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合集下载

发现人性的闪光点——论《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实意义

发现人性的闪光点——论《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实意义
的人 生,他对 未来生活 的 向往 ,他 敢于在并 不舒适 的环 境 参考文献 :
1 司汤达著 ,张冠 尧译 . 红与 黑 【 】 北京 :人 民文 学 出版社 , M. 中坚韧地 自保 ,他 为梦想 而不顾一切 ,勇往 直前的精神 无 [ 】
不令人折服 。 ( 四)活得有尊严 ,不苟且偷生 在 德 ・雷 纳尔 市 长家 做 家庭 教 师 的 于连 , 时 时刻 刻
很低 ,细 长而匀称 的身材表 明他身 体灵活 。这样 一个英俊 踏实 ,从小就喜爱读 书。当父亲 告诉 他去市长 家做家庭教
清秀 的年 轻人 ,处 处透露着人 的善 良品性 ,不得不叫人 爱 师 的消息时 ,他却骑 在五六尺高 的一根房梁上 ,不专心看 怜 。虽然 出生在平 民家庭 ,但他腼 腆 、干净 ,不落俗套 , 有着 年轻人应有 的气质 , “ 的脸那样苍 白,那样温 柔, 他 谁又能猜透他 灵魂深处藏着 的不可动摇 的决心呢?” 记得 那 一幕 :当于 连 出现在 市 长府 邸的大 门 口时 , 机 器 ,反 而在 那儿 看书 。父亲 喊 了两三 声 ,于 连都 没 反 应 ,他完全沉醉 在书本上 ,根 本听不见父 亲的厉声 呼喊。 由此可见于 连是何等 的喜欢 读书 了。他 眼噙着泪 ,并不是 因为身上疼 ,而是痛惜那 本神甫送给他 的被父亲击 落河中
品读 过 于 连 的 读 者 进 行 深 深 的 思 考 ,为 于 连 的 性 格 和 命 运 朗神甫替他分给 像他 以前一样 贫苦的人 ,并要求不说 出他
扼腕 叹息 ,为他身上 的一股 不服输 的坚 忍气 质和对于 理想 的名字 ,这样 的于连俨然 是一个活雷锋 ,有着做好事不 留
的执 著 而 震 撼 。
凭超人 的记忆力和丰 富的知识 ,于连还 赢得 了皮 拉尔神 甫 封 建 主义 ,都 是通 过 无数 的 个人 奋斗 来 实现 的 。于连 的 的欣赏和德 ・ 拉莫尔侯 爵的信任。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关键词:镜子典型形象君主制反抗妥协失败、觉醒欲念发财九死一生正文: 1827年,司汤达尔利用《司法公报》上登载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刑事案件作素材。

成功地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

原名《于连》---1830年5月。

在校印期间,又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是欧洲第一部出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

这部长篇著作不是一部普通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的政治小说。

作者毫不隐讳这部小说的政治倾向,他在论《红与黑》的文章里表明。

他要认真地描写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带来的社会风气。

并在作品中以插话的形式声称要冒极大的风险保留保王党人秘密黑会的章节。

以实践他“小说是一面镜子”的现实主义观点。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一八三O年纪事’’。

作者在句首引用了丹东的名言:“真实,严酌的真实”(或译真理,尖锐的真理也可)。

旨在说明真实地描写波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严酷的阶段斗争是小说的中心思想。

作者因此借出版家之口诙谐地说:“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你就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

由此可见,司汤达是有意识地《红与黑》写成一部政治小说。

《红与黑》的中心人物是于连.索墨尔。

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于连的个人遭遇,特别是他的爱情生活表现出来的。

换言之,我以为《红与黑》之所以成为文学名著,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就在于司汤达成功地塑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

并且就这个形象来说,于连的悲剧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想就这个典型形象及其意义作简要的分析,发表个人的见解。

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在塑造于连这个典型的时候,他注意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因为作家深深地懂得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形象的塑造有重大作用,典型离不开他生活的典型环境。

这其中有社会环境和人物生活的环境,同时也包括典型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口这些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有力促进人物各种性格的形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作者:冯少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0期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在法国批判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的形象更是永远地留在了广大读者心中。

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连的形象特征和时代背景的提炼和分析,辨识于连性格和形象中的优缺点,从而为现代有理想的平民青年更好地自己定位和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于连;启示;红与黑;有理想的青年作者简介:冯少芬(1966-),女,梧州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16-01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司汤达的《红与黑》描述的是拿破仑大革命失败以后,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的社会生活,距今已经接近200年,但是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的形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

