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主义视域下中国特稿的探索实践研究(新闻传播品牌营销专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学号M********* 学校代码10487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新新闻主义视域下中国特稿的
探索实践研究
学位申请人:甘莎
学科专业:新闻学
指导教师:欧阳明教授
答辩日期:2012年5月28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for the Master of Arts
The Research of China’s Featur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Journalism
Candidate : Gan Sha
Major : Journalism
Supervisor : Prof. Ou Y angm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China
May, 201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摘要
特稿在中国呈上涨态势,受众口碑日好。

特稿与传统新闻报道体例相比,在选题和文本呈现方面都丰富了传统的新闻业务观。

一批优秀的新闻记者有意识地借鉴西方特稿的选题和写作方式,在新新闻主义理论的框架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受众的特稿选题和写作样式。

小说式结构和叙述语言、人文主义的情怀和通过细节来呈现报道主题、适当采用小说化和诗化的描写性语言、在新闻客观性的范围内选择性地使用判断性语言、探索使用断裂跳跃式的叙述结构,这些新新闻主义注重的文学化写作方式,为特稿增加了可读性,并通过有意识地语句和结构安排达到影响受众的目的。

本文运用新闻叙事学的有关原理,采用文献研究,依托《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特稿采编,论述了特稿在中国的萌生、发展,辨析了特稿的基本特征,探讨了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中国报刊的特稿选题的探索,以及中国特稿在叙事上的一些可贵尝试,剖析中国式特稿的新新闻主义特稿写作实践,并得出一些有学术意义的启示和结论,为新闻传播的文本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特稿新新闻主义选题叙事
Abstract
Feature, which is in the rising trend nowadays, has already won more and more audiences in China.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style of news reports, Feature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the aspects of topics and text rendering. A group of outstanding journalists consciously use selections of topics and writing styles which belong to western Feature for references. Within the New Journalism field, they continue to explore selections of topics and writing styl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audiences in China. This essay analyzes China's New Journalism Feature writing practices in two aspects, namely, selections of topics and the text.
Novel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to present the details of reports by topic; appropriate use of fiction and poetic descriptive language; in news objectivity of the judge within the selective use of language; explore the use of fracture jump narrative style. The New Journalism Writing literature focused manner, to increase the readability of feature articles, and through a conscious and structured statements aim to influence the audience. Finally the paper acknowledged some inspiration and conclusion of academic sense and it provided theory found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ext Practic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Feature New journalism Topics News narrative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
1.3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6)
1.4 研究方法 (6)
2 新新闻主义视域下中国特稿的探索实践
2.1 新新闻主义理论框架 (7)
2.2 新新闻主义与特稿的关系 (8)
3 中国特稿的兴起与基本特征
3.1 特稿概念的界定 (12)
3.2 特稿的兴起 (16)
3.3 特稿的基本特征 (17)
4 特稿题材的选择——重构新闻价值
4.1 西方特稿的选题 (21)
4.2 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中国特稿的选题 (22)
5 中国特稿的叙事表现
5.1 人文主义的立场和个性化的细节呈现 (27)
5.2 小说式、诗式的文学性语言 (31)
5.3 断裂跳跃式的叙述 (32)
5.4 判断性语句与新闻的客观性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36)
5.5 探索新闻真实的界限 (37)
6 结论 (40)
致谢 (42)
参考文献 (43)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特稿近些年来在在我国报刊,尤其是主流报刊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其中常用的媒体有《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

当然,特稿本属于西方新闻报道的常见文体。

早在197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最初设立“普利策特稿写作奖”开始,特稿在国际新闻界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特稿的兴起则更晚。

从《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的《冰点》特稿专栏开始,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

为有利于新闻价值的更好实现,有利于报纸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顺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增强报纸新闻的深刻性和可读性,媒介竞争环境对新闻报道的形态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可以说,特稿是在媒体之间新闻内容日益同质化和传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自《南方周末》2002年改版开始,逐步拓展写作题材,借鉴西方特稿的写作手法,推出了一批与中国社会现实相契合的特稿,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新闻界将这一类型的特稿称为“中国式特稿” 1。

特稿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新闻写作的框架和限制,本文认为,它所表现出的特点和优势,受到了新新闻主义的影响。

“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又译“新吉纳主义”,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

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在这种新闻报道方式里,洋溢着浓郁的小说化气息和主观性色彩,甚至走着由事实转向虚构的道路。

李良荣教授在论及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时指出:“新新闻主义其实为新闻特写与通讯
1向熹.《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今传媒,2010(7):34
体裁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范式,甚至可以说提供了变异的可能性。

1”这种报道理论被众多新闻记者在特稿写作中加以实践。

本文将中国特稿置于新新闻主义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用新新闻主义的视域来阐述中国特稿的探索和实践。

