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高考考点聚焦: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高考考点聚焦: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张元忭,号阳 和,谥文恭; 张汝霖的父亲, 张岱的曾祖父。
耕耘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 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 “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 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 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 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 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1 解读高考 2 技法攻略 3 真题演练
CONTENTS


高考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之一——省略句 由于古今语言习惯不同,古代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是阅读、理 解古代文言文的关键。对于这些句式,需要着重掌握的 考点解读 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古今汉语在表 达过程中都有成分省略的现象,但在古代汉语中,省略 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一些不能省 略的成分在古代汉语中也都省略了。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和用法之——省略句
省略句
《屈原列传》出现了很多省略句,如“遂绝齐”“绝”后省略了介词 “于”;“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复”前省略了主语“怀王”。
省略句一般指文言文中省略了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的句子, 其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包括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但省略形式有多种,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 略介词等。省略句给我们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 们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需要对它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准确 填补省略的成分。
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为张汝霖,号雨若。他幼年 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不肯苦练书法, 字丑陋拙劣,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考不中。 于是向官府捐纳财货入太学读书,艰难窘迫 坎坷不顺长达二十年。曾祖父张文恭去世后, 家中灾难渐渐袭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抽 走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食物,不下楼的时

也谈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的教学

也谈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的教学

也谈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的教学【摘要】阅读文言文,往往会遇到许多各式各样的句子,比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由于它们在句式上各具特色,句法上各有特点,因此被统称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而省略句则是其中之一,同时文言是十分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因而省略句非常丰富,并且省略的情况也不一而足。

【关键词】特殊句式省略句教学何为省略句?一般说来,学术界通行的观点认为:省略句是指句子中应有的或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未出现,以求表达简洁的现象。

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

在现代汉语中,省略的现象并不多,一般仅仅是承前省略主语,而在文言文中,省略的现象却非常普遍。

这固然是因为古代书写工具,尤其是竹简、帛之类的东西宝贵,需要处处加以节省,同时也是为了使语言更加洗炼有力。

被省略成分的内容一般是上下文已经交代了的,后人一般不难看出,但也有一些古文,省略过多,造成我们阅读的困难。

下面就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省略句为例,作简要分析。

一、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对话省略等。

(1)儿俱,( )啼告母。

母闻之,( )面色灰死。

(《促织》)(2)备曰:“(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赤壁》)(3)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分析:(1)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

(2)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二、谓语的省略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

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

(《浪淘沙》)(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 )《六幺》。

(《琵琶行》)分析: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翻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
(2)省略介词”以”, 例: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 翻译: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
省略介词
(3)介词“自”也可省略, 例: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翻译:有时皇上下命令急宣觐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 到了江陵 。
竹简、汗青、韦编三绝、刀笔吏、不刊之论
省略主语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翻译:廉颇做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破齐国。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尽死。
翻译: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它)黑色的身子 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
省略宾语
2、文言文中“使、命、令” 后多省代词“之”。 ①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翻译: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 使命。
省略宾语
3、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①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翻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 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省略谓语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①例: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趁机跪下请求秦王敲缶。秦王不肯击缻
②例: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多歧亡羊》 翻译:杨子的邻人走失了一只羊,不久带领许多亲戚朋友寻 找丢失的羊,又请杨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
本课小结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运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练习,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举例、分析、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特殊句式,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1. 判断句:以“……也”为标志,表示判断或肯定。

举例:《岳阳楼记》中的“此则岳阳楼也”。

2. 被动句:用“被”、“受”、“遭”、“见”、“给”等词表示被动。

举例:《史记》中的“项伯见杀”。

3.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举例:宾语前置如《诗经》中的“谁谓草木不如人”。

4. 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

举例:省略主语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疑问句:用疑问词或语气词表示疑问。

举例:《论语》中的“吾谁欺,欺天乎”。

3. 练习:设计相应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句子类型,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识别和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汉语中的其他特殊句式,如固定结构、对仗句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和应用。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文言特殊句式。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如何准确识别和翻译这些特殊句式。