《红与黑》之所以成为一部传世的经典之作,关键还在于作者司汤达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雷尔这个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

对于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特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学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观点。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政治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勇于反抗封建权贵的悲剧式英雄,而笔者则更倾向于把于连看作是一个有野心有理想的青年。

拿破仑大革命失败以后,法国封建王朝复辟时期,“门第出身”是区分个人三六九等的决定性因素,出身平庸的社会下层青年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和不公待遇,但于连却不亢不卑。

虽然他也有过对社会妥协的一面,但自尊自爱、勇于追逐梦想才是主人公于连性格的主线。

也许正是基于此,于连的奋斗和命运才会在现代青年读者中引起共鸣,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才能跨越时空,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艺术形象。

本文将基于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从于连人生历程和性格特征转变的视角出发,探讨于连·索雷尔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的现代启示意义。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作者:田朝文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1期摘要:小说《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

书中的主人公是于连,他是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

许多读者认为,于连的性格具有矛盾性。

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塑造出于连这个人物形象,将其一生的生活经历展现给读者。

本文就于连形象特征以及他的特征对于现代的启示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启示意义《红与黑》作为19世纪在欧洲对现实主义进行批判的作品。

其作者通过主人公于连所在的社会环境和他的形象特征,对于法19世纪法国在复辟时期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进行揭露。

书名中的红代表着于连不甘寂寞的内心,黑代表着黑暗社会的现实。

于连多代表人物的艺术形象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一、于连的形象特征(一)敏感、多疑、反抗社会的特征于连的性格是敏感多疑的,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在感受到歧视的时候对这个社会进行反抗。

因为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性格特征也在发生变化。

于连在当时所处的社会,因为他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因而受到别人的歧视,内心十分痛苦。

身份的卑微使他的生活处处受到影响,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比如所处阶级和社会地位。

这是他后来怀疑生活、萌生出扭曲心态的导火索。

例如,当时他的父亲要去市长家作教师的工作,他认为教师是仆人,所以平时很尊敬父亲的他顶撞了父亲,不赞成父亲接受这份工作。

后来他亲自去证实发现教师不是仆人,才接受了这个职业。

后来由于连因为学识渊博、聪明敏锐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进入到市长家工作时,看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不均衡现象,深刻认识到自己寄人篱下的本质,使他对上流社会产生憎恶,时刻以自己的力量对上层社会进行反抗[1]。

(二)崇拜英雄,渴望自由于连的内心是非常崇拜拿破仑的,他极度渴望生活在拿破仑的那个年代,因为他认为,那个年代能够任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使自己如鱼得水。

然而对于平民出生的于连在由门阀地位为领袖的复辟时代是没有资格入伍从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与现代启示意义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他在艺术上注重刻划人物内心的变化,擅长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

司汤达的《红与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红与黑》之所以能不断引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共鸣,主要在于司汤达塑造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于连,一个充满激情、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人生筹划的、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的青年。

对于于连形象的分析,文学理论界始终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的确是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形象,他既有理想抱负、尊严,但也有妥协的一面,内心充满着矛盾。

正因为如此,于连这一形象才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普遍性,成为一个存活到今天的丰满的艺术形象,也因此给我们现代年轻人留下深深的启示。

本文将从于连的性格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于连形象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 妥协- 反抗的曲线。

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

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玛特儿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中文概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一艺术典型,分析这一形象,了解其性格,探究其命运的根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主题。

于连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

他孤独、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而又妥协,有野心有雄心,虚伪又正直。

这既是家庭的影响,更是社会的影响。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于连是时代的产儿,他的性格是他生存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根源于连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隶,父亲是农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视。

自小就身体瘦弱,脸色苍白,不适于劳动。

西朗神父和拿破仑的老外科军医从相反的两方面为他指引了两条道路:参军或当神父。

拿破仑的骑兵远征意大利的雄姿“使他发狂”“热血沸腾”,拿破仑的垮台又使他凭借才干做将军的美梦破灭。

与此同时教会显示了它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急急忙忙念拉丁文。

从此他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

他怀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贱地位的强烈愿望,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养成了孤独、内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的复杂性性格。