其研究价值来自于对新闻实务前沿的创新实践的关注。

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新闻界的业务实践提供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学术界针对报道形式创新文本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以说,新新闻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特稿研究是新闻业务研究中一项既有实践意义,也有学术价值的重要课题。

(1)学术价值:为中国特稿的研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特稿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学界对特稿的研究文献较少,其中大部分研究是针对普利策特稿奖获奖作品的分析,对于中国式特稿则缺乏相对系统化与理论化的研究文献。

尤其将特稿置于新新闻主义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可以说少之又少。

因新新闻主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激烈批评,因为新新闻主义涉及到了传统新闻学理论中的很多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禁区。

比如其题材的选择,其报道写作方式是否公正客观,又如其在新闻中描述人们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等,这些都为传统新闻学所不容。

在新新闻主义理论的框架下,借鉴美国的新闻记者对新新闻主义的实践,看中国媒体对特稿报道的探索,便有了更深层的理论意义。

本文依托新闻叙述学、话语分析和新新闻主义理论,以南方周末实践为例,重点对中国特稿在新新闻主义理论框架颠覆传统报道写作的方式,从题材选择、内容的文本呈现、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针对个案进行综合分析,对中国特稿的新新闻主义探索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总结出对中国特稿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的启示。

本文以中国特稿为选题,以新新闻主义为理论支撑为研究视角,目的之一就是以此为突破口,结合中国特稿的文本特征以及文本实践,为以后进一步展开中国特稿的全面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

中国特稿题材丰富,折射出中国当前复
1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0
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情景,本文尝试以多种理论工具进行分析,从一种全新的视野进行解读。

中国特稿作为一种新的报道文体,新闻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口前尚未完全达成一致,这样也导致本文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与其他相关研究不尽相同。

在本文中,新新闻主义视域下的特稿研究被重点锁定在其题材选择和内容的文本呈现方式上。

本文尝试建立一种针对中国特稿进行分析研究的新的理论视角,以分析中国特稿的作品并进行意义阐释,这种研究预期也成为本文的现实意义。

(2)现实价值:对新闻业界进行文本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路径。

将中国特稿置于新新闻主义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不仅有着学术价值,而且也存在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以中国特稿作为本论文选题,同我国目前新闻实践的现状关系密切。

本世纪初,由于媒介市场产品的多样化革新,受众对信息的多层次需求等因素,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稿潮流开始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一些报纸设立了专门刊登类似特稿的新闻报道的版面和栏目;而在电子媒体上,类似的报道文本也在盛行,主要特点是强调故事性和人情味,比如“新闻调查”、“道德观察”等栏目,都会采用故事化报道的形式。

2005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办“南香红作品研讨会’,主题是“探讨中国式特稿”。

由此可见,特稿已成为国内新闻业界的重点追捧的报道文体,并且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兴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市场化的大众媒体上,一些新闻报道,尤其是重要版面的特稿,则成为迎合受众低级趣味的黄色新闻报道,目的只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靠煽情吸引读者眼球。

特稿在借鉴新新闻主义如何写好中国特稿,同时体现出媒体的专业主义和社会责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中国特稿借鉴和模仿普利策特稿的写作手法,同时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情景,在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专业主义媒体进行文本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创新,南方周末的特稿记者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并且积累了丰富的采写技巧和经验,提炼出一些对其他媒体和研究者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新闻理念。

这些采写的经验、表达技巧,主题的选择,事实材料的选取,话语的呈现以及新闻理念背后的专业主义精神,
都是需要学术界展开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这种分析和探索将对新闻界的文本实践带来许多启示。

尽管在探索实验过程中,特稿的题材选择和文本呈现方式经常引发业界讨论,且不乏批评者的激烈言辞,但这是每一种创新实践所必然遇到的情况。

新闻的报道种类并非一成不变,这些实验性的特稿报道样本在拓深新闻报道样式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如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宋志标所言,“当我们拿是否符合‘新闻’的标准来衡量这一作品时,其实已经落入窠臼。

持这种论调的人将落脚点放在‘成品’的性质上,很容易秉持传统的新闻种类做区分——而我们要有胆量说,教科书中关于新闻体裁的划分是势利的、短缺的,其反映的是对不可知论的恐惧心态。

1”
为了使新闻报道能够为让更多的读者受众所接受,国内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的优良传统,从西方的特稿实践和新新闻主义理论中吸收长处,用来完善我们国内的新闻报道的形式与题材。

事实表明,西方的新闻业务中有很多地方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南方周末对中国特稿的尝试创新,就是对西方普利策特稿的成功借鉴,所以本文选取南方周末作为媒介文本的考察对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中国新闻业界和学界开始针对特稿进行研究,其中对普利策特稿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新闻研究的一个热点。

