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论文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2)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2)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范文篇3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摘要: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已迫在眉睫,而法律意识更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发展存在着较好的势头,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对法律问题关注不够、法制意识不强、法律知识欠缺、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运用脱节等不尽人意的方面。
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现状有很多表现,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不足和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程度不高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并简要提出要努力构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等解决办法来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法律是硬性的条条框框,意识是人类的大脑本能产生的感觉。
意识必须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不带任何偏见,不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本能出发,来看待法律问题。
必须抛开社会任何人情,环境等任何因素的干扰,理智得对待法律。
一、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少人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渐渐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从而渐渐走上不归路。
会守法,用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人越来越少,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争取向更多的人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而更好的武装自己。
因此,高度关注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其中,关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效用更加显著。
大学生群体无论选择什么专业,学习任何知识,只是丰富了文化修养,却在法律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必须加强法律意识的自我修养,从内心加强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活中完善自己,向更多的人宣传法律的基本知识以及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对我们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意识论文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意识论文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对策论文篇一:《谈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1.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我国高校虽然为各专业的学生设置了《法律基础》课,但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再加上大学生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法律基础课这类公共课都不重视,考试时突击,应付了事。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可能拥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的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走上犯罪歧途。
2. 学习法律的主动性明显缺乏。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和教育、宣传的局限性,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
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受到惩罚的案例,让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
这样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3. 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
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更是让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还有20__年1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案,说明当代有许多大学生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这有利于引导、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1. 培养宪法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模板一: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较为全面地归纳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几个重要途径,即完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拓展第二课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及构建全社会的法制教育网络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律、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
它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与意志、法律价值观三大部分。
法律认知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
法律情感是指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是社会主体主张权利,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的内在心理动力,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法律意志是社会主体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主观心理基础,表现为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暴、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
[1]法律价值观,包括法律评价、法律理想和对法律价值(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的理解与接受,它是可能对立法、政策适用和司法判决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超法律因素。
它们是一些观念或普遍原则,体现对事物之价值可追求的理想性等进行的判断。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
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
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给以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论文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论文在当今社会,法治思维被认为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培养法治思维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方法和实践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其具备良好的法治思维至关重要。
法治思维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违法犯罪,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其次,对于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教育机构,应该注重法律教育,加强法治理论的普及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法治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尊法守法、遵纪守纪的好习惯。
最后则是社会实践的作用。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增强法治思维,提高法律意识。
另外,在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创新性的途径。
比如可以开设法治类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建立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等,从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总的来说,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法治思维的大学生,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愿每个大学生都能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自觉遵纪守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摘要:良好的法律思维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法律意识水平对于整个社会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环境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意识,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共同体在对法律的认知过程中,由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一定方法和程序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性话的思维样式。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行一发之国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发了创意是,增强法制观念,是改变当前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现状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意义(一)法律思维方式是现代人应有之人格构成要素现代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法律生活,现代人在很大车度上变成了“法律人”。
