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林学概论考点(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林业⼤学林学概论考点(1)
绪论:
1.林学的概念:
a. 林学是⼀门营造、抚育森林,对不断增长的⽊材进⾏管理的科学。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71)
b. 林学是对森林的防护、经营及利⽤的科学。

(Wagrun, 1986)
c. 林学是种植和抚育森林的科学。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1988)
d. 林学是对森林的利⽤和抚育。

(Petit Larouse, 1980)
e. 林学是⼈类管理森林的技术体系。

(卢天良吉,1979)
1、什么是林学?
林学是研究与林业⽣产有关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管理森林、保护森林和利⽤森林的应⽤学科。

2.林业的概念: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以取得⽊材和其它林产品、利⽤林⽊的⾃然特性以发挥防护等多种效益的社会⽣产部门。

第⼀章:
1.概念:森林林分森林资源
(1)森林定义
森林是指⼀定⾯积的地理空间中,以树⽊为主体,有其它植物、动物、微⽣物共同⽣存,与⽓候、⼟壤等外界环境相互影响的⽣物地理群落。

(2)林分的定义
林分是指内部特征⼀致,与周围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

(3)森林资源概念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包括:林⽊、林中和林下植物、野⽣动物、⼟壤微⽣物及其他⾃然环境因⼦。

其中:
林⽊:包括树⽊和⽵⼦。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林地以及⽵林地、灌⽊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2.描述森林特征的指标及含义(森林分布及优势种)
①林分起源:指森林发⽣形成的原因。

⼀般分为天然林和⼈⼯林。

②林龄:指林分的年龄。

通常以林⽊的平均年龄表⽰。

林分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林龄按龄级统计。

龄级根据树种的⽣长速度和寿命确定。

龄级由幼林起,⽤Ⅰ、Ⅱ、Ⅲ…表⽰。

③林分平均⾼
条件平均⾼:在树⾼随胸径变化的树⾼--胸径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相对应的树⾼。

径阶平均⾼:根据各径阶中值由树⾼曲线查得的相应树⾼值
加权平均⾼:利⽤林分各径阶林⽊的算术平均⾼及径阶林⽊胸⾼断⾯积的加权平均数。

优势⽊平均⾼:林分中所有优势⽊或亚优势⽊⾼度的算术平均⾼。

④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
树⽊胸径:指距地⾯1.3m⾼处树⼲的直径。

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胸⾼断⾯积所对应的直径。

⑤林分密度
株数密度:单位⾯积林⽊株数。

疏密度:林分中林⽊单位⾯积胸⾼断⾯积(或蓄积)与相同⽴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
断⾯积(或蓄积)之⽐。

标准林分:树种在⼀定年龄、⼀定⽴地条件下最完善和最⼤限度地利⽤了所占有空间的林分。

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积与林地⾯积之⽐。

⑥树种组成:指乔⽊树种在林分中所占的⽐例,以⼗分法表⽰。

如“8松2栎”。

另外,如果某⼀树种蓄积量处在总蓄积量的2%~5%之间,在组成式中⽤“+”号表⽰;如果少于2%,则⽤“-”号表⽰。

如“10油+栎-椴” 。

⑦林相:也称林层,指林分中由所有林⽊的树冠所形成的层次。

⼀般分为:单层林、复层林、连层林。

在复层林中,蓄积量最⼤、经济价值最⾼的林层称为主林层,其余为次林层。

⑧林型:是森林中树种组成,其它植物、动物区系、微⽣物、⽓候、⼟壤和⽔⽂条件,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森林更新过程和演替⽅向都类似,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的森林地段。

林型是森林的⾃然分类单位之⼀,是对林分的进⼀步分类。

⑨⽴地质量:⼜称地位质量,是综合评价影响森林⽣产能⼒的所有⽣境因⼦的数量化值。

⼀般以⼀定年龄时的林分平均⾼作为评定⽴地质量的⾼低。

⑩材积和蓄积量
材积:任何形式⽊材,如:⽴⽊、原条、原⽊、⽅材、板材等的体积。

单位:m3;
蓄积量:简称蓄积,指林分中⼀定⾯积森林的各种活⽴⽊的材积总和。

3.森林分布规律(经纬垂)
森林的地理分布,既有与⽣物、⽓候条件相适应所表现出的⼴域的地带性分布,也有与地域性的⼟壤母质、地形、⼟壤类型相适应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分布。

