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考虑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巩固他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1.优化导入环节,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2.注重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3.多给予学生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适时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聚焦。
5.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帮助他们逐步领会诗词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我想,在之后的课堂中,可以多给他们一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转换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词的意象和语言,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词中的自然景色如何反映出作者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词,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意境描绘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渔家傲》,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太守在边疆守卫国家、保家卫民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2.难点:深刻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参考资料:收集有关雁门太守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雁门太守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2.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词组、成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提高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通过解读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
4.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了解唐代边塞文化,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唐代边塞文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技巧: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的紧迫感和壮阔场面。
-诗歌意境理解:分析“雁门太守行”中的“雁门”二字,让学生了解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从而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修辞手法运用:如“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中的夸张手法,解释夸张在诗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概念、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他们对壮志豪情的共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针对“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出的战争残酷和壮士情怀。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解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拟人手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拟人修辞。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3)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
-举例:学生往往难以辨识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美景赞叹不已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欣赏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雁门太守行》所传递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心,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动力。同时,我也提醒自己,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3.学习《雁门太守行》的诗意、诗境、诗情,掌握以下诗句的翻译和解读: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通过对比分析《雁门太守行》与其他四首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展开联想贺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词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咬文嚼字,理解词作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一)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词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已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作者简介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三)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说明:从题目入手,引领学生大体了解“雁门太守行”词牌的填词内容,为理解全词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一)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在书上标出朗读节奏。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音韵之美。
预设: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说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要多读熟读”,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
”这一环节既是感受诗歌的音声之美,同时也是在积累名言警句。
)三、参照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预设:(一)诗意:敌军似乌云压成,城墙仿佛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从色彩的角度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中意象色彩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通过对意象色彩的讲解,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PPT课件、黑板板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
花是什么颜色的,树是什么颜色的,花有红色、黄色、白色……树有深绿、浅绿…….那么你觉得“战争”应该是什么颜色呢?提到“战争”这个词语,大家也许会想到比较暗沉的颜色,但是诗人李贺却用了鲜艳的色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战斗的画卷。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2、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的威胁。
《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三、读诗,体会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教师点评2、教师范读,音频播放。
3、学生齐读。
四、赏诗,感受意境美。
以色示物教师:战争,一个充满血腥味和暴力的复杂词语。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易用艳丽的色彩来描绘。
但是李贺像一位画家一样,用他年轻而超凡的想象力,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为我们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6.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背诵、创作实践,锻炼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学生需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创作《雁门太守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地理背景。
-诗词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雁门太守行》,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雁门太守行》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描绘了边塞将士的壮烈与忠诚。它是古诗中边塞诗的代表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忠诚的深刻思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等句子,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诗词解析:详细解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深入理解诗意。
5.思想感情: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友情、忠诚的赞美。
6.艺术特色:分析《雁门太守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熟练背诵《雁门太守行》,培养记忆力,增强文学素养。
8.应用拓展: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实践。
-表达手法的运用: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作用,如突显战争的残酷,使学生能运用此类手法鉴赏其他诗词。
-诗词创作背景与情感态度的联系:通过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作者为何抒发对友情、忠诚的赞美,从而联系到诗中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领悟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这件事虽不一定属实,却也说明这首诗的确不同凡响。
二、讲授新课(一)了解作者李贺,字长吉。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也慨叹生不逢时,抒发内心苦闷,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二)解题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摧(cuī)燕脂(yān zhī)霜重(zhònɡ)携(xié)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三)合作学习1.结合注释,师徒合作了解诗的内容,师徒都不懂之处可举手询问。
2.师傅问,徒弟答,要过关。
3.小组展示:师徒展示,解释词语。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光。
角:军中号角。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览贤士。
玉龙:宝剑。
师徒展示,翻译诗歌。
(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构思大胆,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高度赞扬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与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他们主动鉴赏研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情,理解诗中意,并背诵积累诗歌。
2.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3.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扬中华优秀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接着,我会对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如“雁阵”、“霜雪”、“戍楼”等,并结合图片、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
在此基础上,我会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的英勇形象。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王之涣为何要赞美边塞将士,他们的忠诚和勇敢代表了什么价值观。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成长。
4.教学难点突破:
(1)针对生僻字词和句式,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联系边塞将士的忠诚和勇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雁门太守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如“雁阵”、“霜雪”、“戍楼”等边塞特有的意象。
2.领悟诗人王之涣通过诗歌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对边塞将士的赞美。
3.分析边塞诗的特点,把握其与其他题材诗歌的区别。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自然风光和将士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边塞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将士生活入手,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拓展延伸,比较边塞诗与其他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总结课堂,强调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句、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战争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战争场面的描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战争的诗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中关于战争诗篇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表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歌行体体裁。
2、深入认识李贺,理解诗歌奇特的想象与用典手法。
3、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师:我们来看一则视频。
视频中的少年就是李贺。
17岁的李贺带着《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希望在长安崭露头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韩愈拍案叫绝的诗歌。
二、读标题,识诗体1、标题什么意思?雁门太守:地名+官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种,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后代诗人常套用乐府古体,抒发自己个人情感,《雁门太守行》这个古题多用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题材,所写内容与雁门郡没有关系。
三、展其画,临其境(一)自由朗读1、全班自由朗读,注意读音、节奏。
2、全班齐读。
(二)感受战争画面1、根据标题,这首诗歌写的是边塞战争。
读完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战争场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师:老师来尝试一下,以首句为例。
“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了天边乌云黑压压一片,几乎要摧毁城墙的画面。
“黑云”写出了敌军攻城的气势,席卷而来,兵临城下的紧迫。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预设:(1)黑云压城城欲摧:压、摧这两个动词,写出了情势紧急,感受到敌军来势汹汹。
(2)甲光向日金鳞开:战士们的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锦瑟鳞片般闪闪发光。
甲光:甲光是战士们铠甲的光芒,战士们身着铠甲,说明他们已经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
金鳞:金鳞本来是指金色的鳞片,这里指战士的铠甲。
因为太阳的照耀,呈现为金色,也是体现展示们的整装待发,斗志昂扬。
金鳞,动物身上的,排列整齐。
那用金鳞比喻铠甲,写出了士兵的铠甲向鱼鳞一样排列整齐、坚硬,说明士兵将不可,斗志昂扬,已经整装列队,严阵以待,准备迎战。
师:黑云压城给人一种阴暗、沉重之感,而战士们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仍然能严阵以待,永不言弃,斗志昂扬,正如冲破重重黑云的一丝阳光,给人鼓舞与激励。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4.一般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色彩的词语,而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1)请指出诗中表现出的各种色彩,(2)重点赏析第一句中表示色彩的词语。
(1)
(2)
5、诗中尾联引用了哪些典故,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背景:“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知识总结、整理学教案】
【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读】
【疏通文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学法指导】
教师二次
备课栏
学习过程
学生笔记栏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
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感悟诗人爱国情怀;
3.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树立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法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
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三、初读解题。
1. 朗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比较:《长歌行》、《钱塘湖春行》
3.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底!
四、再读古诗,品析重点词句。
1、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交流点拨】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
“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
军途中的景象。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
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2、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交流点拨】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
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
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4.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5、请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交流点拨】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总结】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拓展迁移】
1、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①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②字数在 150 字左右。
2、搜集爱国诗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
傍晚:气氛悲壮战斗激烈
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
忠君报国浴血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