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关键词】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现状;发展方向方剂是一个以中药饮片经配伍组成的治疗系统。

拆方是目前应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最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拆方研究对许多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拆方研究所得结论不可能反映原方剂的本质内涵。

在复方药理研究方面,主要是观察了与药理效应之间的关系,但是该研究主要以药效为指标,不能从宏观观察调节水平进行药效分析,脱离了“证”的概念,难以从根本上阐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科学内涵。

方剂的化学成分是方剂发挥疗效的根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活性成分,但是,方剂的化学组成并不能代表其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化学形式。

所以,仅从体外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角度来说明配伍药物的相互关系,很难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

因此,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也就从体外转入体内,从体内化学成分及药代动力学方面研究。

这些研究从物质基础角度阐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及科学内涵,但是也无法反映整体,不能用来解释方剂的配伍变化规律。

我国学者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通过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动态,成分间相互作用及消长规律的研究,来科学的诠解复方的配伍规律。

总之,未来方剂的研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药效物质比构成与生物效能靶点反应特性的相关研究,揭示方剂配伍规律。

从而建立一个研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创制现代化高效中药的方法学平台。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灵魂,也是目前制约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经历从饮片到成分、从体外到体内、从单一方法研究到多学科技术融合的历程,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均取得了踏实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方法学上有待于新的突破。

1 拆方研究方剂是一个以中药饮片经配伍组成的治疗系统,无论从化学还是从药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复杂体系。

拆方是目前应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最为常用的方法。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

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

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

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

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

配位化学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研究

配位化学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研究

配位化学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研究配位化学是一门研究化合物之间配位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究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联系。

配位化学在许多领域如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以及医药学等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配位化学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

配位化学中最为流行的化合物是金属配合物。

金属配合物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其中,抗癌药物铂类化合物的研制便是配位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成功应用之一。

铂类化合物可以与DNA分子中的两个相邻的氮素原子发生配位作用,从而影响DNA的复制与分裂,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配位化学的另一应用是制备新型抗生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细菌的抗药性已经成为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配位化学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出新型的抗菌药物。

例如,一些含有银、铜以及锌的配合物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这些化合物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细胞质,从而达到杀死细菌的功效。

在配位化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发展出荧光分子探针。

荧光分子探针是用来检测生物体系中分子运动和互相作用形态变化的化合物。

它们可以监听不同分子间的附着、抑制和促进作用。

在药物研发中,荧光分子探针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利用荧光基团或荧光配体的性质,可以探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药效变化以及靶标的作用等。

因此,荧光分子探针在新型药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配位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正在不断地被挖掘和扩展。

利用配位化学的手段,可以精准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和材料,从而满足制药领域的需求。

但是要想在药物研发领域充分发挥配位化学的优势,还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在化学、药学和医学等领域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协作关系。

配位化合物及其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配位化合物及其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化学和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配位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化学物质,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配位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使其在药物设计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配位化合物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其在药物研发、肿瘤治疗、抗菌药物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及特点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一个或多个配体形成配位键的化合物,其中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受到配体的种类和数目的影响。

配位化合物具有多种配体和多种结构,具有较大的空间结构灵活性和较多的功能基团,这使其在医学药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2.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配位化合物可以通过有机合成、无机合成和生物合成等多种方法进行合成。

有机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有机合成和金属有机合成,无机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溶液合成和固相合成,生物合成方法则是利用生物体系合成配位化合物。

这些合成方法为配位化合物在医学药学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配位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 配位化合物在新药设计中的作用配位化合物在新药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多种配体和多种结构形式为药物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配位化合物的空间结构灵活性和功能基团丰富性,为药物分子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大丰富了新药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2. 配位化合物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配位化合物在药物传递系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可以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配位化合物在药物传递载体的设计和改进中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四、配位化合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 配位化合物在肿瘤细胞靶向治疗中的作用配位化合物可以与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其多种配体和多种结构形式使得配位化合物可以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靶向作用的药物分子,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药化学 第一单元 目前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的状况

中药化学 第一单元  目前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的状况


中药炮制的机理研究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独特的制药技 术,也是中医用药的经验总结。很多中药在用于 临床前,都要经过炮制,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 毒副作用、改变药物功效、便于贮藏和服用等目 的。 研究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变 化,将有助于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改进传统的 炮制方法、制定控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丰富中 药炮制的内容等,这也是发掘和提高祖国医药学 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药制剂研制中的中药化学 剂型选择的依据
中药化学在中药制剂的研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溶解性、酸碱性、挥发性、 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是中药制剂剂型选择的主要考 虑因素。 如果它们的水溶性较好,可制成注射液、口服液、 颗粒剂等,如双黄连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口服液、 板蓝根颗粒剂等。 如果它们难溶于水,可考虑制成片剂、胶囊剂、 滴丸等。如复方丹参滴丸等。

