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1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兴起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理解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的定义和特点。
讲述原始农耕的兴起背景和历史条件。
分析原始农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1.3 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的场景。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始农耕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章:农耕工具与技术2.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理解工具和技术对农耕效率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常见农耕工具,如耒耜、石斧等。
讲述原始农耕时期的农耕技术,如耕作、播种、收割等。
分析工具和技术对农耕效率的提升作用。
2.3 教学活动: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原始农耕的农耕过程。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工具和技术对农耕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3.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理解不同组织形式对农耕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社会的常见组织形式,如家族、部落等。
讲述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分工。
分析不同组织形式对农耕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用。
3.3 教学活动:展示原始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始农耕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组织形式对农耕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理解原始农耕对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对土地利用和改造的影响。
讲述原始农耕对水资源的影响,如灌溉和排水。
分析原始农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展示原始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始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利弊。
《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1(目标导向型)
《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1(目标导向型)一、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重要意义。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异同。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表达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四、新课讲授(一)新课导入师:播放影片《疯狂原始人》寻找食物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单纯的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回答)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种地、储存粮食师:是啊,同步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探究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问题。
知识模块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自主阅读课本P8-10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
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模块二:河姆渡人的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0-11,完成下列问题4.河姆渡人生活距今年代:约7000年5.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6.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期和地理环境。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始农耕生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特征。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畜牧和狩猎活动。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文物和模型等实物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原始农耕生活中的规律和变化。
第三章:原始农耕生活的农业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活动。
培养学生对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方法。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和示范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农业活动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畜牧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活动。
培养学生对畜牧业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方式和管理方法。
4.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和示范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畜牧活动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狩猎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活动。
培养学生对狩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方式和规则。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点和差异。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物等资料,观察和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利用比较方法,分析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之处。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点和差异。
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动力和原因。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比较分析。
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和文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始农耕生活?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性?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通过地图和时间线,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和时间。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点和差异。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教师重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动力和原因。
3.5 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点和差异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材《七年级上册历史》图片和文物资料: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图片、文物等。
地图和时间线:展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和时间。
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1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教案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1.知道中国是目前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的发源地;2. 能够概括、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聚落选址的共同点和房屋建造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其成因。
3. 明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认识到原始先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理解原始农业兴起与文明起源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1.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2.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播放视频:播放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所制作的从距今 10 万年前至今人口数量变化的动画视频,并截取其中 10 万年至公元元年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仔细研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表,从中发现信息。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在公元前 10000 年到公元元年的这段时间中人口数量猛增。
出示材料:距今 10000 年至2000 年的8000 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 万直线上升到13300 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 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 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猜测该人口增长的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距今 10000 年前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所以世界人口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教师活动:引出本课主题原始农耕生活。
指出材料中“旧石器时代”是指距今250 万年到约 1 万年前,主要以打制石器为标志。
距今 10000 年至2000 年为“新石器时代”,主要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
提问学生,祖先们从倚靠大自然施舍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对待原始农耕生活有什么感兴趣的地方。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
如当时有什么食物;采猎有肉有鱼,当时的人们都可以自己生产了吗;食物是否能保存,在哪里保存等。
教师活动:板书归纳学生的问题,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为与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这四类相关的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2020年已经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挑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准备好了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对农耕生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2. 讲解农耕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2. 教师给出答案,并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3. 提问学生对农耕生活的好奇心和疑问。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工具的种类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农耕工具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工具的种类和特点。
2. 讲解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师讲解每个农耕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农耕工具进行模拟农耕活动。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农耕技术演变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2. 讲解农耕技术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技术演变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教师讲解农耕技术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技术演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生活的发展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生活的发展变化和重要事件。