由⽣物和⽓候条件所决定的⼴域空间分布的地带性森林具有⽔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

由与地域性特征相适应形成的森林表现为地域性的分布规律。

1、森林分布的⽔平地带性规律
森林随纬度和经度成⽔平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森林分布的⽔平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森林类型由低纬度到⾼纬度的顺序依次为:热带⾬林和季⾬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

(2)经度地带性
森林植被类型由沿海的湿润区、经半湿润区到内陆的半⼲旱区、⼲旱区,依次为森林区、草原区和荒漠区。

2、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在⼀定纬度地区的⼭地,森林类型随着海拔⾼度的变化⽽发⽣更替的现象称为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地森林垂直带依次出现的具体顺序,称为森林垂直带谱。

3、森林垂直分布与⽔平分布关系的⼀般规律
森林垂直带由下向上的变化规律,与森林⽔平带由⾚道向极地的变化规律⼀致。

森林垂直带谱愈近⾚道愈完整,愈向极地愈少。

森林垂直带的变化以⽔平带为基础,森林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体所在纬度的⽔平地带性森林⼀致。

森林垂直带幅窄,⽽⽔平带幅宽
4.中国森林植被分区分布规律(图)
中国森林植被分区
(1)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旱、⼲旱和极端⼲旱的⽓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旱草原区、西部内陆⼲旱荒漠区3⼤植被区域(2)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于地形的复杂,我国植被⽔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我国东部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

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5.森林的作⽤(经济价值社会作⽤⽣态)
⼀、森林在⽣态⽅⾯的作⽤
森林是地球陆地⽣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态平衡的调节中枢。

主要表现在:
(1)森林是陆地⽣态系统最⼤的碳储库,通过固碳释氧,维持空⽓组成成分的稳定(2)涵养⽔源、净化⽔质
(3)保持⽔⼟、控制风蚀、防风固沙
(4)调节⽓候、减灾防灾
(5)保护⽣物多样性
(6)净化⼤⽓、防治污染
森林的⽣态作⽤影响空间范围⼤,持续时间长,作⽤强,效益显著。

森林是⽣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物种重要的基因库和地球⽣命系统的能源库。

⼆、森林在经济价值⽅⾯的作⽤
森林为⼈类提供⼤量⽣存所需的⽣物质产品和再⽣能源,可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

主要体现在:
1.森林为⼈类提供⼤量的⽊材。

⽬前全世界⽊材⽣产约为30.5亿m3,其中⼯业⽤材占47.7%。

2.为⽣产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等林产品加⼯的原材料。

3.从森林植物中提取甲醇、⼄醇、糠醛、活性炭以及松⾹、橡胶、栲胶等⼯业原料。

4.全世界还有⼀半以上的⼈⼝以⽊材、作物秸秆等作为燃料。

5.是各种⽊本粮油产品、保健美容产品、⾹料佐料产品、多种中草药等的重要原料来源。

三、森林在社会公益⽅⾯的作⽤
森林的社会公益作⽤是为⼈类的⾝⼼健康和精神⽂化⽣活提供服务并为⼈们所认识和利⽤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教育⽂化、健康保健、社会发展保障等⽅⾯。

1、森林的教育⽂化功能
a.森林是⼀座丰富的知识宝库。

b.森林是⼈们增长知识,进⾏科普教育的最直接的场所。

c.森林除了为⽂学家、艺术家提供安静、舒适、优美的创作环境外,还为他们的创作灵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对象。