于连的多元化性格是从自幼生活时就埋下种子的,随着他在复杂社会中的淬炼,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复杂。

于连十九岁西朗神父介绍他做了市长的家庭教师,他爬上了社会竹竿的第一节。

他感到周围都是敌人,甚至恨夫人生得太美。

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傲慢态度,他不择手段地占有夫人。

最初,他的欣赏、羡慕、性爱与仇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她第一次吻她的手时,并不是爱,而是出于对贵族阶级的嫉妒、仇恨、报复的心理,是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当雷纳尔夫人近乎寻求保护的不顾一切的爱回报了他的时候,于连却感到了实现拿破仑英雄行为后的欢欣、欣赏和胜利。

在这一阶梯上暴发户的发迹,新贵族的丑恶嘴脸,保皇党的倾轧,正教间的争斗和资本主义的金钱法则为他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动因。

市长夫人的爱使他熟悉了上流社会的礼仪,为他以后踏入上流社会准备了条件。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一、本文概述《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复杂形象,以及他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悲剧性。

通过对于连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细致解读,本文试图揭示出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角色如何在红与黑的象征意义中,展现出一种既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又无法逃避社会压迫的悲剧命运。

文章将首先概述《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故事背景。

随后,将聚焦于于连这一角色的成长轨迹,分析他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中挣扎,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于连的性格特点,包括他的野心、自尊、敏感以及对于权力和爱情的渴望。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冲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本文还将关注于连在红与黑两种象征色彩中的表现。

红色代表着热血、激情和反抗,而黑色则象征着压抑、阴谋和死亡。

于连的一生就是在这两种色彩的交织中度过的,他既有着对自由和尊严的热烈追求,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这种象征意义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于连的悲剧性命运。

本文将对《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进行总体评价,指出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启示。

通过对于连悲剧性命运的探讨,我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是《红与黑》这部文学巨著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特质。

他既有着火热的激情,又有着冷静的理智;他既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又深陷于现实的泥沼。

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冲突和挣扎。

于连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他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有着坚定的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激情还体现在他对于爱情的执着上,无论是对于德·瑞那尔夫人的深情厚意,还是对于玛蒂尔德小姐的热烈追求,都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热烈情感。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

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

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

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

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

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引言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

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实际上于连一生走过了“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过通过“红”走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梦想已无法实现。

而同时于连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披上道袍跻身上层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

但于连的本质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之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

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青年人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在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对“红”的认识有了升华。

第三,也可以从小说的“预言性”场景来看。

于连到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前在教堂里看到了溅在地上圣水的颜色,以及后来在他之前坐过的地方枪杀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披黑;于连在监狱里关于猎人的黑靴子踢翻蚂蚁窝是发出的“火光”思考等,都带有“红”与“黑”的描写,并富于寓意和哲理。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内容摘要:于连是一个年轻英俊、聪明敏感、精明能干但出身平凡,有着雄心抱负的小伙子。

他自卑而又高傲虚伪,有野心,并有着敏锐的贫民意识和反抗精神,在一次次利益得到满足就表现出满足。

关键词:自卑、高傲、虚伪、有野心、反抗精神、恋母《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年轻英俊、聪明敏感、精明能干但出身平凡,有着雄心抱负的小伙子。

他极其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借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努力的抓住每一个机会,跻身于上流社会,最终仍在平民与贵族的双重身份双重矛盾中以失败告终。

对于于连,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时代的悲剧英雄。

然而这些,都只提到他性格中的一部分,于连的性格,是很复杂的。

于连自卑而又高傲。

他从小体弱,而他又出身在贫困家庭,一个需要干体力活的家庭。

他父亲不喜欢他,两个强壮的哥哥喜欢欺负他,使他在家无立足之地。

而在社会上,在复辟的波旁王朝,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以出身排地位、定荣辱,界线分明,等级森严,占统治地位的是教会和贵族。

他出身在一个木匠家庭,卑微的出身使他成为那个年代里社会的最底层。

这是于连自卑的原因。

但是,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力量赢得的。

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

于连是个虚伪且很有野心的人。

这跟他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可以说,出生地位的地下,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从书中可以看出,于连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有着惊人的好记性,有着较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天赋。

然而波旁王朝的复辟让拿破仑时代的大革命渐行渐远,大资产阶级也逐渐壮大,使他在这个偌大社会找不到施展才华的一席之地,于是他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

