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热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热身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己有的时代。

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

清初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

宋代朱熹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

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

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
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

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

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就是儒家力图实现的一个道德理想国。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朱熹首倡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来对家天下时代做出反省和批评,他的言论体现了一个真正儒者的情怀。

D.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因无权势,其思想作用的发挥总是有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宗羲把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的标准,通过与理想之世的比较,对世袭社会的家天下做出了无情的抨击。

B.古代儒者常以“道”的化身自居,在与权势集团的斗争中总能体现出超越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C.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

B.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C.由于“以道抗势”的行为不可能对家天下的社会真正发挥影响,儒家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尴尬,其思想作用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

D.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二者殊途同归,只要完全遵循二者理论上的契合,就能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权德舆,字载之。

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

未冠
..,以文章称诸儒间。

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

裴延龄以巧幸进,判度支,德舆上疏斥言:“延龄以常赋正额用度未尽者为羡利,以夸己功;用官钱售常平杂物,还取其直,号别贮羡钱,因以罔上;边军乏,不禀粮,召祸疆场,其事不细。

陛下疑为流言,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

如言者不谬,则邦国之务,不宜委非其人。

”疏奏,不省。

十九年,大旱,德舆因是上陈阙政曰:“陛下斋心减膳,闵恻元元,告于宗庙
..,祷诸天地,一物可祈,必致其礼,一士有请,必听其言,忧人之心可谓至已。

臣闻销天灾者修政术,感人心者流惠泽,和气洽,则祥应至矣。

畿甸之内,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设不蠲除,亦无可敛之理,不如先事图之,则恩归于
上。

去十四年夏旱,吏趣常赋,至县令为民殴辱者,不可不察。

”帝颇采用之。

董溪、于皋暮以运粮使盗军兴,流岭南,帝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

德舆谏:“溪等方山东用兵,乾没库财,死不偿责。

陛下以流斥太轻,当责臣等缪误,审正其罪,明下诏书,与众同弃,则人人惧法。

臣知已事不诤,然异时或有此比,要须有司论报,罚一劝百,孰不甘心。

”帝深然之。

先是,诏许孟容、蒋乂刊汇格敕①,既成,上之,留禁中;德舆请出其书,与侍郎刘伯
刍参复研考,定三十篇奏上。

复检校吏部尚书
..,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后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

年六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权德舆传》)[注]①格敕:法规敕令。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B.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C.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D.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踣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即尚未加冠,未满二十岁为“未冠”。

古礼,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B.“宗庙”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我国古代宗庙制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可设庙。

C.“尚书”为我国古代“六部”正长官。

汉代始设“三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侍郎作为副长官。

D.“赠”指皇帝在权德舆死后赠官给他。

为笼络人心和巩固统治,古代皇帝常给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追封爵位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德舆在小时候就很有孝心。

父亲去世时,他像成年人丧父那样伤悲,就本质而言,这种对父母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心有相似性,都是重情重义的体现。

B.权德舆辅佐皇帝时恪尽职守。

他注意到裴延龄有欺君行为,这可能导致边疆危机,建议皇帝立即停用裴延龄,他认为国家政务应委任给该委任的人。

C.权德舆为官进言时宽仁爱民。

遭遇长期干旱,权德舆劝谏皇帝要修好政治来消除天灾,要广施恩惠来感动人心,使气和融洽,祥瑞征兆就会顺应而来。

D.权德舆的做事态度认真严谨。

对已由许孟容、蒋乂汇集修订的书,权德舆仍不放心,他请求拿出此书,并和侍郎刘伯刍反复审察研考,定稿后进献朝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疑为流言,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

(6分)
译文:
(2)去十四年夏旱,吏趣常赋,至县令为民殴辱者,不可不察。

(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直言极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

②篇章: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前人评价此诗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请分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与“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两句诗的同工之处?(5分)
9.此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以孩子梦中蹬破被里的描写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来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3)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很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长廊”
与“檐牙”特点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湖桥绝唱
李培俊
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

大年二十九上午,天成刚从南方收了一笔货款回来,到家后就觉得身体有些不适,心脏时而擂鼓一样嘣嘣跳得一下比一下快,时而又扑腾扑腾慢了下来。

老伴儿铺好床,让他躺下,又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天成就要睡着的时候,村里唱戏的锣鼓敲响了,天成一翻身就爬了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