八、案例分析1. 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2.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特殊句式的含义和作用。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教案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教案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现象,掌握省略句的类型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省略句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省略句的定义: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上下文的暗示或语境的支撑,省去了一部分词语或句子成分的现象。

2. 省略句的类型:a) 省略主语b) 省略谓语c) 省略宾语d) 省略状语3. 省略句的特点:a) 上下文暗示:通过上下文关系,可以推断出省略的部分。

b) 语境支撑:省略的部分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被理解。

c) 语言的经济性:省略句使文言文更加简洁明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省略句的类型及特点。

2. 难点:识别和分析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省略句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例子,引导学生识别省略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省略句在实际语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文省略句的概念。

2. 讲解省略句的类型及特点:a) 省略主语:如“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中,省略了主语“我”。

b) 省略谓语:如“夫子哂之。

”中,省略了谓语“笑”。

c) 省略宾语:如“孟尝君怪其疾也。

”中,省略了宾语“之”。

d) 省略状语:如“陈涉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义。

”中,省略了状语“”。

3. 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省略句例子,练习识别省略句。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省略句在实际语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省略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分析具体文言文例子,评估学生识别和分析省略句的能力。

3. 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主分析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省略句类型及特点。

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特殊句式之省略句特殊句式之省略句一、基本概念。

省略句就是指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存在这种语法现象。

不过文言文讲究语言精练,省略句更多一些。

而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这方面也有明确要求,即“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在被考查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几种特殊句式中,相比较而言,省略句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因为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特别多,如果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明确省略的成分,在理解时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应该准确补出,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人物影响得分。

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省略句,切不可等闲视之。

二、抓住特点,识别类型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兼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

下面结合每一类型的特点具体来谈。

(一)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

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行文的罗嗦,可将后一个主语省略,翻译时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只要根据前一个主语即可推测出来。

如: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明年”后省略主语“秦”,可根据前面一句“秦伐赵,拔石城”推测出来。

2.蒙后省。

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啰唆,可将前一个主语省略,翻译时前一个句子的主语只要根据后一个主语就可推测出来。

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度”前省略主语“公”可根据后一句“公乃入”推测出来。

3.对话省。

在人物对话的语境里,当交代清楚对话双方之后或对话者人名已在前文出现过,为了行文简洁,可以将作主语的对话双方省略,翻译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鸿门宴》)“甚急”前省略主语“今日之事”,可以根据上文“今日之事如何”推测出来。

文言句式省略句教案

文言句式省略句教案

文言句式之省略句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省略句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文言省略句的基本用法;3. 能够正确判断和运用文言省略句。

教学重点:1. 文言省略句的概念和特点;2. 文言省略句的基本用法。

教学难点:1. 文言省略句的判断和运用。

教学准备:1. 相关文言文材料;2. 教案、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句式知识,如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2. 提问:什么是省略句?省略句有哪些特点?二、讲解省略句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省略句的定义: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掉了一部分成分,但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出省略的部分;2. 分析省略句的特点:省略的成分通常是常见的、不必明的或可推出的;3. 举例说明省略句的常见类型,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

三、分析省略句的用法(10分钟)1. 讲解省略句的用法: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紧凑;2. 分析省略句的构成和用法,如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等;3. 举例分析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四、判断和运用省略句(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要求学生判断其中是否有省略句,并指出省略的部分;2. 引导学生运用省略句的知识,对句子进行简化和改写;3. 讨论省略句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省略句的概念、特点和用法;2. 强调省略句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注意省略句的判断和运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省略句的概念、特点和用法,以及分析具体例句,使学生掌握了省略句的基本知识。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判断和运用省略句,提高了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省略句,避免混淆省略句与其他句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实际应用的例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省略句的掌握程度。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文特殊句式,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为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做铺垫。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1.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特殊句式的特点。

1.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特殊句式。

第二章:倒装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倒装句。

2.2 教学内容倒装句的定义。

倒装句的分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2.3.2 讲解:讲解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2.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倒装句的特点。

2.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倒装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被动句。

3.2 教学内容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的特点。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3.3.2 讲解:讲解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3.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特点。

