K只知含有CO或CO2中的一种或两种。
它们关系如下图所示:
(1)写出A物质中所含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L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向图中的红褐色透明液体中逐滴滴入HI溶液,可以观察到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红褐色沉淀溶解,红褐色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由金属氧化物A和C得到其相应的金属,在冶金工业上一般可用_______________(填
序号)方法
①热还原法②电解法③热分解法
其中从A得到其相应金属也可用铝热法,若反应中1molA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5)用C、J作电极,与硫酸构成如图所示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当反应转移2mol电子时,负极质量增加______克。
【答案】(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14分)(1)第四周期第Ⅷ族
(2)(1分) PbO2+4HCl(浓)△
PbCl2+Cl2↑+2H2O
(3)2Fe(OH)3+2I−+6H+=I2+2Fe2++6H2O (4)①(1分) 8mol
(5)Pb−2e−+SO42-=PbSO4 96
【解析】
试题分析:H是元素气体非金属单质,则H为Cl2,J是一种金属单质,其同族的某种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推断J为Pb,由J+H=I,可判断I为PbCl2,A、C是金属氧化物,C和J均是某种常见电池的电极材料,J元素的+2价化合物比+4价化合物稳定,则C 为PbO2。
结合C+D=J+CO2,应是碳和PbO2的反应,故D为C;由F+G煮沸得到红褐色液体,证明生成的是氢氧化铁胶体,而E+H=F,A+B=E+F+G,可推断E为FeCl2,F为FeCl3,G为H2O,B为HCl,A为Fe3O4;根据G+H=B+L,可知L为HClO,则M为O2;B与C反应时,每生成1molH 同时消耗4molB和1molC,发生反应:PbO2+4HCl=2H2O+Cl2↑+PbCl2。
(1)A物质的化学式为:Fe3O4,金属元素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Ⅷ族;
(2)次氯酸的电子式为;反应②是HCl与PbO2反应时,每生成1molCl2同时消耗
4molHCl和1molPbO2,化学方程式为:PbO2+4HCl(浓)△
PbCl2+Cl2↑+2H2O;
(3)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HI溶液,开始电解质中和胶体胶粒所带电荷,发生胶体聚沉,得到氢氧化铁沉淀,而后HI与氢氧化铁发生酸碱中和反应、铁离子氧化碘离子生成碘,红褐色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3+2I−+6H+=I2+2Fe2++6H2O;
(4)由金属氧化物A为Fe3O4和C为PbO2得到其相应的金属为Fe、Pb,依据金属活动顺序,在冶金工业上一般可用热还原法,其中从A得到其相应金属也可用铝热法,发生的反应为:
3Fe3O4+8Al 高温
9Fe+4Al2O3,若反应中1molA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8mol。
(5)用PbO2、Pb作电极,与硫酸构成如图所示电池是铅蓄电池,正极为PbO2,负极为铅,电极反应式为Pb−2e−+SO42-=PbSO4。
当反应转移2mol电子时,负极反应1molPb,其质量=1mol ×207.2g/mol=207.2g,生成1molPbSO4,其质量=1mol×303.2g/mol=303.2g,故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