老伴儿说:“你就不能在家歇一会儿?唱了几十年了还没唱够?”
“天成唱戏会有唱够的时候?”天成说,“你不知道,那个演秦琼的角儿把秦二哥唱成四不像了。


天成是远近有名的戏迷,不敢听见锣鼓响,不敢听见板胡、二胡吱扭。

一听见人就没了魂儿。

正在地里锄庄稼,锣鼓家伙一敲,锄头往庄稼地里一扔,就往戏台上跑;土地承包那年,生产队分割财物,那些唱戏的行头分不下去,给谁谁不要。

天成就和队长商量,拿一头壮牛换回了唱戏的行头。

为此爹娘和他怄了半月闲气:“你就守着那中看不中吃的玩意儿过日子吧!让它们给你拉犁拉耙吧!”
天成生就是唱花脸的料,他演的秦琼秦叔宝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

扮相好,唱腔好,做功也近乎专业水平,叫板上场,往往都是碰头彩,掌声叫好声压过了锣鼓大钹。

可是近二年,天成已经风光不再。

村里人都觉得,生活中的天成和戏里的天成不一样了,现在的天成和过去的天成也不一样了。

以前的天成,戏里戏外都是肯为乡亲们两肋插刀的英雄好汉:刚当支书没多久,就领人修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开山凿石,脚面砸肿也不离开施工现场。

接着,他又组织村民在东岗山平整出一个千亩果园,栽种苹果、梨枣、山楂,分给各家经营管理。

嘟噜成串的果子,把大家的腰包撑得满满当当。

坏就坏在天成建了自家的果品加工厂。

那一年,水果不好卖了,各家的水果都是卖一半扔一半,入了冬天,湖桥村还弥漫在水
果腐烂的酸甜之中。

大家就埋怨天成没把项目看准,坑了一村的老少爷们儿。

也就是这时候,天成建了自己的果品加工厂,把大家卖不掉的苹果、梨枣、山楂加工成果脯果醋,卖往天南地北,赚了一笔又一笔。

于是,人们便怀疑天成,领人修公路也好,建这个千亩园也罢,其实是为他自家的果品加工厂铺垫,是为自家挣钱夯基础。

人们再见天成,便没有多少好气,连面子上那点招呼也敷衍不出来。

村里唱戏,招呼也不给天成打,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成却不请自到。

他去的时候正是半下午,冬天的阳光软绵绵的,天成的脸上便像镀了一层金子,黄黄的。

有义就说:“支书,你还来唱戏?你的戏已经唱得很有水平了,跟真的一样,我看就算了吧。


天成岂没听出话里的另一层意思?但他不在乎,浅浅一笑,把正上妆的“秦琼”拨拉到一边,说:“还是我来吧。


天成到底没能把这出戏唱完。

虽然,天成扮相依然利利索索,虽然,天成唱得字正腔圆,可就是没人喝彩,锣鼓家伙敲得有气无力。

梆子专往牙上敲,老也跟不上趟。

对打的时候,演敬德的有义使的双鞭,劈头盖脸便往头上罩。

虽不至于伤了天成,但那份重量,要挡开它们却也颇费气力。

就是这时,天成一头栽在戏台上。

天成的丧事办得冷冷清清,大部分人家躲得远远的,实在碍不过平时情面的几户人家,在灵堂草草焚上几张纸,掉头走了。

打墓时,村主任福海出了东家进西家,求爷爷告奶奶,就是把人叫不到地里。

这个说要去丈人家走亲戚,那个说要约朋友喝酒。

福海火了,颤抖着敲响了那口弃置多年的铜钟。

人到齐后,福海扯起嗓子就骂:“你们这些人,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嗯?天成支书可是为咱湖桥累死的呀!”
“说他是为挣钱累死的还差不多!”有义嘟囔一句。

“你说啥?”福海伸手给了有义一巴掌,“放你娘的屁!你知不知道?天成支书这个果品加工厂是给咱村里办的!他怕看不准,办瞎了,带累乡亲,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现在销路打开了,赚钱了,年前把厂子转到了村委名下,这两年赚的二百多万元,一分不少都在村里账上存着……”
人们如梦初醒,知道冤枉了他们的支书,便哭着,在天成灵前跪出黑压压一片。

正月十五,湖桥村又唱了一出戏,是铁妮主演的《大破天门阵》。

铁妮虽已有七个月的身孕,用生布缠了腰身,扮相依然娇俏可人,一招一式,把那个穆家大小姐演得惟妙惟肖。

戏演过半,铁妮的眉头突然皱成疙瘩,接着蹲下身捂住肚子,再接着,戏台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

