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大纲/讲义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犯罪心理绪论。
犯罪心理形成论。
犯罪心理类型论。
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课件结构与行为三,四

犯罪动机强化. 而犯罪动机的强化,又促使犯罪目的发 生递进和不断升级.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和强化
一、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1、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2、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和弱化机制(自学)
第四章 犯罪类型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类型的概 念,掌握犯罪类型的分类标准和各种犯罪类型 理论。
关键词:犯罪类型、犯罪行为分类、犯罪人分
类
本章学时:2学时
第一节 犯罪类型及其研究概述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
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1)犯罪主体的复杂性
(2)犯罪动机、原因和行为的复杂性 (3)犯罪人侵害的客体即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4)各个国家、不同时代对法律中犯罪的界定的复杂性
针对上述复杂性,必须将犯罪现象进行分类研究和处理。 犯罪类型概念: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将犯罪现象依据某些共 同性质和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就是犯罪类型。
犯罪学中的分类需要满足三个主要目的: (1)满足刑法机构中进行管理决策(management decision) 的需
七、犯罪行为标准
分暴力犯罪和智能犯罪
八、精神正常与否标准
分常态标准和变态标准
第二节 犯罪动机、目的与犯罪行为
一、犯罪动机的形成
1、概念: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 内在原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2、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整合)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学第三章 犯罪原因

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冲突与犯罪主要有 三种形式: 三种形式: • 1、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纵向冲突。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纵向冲突。 • 2、不同地域、民族、群体之间交往日益增 不同地域、民族、 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横向冲突。 多,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横向冲突。 • 3、中外文化冲突。 中外文化冲突。
四、教育因素
• 5、商品经济的负效应 、 • (1)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经济活动使得相当 一部分人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 • (2)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市场,但同时也刺 激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攀比、超前消费等 不良现象,诱发犯罪) • (3)商品经济迫使各种市场主体为生存而竞争。 • (4)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要求人口、货币、商品 的频繁流动和疏通,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冲击。
• (一)概述 •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进入社会角色的整个过 程,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其他有关机构、部门对 公民进行的系统培养的活动。 教育是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育: 教育是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育: 1、形成人的道德规范体系。 、形成人的道德规范体系。 2、为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定的生活环境。 、为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封建意识、旧的习惯 势力等负面因素,对现代社会犯罪的发生也 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主要有:
1、忽视法治、强调人治,强调特权,并由此而发展为 忽视法治、强调人治,强调特权, 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法制观念淡薄 以言代法、以权代法、 2、封建宗族势力、宗法系统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 、封建宗族势力、 3、封建迷信,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等 、封建迷信, 4、封建“行帮”、“哥们义气”观念 、封建“行帮” 哥们义气”
• • • •
犯罪心理学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观原则 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研究的基本步骤
建立科学假设 收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 作出科学结论
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 个案追综研究法 心理测验法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形状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遗传的犯罪性 进化的犯罪性 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体型说 血型说 内分泌说 染色体变异说 脑电波说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数量和犯罪率
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犯罪的性别比例特征
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 的 趋势
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杀人犯罪和性罪 错等方面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研究罪与非 罪的界限及量刑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 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否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与犯罪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泛指一切比 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不但包括 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法 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犯罪心理3

犯罪青少年心理结构分析从图可见,青少年犯罪基本_卜属于刑事犯罪,而义以掏包盗窃和流氓强奸者居多,这两项占整个犯罪的63.84%。
从青少年犯罪年龄的分布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要集中在15岁至18岁这一年龄怪段。
