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陕西财政收支变化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
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
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体会总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体会总结与展望财政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改革经验总结与展望肖鹏(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内容提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在上述两大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总结归纳了我国30年财政改革取得成功五大经验: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同步进行,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中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预算管理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在财政体制,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措施.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经验回顾展望1978年l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0年发展中财政体制几经变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财政管理体制,基本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资金管理.30年改革成就有目共睹,本文通过对中国30年来财政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改革得失,并对新时期的财政管理和体制改革进行前瞻性描述.一,三十年来中国财政改革的总体回顾(一)三十年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明确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和财力分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财政体制于1980年,1985年和1994年进行三次重大调整.①①李燕:《政府预算理论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75—77页.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0年起,国家下放财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俗称”分灶吃饭”体制.其基本内容是:按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收人实行分类分成,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范围按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地方的预算支出首先用地方的固定收人和固定比例分成收人抵补,有余者上缴中央,不足者从调剂收人中解决,并确定相应的调剂分成比例.若三项收入仍不足以平衡地方预算支出的,由中央按差额给予定额补助.中央与地方对收入的各项分成比例或补助定额确定后,原则上五年不变,地方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自求平衡.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中央决定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按税种将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人,地方固定收人,中央和地方共享收人.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对不宜实行包干的专项支出,由中央专22地方财政研究/第l2期项拨款安排.按基数核定的地方预算收支,凡是固定收入大于支出的,定额上解中央,固定收入小于支出的,从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中确定一个分成比例留给地方,地方固定收人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全留地方仍不足以抵补其支出的,由中央定额补助.收入分配办法确定以后,一定五年不变,地方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自求平衡.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推行到1993年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下降至不足30%的水平,严重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之原有体制中”基数比例法”并非处理政府间财力分配的规范做法,于是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在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人划分,同时9i,5t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二)1998年以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规范的事权与财力划分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财政支出监管,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提上改革日程.年开始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一个部门没有一个完整的预算,而是各部门的经费按功能分成若干类,同时编制多个预算分别向财政业务部门申报.由于经费管理渠道的分散,各类经费预算编报程序和编报途径各有不同,不可避免出现预算编报的时间不统一和编制内容, 形式不规范的问题,在资金使用上也无法统筹安排.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完整地反映出来,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自2000年财政年度开始,财政部开始推行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提交立法机关,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预算.年”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 以综合预算编制为出发点,以预算外资金管理为重财政三十年点,以强调收支脱钩为中心,以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为保障,提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的步骤与相关措施.以这个文件为指导,2002年财政部进步加大和深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对中央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等办法.年国库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 贯穿于预算管理改革的全过程.2001年2月28日, 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了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报送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内容,配套措施及实施步骤. 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年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实施.2003年1月1日,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进人了全面推行阶段.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的基本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税收制度,预算管理的频繁变动,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财权在”放”与”收”,”集中”与”分散”之间屡经周折,税收制度适应宏观调控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适应财政资金规模增长不断规范,以上三大领域改革均反映了对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的探索与努力. (一)财政职能的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责的转换同步进行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必须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处理好财政职能转变与政府职责转换的协调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包干制,事先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预算收支范围,以及地方预算收支包干基数,地方依照基数收支包干,在划定的范围内,自求平衡.政府职能未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含混不清.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地方财政研究/第l2期23财政三十年#l静|琳1¨拍|*j∞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人.