要世英这种高度法律化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现代人必然且必须具有法律思维方式,按照法律的要求观察·思考和处理各种生活问题,并使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人格构成的基本要素。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论文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论文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思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素养,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将来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适应法治环境,并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从教育、法律知识普及和法制宣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一、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核心环节,通过教学的方式将法治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中,能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加注重法律的适用和遵守。
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施:1. 定期开设法治课程。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法治课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规。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意识。
2. 组织法律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律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实际应用,增强法治思维的实践能力。
3. 建立法律咨询平台。
学校可以建立法律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法律问题,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法律知识普及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普及法律知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
为了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媒体,定期发布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
2. 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和讲座。
学校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开展法律讲座,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 制作法律宣传材料。
学校可以制作法律宣传手册、海报等宣传材料,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并提醒他们注意法律的适用和遵守。
三、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法制宣传与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宣传与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大学生激情犯罪是高校安全中的最具破坏力的因素,是涉及到法律、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理由。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思维论文(一)在中国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折射出法治教育的效果。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人数正在逐年上升,严重的如“马加爵案”此起彼伏,颇有名望的国家重点法学高等学府的学法律专业的学生的弑师案等等,让人无比痛心的同时,禁不住反思法治教育的误区。
一、激情犯罪的特点大学生激情犯罪是高校安全中的最具破坏力的因素,即使偶尔发生一起,却也能造成极大地危害。
心理学家普遍认可,在人的一生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是最特殊的阶段,心理学家霍尔曾将青少年期比喻成不可避开的“疾风怒涛”的时期。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12岁到18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会成为日后情绪和行为的隐患。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值血气方刚,也是和异性交往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的关键时期,情绪不稳定,最易发生激情犯罪。
所谓“激情犯罪”是指当人处在消极的激情状态时,如处在暴怒、嫉妒、仇恨或绝望状态时,由于认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制约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作用和后果,从而实施的触犯刑律的行为。
近年出现的大学生砍杀老师、砍杀同宿舍同学等等案例当属这一类。
激情犯罪的主要特点有:1、暴力性强。
激情犯罪的行为人失去理智、野蛮凶残,甚至乱伤无辜,危害性极大。
2、突发性强。
一般情况下,激情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平素并无宿怨,只是偶然的事件使其头脑骤然发热过度,造成神经系统紊乱、思维活动减弱、意志力受到抑制、智力下降,导致丧失理智铤而走险,走向犯罪。
3、不良情绪起主导作用。
学生法律论文优秀5篇
学生法律论文优秀5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反映,即大学生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编辑为家人们整编的学生法律论文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法律论文篇一(一)缺乏法律理论知识法律理论知识是高校学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在一定的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以及整体化的一种理性思维体系,也是现代法律观念在理论上的表现。
具体来说,它具有形态系统化以及指导性地位等特性,它是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科学的法律意识并形成出色的法律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如果没有对于法律知识的全方位的了解与科学的认识,就无法形成较高的法律能力以及科学的法律意识。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整体上缺乏对于法律知识的全面了解,并且他们对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部门法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
(二)淡薄的法律意识随着在我国公民中深入进行,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思修课的学习和其他的相关途径,他们了解并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的基础法律知识,能够了解到依法治国方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然而,在思修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较少以及课程的安排不多等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偏重于对于基础法律知识的讲授。
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仍然缺乏对于法学中的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的了解。
在发生日常纠纷的情况下无法用法律理论知识将其解决。
同时,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于法律本质的认识,还缺乏应有的权利意识。
一部分的高校学生错误的认为学生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也就是这部分学生只有被动的法律意识,并没有主动的法律意识。
(三)欠缺法律能力这里所说的法律能力指的是能够体现出大学生的具体的法律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了护法能力、守法能力以及用法能力三个要素。
在当下,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上都有所欠缺。
大学生法治思维论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论文引言法治思维是指遵循法律规范、培养合法合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态度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法治思维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性1.塑造合法合规的行为态度: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法治思维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避免违法违规的行为。
2.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意识。
只有了解和遵守法律规定,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依法维权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3.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法治思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法治思维将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文化。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1.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开设相关的法学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和法治理念。
同时,可以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法律沙龙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提供典型案例和事例鉴赏:通过提供典型案例和事例,让大学生学习和分析真实的法律案例,从而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
3.加强实践锻炼: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如法律援助、社区调解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和影响。