下图是某地一个时期里出现的犯罪青少年的年龄分布,清况:-十几岁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自然受到一定客观情况的影响,事实_L,人的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缺陷性可能构成犯罪原因。
我们现今还处于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阶段,尤其是十年内乱期间,“四人帮”的疯狂破坏使国家遭受深重灾难,给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造成很大混乱,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但是,只有当犯罪者的心理已经有了违背社会行为准则的倾向和与此相适应的缺点时,才能作出反社会的行为。
犯罪青少年的年龄分布图表明,15岁至18岁的青少年较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特别注意做好这一年龄组中间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以预防其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年期属于过渡期,即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时期。
这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和幼稚、知与不知错综矛盾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生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本质变化,如身长急剧增高,肌肉力显著增强,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了性成熟的过渡,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等等,更加引起了心理上的一些变化。
少年期的这些特点是个性发展阶段上的必然过渡。
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往往展现着循规和越规,守法和违法的矛盾现象。
犯罪青少年正是在这种矛盾斗争中打了败仗,成为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国家法记的破坏者。
从调查中,我们认为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萌芽与发展,首先在以下五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在渴求自仁性上。
儿童时期的生活、学习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父母、教师和成人的照顾,因而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进入少年期后,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很快地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树102一沈崇高的革命志向。
犯罪心理学(第11版)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本书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近期的新案例,全面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 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译者:李玫瑾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9平装:16开576页ISBN:定价:98.00丛书:万千心理内容简介由柯特·R.巴托尔、安妮·M.巴托尔著的《犯罪心理学(第11版)》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业;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书的两位对本书不断进行着修订与完善。
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节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并扩展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格异常与犯罪、校园暴力与职场暴力、现代恐怖主义、对儿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内容;反映了近期新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根据DSM-5进行了更新。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又可为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检法司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甚至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近期新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作为发动犯罪行为在原因犯罪心理,并不是单一的心理因素起作用,而是受多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所驱动。
正因为它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有机而稳定的结合,所以我们把它称作犯罪心理结构,本章所要探讨的,就是关于犯罪心理结构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节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这样一种观念:世间万物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并且总是以一定的结构形态而存在。
故要了解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首先需了解什么是结构。
◆一、结构◆(一)作为方法论的结构观◆结构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
在哲学方法论、语言学、文艺学、建筑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中,都经常使用“结构”作为其畴。
◆结构的一般意义,是指作为一个整体事物部各个部分的组合、排列和相互联系。
如物质结构、工程结构、语言结构、文章结构等。
但在不同的学科、学派中,各有其特殊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心理现象结构、个性结构等畴。
心理现象结构是指现实存在的诸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心理的系统反应。
个性结构是把人的个性看作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这种理解,使得它更接近于系统论的观点。
此外,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在特(见第一章)的构造心理学(或结构心理学)、韦特海默(即泰迈)的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的心理学用语中,都广泛地使用了结构的概念,但含义有所不同。
这在后文中再作论述。
◆在建筑学中,结构既指屋宇构造的式样,也指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构造.如砖木结构、钢筋混凝上结构。
◆在文艺学中,结构泛指文艺作品的组成方式和部构造。
◆在语言学中,历来认为有语音结构、语意结构和语法结构等畴。
形成于 20世纪3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只在于研究语言中音意之间的各种关联、区别或对立等关系.即“语言结构”。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其部出于学术思想和方法上的不同.又分作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印象 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娃娃脸”男孩 低社会经济阶层中的“娃娃脸”男孩 高社会经济阶层中的“娃娃脸”
“娃娃脸”男孩可能是为了改变和补偿那 些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犹豫、依赖和脆弱 的负面刻板期望而表现出相反的行为。
他应该被称为现代犯罪心理学之父(Shafer, 1976).