温热药附子、吴茱萸、细辛、蜀椒、高良 姜、丁香等都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dl— demethylcoclaurine),此成分为β 受体激动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 心率,促进脂肪、糖代谢等一系列作用, 这些作用与热性药的药性基本一致,故推 测去甲乌药碱可能是“热性”中药的物质 基础。

通过研究还发现一些温药如麻黄、陈皮、 青皮有升压、强心作用。在这些中药中, 麻黄含麻黄碱,陈皮、青皮含新福林 (synehrine)。这两种化学成分及去甲乌 药碱与肾上腺素一样,都具有儿茶酚胺 (catecholamine)的类似结构,由此进 一步提出中药中具有儿茶酚胺类结构的化 学成分可能是“热性”中药的物质基础。

工艺选择的依据
根据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性质,采用相应的工艺
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研究发展趋向

配位化合物与中药

配位化合物与中药

配位化合物与中药摘要:对中药的配位化合理论进行阐述,与之前中药成分研究中的“唯有机成分有效论”和近年来的“TE对号入座论”进行比较,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唯有机成分有效论”和“TE对号入座理论”长期以来,在中药有效化学成分(ECC)的研究中,“为有机成分有效论”起决定作用。

因为在中药成分的提取过程中,发现大量的有机化合物,而且成分复杂,种类繁多。

所以该理论认为只有有机成分才是中药的有效成分,而忽略和排斥微量无机成分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在中药的研究中,逐渐发现了微量元素(TE)的作用,“TE对号入座理论”片面夸大和强调了TE的含量和种类,套用TE的活性来解释重要的药性和药效,而把有机成分(OC)抛在一边。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许多学者在中药有效成分寻找的过程中的发现多数中药存在着越提纯疗效越差甚至出现毒副作用的等问题,而在某些剧毒药物和其他配位后出现毒性降低或转化为某种疗效等现象。

再解释这些问题时,这两种理论慢慢体现出局限性。

2.中药配位学说与中药对于中药的有效成分,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有机物或者微量元素,但是更多的还是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配合物不仅在中药中大量存在,而且以配合物的形式在人体中发挥作用,人们熟知的中药有效成分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实质是它们存在状态的或结构形态通过配位反应发生了改变。

现已表明,中药配位化合物就是中药有效成分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的宿主或实体。

中药制剂一般采用水提工艺,当原生药用水提取时其内在的有机成分在煎煮过程中进入溶液,含-NH2、-OH、-COOH苷的生物碱、黄酮、香豆精、蒽醌、氨基酸、羧酸及蛋白质和含-CN、-S的成分有很强的配位能力,能与微量元素形成配位化合物;有机成分自身或许多大分子量的单体成分(生物碱、黄酮、蒽醌、皂苷等)不但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皮何物,而且还能以疏水、交叠、静电、包含等形成分子配合物。

一旦配合物形成,其理化性质与单体成分有明显区别,如溶解度、熔点、亲脂性、立体构型、紫外线和红外光谱等都会发生改变,其要理活性增加、毒副作用降低。

中药配伍十八反的研究进展

中药配伍十八反的研究进展

中药配伍十八反的研究进展在中药配伍中,十八反被认为是配伍禁区。

但是从古至今有许多反药配伍的先例,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在历代方书中应用相反配伍组对的内服、外用方剂并不罕见,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都包含十八反组对的方剂[1]。

仅《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就有含十八反配伍的成药411 个,几乎涉及十八反歌诀中的所有组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道:“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

”相恶、相反药对配伍后有可能出现毒害作用或对机体造成损伤,不宜贸然使用.但如病情需要,审慎抉择,不得已一用,也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特殊药效,即所谓“霸道”。

医圣张仲景、李东垣、王肯堂等均为“霸道”之人。

张仲景用赤丸方来治疗寒气厥逆,用甘遂半夏汤攻下逐饮;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治疗瘰疬和马刀疮结;王肯堂昆布散治疗瘿瘤等[2]。

现代医生用十八反组对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甲亢、盆腔炎等疾病的实例也举不胜举.因此十八反的研究变成中医药研究中的热点,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因此,有必要总结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较全面的阐述一下十八反的研究现状,为以后十八反的研究提供帮助.1 十八反的毒理研究现状1。

1 支持相反的研究成果1。

1.1 藻戟遂芫俱战草黄文权[3]等观察了甘草与大戟、甘遂、芫花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影响,结果为同用后均有一定的副反应,对大鼠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可导致实验动物ALT升高,心肌酶谱各指标( CPK、LDH、HBD) H 异常变化。