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原理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榜样和导师的作用: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宣传和推广一些法治思维明显的榜样和导师,让大学生有所借鉴,激发他们对法治思维的兴趣和热情。
结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对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至关重要。
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教育,提供典型案例和事例鉴赏,加强实践锻炼等手段,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
只有更多的大学生具备法治思维,才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社会法治建设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论文范文篇1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创造者,更是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我国法制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能否真正践行依法治国方略,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以此来指导规范自身行为,因而研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就有其现实价值。
文章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因素,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努力探究有效的方法帮助解决这一重要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 法律意识近几年发生多起大学生犯罪的案件,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带入人们的视线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懂法、守法、具有良好法治精神的公民。
一、现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一)何为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律主管把握的方式,是人们对法律的情感、意识、信念等心理要素的综合体。
其对人们的行为生活都产生一定影响。
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和环境造就的产物,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上起到重要作用。
它包括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正是由于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尤为关键。
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需要全民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相较以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有所增强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1.欠缺法律知识。
试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培养 一种 高度 职 业化 、 专业 化 的法律 思维 方 式 , 非法 律专 业 的 人 士帮 助 处理法 律 问题 。 在现 实 生活 中, 而 但 除无偿 的法 律援 助之 学生 只需 要具 备一股 意义上 的法 律 思维方式 , 本文 在第 二 部分要 外 , 能否 获得 法律 服 务取 决于 我们 的经 济状 况 , 律师 的服 务通 且
法律 思 维是 思 维方式 的 一种 。所 谓 法律 思 维方 式是 指按 照 不 能取代 自己必 要的 法律 能 力 。 法律 的规 定 、 原理 和 精神 , 考 、 思 分析 、 解决 法律 问题 的 习惯 和取 向。一股 来 讲 , 一个 问题采 取 不 同的思 维方 式 , 出 的结 论有 同 得 可能 想去 甚远 。所谓 用法 律 思维 方式 处理 问题就 是看 一个 人 思
一
但法 律有 法 律的 规定 , 律规 定对 某 些刑 事案 件 , 了一 定 的年 法 过 限就 不再追 究刑 事责任 ; 又如 , 在债 权债 务保 护方面 , 然从道义 虽 上说 借钱就 得还 钱 , 但按 照 我 国《 民法通 则》 中有关 诉讼 时效 的规 定 , 权人 向人 民法 院请求 保护 债权 的诉 讼 时效 为 2 。 债 年 也就 是 说, 如果 债权 人在 2年 内既没 叫债务 人还钱 , 没有 向法 院起诉 , 也 且 债 务人 也没 有表 示要 偿还 , 权就 不再 受法 律保 护 。 债 但从 道德
质, 使之 适应 当代 中 国法 治社 会需 要 , 为摆 在我 们面 前 的一个 律 化 的情 况下 , 成 要从 容面 对社 会生 活 中各种 法律 问题 , 用法 律手 重 要 问题 。 能有 人会 认为 , 可 法律 思 维方 式是法 律 专业 大学 生应
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法治思维和提升法律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还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和参与社会事务。
本文将探讨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非常重要。
首先,培养法治思维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其次,法治思维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只有具备了法治思维,才能够准确理解法律条文,正确解读和处理问题。
最后,法治思维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通过培养法治思维,可以使得大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那么,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呢?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法律相关的课程来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法律理论和基本法规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并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大学生可以参与模拟法庭或法律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实际的案例审理和法律实践,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主动关注时事热点,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公益事务,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践行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养。
除了培养法治思维,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提升法律素养。
首先,阅读法律相关的书籍和文献。
通过对法律著作的学习,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律的背景和发展,并获得更深入的法律知识。
其次,参与法律研究和辩论。
通过参与法学院的研究和辩论活动,大学生能够提高法律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参与在线法律教育和学习平台。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
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
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
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
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
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必要性5篇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必要性5篇第一篇: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必要性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必要性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方面存在着法律意识较差、证据意识不强、程序意识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重视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提高其法律素质,使之适应当代中国法治社会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能有人会认为,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专业大学生应当培养的,与非法律专业学生无关。
的确,法律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一种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而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思维方式,本文在第二部分要论述的就是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思维方式。
(一)培养法律思维是适应法治社会处理法律问题的需要法律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一般来讲,同一个问题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想去甚远。
所谓用法律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就是看一个人思考问题是否以法律为准绳、是否以证据为根据、是否从法律程序出发和是否运用法理分析。
郑成良教授指出:“法治固然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然而就其最直接的条件而言。