3.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省略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省略句。

4.2 教学内容省略句的定义。

省略句的分类: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

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回顾前三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4.3.2 讲解:讲解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4.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省略句的特点。

文言句式省略句教案

文言句式省略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现象,掌握省略句的构成和用法。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2.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和识别。

三、教学难点:1. 省略句的判断和翻译。

2. 在实际阅读中运用省略句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省略句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献和现代解读。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文言文案例。

六、教学内容:1. 介绍省略句的基本概念,解释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析省略句的分类,包括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

3.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省略句。

2. 讲解省略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的实际运用。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判断和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句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对比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

2. 探讨省略句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作用和效果。

3. 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省略句的理解和应用。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省略句的定义、分类和运用。

2. 强调省略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省略句的存在,正确理解和翻译。

十、课后作业:1. 翻译一段文言文,注意识别和处理其中的省略句。

2. 分析一篇文言文,找出其中的省略句,并解释其意义。

3. 写一篇短文,讨论省略句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标准。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辨别和运用各种特殊句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各种特殊句式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知识。

4.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用于讲解和练习特殊句式。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例句。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材料和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特殊句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判断句。

2. 被动句:以“被、受、遭、蒙、让、见、于”等字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5.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兼语、疑问代词作主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语法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特殊句式的实际应用。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练习题:设计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过程。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一些文言文作品,让学生阅读,进一步巩固特殊句式的知识。

3. 文化讲解:介绍一些与文言文特殊句式相关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法结构等方法判断特殊句式。

2、难点(1)准确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翻译方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灵活运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引出特殊句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词,如“者……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语意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于”“为……所”“见……于”“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忠而被谤。

”(2)无标志词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投(之)以骨。

”(4)介词的省略例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即“操何”)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③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 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 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 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较为固定的语法 意义。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 意义。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对快速、 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 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整理如下: 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整理如下:
Hale Waihona Puke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 . 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 ”“无从 的办 ”“无法 无法” 法”“无法”。
• • • • • • • •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成江海。 成江海。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2.“……,抑……” 译为“是……,还是 . , ” 译为“ ,还是……” ” 或“……,或者 ,或者……”。 ”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 有所”译为“ 的 人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辟也。 4.“无所” 译为“没有 . 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的 人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 死。
• 21.“(而)况……乎”译为“何况 . 而况 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 呢 况……呢?” 呢 •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22.“安能”“何能”“何得”一般译为“怎么能”。 ”“何能”“何得 . 安能”“何能”“何得”一般译为“怎么能” •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23 . “何(奚)……为?”“ 奚以 奚以……为?”(“为” 为 为 是表反问的语气词)。 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 是表反问的语气词)。 译为“哪儿用得着 呢 干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 干什么呢 • 例:奚以 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九万里而南为? • 24.“岂(顾)……哉(乎)?”、“独…… “ 哉 )?” ”“宁 哉?”“宁……乎”可翻译为“难道 乎 可翻译为“难道……吗? 吗 • ①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3.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4.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判断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判断句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判断句的特点和用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判断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被动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被动句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被动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被动句的特点和用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倒装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倒装句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倒装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倒装句。

第五章:省略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省略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省略句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介绍省略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省略句的特点和用法。

5.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省略句。

第六章:疑问句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疑问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疑问句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介绍疑问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6.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疑问句。

第七章:否定句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否定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否定句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介绍否定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否定句的特点和用法。

7.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否定句。

文言句式省略句教案

文言句式省略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现象,理解省略句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省略句的能力。

3. 通过分析经典古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2. 文言省略句的识别方法。

3. 经典古文省略句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省略句的定义、分类和识别方法。

2. 难点:经典古文省略句的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省略句的定义、分类和识别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文省略句,提高学生对省略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省略句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省略句的定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3. 讲解省略句的分类:完全省略、部分省略、重复省略。

4. 讲解省略句的识别方法:上下文推断、语法分析、语境分析。

5.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古文省略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识别和理解。

6.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分析省略句案例,教师点评并解答疑惑。

7. 总结与拓展:总结省略句的特点和运用方法,拓展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言省略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即时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文言省略句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进一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