代方国[5,6]从分子水平探讨甘遂、甘草配伍使用时的药理机制表明,甘草对CYP2E1活性的诱导能力更强,故甘草可促进甘遂所含前致癌物质和前毒物转化成为致癌物和毒物的过程,并导致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增强,从而表现出“十八反”中药物配伍禁忌的特征。

金恩波[7]用实验小鼠一次给药连续观察3d,计算半数致死量( LD50) ,结果表明芫花、海藻、大戟分别与甘草配伍,LD50比其单药对照组相应下降,毒性增强。

中药配伍的研究进展

中药配伍的研究进展

中药配伍的研究进展摘要:中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在我国医学界上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中药配伍在中药治疗上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配伍能加强疗效,不合理的配伍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因此研究中药的配伍,是中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药配伍【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77-01在古代,我国医生凭借对中药的研究创造了医学史上的一个个奇迹,而在西药广泛使用的今天,中药依旧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而中药大多时候不是单用一味药,而是需要配伍使用。

所谓中药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近些年来,关于中药配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关于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的研究传统中药配伍理论主要包括“七情”、“十八反”、“十九畏”等。

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是中药配伍理论的精髓,一直得到延续和发展。

“七情”中除了单行是指单用一味药,其余六种均指配伍关系。

中药配伍有许多禁忌,“十八反”“十九畏”讲的就是中药配伍的禁忌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禁忌理论是值得遵循的,可以避免很多配伍中药物间的不良反应。

但是,也有一些临床实践证明,在配伍时违背了十八反的理论,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取到了更好的疗效。

所以我们也要正确地对待这些传统的理论。

像“十八反”一样,前人对此的总结可能只是通过片面的实验验证就得出结论了,并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亦或是理论上认为如此,但对于不同的实际情况应用起来却也会产生差异。

还有可能是在总结此理论时,错把其他原因造成对病情的加重当做是中药配伍的不良反应,而写入禁忌。

此外,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毕竟不如现在,随着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可能有很多味中药的其他药效被相继发现。

因此,面对传统的理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盲目地遵守。

对于不同的实际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也要谨慎小心,不能肆意创新,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医药学配位化合物的发展

医药学配位化合物的发展

医药学配位化合物的发展摘要:药物⼀直是研究者重视的领域,也是⼈们关⼼的事情,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最新试验成功的药物治愈,尤其是配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给医学研究的突破带来曙光,也为⼈类的命运播下希望的种⼦。

⼀下是关于配位药物的最新研究境况。

关键字:⾦属配合物、钒化合物、胺类与铂(II)络合、⾦属酶在上世纪中期,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主导思路是活性与结构:“⼀种药物⼀种靶”,研究模式则是合成与筛选,⾼通量、组合化学。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Rosenberg等发现顺铂对睾丸癌、卵巢癌、膀胱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癌及⽩⾎病均有抑制作⽤,呈现⼴谱的抗癌活性。

⾦属配合物,特别是多元⾦属配合物在⽣命过程中起着⼗分重要的作⽤,如酶与底物形成超分⼦配合物;⾎红素、叶绿素分别是Fe2+和Mg2+与卟啉及蛋⽩质相互作⽤形成的多组分配合物来实现⽣物化学功能。

⼀、⾦属药物的设计⾦属配合物对⼈体产⽣作⽤主要是通过有机药物分⼦进⼊⼈体后,与⼈体内的微量元素、细菌、病毒或者癌细胞中的⾦属蛋⽩、⾦属酶与核酸之间相互作⽤,促进机体正常代谢的恢复或破坏病原体的正常代谢,所以⾦属药物在设计时主要以蛋⽩质和核酸为靶点。

1.以蛋⽩质为靶点。

以蛋⽩质为作⽤靶点的⾦属药物主要有:钒化合物的抗糖尿病作⽤、砷化合物治疗⽩⾎病、锑化合物治疗利什曼⾍寄⽣病、铋化合物治疗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硒蛋⽩的抗氧化作⽤、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是利⽤这些⾦属合成⼀些相应的配合物,能够与病原体选择性的结合,从⽽起到抑制病原体增加以及灭杀病原体的作⽤。

如阿尔海滋默病(⽼年痴呆症),其发病的⼀个主要原因有tau蛋⽩的聚集导致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细胞外的淀粉样多肽沉积。

