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金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马尚平
【摘要】从对资金和人才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入手,进而将其具体化为经济势差、社会势差、市场机制、财政支持力度四个可定量的观察指标;根据资源场理论构建了资源(人才和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流动强度指标;建立资源
流动强度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采用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9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分别就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进行了回归分析,探索了我国人才和资金等显性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进而揭
示我国资源向农村地区配置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期刊名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2
【总页数】5页(P7-10,15)
【关键词】农村;资源流动;人才;资金
【作者】马尚平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决策与创新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6
“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三要素长期净流出,这种城乡资源流动不均衡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尚未根本改变。
城乡之间资源流动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资金、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流动不均衡。
张世龙等[1](2010)利用因子分析方法,
对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水平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乡资源配置水平极不均衡,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较强,而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则较弱,形成了城乡资源的不均衡流动。
为此关于促进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纵观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尚未有针对影响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量化研究,而这一基础性研究是深入研究城乡协调发展所必需的。
一般来说,资源能否向农村流动和流动强度要受到外界环境、城乡条件和城乡中介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外界宏观环境分析,影响城乡资源流动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政府的作用。
由于市场在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尚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市场本身在城乡资源配置中亦有不足之处,因此,政府在弥补市场功能不足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的行为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财政收支政策,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功能,促使人才、资金等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重新配置。
这些因素的影响都表现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因此,在后面的定量分析中,我们将该因素用财政支农力度来反映。
从城乡条件分析,影响资源流动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方面。
由资源流动的一般规律可知,资源能否向一个地区流动和聚集,取决于该地区对资源的吸引力。
资金总是流向效率高的区域和节点,劳动者流动既考虑经济收益,也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
我国客观存在的城乡经济和社会二元结构,是影响资源向农村流动的重要客观条件。
因此,在后面的定量研究中设定城乡经济系统势差和社会系统势差来反映城乡的经济和社会二元结构状况。
从中介条件分析,城乡之间资源流动的联系方式主要有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两种。
功能联系主要以市场为中介,空间联系则以各种基础设施为物质载体。
功能联系促
进了资源的空间联系,因此市场成为城乡资源互动的介质和纽带,市场机制正在成为城乡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因此,在后面的分析中设定了经济自由度来反映区域中介条件状况。
根据以上分析和资源场理论[2],可以建立如下计量模型来研究相关影响因素与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关系:
其中,Cx0,Cx1,Cx2,Cx3,Cx4 表示系数,μ 表示随机变量。
Y表示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强度。
本文研究的资源流动主要是指资金和人才的流动。
其中,资金流动指标选择农村地区工资性收入,人才流动指标选择农村地区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比例。
YL和YK分别表示人才和资金向农村的资源流动强度。
UE表示城乡之间经济势差。
城乡经济系统资源势差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经济系统综合实力的差距,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UE1=农村人均收入/城市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差异(UE2:农村非农产业占比例的农村城市比)、从业结构差异(UE3: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的农村城市比)、生活水平差异(UE4:农村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的农村城市比)等方面,建立综合度量城乡之间的经济系统势差(UE),各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 0.467 0、278、0.160、0.095。
US表示城乡社会系统势差。
从教育水平差异(US1=农村师生比/城市师生比)、医疗卫生差异(US2:人均医生数农村城市比)、文化生活差异(US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农村城市比)三个方面。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分析城乡之间的社会系统势差(US),通AHP方法,获得相关指标权重分别为 0.320、0.558、0.122。
FM 表示农村地区市场推力强度。
樊纲、王小鲁(2004)[3],戴晓春(2004)[4],蔡立雄,何炼成(2008)[5]都曾建立过市场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了蔡立雄,何炼成的指标体系来测算各地区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
G表示财政支持力度。
财政支农支出以资金为载体,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
础,能有效地提高农村生产效率。
本文采取人均财政农业支出作为政府因素的指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教育统计年鉴及各地区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别进行模型计算,得出全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2009年和2010年相关指标
结果。
在此基础上,分别就人才流动强度和资金流动强度进行了回归分析,两方面的分析中我们均按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资源流动强度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全国人才流动的模型回归拟合程度很高,可决系数达到0.896。
市场化水平和财政支农力度在置信水平为0.99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0.563和0.480。
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市场化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容易促进人才的流动。
财政支农除了扶贫之外,还起到发展当地软环境的作用,从而促进人才的流动。
同时,经济系统势差和社会系统势差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08和0.017,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典型城乡二元结构下经济系统势差和社会系统势差的弹性系数为负的预期相差较大。
东部人才流动的模型回归拟合程度很高,可决系数为0.965。
市场化水平和财政支农力度在置信水平为0.99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0.451和0.777。