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二)财政体制改革必须与现实国情结合,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只能走渐进式的道路,以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在改革的探索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给企业,农村,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重重束缚,逐渐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塑造多元利益主体,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尤其是在改革初期,这对于打开改革的突破口至关重要.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则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内涵要求,明确政府放权让利的界限和度,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三)改革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市场经济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活动范围以弥补市场失效为界限.事实证明,符合这一要求,即可收到政策功能与机制作用双向协调,共同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但对于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改革尚未创造出新增利益之前,改革的成本只能由财政来负担.另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需要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无论从改革,还是从发展,稳定的角度看,加强以强大的财政实力为后盾的国家宏观调控,是保证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四)财政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财政单兵推进的改革,需要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领域改革的协调推进.进一步删顷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时,必须以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步推进为前提,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经营实体.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并非否定财政的调控地位,强化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财政职能的不健全和宏观调控的功能”缺位”,不仅极大地限制了财政政策的选择空间,同时又反过来对银行信用造成了一定的依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五)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原则财政支出管理领域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改革效果,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的原则.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贯穿预算编制到资金支付的全过程,政府采购预算的细化编制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政府采购资金实行直接拨付是推行政府采购的制度保障, 同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因此,为提高财政支出改革的综合效益,相关支出领域的改革必须坚持同步推进,协调配套的原则. 三,中国未来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一)推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进一步完善政府问财政关系改革不单纯是财政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还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等相关领域改革以及诸多国情因素,因此,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方案中,原则性地划分了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但在体制运行过程中,中央政府又通过一系列行政性法规对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做了较为频繁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中央政府一直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而下级政府则比较被动.调整的结果则是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层层下移和财权财力的层层上移.这种频繁的,极不规则的变动,导致了地方政府的无所适从,也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规范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看,中央(联邦)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都是首先以宪法或财政基本法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的,并与事权的大小相对应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财力.2.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解决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财权划分的问题,而对于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划分的比例,规范等问题,却远未涉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省级政府多模仿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财权划分比例, 24地方财政研究/第12期财政三十年处理省级政府与地市级政府的财力划分.而中国长期以来的官场政治”潜规则”,也使得下级政府在与上一级政府在财力划分比例,税种归属等问题上,根本不可能有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余地,被动的接受上级政府的财力分配.建议财政部总结归纳各地省以下财政体制框架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制定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省以下的财政体制改革思路与方案,供各地参考使用,具体做法则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改革的内容应包括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财力分配,税种分配,转移支付的办法等内容.3.适当下放财权,形成政府间税权,费权和债权的合理配置.从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而言,地方政府是优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特别是在向当地居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中,日益扮演着一个中央政府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客观上要求赋予其在自行组织收入方面的灵活I生.税收,收费,举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三种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没有开征新税种的权力和举债的权力,此两项权力全部由中央政府享有.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收立法权是造成各地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可考虑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允许有条件的省级政府可以发行一定规模的地方债,使地方政府得举债行为合法化.4.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对于均衡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性,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建立起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从目标,机制,实施方法等方面来加以明确.进一步明确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导向,规范转移支付方式,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办法.(二)完善预算管理领域改革,推动预算法治化改革1.尝试编制中长期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中长期预算框架的基本功能在于建立中期财政约束基准,具体包括了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开支需求的预算决策.打破预算编制以一年为期限的局限,为政府全面掌握财政未来的走势提供了初步资料, 为财政政策的连续I生和稳定性提供保证.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家经济政策及发展目标,财政收支状况及发展趋势,分别政策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对以后年度的收支预算进行分类分析预测,先试编两到三年的中长期部门预算框架,待时机进一步成熟后,再逐步延伸预测的前瞻陛.2.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推进部门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随着效率观念的深人人心,公众也开始用效益的眼光来看待政府部门的活动,不仅关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而且关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这就要求在今后的财政工作中更多的关注公共资源使用的影响和效果,在加强投人控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新途径.3.