⽽Cu2+过量则会促进tau蛋⽩和Aβ多肽的聚集。

利⽤这⼀点就可以设计相应的⾦属配合物,使之于Cu2+结合。

氯碘羟喹(clioquinol , CQ) 是⼀种可以顺利通过⾎脑屏障并对Cu2+和其他⾦属离⼦都有较强亲合⼒的双齿配体。

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方法及应用进展

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方法及应用进展

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方法及应用进展组分中药是创新中药研究的新模式,合理应用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方法是组分中药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如何更加快捷地获得中药组分的最佳配比,是目前组分中药研究的重点。

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组分中药的配比优选方法及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情况,深入分析了组分中药的现代内涵及意义,以期为组分中药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标签:组分中药;配比;方法;应用近年來对中药及天然药物的研究,大多采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的方法[1,2],获得的成分越来越多,机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然而,中药各组分彼此分离后,各组分对复杂整体药效的贡献作用不同,组分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也不清晰,无法展现中药的整体思想,也难以反映其整体辨证施治的优势所在[3,4]。

越来越多的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药效常常不是由单一的活性成分来发挥,而是多种活性成分及其综合效应的结果。

例如单味用药的中药银杏,它包含了银杏黄酮、银杏萜内酯类化合物等多类成分,其发挥疗效是一种整体的有序的协同作用[5,6],由此提出了“组分中药”的概念。

组分中药的出现简化了中药的多成分论,为研究中药复杂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7]。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发展,王永炎、张伯礼两位院士领导申报获得了我国中医药界第一个973项目“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相关性基础研究”,提出并确定了以组分配伍的思路来研究现代化中药[8],这种思路突破了原先以临床经验积累为主的中药研究的新模式,在近20年的科研工作中得到迅猛发展。

组分中药的配比优化是组分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对各个有效成分进行组合、量化以获得目标效应上的最佳配伍配比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本文对组分中药的基本概念、配比的优化方法及应用进行了梳理。

1组分中药的概念组分中药是以临床疗效确切的传统经方为主要研究对象,去除药材中的无效和有毒成分,保留有效成分,对各类有效组分进行组合构成的复方药物,其有效性已有大量临床应用背景作为依据,并且在对有效成分的组合配比筛选过程中,加强了对特定病症的针对性活性筛选,进一步为组分中药后续的药效学成药性及安全性成药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药学中基于配位化学的新型药物设计研究

药学中基于配位化学的新型药物设计研究

药学中基于配位化学的新型药物设计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学领域也在向前迈进,新型药物设计研究变得异常重要。

而在药物设计中,配位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学中基于配位化学的新型药物设计研究。

一、什么是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研究构成配位化合物所需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配位化学中,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键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铁离子螯合四个配体形成血红蛋白(Hb)的过程。

而在药物设计中,配位化学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另一个是合成更高效、更有效的药物。

接下来我们将从两方面来介绍。

二、利用配位化学建立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我们知道,许多药物分子需要通过特定的受体蛋白结构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配位化学可以被用来设计具有高亲和力的化合物,以便这些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一个好的例子是使用了配位化学方法来研究癌症治疗。

该方法涉及到金属配合物的使用,用于干扰肿瘤细胞的功能。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铂类配合物具有很高的治疗癌症的能力。

例如,顺铂是一种常用的铂类化合物,它能够与 DNA 形成交叉联结,干扰癌细胞的 DNA 复制和细胞分裂,从而防止癌细胞的增殖。

配位化学可以为药物的“识别”和触发提供一个基础。

三、配位化学在合成药物中的作用配位化学也可以被用来优化已知药物的性能,甚至是合成药物的设计。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配位化学方法设计更好的药物催化剂,从而增加药物的效力和选择性。

这通常涉及到选择一个配体或辅因子,以获得最佳的反应条件。

与其他药物研究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一个优势在于它可以在给定的条件下设计出不同的配合物,以便调整物种和反应物的选择。