2、森林能产⽣有益于健康的物质,具有医疗保健作⽤
(1)森林产⽣的芬多精即精⽓、⾹⽓,有天然杀菌作⽤,可净化⼈体、预防百病。

(2)森林中丰富的阴离⼦,可使⼈增强健康活⼒,消除都市⽂明病。

(3)林中漫步能恢复⾝体韵律,有利于形成优美、健康的⾝体。

(4)森林的⾃然景⾊美,使⼈⼼旷神怡,精神清爽,是重要休憩场所和旅游⽬的地。

3、森林是国⼟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森林对⼈类的影响最直接、最重⼤,也最关键,离开森林的庇护,⼈类⽣存与发展就会失去依托。

森林对保护⼈类⽣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和提⾼⽣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形态,对国⼟安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

第⼆章
1.双命名法概念
规定:⽤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作为植物的学名。

头⼀个字是属名,第⼀个字母应⼤写;第⼆个字是种名。

在双名之后,附上命名⼈的姓⽒缩写(第⼀字母应⼤写)和命名年份。

例如:银杏:Ginkgo biloba L.
拉丁学名是由两个⼈命名的,应将⼆⼈的缩写字均附上⽽在其间加上连词“et ”或“&”符号。

例如:⽔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如果某种植物是由⼀⼈命名但是由另⼀⼈代为发表的,则应先写原命名⼈的缩写,再写⼀前置词“ex”表⽰“来⾃”之意,最后再写代为发表论⽂的作者姓⽒缩写。

例如: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
关于种以下的变种,则在种名之后加缩写字“var.”后,再写上拉丁变种名;对变型则加缩写字“f.”后,再写变型名,最后写缩写的命名⼈。

例如:红玫瑰:Rosa rugosa Thunb.var.Rosea Rchd.
⽩海棠花:Malus spectabilis (Ait.)Borkh. f. albo-plena Schelle
关于栽培品种,则在种名后加写“cv.”,然后将品种名⽤⼤写或正体字写出或不写“cv.”⽽仅⼤写或正体写于单引号内,⾸字母均⽤⼤写,其后不必附命名⼈。

例如:绒柏(⽇本花柏的⼀个栽培品种):Chamaecyparis pisifera Endl. cv. Squarrosa,或写为:Chamaecyparis pisifera ‘Squarrosa’.
中名的命名原则:
①⼀种植物只应有⼀个全国通⽤的中⽂名称,⾄于全国各地的地⽅名称,可任其存在⽽称为地⽅名。

②⼀种植物的通⽤中⽂名称,应以属名为基础,再加上说明其形态、⽣境、分布等的形容词,例如卫⽭、华北卫⽭。

但是已经⼴泛使⽤的正确名称仍应保留原名,如丝绵⽊。

③中⽂属名是植物中名的核⼼,在拟定属名时,除查问中外⽂献外,应收集地⽅名称,采⽤通俗易懂,形象⽣动,使⽤⼴泛,与形态、⽣态⽤途有联系⽽⼜不致引起混乱的作为属名。

④集中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植物,宜采⽤少数民族所惯⽤的原来名称。

⑤凡名称中有古僻字或显著迷信⾊彩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可不⽤。

⑥凡纪念中外古⼈、今⼈的名称尽量取消,但已经⼴泛通⽤的经济植物名称,可酌情保留
2.光周期现象春化作⽤
⼤量实验证明,许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的相对长度即光周期有关。

植物在⽣长发育进程中,必须经过⼀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后才能开花,否则⼀直处于营养⽣长状态。

这种昼夜长短影响植物开花的效应叫做光周期现象
⼀般是指植物必须经历⼀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长阶段转⼊⽣殖阶段⽣长的现象,我们把这⼀现象称为春化作⽤。

例如来⾃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

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因花卉的种类⽽异。

3.植物界 6⼤类群
通常将地球上的植物分成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植物6⼤类群。

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

⾼等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包括:苔藓植物(只有假根) 、蕨类植物、种⼦植物。

(孢⼦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4.被⼦裸⼦植物区别
裸⼦植物的表⾯是裸露的,没有果⽪包被,例如银杉、⽔杉等,⽽被⼦植物是有果⽪包被的,例如我们常吃的苹果、⽔蜜桃等。