他口是心非,善于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作者:赵海燕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下层人物,是所处时代典型的边缘人之一。

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对女性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他又沉醉于自我,且对外界十分敏感,只要感觉到上流社会有窥探他内心世界的企图,不管是真是假,他都会迅速做出反应,就像碰到东西的蜗牛一样,立刻将自己的触角縮进坚硬的壳中,将自我包裹起来。

一、于连的情况简介于连是《红与黑》描写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出生于法国维立叶尔小城一个锯木场家庭,身处资产阶级革命和教会恶势力猖獗复辟的交迭时期。

由于不会挣钱,只会读书,他在目光短浅的父亲心中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被视作眼中钉。

实际上,他性格倔强、行动干练、头脑聪明、内心敏感,具有炽烈高傲的性格、奔放的热情就如同火焰,自尊心极为强烈,同时又以自己卑微的出身为耻,因此想拼命想挤进上流社会。

但因出身在低贱的第三等级,在那个以等级、出身为标准看人的社会,于连从小就受尽了来自上层社会的冷眼、奚落和侮辱,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冷暖,他对上流社会伦理观念和现存社会秩序有天然的抵触,他高傲、敏感,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孤独地同社会奋战,在上流社会人的眼中他是个叛逆者,这些性格就埋下了他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的祸根,他的超越就以自身的毁灭而告终。

二、于连性格的形成于连从小就崇拜拿破仑,幻想能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奋斗,用武器征服世界,做世界的主人。

他在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野心勃勃,立志要创造一番事业,在世上扬眉吐气。

但是,于连的成长受到了童年时代的影响。

更可悲的是,他身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残酷的现实使贵族教会重新掌权,等级森严的社会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复辟的王朝憎恨一切带有拿破仑思想特质的人,时刻虎视眈眈,一旦发现就会立即将其送上断头台。

生不逢时的于连不得不小心谨慎地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他把拿破仑头像压在枕下,他沉默寡言、脸色苍白,眼睛时常呈沉思状,有时偶尔一闪就透出憎恨的目光,老军医在世时,还能有些共同语言,老军医死后,他更没有可说知心话的人,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孤独的人。

从红与黑解读于连形象

从红与黑解读于连形象

从红与黑解读于连形象《红与黑》是19 世界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于1830年的作品。

生活在拿破仑时代刚刚结束的特殊年代的于连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的身上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人格特征,犹如小说标题红与黑的交织。

一、黑,欲望驱使下的野心与虚伪1、主体意识膨胀下的狂热野心。

在没有关怀的家庭中长大的于连,父亲没给他的人生指明一条光明的路,成为他人生航线的灯塔的是他童年便接触到的拿破仑,从参过军的老军医那里了解到,从他最喜爱的书《拿破仑回忆录》中了解到。

通过个人才智去创造伟业成为了于连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拿破仑所代表的是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精神,以自我成就为中心,是对自我主体的强烈肯定。

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容易使人走向极端,而于连的一生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在拿破仑的刺激下,于连从小就有狂烈的野心,在这种野心下自己的生命也显得无关轻重。

文中这样说道“谁能猜到这样的外貌下竟藏着百折不饶的决心,哪怕九死一生,也要活出个名堂来,求个飞黄腾达”①。

文本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如果不能实现追求,他宁愿去死。

而后来他冒死为伯爵送信也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一点。

于连就是这样把自我实现当做高于一切的追求,而在这种极度自我张扬的精神下,于连没有了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把世界当成了客体,人在于连的眼中或是成了征服对象,或是成了可以利用的工具,哪怕在爱情中也是这样。

认识到神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力,于连立即努力去讨谢郎神父的喜爱,励志要投身于宗教事业。

“热爱”宗教只是手段而无关信仰。

在神圣的爱情中,瑞纳夫人一开始只是于连征服的对象,而没有爱慕。

对于瑞纳夫人的深情,于连“丝毫谈不上感激,美丽,高雅,娇嫩,也几乎不能是他动心”。

他把征服瑞纳夫人看作反抗瑞纳市长,体现自己自尊的事情,而从未想过瑞纳夫人的感受,以及他对瑞纳夫人的伤害。

这种狂热追求实现自我的主体意识蒙蔽了于连的心灵,忘了去感受他人,把人与人可能的主体间性关系变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使得他的自我实现建立在他对他人的伤害和利用基础上。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现实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现实意义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现实意义摘要:《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于连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生动画面。