这个过程可以增加药物的效力并改善它的性质。

例如,使用氧化铜的光敏催化剂可以促进氢气生成,从而为以氢气作为燃料的技术提供一种节约能源的选择。

有些研究人员还利用配位化学来改善已知药物的治疗效果。

方剂配伍影响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方剂配伍影响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方剂配伍影响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杨亚;肖盛元【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0(012)005【摘要】目的:了解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期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中药复方配伍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结果: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植物化学方法、色谱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等.与单味药材煎煮(单煎)相比,合煎(复方煎剂)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总结起来包括有以下4个方面:(1)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基本保持一致;(2)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升高;(3)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降低;(4)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化学成分转化,产生新的物质.结论:方剂配伍对复方的化学成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导致复方汤剂中化学组分的含量,或种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中药复方配伍的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进行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方法还不够完善,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方剂配伍和单味药材进行全成分比较,可能是研究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总页数】9页(P699-707)【作者】杨亚;肖盛元【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复方依山红组方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李常伟;李兵;卢汝梅;庞宇舟2.大黄复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J], 谢臻;周媛;陈勇;李怡萱;麦蓝尹3.山茱萸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复方应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J], 范倩;陈雪冰;荣莉;张翠仙4.胆南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相关复方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唐照琦;李彪;王秋红;匡海学5.金茵利胆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曹凡;宋忠兴;胡锦航;陈琳;唐志书;张德柱;王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周发阳;徐翊雯;孙宇;梁海珍;冀娇娇;董洁;赵爽;王贝贝;刘永刚【摘要】简要回顾了中药配位化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综述了近5年中药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金属配合物合成、分离与表征,中药金属配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中药金属配合物在相关方面的应用,并对中药配位化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展望.【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年(卷),期】2015(017)005【总页数】7页(P502-508)【关键词】配位化学;中药;金属配合物;进展【作者】周发阳;徐翊雯;孙宇;梁海珍;冀娇娇;董洁;赵爽;王贝贝;刘永刚【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配位化学发展尤其迅速,与无机、有机、原子簇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都有很大的重叠,在各个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中医药领域,中药活性成分的金属离子配合物是近年药物和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自中药配位化学学说[1]提出以来,它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中药药理毒理的研究、中药天然活性成分的制备分离等方面的发展很快,不但使中药配伍在理论上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解释,而且使新药研发也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配位化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总结中药配位化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成果,探讨其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

在中药有效成分(Effective components,ECC)的研究中,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就是活性单体化合物的“唯有机成分有效论”和根据测定对象中所含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TE)的种类及多少套用TE生物活性的“TE对号入座论”曾经主导着人们对中药ECC的判断和把握,这两种片面的认识使得中药ECC的研究工作很难推进和深入。

中药药对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研究

中药药对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研究

中药药对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研究孙箫【摘要】Objective To sort and summarize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herb-pairs. Methods Literatures about herb-pai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ound 5 years were consulted.The newly re-search of herb-pairs depend on single component,acid-base reaction rule,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 and so on were summarized.Results Herb-pai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as-pects,but also need further experimental designs and related indicators control.Conclusion Because of the complex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searches of herb-pairs need improved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ad-vance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目的对中药药对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文献整理与归纳。

方法通过查阅近5年中药药对研究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了中药药对中单一成分、酸碱配伍规律、生理生化指标等的研究近况。

结果中药药对在各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相关指标的控制。

配位化合物及其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配位化合物及其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ME,D1CINAE
X1YLIIOU
2003,23(4)
‘375
够定性地解释许多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但对 于配合物的颜色及光潜特征无法解释.该疑问却在 1932年范弗莱克(Van
Vlaek
超氧化物歧化酶(S01))的组成中含有铜,在代
谢过程中产生的昕对人体危害较大,在S01)的催 化作用下,可使昕生成H202,其作用机制为怕J:
的Ca2+可被Pb2+取代而成为无毒的、可溶忡的Pb —EDTA配台物经肾排出。对于放射性核索,如DT. PA,EHDP等螫舍剂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尤其表现在 对阿系、镧系金属元素有良好的促排效果。 3.3配合物作抗凝血荆和抑茁剂 在血液中加入 少量EDTA或柠檬酸钠,可螯舍血液中的ca2+,防止 血液凝固,有利于血液的保存。另外,因为螯舍物能 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金属离子结合成稳定的配合 物,使细菌不能赖以生存,故常用EDTA作抑茵剂配 合金属离子,防止生物碱、维生索、肾上腺素等药物 被细菌破坏而变质。 3.4配合物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临床检验中,利 用配合物反应生成具有某种特殊颜色的配离子,根 据不同颜色的深浅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例 如【2J:测定尿中铅的含量,常用双硫腙与pb2+生成 红色螫合物,然后进行比色分析;而f分+可用硫氰 酸盐和其生成血红色配合物来检验。再如。检验人 体是否是有机汞农药中毒,取检液经酸化后,加人二 苯胺基脲醇清液,若出现紫色或蓝紫配合物,即证明 有汞离子存在。
3.2配位体作为螯合药物——解毒剂
在生物体
[3]周爱儡主编生物化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
2001 50
内的有毒金属离子和有机毒物不同,因为它们不能 被器官转化或分解为无毒的物质。有些作为配位体 的整合剂能有选择地与有毒的金属或类金属(女ngP、 汞)形成水溶性螯台物,经肾排出而解毒。因此,此 类螫台剂称为解毒剂。例如:D一青霉胺、半胱褥 酸、金精三羧酸在机体内可分别结合ca2+、Ba2+,形 成水溶性配合物排出体外;2,3一二巯基丙醇可从机 体内排除汞、金、镉、铅、饿、锑、砷等离子;EDTA是 分析化学中应用很广的配合滴定剂,在机体内可排 出钙、铅、铜、铝、金离子,其中最为有效的是治疗血 钙过多和职业性铅中毒,例如Ca—EDTA治疗铅中 毒,屉利用其稳定性小于Pb—EDTA。Ca—EDTA中