这说明在东部地区,市场化发展水平较高,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
同时财政支农主要起到了促进当地发展的作用,从而在促进人才流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经济系统势差和社会系统势差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我们关于东部地区农村市场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预期基本一致。
中部人才流动模型的回归拟合程度较高,可决系数为0.714。
社会系统势差和财政支农力度在置信水平为0.95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0.444和-
0.155。
合理的解释是,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初步形成人才向农村流动的局面,但政府的财政支农支出,仍属扶贫性质。
经济系统势差和市场化水平均为0,未得到显著性检验,合理解释是中部地区的市场对人才向农村地
区的人才配置的作用尚不明显。
西部人才流动的模型回归拟合程度较高,可决系数为0.689。
经济系统势差、社会系统势差和财政支农力度在置信水平为0.95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
-0.222,-1.069和-0.289,这说明在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还非常突出,政府农业投资主要是扶贫性质的投资,对农村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不明显,人才流动不顺畅。
市场化水平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化水平低,农村市场尚未对人才形成吸引力。
全国资金流动的模型回归拟合程度很高,可决系数为0.871。
社会系统势差、市场化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农力度分别在置信水平0.95、0.99和0.99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0.123,0.713和0.231。
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社会系统势差
较小的地区,往往是社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市场化发展水平也越高,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入强度越大,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总的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对引导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济系统势差弹性系数为-0.007,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我国总体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的现状,但其表现并不明显。
东部资金流动的模型回归拟合程度很高,可决系数达到了0.909。
市场化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农力度在置信水平为0.99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0.547和0.346。
这说明在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发展水平越高,财政支农力度越大,越容易促进资金在城乡之间流动,城乡发展较为均衡。
社会系统势差和经济系统势差的弹性系数为-0.157、0,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东部地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差距较小,城乡资金流动较畅的预期判断一致。
中部资金流动的模型回归拟合程度较高,可决系数为0.846。
市场化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农力度在置信区间为0.95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弹性系数分别为0.625和-
0.269。
这说明在中部地区,市场化发展在促进资金流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财
政支农支出仍具有扶贫性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存在,通过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村发展地方软环境的作用,进而促进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的预期没有实现。
经济系统势差和社会系统势差的弹性系数为-0.368和0,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似乎可以解释为中部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好转,资金流动受社会系统势差的影响小。
西部资金流动的模型回归拟合程度较高,可决系数为0.706。
经济系统势差和市场化水平在置信水平为0.95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经济系统势差的弹性系数为0.218,合理的解释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效应,因为我国的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反向格局,国家的西部开发投入更多的投入到资源丰富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
市场化水平的弹性系数0.487,说明市场在促进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已起积极作用,社会系统势差和财政支农力度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二元结构仍然非常明显,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地区
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经济和社会二元结构已不明显,资源向农村流动的环境已得到较大改善;
中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西部地区的二元结构非常突出,资源向农村地区的流动尚需政府的大力推动,研究也显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资金向农村流动已起到了积极作用。
(2)人才流动和资金流动所受的影响因素不同
通过资源流动的对数回归分析可知,人才流动除主要受市场化水平和财政影响外,还受到社会系统势差影响。
资金流动除主要受市场化水平和财政影响外,还受到经济系统势差影响。
这表明不同的资源流动时所受影响因素作用的力度不同、偏好不同。
(3)现阶段财政在促进人才和资金向农村流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处于不同发展
阶段地区财政农业支出的功能不同
从全国模型看,财政对人才流动和资金流动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48和0.231,现
阶段财政在促进资源向农村流动中已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东中西回归模型比较分析可见,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财政农业支出对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影响显著程度依次降低,这不能理解为中西部的财政支农支出在促进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的不重要,理性告诉我们结论恰好相反,因此这表明目前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在不同地区的主要作用不同,在东部主要用于发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在中部地区尚具有部分扶贫作用,在西部地区则主要倾向于扶贫功能。
(4)市场化发展水平对于人才和资金流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全国市场化水平对人才流动和资金流动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0.563和0.713的高
水平,不论从全国还是分东、中、西地区来看,市场化水平对于人才和资金流动都具有较高的弹性,即无论在东、中、西部还是全国,市场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资源向农村流动得越顺畅的结论都得到了检验。
从而表明要改善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促进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根本在于提高当地市场化水平。
【相关文献】
[1]张世龙,马春燕,马尚平.城乡资源配置的评价与分析——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0(9):56-61.
[2]董瑜,谢高地.资源场理论及其在资源流动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1(10):408-411.[3]樊纲,王小鲁.消费条件模型和各地区消费条件指数[J].经济研究,2004(5):14-21.[4]戴晓春.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4):58-62.
[5]蔡立雄,何炼成.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指数——各地区的相对进程研究[J].经济学家,2008(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