于连一生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似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于连形象的普遍性也可以给当代年轻人以深深的启示。

关键词:于连;性格特征;现代意义;启示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03-01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他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变化,擅长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

司汤达的《红与黑》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红与黑》之所以能不断引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共鸣,主要在于司汤达塑造了一位复杂而生动、矛盾而真实的主人公形象——于连,他矛盾的性格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他过人的才华,他那与时代和贵族阶级抗争的路,他的悲剧,会带给读过于连的读者深深的思索。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的闭塞的小城,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

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直上青云。

作为一位出身低贱的小平民,于连超众的天资和才华,以及实现自我的理想与野心,面对着这复杂的社会环境,于连的内心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他孤独、内向、高傲,力图用自己非凡的才华,在这个不属于他的社会和时代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雄心和野心,渴望凭着个人的才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于连有着十分敏锐的贫民意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

在这种社会面前,于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屈从退避,要么勇敢反抗。

由于股子里的不服输的气质,他拒绝过一种平庸的生活,他追求的是他青年时代的所有英雄的梦想。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充满爱情和野心的青年,他在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的政治
和社会环境中大展抱负。

于连的形象呈现出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也具有现代启示意义。

首先,于连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人。

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高度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特征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于连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勤奋的人。

他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同时也非常勤奋和刻苦,不停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聪明和勤奋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最后,于连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人。

他懂得如何和人相处和交往,懂得如何获取和利用社交资源。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关键,因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综上所述,于连的形象具有很多现代启示意义,他的高度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聪明和勤奋以及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特征都可以成为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 1 -。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文章通过对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进行分析:于连的追求,于连的反抗,于连的妥协,于连的爱情,于连的悲剧,即“对社会进行报复性绝望反抗的悲剧人物”到“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平民知识分子”等。

探索其现代启示意义,告诫现代青年,做事要戒骄戒蹂,遇事要冷静分析,学会控制情绪,三思之后再做抉择,以良好心态应对人生挑战。

标签:于连;象及;启示《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内涵相当丰富,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历来对他的评价各异:从”资产阶级的英雄”到“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从“一切人的导师”到“祖国的叛徒”,从“对社会进行报复性绝望反抗的悲剧人物”到“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平民知识分子”等等。

一、于连的追求于连出生于外省小城维立叶尔市一个小锯木厂厂主家里,社会地位低下。

他在全家人的痛恨中长大,父亲、哥哥视他为眼中钉,因为他“只懂读书,不懂干活”。

他为人聪明、干练、敏感、自卑、高傲、自尊,从小就立志要干一番事业,扬眉吐气。

他偷偷阅读了卢梭的《忏悔录》,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又从小受一位被称为“拿破仑党徒”的老军医和西朗神父分别从相反的方面,向他指引了两条生活道路:参军或者当神甫。

他真心崇拜拿破仑,终生追求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当他看到威武的拿破仑骑兵队伍时,就感动的“发狂”,“热望自己将来能入军界”。

老军医讲“拿破仑大军的故事”,使他“热血沸腾”。

原因是拿破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下级军官,卑微而穷困,然而后来只靠身披长剑,便做了世界的主人”。

拿破仑的发迹史,引起了地位低微而自认为有才能的于连的强烈共鸣。

可惜生不逢时,拿破仑的垮台使他拼才干做将军的道路被切断。

同时,教会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维立叶尔市华丽宏伟的礼拜堂,神父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大将三倍的薪俸,。

他认识到为了摆脱不平等的地位,挣脱命运的羁绊,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把拿破仑的名字埋在心里,走“黑”的道路(当一名神父)。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作者:肖雨倩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7期摘要: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是一部广为人知的现实主义小说,剧中人物于连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一步步沦陷,并最终走向死亡,这是一个真实与虚伪,勇敢和怯懦并存矛盾体。

文章通过对于连这一形象的分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进行告诫,以此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关键词:于连;形象;现代;启示《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司汤达的《红与黑》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

《红与黑》这部小说了不仅书写了爱情、权力和欲望,同时更是书写了一个年青人不断奋进但又不断失去自我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作品的最后,在两种选择面前,于连果断地选择了死亡,马蒂尔德小姐也如愿以偿,手捧着爱人的头颅坐在马车上,这是一种悲情的结局,会让很多读者为之叹息,但却是于连找回自我,向社会宣战的一种决心和斗志,与社会决裂的一种行动。