中药研究前沿──中药配位化学

中药研究前沿──中药配位化学

中药研究前沿──中药配位化学
朱旭祥;茅涵斌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1997(28)6
【摘要】中药有效化学成分既不单纯是有机分子,也不单纯是微量元素,而主要
是由两者组成的配位化合物。

中药配合物从整体上反映了中药真正的物质基础,代表了中药的活性作用中心。

作者阐述了中药配位化学,中药配合物的性质,其生物活性与其构型的关系,提出了中药新药研制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总页数】3页(P373-375)
【关键词】中药;配位化学;配合物;原卟啉;构效关系
【作者】朱旭祥;茅涵斌
【作者单位】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J], 周发阳;徐翊雯;孙宇;梁海珍;冀娇娇;董洁;赵爽;王贝贝;刘永刚
2.一种解毒健脾中药与Cd2+的配位化学研究 [J], 朱志良;乔俊莲;陆国弟;陈与德;
顾新生;孙爱贞
3.专注稀土配位化学研究实现科研教学互为相长——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配位化学领域专家唐瑜教授 [J], 田园
4.加强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中药化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 洪净;王跃生;巢志茂;边宝林
5.中药研究的新学说——中药配位化学 [J], 刘文胜;罗维早;张志荣;殷恭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解毒健脾中药与Cd_2_的配位化学研究

一种解毒健脾中药与Cd_2_的配位化学研究

第18卷 第3期铀 矿 冶Vo l.18 No.3 1999年 8月U RANIU M M INING AND M ETA LLU RGY Aug. 1999一种解毒健脾中药与Cd2+的配位化学研究¹朱志良1 乔俊莲1 陆国弟1 陈与德1 顾新生2 孙爱贞2(1.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报道了一种解毒健脾中药的表观酸离解常数的测定结果,以pH滴定法测得了该中药与Cd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探讨了该中药的驱镉解毒机理。

关键词 中药 解毒 Cd2+ pH滴定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愈来愈严重,特别是重金属元素,以其不会“消失”的特性而逐渐在环境和生物体中积聚。

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重金属的防毒治毒问题[1~3]。

目前,国内外用于治疗金属中毒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氨羧螯合剂,以乙二胺四乙酸(EDT A)为代表;另一类以1,2-二巯基丙醇(BAL)为代表的竞争性解毒剂。

但这些药物治疗方法单一、副作用多、安全性差[4]。

本文前期已筛选出一种具有疗程短、疗效好、安全无元素过络作用的驱铅中药,经临床试验明显优于匹配对照的EDT A,并在1990年10月通过鉴定[5]。

临床试验还表明该中药具有良好的驱镉作用。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对该中药驱镉的机理研究,是从中药防毒及驱毒现象揭示到本质的探索,可为国内重金属中毒的预防及促排从临床应用推向机理研究、并深化到分子水平提供有力的依据。

1 实验部分1.1 试剂解毒健脾中药(以下简称03号中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孙爱贞教授课题组提供,硝酸镉溶液质量浓度用EDTA容量法标定,试验中所用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所用水溶液均用三次蒸馏水配成。

1.2 仪器PHM84型pH计(丹麦产,精度0.001pH),电磁搅拌器,超级恒温水槽,双壁恒温滴定仪,VAST586计算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李英华,吕秀阳3,刘 霄,柳 叶(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摘要] 从中药毒理学和药理学、中药功效成分的改进以及中药功效成分的分离制备和鉴定3个方面论述了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了中药配位研究领域常用的技术。

指出中药配位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药效和毒性关系的研究、利用配位作用开发高效分离吸附剂或者高效分离色谱柱、利用有机成分与某些金属或微量元素生成有色配合物的特性开发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能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的热点和关键。

[关键词] 配位化学;中药[中图分类号]R 2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6)1621309205[收稿日期] 2005210216[基金项目] 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基金研究计划项目(2005C188)[通讯作者] 3吕秀阳,T el :(0571)87952683,E 2mail :luxiuyang @zju 1edu 1cn 配位化合物是指由可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统称配位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空位的原子或离子(统称中心原子)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

随着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分析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配位化合物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植物中的叶绿素和哺乳动物体内的血红素分别是动植物体内的有机分子与金属元素镁、铁形成的配合物,含铜的天然有机分子蛋白质的配合物在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中执行着输氧的功能。