(二)体型与犯罪
关注的重点:生理特征与人格的关系。 假设:人固有的外表生理特征可以说明一
个人的品质。
Hippocrates, 观相术,颅相学。
Emil Kretschmer的观点(德国精神 病学家)
划分除了四种体型,并试图将他们与特定 的心理障碍相联系。
(三)吸引力
一些体型学者认为:双眼间距、前额形状、 身体状态和体型等生理特征,与诚实、智力和 犯罪行为等 有关。
文献中一个最有力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生理吸引力 (attractiveness)都表此出了某种跨情境 和跨经历的优势。
一个看似合理的假设:吸引力与犯罪行为 之间有某种联系。
第三章 犯罪行为的 起源:生物因素
赵景欣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主要内容
一、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 二、Eysenck的人格和犯罪理论 三、精神病态:生物心理因素的一个研究
焦点
一、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
一、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
天生犯罪人 体型与犯罪 吸引力 轻微生理缺陷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
矮胖型(pyknic) 瘦长型(leptosomatic or aesthenic) 运动型(athletic type) 发育异常型(dysplastic)
Willam H. Sheldon 理论
体型学:Sheldon发展出一套与观相术相似, 但更优良的体型分类方法,并把不同的体 型类别与犯罪行为联系起来。
MPAs似乎与儿童的某些气质和行为特征有 关。
MPAs的产生与胚胎发育开始的前三个月里 出现的致畸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也以同样 的方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导致行为问 题和发育异常。
内胚层型(endomorph) 外胚层型(ectomorphic) 中胚层型(mesomorphic) 平衡型
体型与人格的关系
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犯与大学生的对比研究( Sheldon, 1939)
大学男生普遍属于平衡体型 被研究的罪犯更倾向于中胚层型,也有一部分内胚层
(一)天生犯罪人
犯罪人类学家Cesare Lombroso (1836-1909):把犯罪、遗传 和人格联系起来的先驱。(意大利医生)
最初的观点(1876年):
有些人天生具有强烈的反社会行为倾向 在《人的遗传》一书中,他指出,有的人天生比别人更接近其原始祖
先。
罪犯代表了一种尚未进化为更高等级的智人的独立物种。这一物种的某些 生理和心理遗传特征介于现代人和现代人的原始祖先之间。这种进化上发 生停滞的物种叫做智人犯罪人,他们是文明人里的变异。
型,外胚层型在犯罪人群中很少见。
其他研究者的支持性证据:
中胚层与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反对性证据:
犯罪与身高体重没有明显相关
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结论:
关于体型与犯罪之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现出 了很大的不一致,因此要做出确定性的结论, 为时尚早。
尽管中胚层型似乎与青少年犯罪有关,但并不 意味着它与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有关。
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关吸引力与犯罪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在 数量上很少,而且还受到方法学上的限制。
(四)轻微生理缺陷(minor physical anomlie, MPAs)
左右耳不对称,耳朵柔软易弯曲,小指弯 曲,多个发涡,并趾,舌纹等。
MPAs最早由Down于1866年进行了描述, 把它与多种神经发育障碍相联系,包括精 神分裂症、孤独症、ADHD和学习障碍等。
职业型犯罪人 司法型犯罪人 激情型犯罪人 倾向型犯罪人 精神病态型犯罪人 歇斯底里型犯罪人
天生犯罪人的特征
天生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犯罪情绪,他 们对所犯的任何错误都缺乏罪恶感和悔恨 (尽管事后他们也会声称后悔),对辨别 是非有一种特异性的学习无能;
天生犯罪人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更 容易背叛同伴和同谋,表现出“极度自我 中心”、冲动、冷酷和对疼痛的高度耐受。
相关研究
关于面部特征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表明:非裔美国 人和白人的罪犯都明显比未犯罪者缺乏吸引力 (Cavior, Howard, 1973)。
矫治人员往往认为罪犯的相貌比正常人更丑陋。 缺乏相貌美丽会增加被同伴拒绝的危险,并增大
在社会环境中接受不公正待遇的可能性。 手术矫形实验
关于“娃娃脸”
关于女性罪犯的看法
Lombroso 首次提出女性罪犯与男性罪犯一样的观点。 女性罪犯和男性罪犯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表现上都一样。
卖淫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犯罪, Lombroso认为卖淫就是一种返祖现 象,大多数卖淫者是缺乏母性的天生犯罪人。
女性天生犯罪人并不像男性那样明显地表现出相同的生理 异常。然而从心理上看,她们似乎像怪物一样比男性罪犯 更加恐怖和残忍。
女人与孩子之间的共同特征更多,例如:两者都好报复和 嫉妒,而且女性更倾向于“极端残忍的报复”。
Lombroso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拥有大批忠实的追随者,他们后来形成了 犯罪学的意大利学派。
但是, Lombroso惊世骇俗的论断常常使其他犯 罪学家感到不安,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对他进行驳 斥。
然而, Lombroso的理论已经对遗传和犯罪人格 之间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可以用某些异常的生理特征来辨别犯罪人:不对称的颅骨、平坦的鼻子、 大耳朵、厚嘴唇、巨大的下巴、高颧骨以及蒙古人种的眼睛等。
天生犯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忠实再现了原始人最初的审美倾向。
1897年对自己理论的修订
天生犯罪人事实上只占罪犯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 三分之二包括各种罪犯类型。
罪犯的六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