继续推进预算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在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改革.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思路,立足于中国国情,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资金运行情况的政府会计管理体系,为财政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服务.4.修订预算法,强化政府预算的法治化功能.政府预算作为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公共财政法治化,市场经济法治化程度的高低.在预算法修订中,强化预算范围的完整性,将预算外资金纳人到预算内管理,加强对年度预算超收资金的监督使用,试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扩大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的范围,强化”无预算就没有财政活动”的理念.参考文献:[1]马海涛,肖鹏.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2]杨志勇.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理论的回顾与展望.财经问题研究,2006(6).[3]贾康,白景明.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财政研究,2003(8).[4]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2).(6]吕炜.关于渐进改革进程中财政体制演进原理的思考. 管理世界.2003(10).(7]叶翠青.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73).【责任编辑寇明风】地方财政研究/第12期25。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保证,其规模和组成结构反应了财政政策的导向。
财政收入也一直是社会大众相当关注的一项统计数据。
在漫长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财政收入的分类和比例不断调整,数量快速增长,其占GDP的比例也不断变化,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持续波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在不断改变。
财政收入的改变直接反应了财政政策对平衡贫富差距,调节经济运行,强化政府效力的影响,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近年我国财政收入总体情况(一)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分析:从财政收入自身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尤其是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关口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
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
22 、5252。
82 、7110。
91万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
25亿元。
与GDP的增长对比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实现了较大增长,2007年GDP达到24。
66万亿元,比1978年的3645。
2亿元增长了66。
7倍,比2002年增长65.5%.近五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6%,而名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
09%,实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
69%,相比之下,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31。
06%下降到1996年的10。
41%,1997年这种下降势头开始得到扭转,并在近10年间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10。
95%上升到2007年的20.8%,年均上升约1个百分点,尤其是2007年该比率比2006年上升了2。
4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加速的势头.从增量对比来看,财政收入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近五年逐年升高,其中2006、2007两年显著上升。
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仍然偏低。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经历了多个阶段。
起初,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不大,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财政支出逐渐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0年到1990年代初期,政府出于推行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如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企业制度改革等,政府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支持改革进程,财政支出规模持续增长。
2000年以后,我国的财政支出呈现出一个分明的特点:一方面政府大力推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也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民生,大幅度增加了国防、医疗、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不断投入和加大政府职能扩张的需要。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补贴企业,以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的迅猛,政府职能扩张需求不断增大,对某些领域进行资金投入,促进市场产生良性循环。
此外,农村扶贫、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领域的支出也不断增加,这是政府对民生的保障和民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再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逐渐进行了一系列财税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同时也进行了政府组织体制变革和简政放权,降低了政府运作成本,提高了财政效率。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支出规模逐渐增加,表明政府逐渐扩大了职能范围,积极推行了经济和社会建设,提高了民生服务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如何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率性也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收入状况的变化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收入状况的变化——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变迁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30年。
在教育方面,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全国录取大学新生仅有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录取大学新生达到了567万名,全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成为世界高精尖人才;在科技方面,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再到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这些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体现出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在体育事业方面,从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后,中国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更是将金牌总数猛增到了51枚,取得了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30年。
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与世界沟通、交往、合作的大门,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也为世界文明不断作出贡献;在世界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影响世界。
至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已同我国建交,我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缺点和不足,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还要冷静地思考,下一个30年我们要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子曰:“三十而立。