研究配合物,特别是天然有机配合物,提高生命质量是许多化学家、植物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追求的目标。

随着近年来分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投入到天然药物配合物的研究中来,成果不断出现。

作者对配位化学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途径。

1 中药配位学说的提出许多学者在中药或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寻找的过程中发现多数中药或者天然药物存在着越提纯疗效越差或者出现毒副作用等问题,而某些剧毒药物在和其他药物配伍后出现降低毒性或者转化为某种疗效等现象。

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唯有机成分有效论”和“微量元素对号入座论”慢慢表现出局限性。

因此,在总结两者的基础上,依据中药中的多数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含有羟基、羰基、羧基、氨基、巯基、杂环氮等配位基团可以作为配体,而微量元素大多可作为中心离子与有机分子形成配合物,有机成分、微量元素及其形成的配合物之间的配位平衡可以使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的协同、拮抗或产生新的生物学活性的特性,曹治权教授提出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位学说[1]。

中药配位化学学说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可以是其中的某种或某几种有机成分,也可以是其中的微量元素,但更多可能是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组成的配位化物,天然药物以其中的有机物分子与微量元素间形成的配合物在动植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

中药配位学说的提出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药配位学说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学中药配位学说的发展离不开分离、分析及结构表征技术,分离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中药配位化学领域的研究。

目前应用于从复杂的中药体系中分离出中药配位化合物的现代分离技术有:膜分离法、色谱法和电泳技术等,色谱法又分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柱色谱法、薄层色谱、纸色谱和凝胶色谱等。

光谱技术是用来分析表征配合物的主要方法,用来研究天然药物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紫外,红外,荧光,核磁共振,质谱,拉曼光谱,X 衍射等[2]。

张斌等[3](1998)合成了三(32羟基黄酮)合Al 3+配合物并制得其单晶,X 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其结构属于三方晶系,分子中每个32羟基黄酮以其独特的酮基和羟基同时与Al 3+配位,3个配体中的6个配位氧原子形成扭曲的配位八面体结构。

张淑敏等[4]制备了Fe 3+与槲皮素(Qu )的配合物并探讨了其配位机理,结果槲皮素与Fe 3+生成的配合物在430nm 处有最大吸收,配合物的组成为Fe 3+∶Qu =1∶2。

郭振楚等[5]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形成配合物的UV ,IR 和1H 2NMR 光谱特征。

发现配合物发生了明显紫移,在红外光谱和1H 2NMR谱均发生了改变,并且研究了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及其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

Masako 等[6]对地衣松萝酸及其系列衍生物M AUA(92O2acetylusnic acid),DAUA(7,92di2O2acetylusnic acid),E UA(△2,112enaminous2 nic acid)和铜(Ⅱ)、钯(Ⅱ)之间形成的配合物的结构用X衍射技术进行分析,指出铜(Ⅱ)在水中和松萝酸及DAUA形成的是二元配体,在2,22双吡啶中形成的是三元配体,而钯(Ⅱ)和UA,DAUA,E UA形成的是二元配体。

所有的配合物都溶于水和多数有机溶剂,在紫外区域圆二色谱的吸收光谱峰非常强。

赫春香等[7]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G e(Ⅳ)与芦丁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及其热力学常数,测定了其组成和表观稳定常数。

3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领域的研究现状311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药理学及毒理学中的研究天然药物的疗效与毒性、中毒与解毒是相对抗的过程,本质上都是无机元素对生物配体分子或天然有机分子的选择性配位竞争过程。

根据软硬酸碱原理(SH AB),无机元素作为软酸倾向于和软碱形成强配合物。

硬酸类型的金属离子(如Na+,K+等)和硬碱(Cl-,C O,OH-,H2O等)多数为生物体内固有的,一般无毒。

而软酸(如铅,金,锑,镉,汞等)和软碱(C N2,C O,巯基等)易于和体内的生物配体形成配合物或和体内的关键生物配体产生配位竞争,一般为毒性物质[8]。

当重金属离子进入体内后就占据或争夺生物配体,占据人体必需金属的结合部位或与关键性生物分子DNA结合,破坏体内必需金属平衡,引起关键性生物功能蛋白合成紊乱,造成机体功能出现异常而表现出中毒症状;当无机元素进入体内和病理产物或者异常细胞结合时,就表现出疗效。

当有机小分子配体进入体内后,与体内的金属酶和金属蛋白争夺金属离子的配位位置,若与金属的结合不可逆,将导致金属酶和金属蛋白丧失生物功能,引起机体功能紊乱产生毒效,若有机分子进入体内与导致金属蛋白或金属酶丧失生物功能的金属结合,就可以恢复蛋白或酶的活性,产生疗效或解毒作用。