在惋惜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之振奋。

一、于连其人于连是一个小木匠的儿子,他出身卑微,但却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

他喜欢读《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拿破仑是他的偶像,也是他奋斗的目标,他是一个有追求和梦想的人,但是他却只能手捧着《圣经》去讨得他人欢心,在社会面前他不得不低头,不屈服,这是他融于社会的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为了混迹上流社会。

他选择了牺牲爱情和色相来成全自己,德·瑞纳夫人和玛格丽特小姐成了他向上爬的工具,当然在转变的期间,他也有过自责和反复,他也曾徘徊不定,反省自己。

但是他最终只是在一轮轮的辗转之后,又选择了虚伪和冷酷。

最后,德·瑞纳夫人在教堂中的忏悔,使他进入了监狱,在监狱中的他开始回顾自己之前的人生,开始反省自我,找回自己,面对玛格丽特小姐的救助,他毅然选择了死亡,于连以这种方式向那个他存在的社会宣战,与那个社会决裂。

于连是一个自信勇敢有追求的人。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权威资料]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权威资料]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作者根据现实社会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给后世批判文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众多读者的心目中,于连是一个拥有矛盾性格的人,作者将于连的各种生活经历描述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去感受于连的心理变化,从而将于连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读者脑海里,以深刻启示当代人。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特征现代启示在《红与黑》中,作者通过对于连形象特征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生动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场景,深刻地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矛盾,使于连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性,成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从而留给后人深深地自我反省和启示。

一、《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中,司汤达是非常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写作风格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变化,来揭示现实社会的特征,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司汤达秉承作品人物符合现实社会,不可太过夸张,也不能太牵强,因此,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塑造了于连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之作,最重要的原因是读者阅读之后,对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各不相同,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丰满的典型人物,非常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于连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代表人物,他聪明、外表娇好、不爱体力劳动、不愿屈于人下等性格特点,让他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历练;但是,卑微的平民身份,决定了他不能生来就拥有贵族的奢华享乐生活,只能过着碌碌无为、平淡的生活。

在《红与黑》中,作者用两种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可以给处于社会底层而拥有抱负的年轻人以启示,因此,文中于连的悲剧人生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小时候的经历,让于连形成了反叛的性格;在老军医的影响下,他受到了民主、自由等思想熏染,因此,于连产生了建功立业、改变生活现状的领悟,从此他变成了一个充满野心、拥有顽强反抗意志的人,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性格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性格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性格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论坛FORUM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性格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吴明红摘要:《红与黑》是一部有着深刻文学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文学作品。

全书通过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于连的人物性格鲜明,是一个矛盾体。

分析他的性格和经历对当代青年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反抗一、作者简介1783年,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的司汤达非常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

他的代表作有《阿尔芒斯》、《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红与黑》作为其重要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念。

在某种程度上,于连的形象是作者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

二、于连的人物性格分析(一)自尊与自卑的纠缠《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出生在一个小城的木匠家庭,从小与自私的木匠父亲和两个粗俗的哥哥生活在一起,缺少母爱的关怀。

他自己体弱瘦小,但却聪明而勤奋喜欢读书,他最喜欢读的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可以说这本书形成了他早期对社会的认识。

他非常崇拜拿破仑,崇拜英雄。

他凭借出色的才识和超强的记忆力,而自命不凡又矜持高傲,他认为人应该有尊严,有平等追求自由,公平竞争的权利。

于连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在他内心深处,自尊心受到打击是比肉体伤害更为严重的。

比如:有一天他与市长夫人在花园喝茶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市长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了回去。

夫人的动作是一种无意识的反映,但对于于连而言,他则认为市长夫人瞧不起他,他想:“无论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

”经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下定决心,把市长夫人的手抓住了。

市长夫人抽回手动作在他看来,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这点不难看出于连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的心理。