”中华民族用改革开放30年的征程,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百年梦想!改革开放30年,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最快的时期,也是我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时期。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姓名:李晓红学号:201121070223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表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
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图1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
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陕西省GDP与财政收入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GDP与财政收入的实证分析陕西省GDP与财政收入的实证分析陕西省GDP与财政收入的实证分析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GDP由1978年的81.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123.5亿元,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
同时,陕西省财政收入的变化具有较明显的波动性。
本文将利用1978—2010年的陕西省GDP和财政收入数据建立ARIMA时间序列模型,并对GDP 和财政收入总额进行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从长短期两个角度综合考察二者的动态均衡关系。
1. 变量与样本数据说明本文选取1978-2010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总额为样本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11)》。
笔者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1978作为基期即1978=100)将上述两个变量折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量的值。
用LnGDPt和LnGSHt分别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总额。
2. 实证分析2.1 ARIMA模型2.1.1 ARIMA模型设立:根据数据,分别得到LnGDPt和LnGSHt 的时间序列图。
图1 LnGDPt、LnGSHt的时间序列图如图1所示,两组时间序列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且其自相关图衰减的很慢,说明为非平稳序列。
为了消除非平稳性,对数据一阶差分,得到序列DLnGDPt和DLnGSHt。
对该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DLnGDPt序列的ADF统计量值为-3.94,均小于三种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DLnGSHt序列的ADF统计量为-3.85,从而说明DLnGDPt和DLnGSHt序列均具有平稳性。
总结大全/html/zongjie/2.1.2 ARIMA模型参数估计(1)LnGDPt序列的ARIMA模型对一阶差分序本文由收集整理列DLnGDPt作相关图和偏相关图进行模型的分析估计。
从图2中可大致看出,取自相关函数的滞后阶数q=1,偏自相关函数的滞后阶数p= 1,因而p,q的组合可能为(0,1),(1,0),(1,1)。
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30年间呈V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同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下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的时候为了加大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比重中国曾将降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改革的目标加以追求
中国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30 年间呈 V 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2001 109655.2 18902.58
17.24
1991 21781.5 3386.62
15.64
2002 120332.7 22053.15
18.33
1992 26923.5 3742.20
13.90
2003 135822.8 24649.59
18.15
1993 35333.9 4642.30
27.04
1998 84402.3 10798.18
12.79
1985 9016.0 2004.25
22.23
1999 89677.1 13187.67
14.71
1988 15042.8 2491
24.24
2000 99214.6 15886.50
16.01
1990 18667.8 3083.59
16.52
管理学院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陕西地区的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陕西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
这一时期,陕西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支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陕西的农业总产值有了很大的提升,1980年时比1952年翻了近12倍。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仍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地区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1980年代中后期,陕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以吸引各类企业和资本进入陕西。
此时,陕西地区的重心逐渐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工业转移。
1996年,陕西省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开始向全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系之一迈进。
21世纪以来,陕西省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陕西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工业、能源和交通等领域。
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陕西地区逐步成为连接中西部地区和西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地的枢纽城市之一,同时也发展出了航空、高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9年,陕西的GDP总量约为2400亿元,并实现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总体来看,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陕西地区的经济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农业时代到现代化工业的大步迈进,从传统的内陆城市向国际融合的战略枢纽城市迈进,陕西地区逐渐在全国的经济地图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陕西地区的经济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30年陕西财政收支变化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陕西财政收支变化及原因分析作者:高峰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22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财政收支逐年增长,分析其30年的变化原因,对壮大陕西财政实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陕西;财政收支;原因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63-02一、陕西财政收支总体变化1978年以来陕西财政收入由19.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04.36亿元,增长了近56倍,年均增量为37.4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35%。
30年来陕西财政收入总体呈稳定有序、逐年递增的态势,增长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6年,为稳步增长期,前期1979-1981年财政收入曾略有下降,1982年后开始稳步增长,至1996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117.22亿元,年均增长10.4%;第二个阶段是1997-2008年,为快速增长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20.55%,比前18年平均增速快10.15个百分点。
1994年新财税体制实施后,陕西地方财政收入逐年递增,1994-1999年间增速较缓,之后增速加快。
1999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突破400亿元,2008年达到591.48亿元。
14年间陕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89倍,年均增量为42.2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68%。
财政收入的增长,增强了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优化的调控能力。
1978年陕西财政支出18.3亿元,2008年达到1428.52亿元,增长了57.59倍,年均增量为47.0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63%。
1978-1992年间陕西财政支出增速较缓,1993年开始提速。
