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南部冬小麦品种选育方向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南部冬小麦在农业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努力下,创造和培育了不同气候特点、不同地区、不同类
型的品种100余个[1-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为临汾5064和晋麦47。

临汾5064是我国三个优质小麦
核心亲本之一[3],晋麦47从审定至今仍为国家黄淮旱薄地和山西南部旱地小麦的区试对照品种,也是我国旱地小麦品种的主要骨干亲本。

近年来,河南、
山东小麦产业高速发展,山西省南部水地小麦从单
山西南部冬小麦品种选育方向探讨
作者简介:张运校(1964-),男,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试验推广工作。

电话:************;E-mail :***************
张运校
刘彦军
曹云刚余晓音
(运城市种子管理站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小麦是山西省最大的粮食作物和膳食来源,建国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机械化程度提高等,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滑。

这为山西南部冬小麦品种的选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针对这些问题,依据山西南部气候特点及品种更新换代情况,提出山西南部冬小麦品种的选育方向。

关键词:山西南部;冬小麦;选育;方向;探讨
造汉中“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这张名片,以彩色油菜花为突破点,依托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的白花、红花、紫花等十余种彩色花品种妆点天汉大地,将汉中“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打造成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为汉中市的旅游产业助力添彩。

2.3加快制种基地建设,打造一流油菜繁育基地
2017年汉中被批准成为国家级油菜良种繁育基
地[5],汉中应紧抓这个机遇加快油菜良种繁育基地的
建设步伐,将汉中国家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成全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油菜良种繁育基地,打造汉中油菜的第二张靓丽名片。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基地的硬件水平;二是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基地专业技术力量;三是规范管理,提升制种企业生产水平;四是加强全程监管,确保种子生产质量;五是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全国客商;六是科学规划,有序开发,促进汉中油菜制种
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4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油菜种植效益
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适度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经营。

科研、种子、农技、农机等部门应加强企对接,紧密合作,在品种、技术、农机上给予支持和做好服务,积极推行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提升种植水平、提高产量,降低生产费用,提升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谌国鹏,李英,杨有来.陕南地区中早熟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3):122-123.
[2]谌国鹏,冯志峰,李英,等.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种业,2009(8):14-15.
[3]付云龙,付勤,许伟,等.汉中杂交油菜制种优势浅议[J].种子,2009(12):125-126.
[4]刘成,冯中朝,肖唐华,等.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41(4):485-489.
[5]王地,杨杰,王海潮.汉中建设国家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种业,2018(9):38-40.
15--
位面积产量、品质等方面已全方位落后。

在回顾历史,正视现实,立足当前当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小麦品种的选育选择思路,为促进山西省小麦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1山西南部小麦生产的地位和现状
山西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100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晋中、长治、晋城、临汾和运城地区。

其中山西南部的临汾和运城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80%以上,水、旱地约各占一半,是名副其实
的“晋南粮仓”[4]。

从种植地域方面划分,属于黄淮北部强筋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区域,其小麦年总产量约为20亿~25亿kg [5],基本能够满足
这两个地区的需求,但其他区域需要从外省购买,也就是说山西的小麦产量远不能满足本省生活需求,
缺口较大[6]。

自建国以来,山西省的小麦总产量有了长足发展与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7,8]。


过去100kg/亩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00kg/亩以上,个别高产田块提高到700kg/亩左右。

但与河南、山东、河北等我国小麦主产区比较还有差距,其中主要表现为旱地小麦稍有领先,水地小麦全面落后。

在品质方面,与济麦44、藁城系列小麦等比较也是全面落后。

因此山西南部的小麦育种处于一种竞争十分激烈,处境十分困难的地步。

2山西南部与小麦相关的生态与耕作特点
2.1山西南部的主要气候特点
山西南部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其中主要为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在此区域内,主要河流为汾河,盆地周围地貌复杂多样,山峦
起伏不平。

小麦种植海拔高度在500~1000m 之间[9,10]。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500mm 左右,主要集中在6~8月。