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法律思维方式渐入人心,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何种岗位上,都应认真学法、模范守法,善于依靠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二)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适应市场经济、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范围内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避免纠纷的发生,还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大学生现阶段就是要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育论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育论文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育论文预读: 摘要:一、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1.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要求我们在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时,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从法律的要求出发去思考与分析问题,而不是从其他的标准出发去思考与分析问题.一个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应否承担法律责任,如何承担法律责任,都应按照法律的规定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当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时,仍能遵守或执行有效的法律.法律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当不合情理的法律被废止和修改以前,我们仍应当遵守有效的法律.2.讲证据,以事实为依据.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实材料都可以作为证据,能够作为证据的事实材料,必须同时符合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的要求,才可以作为定案依据.一是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搜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证据的种类包括人证、物证、视听资料、勘验笔录和鉴定结论等,但不管哪类,形式要具有合法性;证据的搜集过程应当合法,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方式获得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证据的查证过程也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以书证为例来说明,在庭审上书证的审查要求在法庭上出示并且要经过双方的质证和辩论,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审查,一个证据材料就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二是具备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也不能主观臆造.三是证据之间存在关联性.这是证据适格的基础性条件,即作为证据内容的事实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某种联系.3.讲程序,以程序为线索.注重程序是法治思维方式与其他思维方式最突出的区别.对于其他思维方式而言,人们往往只在意结果,结果是最高的功利.而法律思维方式尤为注重程序,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通过程序实现正义.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方式和过程,它告诉人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和怎么做.讲程序就是要从法律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问题.程序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和独立价值.对于实体公正而言,程序公正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它可以保障和促进实体公正的实现.作为必要条件的严格的程序并不必然导致实体的公正,然而没有正当的严格的程序,很可能导致实体的不公正.事实表明,大量冤假错案都跟脱离了严格的程序密切相关.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体现就是要运用程序来防止“丛林正义”的任性和恣意.程序自身的独立价值还体现在程序正义优先于实体正义,在复杂的社会中实体正义由于利益的多元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而程序正义就是一种看得见的正义,只要程序公正,败诉的一方往往也不会说三道四.4.讲法理,以法理辨是非.法治思维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最后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令人信服的法律理由.在处理法律问题时,理由与结论相比,理由优先;论证与结论相比,论证优先.在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任何一条理性的结论要想说服人都需要一定的理由作为支撑,而法律上的理由必须是公开的并且有法律上的依据,秘密的理由以及经济、政治、道德上的依据都不具有说服力,不能符合法律有理由的特殊性.因此,与其说法律思维的任务是去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倒不如说就是为最终结论的做出寻找充分的法律理由.二、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现状描述1.法律的正义性得到基本认同,但法律工具主义影响深远.在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影响下,大学生愈来愈关注法律现象,在身边的涉外问题出现时,他们能想到法律手段.然而,在与自己有关的涉法问题时,大学生又游离于法律之外,有较强的“恐诉”心理,当法律被践踏时,没有勇气站出来保护,甚至自己也以身试法.2.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易产生错误的观点.学生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如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道路交通法等方面的常识知道一些,而与切身利益联系不太紧密的如法理、民法、知识产权法、仲裁法、行政法等的法律知识相对匮乏.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以及对法律基础课的不重视,不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变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是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对一些法律现象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观点,遇有纠纷不能正确分析处理,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3.忽视法律方法的运用,易走入歧途.由于大学生年龄、经验、心理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法律现象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书本的教条、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评价,遇事爱冲动、欠思考,或者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仅凭主观臆断、胡乱猜忌,或者只注重政治方法、道德方法或经济方法而忽视法律方法的应用.4.法律信仰缺失,知行不一致.由于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宗法、特权人情观念至今仍与现代意识相交织.一些大学生一方面反对人治,主张依法治国,要求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又相当程度地认可“权大于法”,当权益受到威胁时,又想寻求权力的帮助.三、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协同作用以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1.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传授法律知识.知识是思维所运用的材料和基础.法律知识是法律存在的重要内容.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法律知识既包括法律概念和法律程序,也包括法律条文的内容,还包括法律原理的知识.只有准确理解法律概念,才能准确地适用法律;只有了解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才能弄清具体的法律思维内容,进而明确法律领域中的是非标准;只有了解法律的一般原理,才能正确理解国家法律的基本精神,从而为正确地遵守法律提供保障.教师在第一课堂即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概念的解释和程序的规定介绍要准确到位,对法律条文的源起条件、发展历程及根植的法律原则方面分析论证要完整透彻,通过法律条文的内容来进一步深入探索隐藏在其背后的法律精神、法律原则、论证体系和社会目的,真正明确现行法律规则所选择的社会价值.这样不但可使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接受法律规则,而且可使学生学会探索法律知识的重要方法,形成一套独特的法律思维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重点突出,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现实需要,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民法、婚姻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多元并引进新媒体技术,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法律思维需要广博的知识来“触类旁通”、“旁征博引”.2.丰富发展第二课堂,参与法律实践.知识和方法本身并不带来某种思维方式,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是不能通过传授和迁移而习得的,必须反复在实践中去锻炼、去磨炼、去提升、去养成.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没有实践的思维是空洞的,缺乏法律思维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法治思维的目的是探索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法律联系,因此,必须从实践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归法律实践活动,一个完整的法治思维活动过程不应当停留在对法律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的层面上,而应该在法律实践中应用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从而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过程中的个体行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需要在实践中完成.教师应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相关的第二课堂的校内活动,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律教育.通过校电视台、广播站、报纸、宣传栏、网站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熟悉法律程序,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成为宣传的主体,达到育人育己的目的;发挥学生社团在法律知识普及中的能动作用,以社团为活动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寻找证据,遵循程序,如模拟法庭、法律征文、法律知识竞赛、演讲赛、法庭辩论等,培养熏陶大学生法律情操,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3.