1999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财政支出较前一阶段增幅明显,2003年增幅有所回落,2004年至2008年财政支出快速上扬。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农民收入变化在过去30年里,借改革春风,陕西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促进,农民收入迅猛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元,到2007年则为2645元,是30年前的20倍,30年净增了2512元,年均增加83.7元。
陕西农村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陕西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排名一直在倒数第一名至第五名间徘徊,农民增收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㈠历史状况回顾近30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以下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为快速增长阶段。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紧接着1982年—1986年连续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再到允许农民进城务工,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加速释放,农产品长期供给短缺的局面得到基本扭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得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1985年末,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95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2.5%。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得以完全扭转,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增收困难。
此外,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各种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除了农业税之外,还有“三项提留、五项统筹”、各种名目的“集资收费”。
农民负担的不断加重,严重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1992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59元,比1985年增长89.2%,年均递增9.5%。
表21986年—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为稳步增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构想,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1993年和1994年国务院连续召开减轻农民负担有关的工作会议,各级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三乱”,在一定程度上控减了农民负担,农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经济体量,我国财政规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我国财政规模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国财政规模的变化我国财政规模的变化主要可以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来看:财政收入的变化从1980年到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呈现出了迅猛的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0年我国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309.9亿元,而2019年达到了23.6万亿元,增长了75倍以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者是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除此之外,利润收入、非税收入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财政支出的变化与财政收入相对照,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财政支出涉及到国家的各个领域,包括公共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国防等方面。
相较于1980年的仅为240亿元左右的支出,2019年我国的财政支出已超过了38万亿元,相当于1980年的160倍。
其中,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支出增长最为迅猛。
我国财政规模变化的原因我国财政规模的增长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
下面将会从多个方面细说明。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从最初的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和扩大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路狂奔。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的税收收入也与之同步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家、投资者也日益壮大,在投资和创新上不断发力,同时为财政收入积累力量。
税收改革的成功我国税收改革是我国财政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税收制度改革好比在高速公路上拓宽车道,为税收收入的增长提供畅通的道路。
首先,国家改革了税种和税率,例如建立了增值税、消费税等新型税种,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征收;其次,税务机构也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征收效率;最后,针对税收征管,我国税务部门推行便捷化服务,r优化服务流程,让企业缴纳税款变得轻松便利。
财政红利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不少成绩,遂钦点投入资金为使用社会服务,这也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原因
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加的原因我们先来看两幅关于改革开放时期政府财政支出数据的统计表:(1952-2005中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例)从这幅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78年到1995年左右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而从1995到2005年政府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
这与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密切相关的:1995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开始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企业、个人倾斜,从图中可以看出,财政支出一直下降到10%左右;从1995年到2005年以至到2008年,这个比例在逐渐上升,这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转型走向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建立,所以这时候随着经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也就增大了(当然这笔是必然的,这只是在我国当前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体伴随有政府干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但从总体上说,从1978—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在逐年增加的,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取得了巨大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绝对财政支出的数量是逐年增加,并且是增长率越来越高。
(财政支出统计)对此,我认为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会有下面这么几条。
第一,我认为随着我国得经济增长,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中国,政府财政支出也随着增长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因为政府不仅要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担当一个兼管人的角色,他要保证国家经济制度的顺利、稳定过渡。
而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财政支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出就没有基础,国家怎能很好地履行这个义务呢?所以说适量的财政支出增加是必须的。
