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20九上·竞赛) 鲁智深、杨志和武松刚开始聚义的山叫做()。

A . 泰山
B . 黄山
C . 桃花山
D . 二龙山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
2. (9分) (2016七下·高安期中)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①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②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________ ,散入春风满洛城。

________ ,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⑤运用夸张,描写木兰矫健的雄姿和行军的迅速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7分)
3. (7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屋瓦檐漏,安静淡雅清秀。

门窗精致,工匠细心(diāo zhuó)。

阳光穿透,金粉洒在楼阁。

微风吹拂(),竹香渗满山林。

鱼游池底,涟漪()点缀灵动。

蔷薇木香,_ (màn yán)角落走廊。

(1)正确书写汉字和拼音。

①________(diāo zhuó)②________(màn yán)
③吹拂(________)(A.fó B.fú)④涟漪(________)(A.yī B.qí)
(2)上段文字和以下哪一句的内容及情感最接近?()
A . 满园花木,庭台楼阁:粉墙青瓦,数竿翠竹。

B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屋瓦檐漏,安静淡雅清秀”: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4. (7分) (2018七下·南宁月考) 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 . 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时的感受。

B . 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 . 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 .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5. (21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①谴,我②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 . 或阻之(或:有的人)
C . 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4分)
6. (22分) (2019八上·湛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子夜昙花
①恩师过世。

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

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②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

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③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

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

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

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

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④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⑤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

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⑥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

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⑦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

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

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

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⑧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

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⑨它极端美丽。

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

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

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

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⑩它的性格极其刚烈。

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⑪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

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

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⑫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

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

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

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⑬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

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

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

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⑭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

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在“久闻县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一句中,“奋发”与“无常”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写了恩师,中间部分却写昙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

(4)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7. (15分)阅读林语堂的《论读书》(节选),回答问题。

论读书(节选)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

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

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笑,面孔漂亮,便是
“可爱”。

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

有漂亮面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

读书与面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

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

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

但是识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李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

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

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

若《浮生六记》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

男子也是如是看法。

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

简直可认为可爱。

亦有漂亮政客……说话虽然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那全看你所读的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

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

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那是因为读不合味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读书须先知味。

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

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的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

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

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

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

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1)结合文章,说一说文中所举黄山谷所说的“面目可憎”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为论述“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这一道理,都举了哪些例子?
(3)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至于语言无味,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方法”这一观点。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4)第一段的第一句话正面摆出观点,第二句引用黄山谷的话从反面说明观点。

在文中还有类似的用句方法。

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用句有什么好处?
8. (17分)(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年的味道
①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春节出境游人数达到600万左右,比2015年同比增长超过10%,相当于所有丹麦人出国玩了一次。

另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3.91个小时,比平时每天多了1个小时。

抢红包和手机聊天成为典型的春节场景。

以至于有人戏言,过年只是换个地方继续抢红包和玩手机。

②联想到近几年逐渐蔓延的“年味变淡”的情绪,感觉传统春节的气质、意义好像是去年塌了一个角,今年又断了一根梁,让人不免伤感。

③比较常见的观点认为年味之所以变淡,是因为生活变好了:过去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吃佳肴。

而今天,丰饶的吃穿享受就是日常生活,过年也就没意思了。

但事实上,春节在中国有4000多年历史,有钱人在各个朝代比比皆是,大户人家反而更注重“年味”。

④为什么时至今日,“年味”反倒一年不如一年呢?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年”的味道原本是“信仰”的味道。

⑤这种信仰首先是“信祖先”,就是传统春节最重要的仪式——祭祖。

其次是“信神鬼”,希望神护佑自己,邪祟远离自己。

在“年关”这样一个神圣的时空内,拜祭祖先、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吃饺子、守岁等等都不仅仅只是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更是人与神相通的方式。

⑥所以,“年味”变淡,其根本是“神味”消失。

烧纸钱祭祀先人,已无慎终追远的念想;贴门神、对联,放鞭炮,图的是热闹,并无害怕鬼怪的恐惧;压岁钱全无“压住邪祟”、帮助孩童轻灵岁月成长的含义……我们与神圣世界的沟通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世俗意义上的人与人、社会之间的沟通。

除夕之夜我们会看“春晚”,电视一度成了全家人共同“膜拜”的中心。

近几年则是各种信息工具的轮番登场:从电话、手机拜年,到短信、微博、微信拜年,再到发红包、抢红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春节期间依旧充斥着凡俗世界的熙熙攘攘。

年味就这样在我们的努力中逐渐消失。

⑦春节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一粒种子历经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变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

人在这样的境遇里学会“坚忍”和“希望”,在大地荒芜的时候相信几个月后的春华秋实,相信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

所以,“过年”特别重要,它是春夏秋冬的“春”,是生老病死的“生”,是所有希望的源泉。

⑧因此,无论是在农舍里憧憬“瑞雪兆丰年”的农民,还是在现代公寓中寄情新年发展的都市白领,信仰“希望”和“生生不息”都是多么神圣和崇高,它是华夏祖先几千年前就给我们的美好馈赠,永远都不该过时。

(选文有删改)
(1)请简述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阅读本文,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3)下面的内容可以放在文章哪个段落的后面?请简述理由。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写到,当新年来临,富贵的贾家既要“除夕祭宗祠”,又要“元宵开夜宴”。

上至贾母,下至小厮,从腊月一直忙到正月十七,丝毫不敢懈怠,年味甚浓。

(4)根据文章和链接材料,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觉得怎样才能恢复日渐失去的年味。

【链接材料】未来网特约评论员周成洋发表文章《互联网激发传统文化新生让年味更浓》说,目前最大的感触就是消失的年味回来了,还没过年便已经在各类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喜庆氛围。

“互联网+”改变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传播样式更繁多,内容介绍更丰富,文化更综合,也改变了大众参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大家都在录个视频拜个年,发个短信庆新年,配个图片说往年。

七、名著阅读 (共2题;共11分)
9. (6分)(2017·聊城) 判断题
(1)《论语》《孟子》《庄子》《礼记》均为儒家经典。

()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
10. (5分) (2019九下·龙海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吴用道:“即今冬尽令城中埋伏,外面趋兵大进,里应外合,可以救难破城。

”宋江道:“若要如此调兵,便请军师发落。

”吴用道:“为头最要紧的是城中放火为号。

你众兄弟谁敢与我先去城中放火?”只见阶下走过一人
道:“小弟愿往!”
(《水浒传》)
“只见阶下走过一人”,这人是谁?吴用等人“里应外合”“救难破城”的目的是什么?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9八下·富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张爱玲曾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而我想说的是,怀念的味道也有稳妥而惆怅的,不经意,也许慢慢的一个瞬间,怀念的味道就如一阵淡雅的香气扑鼻而来。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怀念的味道”为题写一篇600到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
2-1、
三、字词书写 (共1题;共7分)
3-1、
3-2、
3-3、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4-1、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5-1、
5-2、
5-3、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4分)
6-1、
6-2、
6-3、
6-4、
7-1、
7-2、
7-3、
7-4、
8-1、
8-2、
8-3、
8-4、
七、名著阅读 (共2题;共11分)
9-1、
9-2、
10-1、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