被⼦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六种器官,种⼦不裸露,外⾯有果⽪包被;裸⼦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根、茎、叶,种⼦裸露,没有果⽪包被,裸⼦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

5.主要组织及其功能
根据其担负的主要功能不同和形态结构的特点,植物组织可分为分⽣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分⽣组薄壁组输导组织
保护组机械组
机械组分泌组织
6.叶、花主要组成部分
根 (1)根的功能
1.使植物固定在⼟壤中。

2.从⼟壤中吸收⽔分、⽆机盐。

3.合成植物⽣长所需激素和多种氨基酸,并输送到地上部供⽣长需要。

4.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作⽤。

(2)根的形态①主根②侧根③根系※直根系※须根系※深根系※浅根系
(3)根的变态⽓⽣根:如榕树块根:如萝⼘、⽢薯
⽀持根:如⽟⽶、⽢蔗寄⽣根:,如菟丝⼦
3、茎 (1)茎的功能
1.⽀持叶、花和果实。

2.使叶⽚受到充分的阳光,有利于光合作⽤和蒸腾作⽤。

3.使花在枝条上更好地开放,以利于传粉、果实和种⼦的传播。

4.担负着植物体的输导作⽤。

5.⼀些植物茎还具有贮藏养料和繁殖的作⽤。

(4)茎的变态
根状茎,如⽵等;块茎,如马铃薯等;鳞茎,如洋葱等
球茎,如荸荠等;匍匐茎,如草莓等;⾁质茎,如仙⼈掌等
叶状茎,如昙花等;茎卷须,如黄⽠等
4、叶 (1)叶的功能: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蒸腾作⽤和⽓体交换。

(3)叶的形态单叶和复叶
单叶:⼀个叶柄上着⽣⼀个叶⽚的叶。

复叶:⼀个叶柄上着⽣多个⼩叶⽚的叶
叶序
叶的形状
叶尖
叶基
叶脉
(1)花的功能:①分泌花蜜、吸引昆⾍。

②作为繁殖器官产⽣果实和种⼦。

(2)花的形态:两性花和单性花
花冠
(4)花序
7.果实的类型
果实:1.⾁质果 2.⼲果
1.a.浆果:中、内果⽪⾁质,种⼦多枚。

番茄、⽠类、柑橘
b.核果:果⽪为外膜质、中⾁质,内⽊质,种⼦1枚
c.梨果:⼦房下位,花托参与果实形成,内果⽪⽊质
2.a.裂果:荚果:单⼼⽪,沿背、腹缝线裂开。

⾖荚
蓇葖果:单⼼⽪,沿背或腹缝线裂开。

⼋⾓、牡丹
蒴果:合⽣⼼⽪,1室或多室,种⼦多数,开裂⽅式多样
⾓果:2⼼⽪,2室,具假隔膜,沿腹缝线裂开。

油菜,⽩菜
b.闭果:瘦果:⼩型,种⼦1枚,果⽪坚硬,易与种⼦分离。

向⽇葵
翅果:果⽪延展成翅状,便于随风传播。

槭、榆
坚果:果⽪⽊质坚硬,种⼦1枚,有总苞。

榛⼦、栗
颖果:果⽪薄,⾰质,与种⽪愈合,种⼦1。

⼩麦
双悬果:两⼼⽪,成熟时⼦房室分离成两瓣,悬于果柄上
第三章
1.种群群落⽣态系统
a.种群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同⼀时期内占有⼀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物种(species):指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育⼦孙后代的⼀群⽣物。

b.群落概念
群落指⼀定时间内居住在⼀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态系统中有⽣命的部分,也称⽣物群落。

c.⽣态系统的概念
在⼀定空间范围内,各⽣物群落和⾮⽣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功能单位称为⽣态系统,简称⽣态系。

2.种间关系
3.群落演替(特征加概念)
⼀、概念
a.在同⼀个地段上,⼀种森林群落为另⼀种森林群落更替的现象称为森林演替。

b.⼴义的森林演替是从裸地开始,由简单的先锋植物⼊侵、定居,逐渐改变环境条件,导致后继植物⼊侵、定居,形成新的群落,经过不同植物群落的更替、发展,最后形成复杂⽽稳定的森林群落的过程。