于连骨子里带着自卑和敏感,无论是在市长格雷尔家作家庭教师时还是在德拉穆尔府作秘书期间,于连都是在自尊与自卑的纠缠之中做事。

他总觉得大家瞧不起他,这点让他惶惶不安,自卑而敏感,始终在自卑和自尊中游走。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概述.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概述.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2)一、司汤达与他的《红与黑》 (2)二、内心复杂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于连 (2)(一)于连童年的成长环境与自身的觉醒 (2)(二)面对社会变迁于连的人生抉择与生活的觉醒 (2)三、社会阶级制度与于连性格的矛盾 (3)(一)对社会现实抗衡也妥协的矛盾内心 (3)(二)反抗性格的无限扩张 (3)四、内心矛盾的于连 (4)(一)用野心夺回尊严的斗争家 (4)(二)怀有诗意却遭遇现实的可悲者 (4)(三)孤独前行的可怜者 (5)(四)追求幸福误入歧途的悲哀者 (5)(五)追求平等的梦想家 (6)结语 (7)参考文献 (8)《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于连的一生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

起初《红与黑》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改名为《红与黑》。

其被称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奠基之作,这也是因为这一个流派的基本特点最早就是它体现的。

这里主要尝试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人物经历等等各个方面,对于连人物性格和品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与黑;赏析;于连Abstract:"the red" is stendhal, French writer of fiction, mainly in the form of the lif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tells us that the situ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France to see the new and the old forces of France. At first, the title of \"the red\" to \"in\", in 1830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red". It is called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foundation, it is also becaus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genre, as is its embodiment. Here mainly to try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story happened character experiences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 and quality.Key words:the red; Appreciation; In the even站在历史长河边回顾,不难发现,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批判现实的不朽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与现代启示意义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他在艺术上注重刻划人物内心的变化,擅长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

司汤达的《红与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红与黑》之所以能不断引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共鸣,主要在于司汤达塑造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于连,一个充满激情、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人生筹划的、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的青年。

对于于连形象的分析,文学理论界始终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的确是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形象,他既有理想抱负、尊严,但也有妥协的一面,内心充满着矛盾。

正因为如此,于连这一形象才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普遍性,成为一个存活到今天的丰满的艺术形象,也因此给我们现代年轻人留下深深的启示。

本文将从于连的性格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于连形象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 妥协- 反抗的曲线。

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

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玛特儿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

在于连的性格中,有理想、追求、信念、正直、善良,更有野心、贪欲、虚伪,既有勇敢、进取又有怯懦、妥协。

这些性格特征在于连心中激烈冲突又矛盾统一,使他有时像一个无的勇士,毫无畏惧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有时又像是怯懦的懦夫,自暴自弃。

但于连终究不是一个庸人,他丢不掉他的激情与尊严,也只有这样的于连,才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正如高尔基曾经说过:“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于连是十九世纪前期法国社会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带有个人奋斗者那种维护自我、追求人格尊严的特点。

于连瘦弱,脸色苍白,从小受父兄的谩骂毒打,造就了他的反叛性格,更主要的是受老外科军医的影响,跟随拿破仑参加过多战役的老外科军医的言传身教,使于连很小就喜欢读有关拿破仑的书籍,他崇拜拿破仑,头脑中有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

老军医临终时把他的荣誉团十字勋章,半饷的欠款和三四十本书留给于连。

于连酷爱当中的《忏悔录》、《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和大军公报,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可兰经》。

这些书籍和身处环境铸就了于连的性格,他向往拿破仑,渴望拿破仑时代,渴当一个士兵,年纪轻轻当上拿破仑的副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改变这不平等的世界。

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于连形成敏感、细腻和倔强的个,同时于连又拥有超群的记忆力,是一个意志坚强、精力充沛、聪明能干的青年。

但是时代不同了,拿破仑已烟消云散,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复辟势力,在拿破仑时代,泥瓦匠可以当将军。

波拿巴,一个默默无闻又没有财产的中尉,靠他的剑做了世界的主人。

在复辟的波旁王朝,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以出身排地位、定荣辱,界线分明,等级森严,占统治地位的是教会和贵族。

怎样才能呼风唤雨,一展雄才呢? 于连看到教会在社会具有非凡的权势,炙手可热,于是他就梦寐以求地想当教士,以期到达胜利的彼岸。

但于连有着极其敏锐的平民阶级意识,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时刺激着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的出身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贱。

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力,个人的行为只需要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但于连在社会上又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抑,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

在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在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的关系。

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

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向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手段。

这一点,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敢于轻视傲慢的玛特儿小姐,并曾想:“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心,我没有向她说我爱她。

”正如于连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这场尚在准备的战斗里,身世的骄傲,像一座高山,是她和我当中的军事阵地,这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

”由此看来,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去“征服”的,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他悔恨自己为了漂亮出色的虚荣而放弃了简单平凡的真理。