在小麦生长发育期,经常出现“十年九旱”的情况[11]。

一般气候特点是冬季干旱
较冷,小麦基本能够安全越冬。

春季气温回升快,变化幅度较大,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倒春寒常有发生。

其中在2010年4月10日和2018年4月5~7日发生的倒春寒对旱地小麦造成巨大的冻害损失。

5月中下旬,常常伴随干热风的发生,导致小麦减产。

由于降雨偏少,在小麦生长期,光照充足,平均气温适中,昼夜温差较大,又有利于小麦蛋白质的积累,因此在此区域的小麦品质较好,面粉以中强筋为主。

2.2山西南部的耕作特点
山西南部水地田块是传统的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轮作区域,旱地区域主要是一季小麦。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小麦播种与收获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但管理较为粗放。

水地小麦仍以漫灌为主,水资源浪费严重。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员进城务工,乡村小麦种植户多以中老年人为主,逐渐出现了土地托管和集中流转情况,形成了小麦种植大户,这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与新的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从而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稳步提高,促进小麦增产,麦农增收。

3山西南部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情况
建国70年来,山西南部的小麦也随着国家小麦品种的发展进行了多次换代,大约经历了8次大规模的更新更换。

每次品种的更新更换都较好的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极大的促进了小麦生产。

第一次(1956-1964年):以碧玛1号、4号,西北612等代替了原来的不抗病、产量低的农家品种白蚂蚱、金镶银、四月黄等。

碧玛1号、4号是我国第一批通过品种间杂交,系圃法选育的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优良品种,使山西省南部小麦产量由原来的50kg/亩提高到75kg/亩以上。

第二次(1965-1974年):以丰产3号、石庄54、北京8号为骨干。

后因丰产3号大面积冻害很快消亡。

此期间产量水平由原来的75kg/亩上升到100kg/亩以上。

第三次(1975-1981年):水地以新选出的泰山1号、晋麦10号、卫麦5号为骨干;旱地以北京10号、大辐23为主,产量水平上升到150kg/亩以上。

第四次(1981-1989年):旱地以北京12057为主;水地以晋麦11、晋麦20、78系列(78-1、78-2、83-1、
83-2)为骨干品种大面积推广。

晋麦11遇雨发芽霉烂被晋麦20代替,晋麦20因不抗吸浆虫很快被晋麦31替代,产量水平上升到200kg/亩以上。

第五次(1990-1996年):旱地以晋麦33,水地以晋麦45、烟1604、晋麦31为主,亩产达到225kg 以上。

第六次(1997-2003年):旱地以晋麦47为主,水地以晋麦54、石4185、邯6172、晋麦56、晋麦61为主,亩产达250kg 以上。

第七次(2004-2013年)旱地以运旱21-30、运旱20410、临旱536、Tx-006为主,水地以临丰615、舜麦1718、临汾8050、临优145为主,亩产达
300kg 左右。

第八次(2013-至今)水地以晋麦84、济麦22、山农22、良星99为主,旱地以运旱618、运旱20410为主,亩产接近350kg 。

从小麦更新换代的品
16--
种中发现,山西南部本地培育的水地品种越来越少,而山东省和河北省培育的小麦品种占有率大幅提高。

到现在为止,山东省的小麦品种在山西南部水地已处于支配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是山东的许多小麦品种的父母本遗传物质有许多来自山西的小麦品种,能够很好的适应山西南部的气候特特征。