生物体中有很多酶和蛋白质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在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活性大多与金属离子的存在有关。

含锌酶有DNA聚合酶、RNA合成酶、碱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200多种;含铜酶有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酪氨酸酶、尿酸酶、铁氧化酶、赖氨酰氧化酶、单胺氧化酶、双胺氧化酶等;含硒的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维生素B12是含钴的配合物等等[9]。

将药物的生物效应同配位反应联系起来可以揭示部分中药的作用机制。

如镉(Ⅱ)和汞(Ⅱ)中毒时,铜(Ⅱ)和汞(Ⅱ)可以与锌(Ⅱ)离子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或与蛋白质的含巯基部分结合,从而引起含锌蛋白或巯基酶生物功能失调。

C N2和C O中毒时,C N2和C O与铁卟啉中的铁(Ⅱ)牢固结合并保持铁(Ⅱ)这一低氧化状态而使含卟啉铁(Ⅱ)的蛋白或酶类丧失功能。

临床上使用的中药除重金属方剂多数含有对重金属离子有强配位作用的有机成分或含有能够拮抗重金属毒性的无机元素。

针对中毒过程中发生的配位反应类型,通过中药的有机成分、微量元素或其配合物进入体内后产生的配合物或发生配位竞争来改变原来的分子大小、电荷性、脂溶性和立体构型,从而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增加对靶细胞和受体的选择性,从而达到解毒或治疗的目的[10,12]。

中药配位学说在指导驱铅药物、排结石药物及剧毒药解毒治病作用机制研究方面有一定应用。

胡道道等[13]利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牛黄清心丸中的几种单药对朱砂在模拟胃液情况下可溶性汞的含量,结果牛黄清心丸中大多数单味药使朱砂中汞的溶解度降低,茯苓对朱砂中的可溶性汞却有促进作用。

茯苓是治疗慢性汞中毒的方剂中组成之一,因此认为仅依据总汞含量考察汞的毒性是片面的,可能其中的汞和茯苓中的有机成分形成了配合物而改变其存在的形态,从而降低其毒性。

尹华[14]认为大蒜排铅的作用机制一是大蒜中的果胶、半胱氨酸、胡蒜素、多硫醚等和铅直接反应,二是含硫的硫醚、硫肽进入机体后释放出活性的巯基物质,这些巯基物质与铅反应生成配合物,从而达到排铅目的。

朱志良等[15]利用pH电位滴定法研究以氨基酸为主体的03A号中药与Cd2+的配位化学行为,发现03A中药作为一种以氨基酸为主体化学成分的复合方剂能与Cd2+等有毒重金属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其排除体内有毒重金属的效果远好于传统的E DT A2Zn盐,并且对体内必需微量元素锌的存在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从配位化学角度对03A号中药具有良好的驱镉解毒现象作出了解释。

高桂珍等[16]研究了绿茶和依地酸二钠钙的驱铅效能,发现绿茶的驱铅效果和降低肾损伤作用与依地酸二钠钙相近,但对体内某些重要元素的正常水平维持比依地酸二钠钙好。

对血液中的锌、钙、铜水平基本无影响,对Hb合成过程无影响。

王秀萍等[17]研究了六神丸和各单味药中可溶性砷含量及砷与半胱氨酸配合作用和毒性的关系,发现砷能与半胱氨酸发生配合作用形成半胱氨酸砷配合物,其毒性明显低于三氧化二砷毒性,并指出在考虑毒性时要考虑到元素本身的存在形态。

欧阳健明等[18]对治疗尿石症的主要中草药金钱草、茯苓、海金沙、石韦、虎杖、怀牛膝、泽泻、黄芪、滑石等的主要化学组分及其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化学基础入手,重点讨论了中草药各主要成分与尿液中钙离子的配位化学及其在含钙尿石防治中的作用机制,论述了中草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配位化学基础。

王继伟等[19]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及动物实验的方法研究橡子保健食品中单宁类物质的排铅作用及对铅离子的拮抗功能。

指出橡子中的单宁类物质在模拟胃液条件下能够有效阻止铅进入人体组织,pH对橡子保健食品中单宁吸收铅的影响较大,但对铁、锌等其他金属元素的吸收和代谢不影响。

312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功效成分活性改进中的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双甾体类、黄酮类、蒽醌类、三萜类、各种苷、生物碱、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在结构上多数能满足形成配合物的条件,可作为络合物的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或某些金属离子之间形成络合物。

中药中的有机成分和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不同的存在剂型条件下发生的络合作用类型、以及有机分子和无机元素的配比都有所改变,因此导致其药效发生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