⼆、特征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定⽅向、具有⼀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
的。

2.演替是⽣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顶级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级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

第四章
1.⼟壤、⼟壤剖⾯概念
(1)关于⼟壤的概念
a.⼟壤: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具有肥⼒特征的,能够⽣长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b.森林⼟壤: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壤。

森林⼟壤具有三种独特的成⼟因素,即:森林凋落物、林⽊根系和依赖于现有森林⽣存的特有⽣物。

c.⼟壤肥⼒:是⼟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供应和协调植物⽣长的能⼒,是⼟壤物理、化学和⽣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养分、⽔分、空⽓、热量称为⼟壤的四⼤肥⼒因素。

⼟壤肥⼒具有⽣态相对性。

(2)⼟壤剖⾯
⼟壤剖⾯是⼀个具体⼟壤的垂直断⾯,其深度⼀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

⼟壤剖⾯是⼟壤发育的结果。

⼟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和淀积作⽤形成具有成⼟过程特性的发⽣层次,其特定的性质和组成反映在⼟壤剖⾯上。

2.⼟壤剖⾯结构
①⼟壤剖⾯发⽣层
⾃然⼟壤
a.淋溶层(A层):处于⼟体最上部,故⼜称为表⼟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聚层和物质的淋溶层。

b.淀积层(B层):它处于A层的下⾯,是物质淀积作⽤造成的。

c.母质层(C层):处于⼟体最下部,没有产⽣明显的成⼟作⽤的⼟层,其组成物就是前⾯所述的母质。

②⼟壤剖⾯形态特征
⼟壤结构:指⼟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式。

⼀般包括:块状、核状、柱状、⽚状、团聚体、单粒结构等。

⼟壤质地:指⼟壤中各种颗粒的重量百分含量。

在野外测定时,⼀般分为:砂⼟、砂壤⼟、轻壤⼟、中壤⼟、重壤⼟、黏⼟等。

⼟壤湿度:⼟壤的⽔分含量。

在野外⼀般分为:⼲、潮、湿、重湿、极湿等。

侵⼊体:指位于⼟体中,但不是⼟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的物体。

如砖头、⽡⽚、铁器、瓷器等。

3.影响⼟壤形成的因素
⼟壤是在⽓候、母质、植被(⽣物)、地形、时间综合作⽤下的产物。

1.母质:⼟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壤的形成,肥⼒⾼低有深刻影响。

如:岩⽯风化物包括残积物,坡积物;风积物;河流冲积物;黄⼟状母质。

2.⽓候:主要是温度和降⽔。

影响岩⽯风化和成⼟过程,⼟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壤的⽔热状况。

3.⽣物:⼟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特别是绿⾊植物将分散的,深层的营养元素进⾏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发⽣和发展。

4.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使⽔热条件重新分配,从⽽使地表物质再分配。

不同地形形成的⼟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不同。

5.时间:决定⼟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影响⼟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

⼟壤是在上述五⼤成⼟因素共同作⽤下形成的。

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
⽤形成不同类型。

4.林业中常见的灾害性天⽓
林业灾害性天⽓
(1)寒潮
指⼤范围强冷空⽓活动引起⽓温下降的天⽓过程。

我国规定,凡⼀次冷空⽓侵⼊使长江
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h内最低⽓温下降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温达4 ℃以下,
陆上有相当3个⼤⾏政区出现5~7级⼤风,沿海有3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风,称为寒潮。

若在48h内降温达14 ℃以上则为强寒潮。

(2)“凝冻”和“冻⾬”
“冻⾬”是在特定⽓象条件下产⽣的⼀种很特殊的⾬。

它是由很⼩很⼩的⽔滴,在摄⽒
零度以下,由于物理的原因,不能凝成固态,仍然保持液态,形成“过冷⽔”。

它⼀旦碰上低于零度的固体,就会冻结起来,⽽且不断积累增厚,造成“凝冻”。

“凝冻”和“冻⾬”由寒潮引起,是⼀种严重的灾害性天⽓,可以造成⼤⾯积灾害。

(3)霜冻
指在植物⽣长季,⼟壤表⾯或植物表⾯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引起植物体内组织冻结产⽣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根据霜冻发⽣的时期可分为早霜冻和晚霜冻。