第二,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明显的感受到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同时社会对我国政府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要求政府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像公路窄、环境绿化等问题都摆在政府的面前,政府为此而增加财政支出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状况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状况的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财政收支作为一个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指标,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在此进行实证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变化1.1 财政收入总体趋势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计划配给来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财政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随后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进,财政收入由税收为主逐步转变为税收和非税收入同时发挥作用。
2016年,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超过80%,非税收入收入占比约20%。
1.2 主要税种增长情况从主要税种来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两大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税种的税率和税制都经历了多次调整,但增长趋势均稳定上升。
根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增值税收入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达到6.9万亿元和3.3万亿元。
此外,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税种也在财政收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个人所得税在最近几年中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主要得益于税制逐步升级和扩大征收范围所带来的增长。
1.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即经济总量越大,财政收入越高。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收入难免受到影响。
例如,2015年中国股市和全球经济增长均出现下滑,导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增速萎缩至8.4%。
因此,在实际政策制定中,需要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和优化来保持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
二、财政支出的变化2.1 财政支出总体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支出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我国财政支出为21369亿元,2019年则达到了32822亿元,年均增速为7.2%。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
历史发展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变迁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陕西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陕西的经济变迁进行分析。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陕西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省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以农业为主导。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工农业发展,陕西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50年代到1970年代,陕西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集体化措施,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陕西也开始发展工业生产,特别是在煤炭、石油、铝等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不合理,陕西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农业领域缺乏技术支持和市场化机制,工业领域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无法与国际接轨。
这导致了陕西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陕西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陕西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陕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农业领域,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政策的实施,使得陕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效率也开始提高。
陕西还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强了对外经济合作,使得陕西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不断增长。
陕西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陕西逐渐转变了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加大了对科技、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安市相对发达,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制约着陕西的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未来展望当前,陕西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作者:刘雪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0期摘要: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经济建设支出占比不断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膨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有所增长但整体水平仍偏低。
本文在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经济体制转轨、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财政分权以及我国发展不平衡是形成该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为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应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民生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一、1978-2008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一)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各类支出差距不断缩小80年代初,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超过60%,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支出结构上,就是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不断减少,到2006年经济建设费与其他支出相比已没有明显优势,各项支出占比差距逐渐缩小。
(二)行政管理费支出持续扩大且增长速度快行政管理费支出持续扩大,占财政支出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7%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10%以上,目前更是高达19%。
不仅如此,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速度快,从1978年到2006年增长了143倍,而同时期我国GDP增长了58倍,财政收入更是只增长了34倍,虽经几次机构调整,精简人员,但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没有明显下降。
(三)农业支出规模增加但占比下降,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下降尤其明显1978-2006年农业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占财政支出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其中真正用于农村生产、农业科技进步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更是下降明显,从1978年占比4.56%下降到2006年的1.25%,农业科技三项费用自1991年以来则占比不足0.1%;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没有单独列出农业支出项目,但2007年和2008年包含农业在内的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仅为6.8%、7.3%。
陕西财政支出状况实证分析
陕西财政支出状况实证分析在现代社会,国家、政府机构的活动在整个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财政活动是政府活动的主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出管理在财政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因此,在理财指导思想上,必须尽快扭转那种只重视收入、忽视支出效益的思想观念。