积极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构成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法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按照法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正确运用法律方法是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法律基本精神的根本保证,正确运用法律方式是从微观上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保障.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将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观监狱、旁听审判、观摩庭审、参加模拟法庭、治安联防执勤、带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和其他社会公益性的活动等.教师可以在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回家后结合生活实际选择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如婚姻家庭矛盾问题、土地流转中的合同争议等,通过实践去验证并深化在第一课堂学到的法律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强化法学原理的应用,提高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最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4.树立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指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从内心上产生一种对法的信服和尊重,并坚定信赖和自愿服从,是人们对法律的价值及其权威性的最高认同,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2].法律信仰是社会公众对法的神圣情感.正如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3],“法律只有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依赖警察,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根植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3]不言而喻,这种信仰之下的服从才是法治社会所需.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树立过程,实质上是知、情、意、行的互动过程.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让大学生既自觉产生对法律本身的威严和严谨的崇敬情感,也要让大学生自发产生对法律的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的畏惧和服从情感,还要让大学生自觉自发产生对法律的价值作用的信任和认同的真诚情感,这是法律信仰的最基础、最深厚、最低层次和最朴素的组成部分,是法律信仰的源泉或根源,“这种法治‘软件’深刻地反映了法治的内在意蕴、精神气质与性格”[4].这样,法律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精神品德的一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有普遍社会感召力的至上权威性,融入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论文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在培养中应该注重法治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从教育、课程设置以及社团活动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基础。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宣传教育。
一方面,学校可以举办法治经典名言的解读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概念和核心价值。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或者知名律师为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讲座,向他们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样的宣传教育,大学生将逐渐形成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
除了宣传教育外,学校还应该适时设置法治相关的课程。
在大学的课程中,可以增设一些与法治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宪法与公民权利》、《法律伦理学》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大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法治的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从而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
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辩证思考,以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法治的运作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法治相关的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交流和实践的重要平台。
学校可以设立法治社团或者法律研究会,为对法治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将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探讨各种法律问题,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与思维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学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他们的法治思维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需要学校从教育、课程设置以及社团活动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法治意识的宣传教育,丰富法治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社团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法治思维的培养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论文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论文近年来,法治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其法治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并介绍相关的方法和策略。
一、法治思维的概念和意义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从法律、依法行事的思维方式。
它涵盖了对法律的理解、尊重和信仰,以及对法律权威的接受和遵守。
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方法和策略1. 加强法律教育大学应加强法律教育课程的设置,涵盖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思维。
2. 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法治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技能。
同时,通过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场所,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进一步增强法治思维。
3. 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学校可以设立法律咨询与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接触法律,并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法治思维的实践能力。
4. 增强法治意识的宣传通过举办法治主题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大学生普及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并弘扬法治精神。
此外,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也可以用来传播相关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5. 培养社会公民责任感大学生应当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对法治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可以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巩固法治思维的形成。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意义和价值1. 提升法律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够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使他们在面临法律问题时能够依法处理,增强合法意识和法律意识。
2.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可以使他们更加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和治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摘要】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而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本文从法律思维方式是什么、大学生为何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及怎样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三个方面浅谈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国家的未来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
大学生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也是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的群体素质(包括法律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缺失,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屡有发生。
例如2010年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和令人发指的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捅死伤者的案件,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的缺陷。