其中展江教授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而在1999年,李彬教授校对翻译了戴维·加洛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该书收集了1979年至1997年的普利策特稿奖全部获奖作品。

该书也成为现在新闻媒体特稿记者的写作宝典,对他们的特稿采写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国内对特稿这一文体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学界对新闻特稿的研究历史也相对短暂,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在1983年,邹震发表论文《西
1宋志标.这是谁的“少年杀母事件”?南方传媒研究,2009(1):36
方记者特稿评介》,主要是就如何进行题材选择并且考虑到读者的认同等因素进行了探讨1,;俞旭1985年发表的《美国报纸的特稿写作》一文则重点就特稿这一新兴文体进行描述,以及对趣味性写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2。

早期国内关于新闻特稿的研究文章多带有介绍性与描述性,并没有特别深入的针对文木进行系统研究。

随着国内的媒体逐渐开始重视新闻特稿的文本操作,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新闻特稿的研究发展。

国内新闻界对新闻特稿的专著大约从1995年开始。

曹璐、吴鳗合著的《新闻专稿教程》是国内比较全面介绍特稿的主题结构、表达和类型的著作。

3习余音编写的《特稿采写宝典》则从文学写作层面,对特稿“生产”的全过程进行逐一剖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4。

此外,西方有部分主要针对新闻报道写作研究的著作中也有提到关于特稿的一些论述。

比如J·哈利斯的《全能记者必备》和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等。

笔者根据对《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新闻大学》、《中国记者》、《新闻知识》、《新闻爱好者》等六种新闻学术期刊近几年关于新闻特稿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对特稿文本特征进行研究,包括特稿的故事性、人情味、可读性等因素。

比如曾建雄的《略论美国新闻特稿的人情味特色》,该文针对西方特稿的人情味和特稿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5;
(2)对特稿的写作技巧的研究,其中包括特稿的选题、人物刻画,细节处理以及华尔街日报体的技法等。

如刘君的《从“华尔街日报体”看特稿写作》6;
(3)对比中西方新闻特稿、对普利策特稿奖作品的研究等。

如张功臣的《新闻写作艺术的一座里程碑—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看美国报刊特稿的发展》,作者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一书出发,论述了特稿在文学性与创造性方面的特色。

1邹震.西方记者特稿评介.国际新闻界,1983(1):40
2俞旭.美国报纸的特稿写作.新闻大学,1985(4):23
3曹璐、吴鳗.新闻专稿教程.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1:335
4余音.特稿采写宝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623
5曾建雄.略论美国新闻特稿的人情味特色.新闻大学,2004:18
6刘君.从“华尔街日报体”看特稿写作.中国记者,2005(8):27
然而,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数据库中检索与特稿相关的学术论文统计发现,这些研究涉及“新新闻主义”“中国特稿”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中国特稿尤其是新新闻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特稿的研究几乎没有。

这充分说明,对特稿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特稿的新新闻主义视角研究还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1.3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特稿的探索实践研究建立一种新闻研究视角,创新之处在于以新新闻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中国特稿进行文本的深度解读。

如上文所言,大多数特稿研究主要是基于文本写作的层面进行特征分析,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之处。

本文尝试以南方周末为例,从新新闻主义理论的角度对中国特稿的文本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解读,事实上这个过程是建构新的理论分析模式的过程:既解读文本本身,也超越文本之外,深入挖掘中国特稿的内涵和意义。

就研究视角而言,由于“中国式特稿”这一概念最早由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提出,因此本文选取南方周末为例,来探讨中国特稿文本实践的方法论,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特稿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即为研究视角的求新。

1.4 研究方法
本文以对文本的叙事学研究为主,采用内容分析法、演义归纳法、典型个案法等研究方法,部分内容涉及到深度访谈研究法。

从概念界定、文本特征、选题和内容呈现等方面剖析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中国特稿的新新闻主义写作实践。

2新新闻主义视域下中国特稿的探索实践
2.1 新新闻主义理论框架
新新闻(new journalism),又译为“新新闻主义”,其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而实际上其强调的“文学性”、“创造性”描写方式在19世纪初便已出现在各类非虚构(non-fiction)类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

当时以普利策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新闻报业巨头为争夺读者、抢占市场而发起了一场新闻改革运动,明确提出了新闻报刊的三个价值取向:趣味性、刺激性和教育性。

在这个背景下,新闻报道走上了通过改进新闻写作和版面编排,使用大字标题和插图、以及内容的通俗化来迎合读者的兴趣的道路。

新新闻主义首先着眼于场景的描写,通过对一个个的场景细致的描写来展开故事。

其次,详尽记录对话,以此生动地刻画人物。

第三,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而不是传统新闻报道的第一人称,从而走进人物内心,与人物共同感受事件。