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指责法庭借这个机会惩戒那些受过教育并敢于混迹上流社会的下层青年,以维护贵族特权,有力地控诉了上流社会对平民青年的压制和摧残。

尽管他知道特赦后他仍然可以得到财富和美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阶级控制的法庭求饶,也正因为如此,使于连最终拒绝了整个社会并成为深深打动我们的人物形象。

于连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他只承认自我,只考虑自我,既不顾及传统,也不考虑道德。

他只对自己负责。

或者说,他的心中只有一种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

作为一个平民青年,他在生活中处处压抑的痛苦,对社会阶级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他寻找着一切机会向这个社会进行报复,同时出于向上爬的心理,他又不得不常常向他所憎恨的那些贵族、憎侣阶级实行妥协,以图谋挤进上流社会的圈子。

他最敬慕的人是拿破仑,却害怕别人知道而闭口不提;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他把全部《圣经》看作谎言,却将整部拉丁文《圣经》背诵如流。

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为了确立自我,寻找个人幸福,顺应环境,于连不惜为复辟势力效劳,表现出一种妥协性。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可观的地产和官衔。

于连逐步地向贵族势力妥协,他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通过种种妥协,他得到了实惠,爬到了社会的上层。

但于连最终扮演了“一个叛逆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在红与黑的交织中,于连始终挣扎地前进着时代容不下这样一个出身平民的青年凭借他自己的才能踏入上流社会,这就是残酷的无法逃避的现实,于连最终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司汤达以细致有力的笔触剖析了于连性格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在形成于连矛盾性格和双重人格中的作用。

作品通过描写于连的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对复辟社会的强烈反抗以及在反抗中表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动摇性和软弱性,对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作了深刻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于连既高尚又卑鄙,志向与野心、正直与虚伪融为一体,使其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几乎成为西方平民阶层命运的一个缩影。

也正是因为于连复杂的性格特征和他在现实里失败的因素,使他成为能存活到今天的一个丰满的文象,成为现代青年足以从中产生某种共鸣的艺术形象。

二、于连形象的现代启示意义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烦恼,尽管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可人的本性却是相通的。

从于连身上,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也许我们就在某一个时期,或在某一个方面面临着与他相同或相似的处境。

于连能打动我们,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心,使我们在阅读的同时给予于连极大的同情,在其中让我们感悟人生、明辩是非,获取一种精神力量,关键是《红与黑》能于细微处生动地道出人性的光辉以及人性的弱点,能够深入人心。

于连虽然伪善,但他敢于直面人生,向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壁垒发起冲击,无疑更具英雄气概。

这一点在他的爱情道路上也有体现。

他的爱情道路也是他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道路。

不论在与德·瑞那夫人,还是与玛特儿小姐的恋爱中,于连身上的“公民的热情”,即他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平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

他第一次追求德·瑞那夫人,或者出于他平民的“责任”,或者因为要减轻她对他这个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工人十之八九会有的“轻蔑”。

他要博取玛特儿小姐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们更有被爱的价值。

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乃是时代给他的爱情生活打下的烙印。

当时,没有这种向统治阶级偏见挑战和斗争的热情,就不可能有爱情的平等自由。

从总体上看,于连的两次恋爱,在复辟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小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积极意义。

在狱中,于连终于清醒了,他懂得了贵族阶级决不会让他这样的出身微贱的人混迹于上流社会。

他悔恨自己为了漂亮出色的虚荣而放弃了简单平凡的真理。

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指责法庭借这个机会惩戒那些受过教育并敢于混迹上流社会的下层青年,以维护贵族特权,有力地控诉了上流社会对平民青年的压制和摧残。

被判死刑后,他拒绝上诉,拒绝营救,用死向不平等的社会投出了最后一枪。

这是于连反抗性格发展的高峰。

于连一生的遭遇,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品性,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似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于连强烈地渴望改变自身卑贱的命运,他义无反顾地与封建专制时代抗衡,于连就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美好的理想和热情,敢于直面人生,向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壁垒发起冲击,卖尽力气和他的命运搏斗,于连的英雄式悲剧具有永恒的意义,它能引起青年人内心的共鸣。

同时,《红与黑》中相反两极的对比,呈现了一类人的生活模式,它虽然不能绝对完美地套用在所有人身上,但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人来说,人们至少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