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其支出水平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区域内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影响,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亦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对陕西1978~2003年财政支出状况进行描述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数量变动分析根据陕西1978~2003年财政支出状况历史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陕西财政支出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甚至很多年份的上升幅度高达两位数。
人均财政支出也从1978年的65.8元上升到2003年的1133.3元,增长了16倍之多。
1、与全国的比较。
2002年陕西财政支出规模为404.91亿元,位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财政支出水平的1.8%,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是2.6%。
人均财政支出1102.10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8位。
当年财政赤字为254.62亿元,位居全国第12位,即使是在西部12省区中也居第4位,可见陕西的赤字水平是比较高的。
2、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财政支出规模应随经济的增长而逐步扩大。
根据有关数据,对陕西1978~2003年财政支出(CZZC)和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模型及双对数回归模型如下:CZZCt=-14.384+0.167GDPt (1978—2003) (1)(-1.523) (17.957)R2=0.931 F=322.447 r=0.965LnCZZCt=-1.444+0.922LnGDPt (1978—2003) (2)(-6.351) (25.037)R2=0.963 F=626.850 r=0.981从(2)式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对于GDP增长的弹性值较高为0.922;但从(1)式可以发现支出水平不高,即GDP每增加1个单位,财政支出仅增加0.167个单位。
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巨变经过30年的发展,西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综合实力不断跃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功能加速提升,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日前,西安市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30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综述》,详述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
而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空调、电话、手机、高档音响,如今,空调、家用电脑、汽车等不仅成为城镇居民家庭的宠爱,同时也进入到了部分高收入农民的家中。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3.3%下降到2007年的36.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3.5%下降到38.2%。
西安居民的消费行为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内在质量转变。
饮食消费追求质量。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食品类支出分别比1980年增长11.1%和10.3%,主食消费比重却分别下降到36.6%和38.1%。
衣着消费彰显个性。
2007年与1980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增长11.9倍,农村居民增长7.7倍。
居住消费宽敞舒适。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达23.6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1.9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3.7倍。
交通工具日趋现代。
2007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支出比1980年增长44.1倍,年均增长15.2%。
200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比2002年增长5.6倍,农村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达到1辆。
耐用品消费换代升级。
1999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7部,到2007年迅速增加到163.3部,增长95倍,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从5.3台增加到45.6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拥有量2007年分别达92台、42部和119台。
居民消费更加注重精神追求。
医疗保健、文化教育、旅游等现代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841元,占消费支出比重达8.3%;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消费支出1466.6元,比重为14.5%,比1980年提高5.9个百分点;农民用于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消费支出为353元,比重达10.4%,提高7.5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陕西财政收支变化及原因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财政收支逐年增长,分析其30年的变化原因,对壮大陕西财政实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陕西;财政收支;原因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63-02一、陕西财政收支总体变化1978年以来陕西财政收入由19.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04.36亿元,增长了近56倍,年均增量为37.4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35%。
30年来陕西财政收入总体呈稳定有序、逐年递增的态势,增长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6年,为稳步增长期,前期1979-1981年财政收入曾略有下降,1982年后开始稳步增长,至1996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117.22亿元,年均增长10.4%;第二个阶段是1997-2008年,为快速增长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20.55%,比前18年平均增速快10.15个百分点。
1994年新财税体制实施后,陕西地方财政收入逐年递增,1994-1999年间增速较缓,之后增速加快。
1999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突破400亿元,2008年达到591.48亿元。
14年间陕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89倍,年均增量为42.2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68%。
财政收入的增长,增强了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优化的调控能力。
1978年陕西财政支出18.3亿元,2008年达到1428.52亿元,增长了57.59倍,年均增量为47.0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63%。
1978-1992年间陕西财政支出增速较缓,1993年开始提速。
1999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财政支出较前一阶段增幅明显,2003年增幅有所回落,2004年至2008年财政支出快速上扬。
图一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陕西地方财政收支和人均地方财政收支在逐年递增的同时,在全国的位次也有所提升。
陕西地方财政收入90年代在全国22位前后徘徊,2000年以后基本在19位左右;地方财政支出2000年前基本在21位前后徘徊,2000年以后基本在18位前后,2008年排名17位。
陕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位次从1994年的26位上升到2008年的15位,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在全国位次从1994年的23位上升到2008年的17位。
陕西以上指标在全国位次的前移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充分说明改革开放30年陕西国民经济逐渐步入协调均衡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升。
二、陕西财政收支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在陕西财政收入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1978-1994年间陕西税收收入逐年稳步增长,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税收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年增幅较前阶段增加明显。
各项税收中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是主体税种。
1998年以来陕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三项主体税种均稳步增长(见图二)。