第四,描写细节,烘托气氛。

约翰• 赫罗威尔在《事实与虚构:新新闻主义和非虚构小说》中又补充了两条,一是内心独白,直接描写人物的思想感受;二是塑造人物,把人物的性格和轶事融合到一个报道中1。

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

虽然受到了恪守专业主义的媒体记者的猛烈抨击,但能够提供更为直接的感官刺激的“新新闻主义”仍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

美国涌现出了一批擅长于写新新闻主义作品的高手,代表人物包括汤姆·沃尔夫、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和亨特·汤姆逊。

这些人的作品主要发表在《纽约客》、《乡村之声》和《老爷》等杂志上。

20世纪70年代,被誉为新新闻主义的鼻祖汤姆•沃尔夫完成了对新新闻主义的理论总结。

在其与E·W·约翰逊共同出版的《新新闻主义》一书中,称新新闻主义就是记者在报道时,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结合小说的一些技巧,包括从传统的对
1埃默温·迈克尔,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5
话到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小说技巧的一种结合1。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新新闻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随着1981年《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因虚构新闻人物而被收回已经颁发的普利策新闻奖,学术界对新新闻主义又展开了新一轮激烈的批评;另一方面,由于面对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客观性平面报道已经很难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很多报纸不得不谨慎的引进新新闻主义的写作方式。

因此,“新新闻主义”从20世纪后期开始便走向衰落。

新新闻主义一开始就以迥异与传统新闻报道的姿态出现。

传统新闻报道功力都用在客观反映现实上,而新新闻主义则是让这个传统新闻报道的客观更为生动,但这也陷入到新闻报道中人们最为诟病的主观主义的泥潭。

同时,新新闻主义对文学性技巧在新闻中的运用和它既现实又艺术的写作思维,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格格不入。

在难以把握平衡的报道中,新新闻主义往往在新闻与文学两极中摇摆不定,最终不见容于恪守传统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新闻界。

但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却没有因此而消失。

20世纪90年代,“新新闻主义”开始出现复兴之势。

1995年,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在全美国范围内第一次开设“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研究生课程,这标志着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20世纪重要的新闻学流派被学术界正式接纳。

虽然直到现在,这种理论并没有形成主流,但“新新闻主义”仍可以凭借优美的风格打动读者,并继续绽放光彩。

2.2 新新闻主义与特稿的关系
特稿与新新闻主义报道理论的兴起不无关系。

李良荣教授在论及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时指出:“新新闻主义其实为新闻特写与通讯体裁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范式,甚至可以说提供了变异的可能性”。

2其后,虽然西方的记者们不再使用“新新闻主义”这个字眼,而改用“文学性新闻”、“亲近性新闻”、
1埃默温·迈克尔,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3
2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54
“创造性非虚构写作”这样一些名词,他们的作品却与沃尔夫那些“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作有着惊人的相似,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冲击。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新闻学理论长期受前苏联模式影响,对于西方的新闻理论应用较少。

而当时我国正流行的报告文学,可以说与“新新闻主义”理论有类似的地方。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的结合体,晚清时期便已经出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影响力要远大于一般的报道。

如《唐山大地震》、《人妖之间》等当时名噪一时的稿件,可以说已经能够与西方类似报道媲美了。

《人妖之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对“新新闻主义”的最早尝试。

而到了九十年代之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模式逐渐开始影响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很多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媒体,如《财经》、《南方周末》等,都曾以富有公共精神的专业主义作为基本原则。

其后,《财经》虽经历胡舒立带领骨干团队出走,在专业诉求上却未有丝毫马虎,近年来屡有专业主义佳作问世,如《谁的鲁能》、《公共裙带》等,都是业界广为赞赏的佳作。

而《南方周末》则吸纳了更为多元的记者进入其团队,其独创的中国式特稿写作则是最能符合“新新闻主义”模式的代表。

其中,如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曹筠武的《系统》、傅剑锋的《砍手党来自小山村》到《城市里的陌生人》系列报道等,都或多或少带有“新新闻主义”的烙印。

新新闻主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来自个会各方面褒贬不一的评论,但新新闻主义的报道理论一直被众多新闻记者在特稿写作中加以实践。

在我国新闻媒体上,相比我们经常看到的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消息等新闻报道形态,很少看到哪家媒体公开打出“新新闻主义”的旗号。

这并非是说新新闻主义对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从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新闻故事、新闻特色、口述实录新闻、体验式新闻、散文新闻以及传统的报告文学中,都可以看到新新闻主义的元素。

之所以无媒体公开打出“新新闻主义”的旗号,是因为尽管新新闻主义在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