因此,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内涵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的法律事务从业者。
他们需要培养的是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
这包含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做事实判断,尽量少做价值判断;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
而对于广大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培养一般性的法律思维方式即可。
这种一般性的法律思维方式包含: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根据;以程序为中心;以理由为支撑。
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一位好心的司机为了送一位情况危急的病人去医院闯了红灯,而受到了交通部门的处罚。
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司机做了一件值得人称道的高尚行为。
但我们如果用法律思维的方式去思考,他闯红灯是违反了交通法规理应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处罚。
这就是从法律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与从其他角度分析问题的不同。
二、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要性1.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建设法治社会的迫切要求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意味着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纳入法制的轨道。
我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
由于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积淀出来的泛伦理化的思维方式,习惯用伦理道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阻碍了法律思维方式的深入。
即使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人们也了解国家法律规定,但如果人们不按照法律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设法治社会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只有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因此,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要求之下,当代大学生也应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2.法律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依法治理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法律化的社会。
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掌握相关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要成功适应高度法律化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理智和深刻的理解现代社会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必然也必须具有法律思维方式。
没有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在现代社会就会寸步难行。
大学生只有学法、懂法,运用法律思维,让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才能在现代社会做好工作,成就事业,规避风险。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加上年少轻狂,如果缺乏法律思维,盲目地做些凭感觉而冲动的事,后果会非常严重,影响自己也会波及他人。
尤其是所谓的“80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的政治上幼稚、道德上清高、思维上鲁莽等弱点,这些都在影响着他自身的健康成长,加之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大学校园内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使他们对违法犯罪现象树立正确的认识、更深入的思考,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最佳时期。
作为社会准劳动者的大学生,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否采用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则直接体现着他们的法律素质乃至综合素质。
因此,无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个人角度,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提高大学生发展观念,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是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大学生自我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1.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①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
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
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②掌握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
应当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
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
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③参与法律实践。
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由于大学生年龄、经验、心理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法德现象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书本的教条、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评价,而忽视了法律思维方式的应用。
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从而培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通过法律实践,大学生会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现实问题2.学校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除了个人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
因此,学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①开设法律课程,传播法律知识,指导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
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高校教育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作为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重视并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②丰富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
突破课堂,将法制法律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中,如举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趣味问答、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诸如《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制节目等等。
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由于经历过高考压力,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很多案例表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与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④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学校,重制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
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言传不如身教。
高校以法律概念来管理学校,实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更为清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社会方面的积极配合大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除了个人和学校的积极努力外,更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环境。
我们在进行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案件处理的法律影响和效果,利用案件的预防、教育功能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从而树立起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才能避免出现权大于法的情况,才能让对法律的信仰根植于大学生的心中,才会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即可达到,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和学校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氛围,大学生个人自觉努力学习法律。
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使大学生形成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从而使他们成为学法自觉、知法完整、懂法透彻、用法正确、守法坚定和护法顽强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1]黄文艺.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之培养[j].思想理论导刊,2006(16).[2]黄邦道.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魏汉琴,李立刚.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7(9).[4]周辉.试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