2. 讲解农耕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生活变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教师讲解农耕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观察和感受。
第五章:农耕文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三篇
【导语】⼭顶洞⼈⽐北京⼈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万年的演变。
远古⼈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活》,是⼈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活》是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的第⼆课,主要介绍⽒族公社时期的历史。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民族⾃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标分析 1、知识与能⼒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汶⼝原始居民的农耕⽣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产发展⽔平,进⽽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是社会⽣产⼒提⾼的表现,是⼀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法 (1)通过观察历史⽂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 (2)通过阅读简短的⽂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 (3)通过简单的对⽐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较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明的进步做出的伟⼤贡献产⽣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化的房屋结构与⾃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然、利⽤⾃然、顺应⾃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在⼩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
对⽒族公社时期的⽣活状况有⼀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的抽象思维能⼒有限,形象思维⽐较强; (3)学⽣阅读历史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还⽐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的⾃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观察历史图⽚,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活场⾯,使学⽣对原始农耕⽣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
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1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学习目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七上p7—9 力量要求:识记【学问梳理】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四周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颜色鲜丽的。
【自主检测】1.◆(苏州) XX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觉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聊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觉,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行能消失的是()a b c d4.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夫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觉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积累。
这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5、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6. XX年11月至XX年1月,“至尊国礼”(即世界各国领导人馈赠给我国领导人的宝贵礼品)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隆重展出。
下列关于该博物馆说法,正确的是()①它是在半坡遗址发觉后建立的②它只是用来保藏和展现“至尊国礼”③它展出了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历史文物④它展现再现了我国原始农耕的图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 下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①已经工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纺线织布③烧制陶器④ 拥有成熟的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元谋人、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农业革命的含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的场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2.1 学习目标:掌握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主要农耕工具及其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如犁、耒、铲等。
讲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拟使用农耕工具进行农耕活动。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进步3.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农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农耕技术,如耕作、播种、施肥等。
分析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农耕技术的视频资料,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技术的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社会的形成4.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耕社会的形成。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家族、部落的形成。
分析农耕社会的特点和组织形式。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农耕社会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农耕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承5.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5.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等。
分析这些文化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原始农耕时期的艺术品,了解其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始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农耕经济的形成与发展6.1 学习目标:理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认识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1.2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的定义和特点。
农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农耕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组织学生参观农耕博物馆或农耕遗址,直观地感受农耕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原始农耕的工具和技术2.1 教学目标:认识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了解工具和技术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种类和用途。
农耕技术的特点和创新。
工具和技术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认识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体验原始农耕工具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工具和技术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认识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3.2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点。
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的形式。
农耕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组织学生参观原始农耕遗址或农耕社区,观察和了解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原始农耕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第四章: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和信仰4.1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和信仰。
认识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和信仰的特点。
农耕社会的宗教仪式和节日习俗。
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和信仰。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表演,体验原始农耕社会的宗教仪式和节日习俗。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的定义和起源。
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
分析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2.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工具及其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种类,如石斧、石犁、木耒等。
讲解工具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分析工具对农耕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进步3.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技术进步。
3.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播种、耕作、收割等技术。
介绍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发展。
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产量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原始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4.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家族、部落等组织形式。
介绍土地制度、分工合作等社会制度。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承5.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祭祀、节日等。
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分析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第六章:农耕与生态环境6.1 学习目标:理解农耕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分析原始农耕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利用。
探讨农耕活动如何改变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讨论原始农耕时期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
第七章:农耕社会的经济活动7.1 学习目标:掌握原始农耕社会的经济特点。
7.2 教学内容:描述原始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济结构。
探讨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贸易和交换的形式与内容。
第八章: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8.1 学习目标:认识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
8.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社会的家族、宗族和社会组织。
探讨社会等级、土地所有权和权力分配。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自学互研生成新知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3)种植农作物: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②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