3. 结合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文言省略句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取一篇古文,找出其中的省略句,并分析其省略的部分。

2. 结合所学,尝试自己创作一句文言省略句,并解释其含义。

八、教学资源:1. 古文文本:选取含有省略句的经典古文作为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 高三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高中语文 高三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高考考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是高考语文试题特殊句式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主要涉及文言字词理解及句式翻译。

省略句的应用,形式多样,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省略句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困难和翻译错误。

省略句这一大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

考试频率为必考。

【知识建构】【问题解决】问题一:什么是省略句?请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省略句: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一种语法修辞手段。

问题二:省略句的句式特点(补充完整句子并总结特征)第一组:(苏子)举酒属客。

(《赤壁赋》) 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

于是(苏子)饮酒乐甚。

(《赤壁赋》) 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

(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坐须臾。

(《鸿门宴》)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译:刘邦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 (《鸿门宴》)译: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情)很危急!”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作战”,鲁庄公回答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省略句形式它们的特征是:省略主语。

第二组: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译: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

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

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

如:(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

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

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

(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2、蒙后省。

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

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

对话中,根据对话的情境,对话双方都明确所指,亦不会令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主语,可以省略,如:(1)、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们)曰:“(廉将军)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

这种情况,读者可根据对话内容自觉补全省略的主语。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谓语的省略谓语是一个句子中最主要的成分,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相对较少。

在语言高度凝练的文言文作品中,如果前后相连的句子用的是相同的动词作谓语,后面句子的谓语则往往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PPT学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PPT学习教案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式3、特点老臣今省略者谓殊语不。欲食,乃自强步,
二:
日(步)三四里。第7页/共14页
练习3: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屠惧,投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会。
3、对话省 。
第5页/共14页
练习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 特点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 步,日三四里。 第6页/共14页
练习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 点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鼓)而竭。
第8页/共14页
练习3: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 事。 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源自句式特点三 :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2、省略介词宾语。
第2页/共14页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 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第3页/共14页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 特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 者。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3、曰:“不可第4,页/共1直4页 不百步耳,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
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有省略句。

文言文中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凝练,所以省略句出现得更加频繁。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省略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的省略
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如果不断重复前边的词句就会显得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会多起来。

主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三种。

1、承前省。

如:
(1).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疾)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承接前面的主语“疾”省略。

译: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承接前面的主语“木”省略。

译: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变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

(木)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
2、蒙后省。

如: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语“公”省略。

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

对话中,根据对话的情境,对话双方都明确所指,亦不会令读者产生歧义的内容作主语,可以省略,如:
(1)、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们)曰:“(廉将军)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

这种情况,读者可根据对话内容自觉补全省略的主语。

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谓语的省略
谓语是一个句子中最主要的成分,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相对较少。

在语言高度凝练的文言文作品中,如果前后相连的句子用的是相同的动词作谓语,后面句子的谓语则往往省略。

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谓语如:
(2)、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译: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来舞剑(作为娱乐)吧。

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特别是代词“之”作宾语,常常被省略。

常见的有动词宾语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两种情况。

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1、动词宾语的省略
(1)、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译:私下里会见张良,把项羽将要攻打刘邦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2)、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有了志向,不跟着(别人)中途停止,然而力量不够的人,也不能到达。

(3)、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因为蔺相如功劳大,所以升(他)做上卿。

2介词宾语的省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译;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译: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用桑树种满它,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鸡、狗、猪的畜养,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它)吃上肉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农耕的时机,几口人的家庭可以凭(它)不挨饥受饿了。

介词的省略
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介词,特别是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作补语时大多省略介词。

这种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介宾短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翻译后仍是“补语”,有的介宾短语是发挥状语的语法功能,属于“状语后置”,翻译后必须将其还原到状语的位置。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2)、僮仆欢迎,稚子候(于)门。

《归去来兮辞》译:仆人们欢欢喜喜出来迎接,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
(3)、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译: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在)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练习:(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
(2)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其可怪也欤!《师说》
(5)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