终霜冻⾄初霜冻之间的⽇期称为⽆霜期,通常⽤地⾯最低温度> 0℃的初、终⽇期间的天数来表⽰。

根据霜冻发⽣的天⽓条件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

(4)台风
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强⼤⽽深厚的⽓旋性空⽓涡旋。

在西太平洋称台风;在东北太平洋和⼤西洋称飓风;在印度洋称热带风暴。

a.台风的范围,⼀般为600~1000km,最⼤可达2000km,最⼩仅为100km。

b.台风中⼼附近风速愈⼤,中⼼⽓压愈低,标志着台风的强度愈⼤。

c.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然灾害之⼀,台风登陆时,多伴有暴⾬、狂风、雷电等。

(5)龙卷风
龙卷是⾃积⾬云底部伸出来的漏⽃状的涡旋云柱。

龙卷伸展到地⾯时引起的强烈旋风称龙卷风。

龙卷风涡旋中⼼风速最⼩或⽆风,中⼼以外数⼗⽶极狭⼩环带风速最⼤。

破坏宽度多在1km以内,有的仅⼏⼗⽶。

(6)雷暴:是由旺盛的积⾬云所引起的伴有闪电、雷鸣和强阵⾬的局地风暴。

(7)冰雹: 冰雹是从发展旺盛的积⾬云中降落到地⾯的固态降⽔物。

它通常以⼩冰粒为核⼼,外包以多层明暗相间的冰壳。

冰雹直径⼀般5~50mm,⼤的可达30cm以上。

(8)⼲旱灾害
指某⼀地区长期降⽔偏少,造成空⽓⼲燥,⼟壤缺⽔、⽔源枯竭,影响植物正常⽣长发育⽽造成灾害的现象。

根据⼲旱发⽣的原因,通常可分为⼤⽓⼲旱、⼟壤⼲旱和⽣理⼲旱。

(9)洪涝灾害
在连阴⾬、暴⾬和热带⽓旋出现较多的春夏或秋季,常使某些地区发⽣河流泛滥、⼭洪暴发、低洼处积⽔、造成农林植物严重损失的现象,称为洪涝灾害。

按照⽔分过多的程度可分为洪⽔害、涝害和湿害等。

(10)⼤风与⼲热风
⽓象上规定风⼒达6级,即风速≧12m/s以上的风⼒为⼤风。

当风速达20m/s时,森林将发⽣危害,出现风倒、风折、风压。

⼲热风是⾼温、低湿并伴有⼀定风⼒的农林业灾害天⽓。

当⽓流越过⼭脉下沉时绝热降温降湿形成“焚风”。

5.森林与环境因⼦相互作⽤规律(⽣态作⽤、反作⽤)
环境因⼦与森林作⽤的规律:
⼀、限制因⼦定律
(1)什么是限制因⼦?森林中⽣物的⽣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的综合作⽤,其中限制⽣物⽣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就是限制因⼦。

(2)Liebig最⼩因⼦定律
任何植物的⽣长都需要⼀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元素,在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耐性定律
(1)什么是植物耐性范围?
森林植物对⽣存环境的适应有⼀个最⼩量和最⼤量的界限,只有处在这两个界限范围之间的植物才能⽣存,这个最⼩到最⼤的限度范围就是植物的耐性范围,即⽣态幅。

(2)Shelford耐性定律
⽣物的存在与繁衍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只要其中⼀项因⼦的量(或质)过多或不⾜时,超过了⽣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就不能⽣存甚⾄灭亡。