4山西南部冬小麦品种选育方向
4.1生长发育进程
依据山西省南部小麦生长期气候特点,冬季干冷少雨,春季倒春寒时有发生,后期发生干热风险较大的特点。

在小麦父母本组配时选择半冬性偏冬性品种。

在后代选择过程中,小麦各阶段生长发育注重前慢-中稳-后快的思路进行。

前慢主要表现在早播不旺长,暖冬不狂长,寒冬不死苗,能够安全越冬。

中稳主要表现在春季生长稳定,不提早拔节,两级分化快速,穗花同步性好,抗避春霜冻害。

后快主要表现在灌浆速率快,籽粒饱满度好,抗避干热风。

同时培育耐播期长的品种,实现小麦晚播早收、玉米早播晚收,两早两晚的思路。

4.2农艺性状
主要选择株型略为松散,旗叶直立,长宽比例协调,中下层通风透气性好的品系。

注重成穗率的提高,抗倒性的增加。

特别强调千粒重的稳步提高,一般在43g 以上,与灌浆期逐渐延长相适应,淘汰籽粒丰年撑破肚,灾年一张皮的品系。

4.3品质性状
注重中强筋小麦的选择,并不一味的选择强筋小麦。

结合“运城面粉”品牌战略和当地特色面食,例如“永济扯面”、“闻喜花馍”、“稷山麻花”、“稷山油酥饼”等。

培育符合当地产业和人民生活习惯的优质馒头面条中强筋面粉,而不是强筋面包型小麦品种。

4.4抗病性状
根据山西省小麦评审办法,培育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能够达到中感或中抗的品种即可,并不一味追求免疫的品系。

注重锈病的抗病性选择,因为多年来在国家层面上对小麦锈病进行了地理隔离,导致山西南部锈病发生较轻,在田间选择过程中不易判断品系的抗锈病能力。

必须进行必要的品系鉴定,以此防范突发大面积锈病所带来的损失。

4.5有机旱作小麦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也是山西南部主要特色之一。

除了有机旱作配套的栽
培措施,也需要大力培育旱作小麦。

在旱地小麦育种中,主要目标是抗旱抗冻稳产与抗倒高产的有机结合[12,13]。

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不影响产量的基础上要降
低株高,同时要减少对晋麦47的依赖。

主要表现在父母本的选择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有晋麦47的遗传物质,在农艺选择过程中或多或少向其靠拢。

要逐渐打破这种模式才能取得较大突破。

4.6特色小麦
山西南部也是最早开展蓝、紫粒小麦选育的区域,其中河东乌麦526是较早审定的蓝粒小麦。

该类小麦含有丰富的粗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Fe ,I ,P 等元素[14-16]。

在选择过程中主要突出功能性小麦特点,走高端面粉市场。

在农艺选择方面主要打破野生性状的遗传连锁,逐步向普通白粒小麦农艺性状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玲.山西省小麦生产的发展及预测[J].山西农业科学,1999(27):77-80.
[2]张定一.面对粮食安全的山西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小麦研究,2004,25(3):1-7.
[3]赵佳佳,乔玲,郑兴卫,等.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品质性状及HMW-GS 组成演变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19(6):1126-1137.
[4]任文斌,谢三刚,王倩,等.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品系农艺性状比较及通径分析[J].农学学报,2016,6(2):22-26.
[5]田志刚,高涛,杨光.山西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7):139-141.
[6]杨征新,对中储粮山西分公司中央储备小麦轮换的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7(6):36-37.
[7]杨丽雯,张永清,张定一,等.山西省小麦生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6):1154-1159.
[8]金善宝,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33-34.[9]张立生,温辉芹,裴自友,等.山西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农业科技通讯,2014(1):12-14.
[10]行翠平,韩东翠,史民芳,等.山西省当前小麦品种的育种方向和选育商榷[J].陕西农业科学,2006(2):77-78,98.
[11]裴自友,温辉芹,王晋.山西中部小麦育种现状与思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2009,11(2):13-17.
[12]张俊灵,孙美荣,闫金龙,等.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J].农学学报,2015,5(9):17-21.
[13]董孟雄,李秀绒,柴永峰,等.旱地小麦新品种—晋麦47号[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1):98.
[14]王秋叶,姚景珍,李秀绒,等.河东乌麦营养特性、品质性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7(6):35-37.
[15]孙玉,孙善澄,白云凤,等.黑粒小麦76品质评价与产业化探讨[J].华北农学报,1997,12(专刊):57-62.
[16]李帮秀,宗学凤,张建奎.黑粒小麦的营养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753-755.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