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①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主要农作物:水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与游牧生活的区别。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第三章:农耕工具与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培养学生对古代智慧的赞赏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分析这些工具和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农耕工具。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工具的作用和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分析原始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文物等展示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文化的重要性。
第六章:农耕经济的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同学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熟悉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育同学观看历史文物图,查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学问,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洁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力量。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加同学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绽开叙述。
考古发觉,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消失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叙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留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其次,留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进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进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制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制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殊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留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留意原始农耕经济进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2. 讲解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农耕吗?农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教师讲解: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强调农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3.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评估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背景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如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
2. 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况。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农耕工具的发展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农耕工具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农耕工具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讲解农耕工具的发展过程。
2. 分析农耕工具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农耕工具的发展过程,如石斧、石犁等。
2. 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农耕工具的演变。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耕工具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对农耕工具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农耕工具发展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农耕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农耕生活的发展和变迁。
2. 培养学生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8篇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8篇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篇1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
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
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原始农耕生活》参考教案1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学生描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师指出:北京人主要以打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其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复习旧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2、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
原始农业的发展
指导学生思考:1、原始农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在长期的采集、狩猎中,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2、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成就: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最早栽培粟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发展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4、畜牧业:饲养家畜。
5、工具:骨耜,磨制石器。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6、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乐器。纺线、织布、制衣。
师: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比有哪些不同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干栏式房屋”和第6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河姆渡居民用得生产工具有石斧、木铲等等,而半坡居民用得是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等,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磨制石器,这时候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即新石器时代。
2、住:探究一:俗话说得好“安居乐业”,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开始有了这个观念,因为他们过的是农耕生活,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一般是春天、夏天播种,秋天收成,因而定居生活也成为可能了,首当其冲的是建造房屋。那么河姆渡、半坡居民建造房子的样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总结:结合书本的图片、小字部分,指出河姆渡居民住的是干栏式房子;而半坡居民的是半洞穴式房子。主要是因为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河姆渡属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势低洼、河湖密布、潮湿温热,因此要在地上竖起木桩作为房基,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半坡属于北方地区,北方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总结提升
板书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
1、距今约五六千年前
2、地点: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3、生活方式: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羊、捕鱼、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二、河姆渡居民
1、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3、生活方式: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饲养猪、水牛,干栏式房屋,挖掘水井,陶器
《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
课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重点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生:居住环境的变化(聚落)和制造工具(磨制工具)
3、师:这些原始农业的发展就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识图
看图分析
合作、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可以实物展示
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加深直观印象
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以及比较综合能力
加深对地理相关知识的印象记忆
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想联系
2、学生查找地图
3、师: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找看,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4、生: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半坡:距今约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学习与探究
1、过渡:
师:我们平时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可以从他的衣食住行来了解,看他平时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等等来了解一个人生活的质量。那么,同样,我们这一节课也从住、衣、食、用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3、衣:探究二:现代人可以穿上各式各样的衣服,山顶洞人也会用兽皮缝制衣服来御寒,那河姆渡、半坡居民他们又是穿什么呢?
(总结: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他们穿的是粗布麻衣)
4、食:探究三:我们现代人,解决温饱问题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因为食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南方人主要是以大米饭为主,但平时也可以去吃麦当劳肯德基,那么河姆渡居民也跟我们一样吃大米饭吗?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是吃同样的食物吗?为什么?(总结:主要从地理差异来分析,并从吃的方面来引出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吃的是“大米”,并指出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的是猪狗水牛;而半坡人种植的是粟和蔬菜,吃的是“小米”,饲养的是猪狗鸡羊,我国也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导入新课
师: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
1、师: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栽种方法,这样,原始农耕就产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从采集过渡到农耕,为了让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讲两个文化遗址: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让学生知道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多使用磨制石器,比北京人已进步很多。
让学生知道从使用打制石器到使用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耕。饲养家畜,体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进步。
课堂小结
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而河姆渡居民已经发现水和粘土混在一起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火的使用下又可以使用粘土变硬,这样陶器就应运而生了。陶器可以用来盛饭、装水、做饭等等;半坡居民更是发明了彩陶,底色一般是红色,还会有动物、植物、人等图案。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原始居民是非常聪明的,脑瓜子总是不断在转。)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师: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还有哪些也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