(3)环境因⼦作⽤的基本特点
a.综合作⽤
b.主导因⼦作⽤
c.直接作⽤与间接作⽤
d.环境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e.阶段性作⽤
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的⼀般形式:
1、⽣态作⽤
a.由于环境因⼦对森林的作⽤使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发⽣相应变化的作⽤。

b.⽣态作⽤形式主要体现在⽣态因⼦的质、量和持续时间3个⽅⾯。

2、⽣态适应
a.森林处于特定环境条件,特别是极端环境下发⽣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种改变对森林的⽣存和发展是有利的。

b.⽣态适应有短期适应和长期适应两类。

3、⽣态反作⽤
a.森林在⽣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所起的反作⽤。

b.森林对环境的反作⽤是⼈类利⽤和改造森林的基础。

6.地形因⼦概念及(间接影响)
⼀、地形的基本知识
1、基本概念
地形即地表形态,指地表⾯分布的固定物体共同呈现出的⾼低起伏的各种状态。

其中,地表起伏的⾛向称地势;地表起伏的整体形态也称地貌。

将地⾯上各种地物的平⾯位置按⼀定⽐例尺,⽤规定的符号缩绘在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平⾯图;如果既表⽰出各种地物,⼜⽤等⾼线表⽰出地貌的图,称为地形图。

2、地形的基本类型
地形分为平原、⾼原、⼭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a.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宽⼴低平,起伏很⼩,海拔多在200⽶以下。

分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两类。

b.⾼原:是在长期、连续、⼤⾯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海拔⾼度⼀般都在1000⽶以上地域。

c.⼭地:地球陆地的表⾯蜿蜒起伏的群⼭。

⼭由⼭顶、⼭坡和⼭麓三个部分组成,平均⾼度都在海拔500⽶以上。

d.丘陵:是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地。

e.盆地:四周有⾼原或⼭地围绕,中部是平原或丘陵。

地形是间接的环境因⼦,它通过对光照、温度、⽔分、养分等的重新分配⽽对地表植被的分布起作⽤。

其主要的决定因⼦包括:海拔⾼度 ;坡向 ;坡度 ;坡位
7.⽣物多样性概念保护的必要性及途径
⼀、⽣物多样性的概念
⽣物多样性是指⼀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态综合体。

⽣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态系统的多样性。

森林是⽣物多样性维持的最佳场所。

五、⽣物多样性保护
(1)⽣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a.多种多样的⽣物是全⼈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物多样性为⼈类的⽣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药物、燃料等⽣活必需品以及⼤量的⼯业原料。

b.⽣物多样性维护了⾃然界的⽣态平衡,并为⼈类的⽣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然界的所有⽣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每⼀种物种的灭绝,都预⽰着很多物种即将⾯临消失。

c.⽣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在⼀些⼈类没有研究过的动植物中,可能含有对抗⼈类疾病的成分。

这些野⽣动植物如果绝迹,是⼈类的重⼤损失。

(2)⽣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①保护⽅式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离体保护
②⽣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a.建⽴⾃然保护区。

b.建⽴珍稀动物养殖场。

c.建⽴全球性的基因库。

8.⽓候变化及森林的相互作⽤
⼤⽓环境对森林的作⽤
(1)⼤⽓成分与森林
⼤⽓成分是森林⽣长直接或间接必需的成分,影响到森林的⽣长量,同时森林也能影响到⼤⽓成分的数量和变化,在调节⼤⽓,保持⼤⽓成分的稳定和平衡上起到⼀定的作⽤。

①⼆氧化碳与森林
a.森林是⼤⽓CO2的贮存库,是⼤⽓CO2的吸收“汇”和缓冲器,能起到遏制现今⽓候变暖的作⽤。

b.森林的采伐和利⽤过程是CO2的排放过程。

当森林破坏后,森林植物和⼟壤中贮存的⼤量的碳将以CO2的形式向⼤⽓排放。

②臭氧、氧⽓和森林
a.森林是⼤⽓中氧⽓的主要制造者,森林植物是⼤⽓中氧⽓和CO2量平衡的主要调节器。

b.⼤⽓中的臭氧层对森林植物具有⼀定的保护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