图二财政支出是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陕西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以满足公共需要,扩大社会公益事业支出为目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更趋优化 (见表一)。
陕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2年前支出规模呈逐年递增之势,2003、2004年有所下滑,2005、2006年再次呈上升态势。
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比重2000年是历年最高,达到15.2%,05、06年下降明显,2006年下滑到8.7%。
1998年以来陕西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比重呈v型变化,2002年前基本呈下降态势,最低2002年为1.3%,随后支农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达到4.3%。
财政支农总额大幅增加,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增强,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998年以来陕西教育支出规模逐年增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w 型变化,低谷为2000年和2004年,分别为14.2%和14.4%,2006年此比重为15.53%。
财政支出加大了对民生的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998年以来陕西社会保障、科学、医疗卫生等支出规模逐年递增,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呈上升态势,科学、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有所下降。
九十年代以来陕西行政管理费项支出虽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从1991年的14%下降到2006年的9.53%。
表一 1991-2006陕西省财政分项目支出情况三、影响财政收支变化的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是财政实力增强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30年,陕西经济总量(gdp)持续增长,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6000亿元,实现了三次大跨越。
第一次跨越从1978—1995年,经济总量17年平均增长9.67%,1995年跨上1000亿元台阶;第二次跨越从1996—2001年,经济总量5年平均增长10.62%,跨上了2000亿元台阶;第三次跨越从2002—2008年,经济总量6年平均增长13.06%,几乎每年增加近千亿元的规模,分别跨越了3000、4000、5000和6000亿元的历史大关,2008年达到6851.32亿元,增长速度为15.6%,创20年新高,增速在全国位居第4(见表二)。
表二 1978-2008年陕西省主要年份gdp、财政收支情况2.地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国民经济总量中,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197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0.5 : 51.9 : 17.6,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引导下,陕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第三产业。
随着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陕西传统服务业迅速恢复发展。
经过三十年努力,陕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呈不断上升态势,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
第二产业稳步发展,比重稳中有升,一产比重不断下降,逐步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能源、机械、化工、建筑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为主导,以交通、电信、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由改革初期的“213”转变为“231”,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由1978年的30.5%下降到2008年11.5%,下降了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从1978年的51.9%上升到2008年的58.4%,上升了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7.6%上升2008年的34.27%,上升17.4个百分点,几乎达到1978年的2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受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影响大(1)陕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u型变化改革开放30来,陕西财政收入绝对规模逐年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则均大致呈u型变化(见图三)。
陕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978—1984年间呈下降趋势,从24.37%下降到10.25%;1984—2002年间在9.18%到11.56%区间低位徘徊;2002年后开始呈现上升态势,从11.2%上升到2008年的16.12 %。
这种u型变化与国家经济体制、财税体制改革有着密切关系。
图三改革开放之前,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普遍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在处理国家与企业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时向企业倾斜,推出一系列以“减税让利”、“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举措。
这使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下降态势。
同时,把部分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交给一些部门自收自支,扩大部门财务自主权,形成大量预算外管理资金,使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滑。
在这些举措的交互作用下,陕西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较大回落,1994年,国家进行了税收制度改革,1995年国家开始逐步实行“费改税”试点、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1996年进一步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1998年以后,加强税收征管,这些改革措施都加快了财政收入速长,陕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进入上升态势。
(2)陕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v型变化30年来,陕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以1995年为界,前17期从22.58%下滑到9.9%。
1996年以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呈上升态势,从10.01%上升到2008年的20.85%(见图四)。
陕西的这种v 型变化与国家经济体制、财税体制改革也有着密切关系。
图四改革开放前,政府主导的以“低工资、高就业”等为主的政策对国有企业和工人进行大量财政补贴,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相当高。
改革开放初期,为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开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财政支出规模逐年下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是不断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过程,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这一阶段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经济体制走上了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保护生态环境,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
此外,1999年国家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
这些都是陕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呈上升态势的直接原因。
注释:①文中数据均来自历年《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②主要比较的是2006年以前的数据,2007年后国家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与前期不具可比性。
参考文献:[1]赵云旗.新中国60年国家财政收支变化[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5):85-95.[2]张龙,贾明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5):76-80.[3]赵彩虹.“十五”时期陕西财政工作回眸[j].西部财会,2006(3):4-7.[4]薛立强,杨书文.城市化进程中涉农土地信访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化解[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31(4).作者简介:高峰(1970-),男,陕西西安人,陕西省行政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从事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