声音高亢、洪亮,搅得戏台上下骚动不安。

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是天成支书托生的,他不想离开湖桥的老少爷们儿呀!于是,铁妮生下的孩子就取名叫天成。

这名字是全村人起的。

但不知道这个天成长大了会不会也像天成支书那样喜欢唱戏。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天成是个戏迷,为了演戏,可以不理庄稼,可以用一头壮牛换回唱戏的行头,这些叙述刻画出了他嗜戏如命和不务正业的形象。

B.生意不景气时,村民看着自己辛苦培育的水果卖一半扔一半,先对天成有猜疑,等到天成建成果品加工厂后,便有了深深的埋怨。

C.天成不请自到上妆演“秦琼”,这让村民很不高兴,与之演对手戏的有义更是气愤不已,事先设计好对打时的动作,故意弄伤天成。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记叙了天成支书带领村里人修公路、建果园、用积蓄给村里办果品加工厂等事件,使情节更加完整、丰富。

E.小说的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意蕴深刻,既赞扬了天成的高尚品质,也警醒人们不要像村民一样,看问题浮于表面,对人心怀猜忌。

(2)“人们冤枉了他们的支书”,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天成支书有哪些突出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徐可
启功先生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砚铭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先生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可见“坚”“净”二字得到他的高度认同。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则铭文时,我只是把它当作先生的自勉之词;随着这些年来对启先生了解的加深,我才真切地感到,“坚”“净”二字不正是先生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么?
启功出身皇族,可是他一点也没受到皇恩的泽润。

刚满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寡母和终身未嫁的姑姑抚养。

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

辍学后,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

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从来都没有懈怠过,一生都在学习和思考。

他在书画创作、书画理论、书画鉴定、诗词创作、古典文学研究、古代文献学研究、古代汉语研究以及历史学、宗教学、版本目录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这些成就都不是在课堂上学来的,而是他“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抓”来的。

在学术研究和书画创作中,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

他敢于怀疑前人的学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88岁的先生曾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表现了他对思想史重要问题的思考,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91岁高龄、行动不便的先生还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以反驳。

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他才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

当他得知许多贫寒学子考入北师大,生活相当困难时,他用卖字画的钱设立了一个“奖学助学基金”,却不用自己的名义。

凡是诚意向他求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对一些基层劳动者,他也主动赠字;他还多次捐资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而他本人始终过着粗茶淡饭、布衣土鞋的简朴生活。

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但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

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

对此,先生非常愤怒,当即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

他说到做到。

先生心底纯净,不掺杂念,不慕名利。

对人们奉赠给他的这“家”那“家”,他一概不承认,只认定自己是一名教师。

净,还体现在先生对自己的无情解剖和严格要求上。

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
迫,曾短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

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

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宠辱无惊希正鹄”“何必牢骚常满腹”,这是他一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规劝世人的殷殷期望。

有一位先生,文革中参加了多次批斗启功的活动,下手狠辣。

风潮平息后,他出于自责处处躲着先生。

后来再见面时,还未等他“深刻反省”,先生就忙着安慰他:“陈年老事别放在心上,那个时候就好比在演戏,让你唱诸葛亮,让我唱马谡,戏演完了就过去了。

”开阔胸襟竟至于此,令闻者无不动容。

启功终生不忘师恩。

“万点松煤写万松,一枝一叶报春风”,这是他为老师陈垣祝寿的诗。

1980年,北师大举行陈垣校长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启功主动承担写会标的任务,每个字直径一米左右。

当时他的住房很小,年近七旬的老人就把整张宣纸铺在地上,跪在地上书写。

由于房间小,只能写一张晾一张,然后再写下一张。

就这样,“纪念陈垣校长诞生一百周年”12个大字,整整写了一上午。

在一旁帮助扶纸的学生感动地问:“先生怎么下跪了?”他回答:“给老师下跪有什么不应该呢?”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题写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于先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某日,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

作伪者尴尬恐慌,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

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②1999年,他(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还真的不是“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才享受了“副部级待遇”。

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辍学后,启功一边教家馆挣钱养家,一边靠自学,在古典文学研究、诗词创作、书画创作等方面取得了成就。

B.启功有仁善之心,对所有向他求字的人,他都有求必应,慷慨赠字,并且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也表现得很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