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必修一 1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一、课程标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二、课标要求:能够阐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三、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一般规律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难点: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五、教学方法:讲述、提问与同学观察、思考、讨论相结合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通过提问同学们3个问题引入新课1.生物膜的功能?2.生物膜的成分?3.生物膜的结构?总结同学们说回答的前2个问题,并向同学们讲述通过前几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生物膜的功能和成分,而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便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型(2)通过时间线索向同学们讲述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3)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能够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
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4)20世纪初,通过化学分析,鉴定了膜由蛋白质、脂质、糖类构成(5)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发现红细胞的脂质面积为红细胞面积的2倍,提出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2层(6)1959年,罗伯特森发现“暗-亮-暗”提出三明治结构(7)1970年,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和其他相关实验,提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9)向同学们灌输科学研究的思想:科学的研究的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经过无数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实验与探索,才能取得成就。
(10)通过PPT上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向同学们讲述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覆盖、贯穿、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八、课堂小结(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1925年,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提出膜的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3)蛋白质的排布方式:覆盖、镶嵌、贯穿(4)糖蛋白的作用:识别、保护、润滑九、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十、板书设计(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1925年,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提出膜的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3)蛋白质的排布方式:覆盖、镶嵌、贯穿(4)糖蛋白的作用:识别、保护、润滑十一、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熟练,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完之后,还剩下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后上课需要加强对于时间的把控。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3.能够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能够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对生物膜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2.流动镶嵌模型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流动镶嵌模型对细胞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和作用原理。
2.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内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板书 + PPT展示3.小组讨论4.问答互动六、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膜的重要性,介绍膜的结构和功能,和膜对细胞生存的重要作用。
2.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30分钟)a.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
b.让学生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c.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如何影响膜的性质和功能。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内功能的关系(20分钟)a.让学生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内的作用和意义:如蛋白质、脂质、糖类分子的运输、信号传导、离子交换等。
b.让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总结和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不同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4.课堂互动(10分钟)教师指定3名学生依次发言,表述他们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认识,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提问和补充。
5.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突出它在细胞生存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七、作业a.完成课堂讲义的复习b.以如何理解迅速传递信号为题,撰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c.观察在不同细胞状态下的生物膜结构和功能变化,写一份实验报告。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对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主要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不同国度许多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主要过程和方法,通过该内容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主要介绍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如物质的跨膜运输奠定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是学习了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明确了细胞膜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些科学方法知识,但有关的知识还不系统。
三、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4、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5、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树立科学知识和观点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 三维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1.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3 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4 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本节安排1课时。
5 教学过程6.课堂小结7.练习巩固附板书设计: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模型建构: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动态性质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PPT、动画、图像资料等。
2. 实验材料:红细胞、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4.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详细讲解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动态性质。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举例说明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吞、胞吐等过程。
6. 实验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理解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药物递送、信号传导等。
2. 介绍近年来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争议。
七、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优点和不足。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示意图和原理。
4. 能够解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对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介绍。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解释。
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对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辅以示意图进行解释。
3.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对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膜的示意图,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思考,让学生谈谈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a. 结构:由磷脂双层和各种膜蛋白组成。
b. 功能:维持细胞的完整性、物质的运输、信号的传递等。
3.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a. 简要解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指膜蛋白在磷脂双层中自由流动并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b. 示意图解释:通过展示生物膜示意图,标记出磷脂双层和膜蛋白,并解释它们在生物膜中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分布。
c. 解释原理: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膜蛋白可以自由地在平面上进行扩散和旋转,形成流动的局部区域和镶嵌的聚集区域。
4. 分析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对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的意义:a. 对物质运输的意义: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以促进物质在膜上的扩散和转运,提高细胞内外物质交换速度。
b. 对信号传递的意义:膜蛋白的流动和聚集可以影响信号受体的结合和信号传导,调控细胞内外的信号转导网络。
五、小结和拓展1. 小结:回顾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其意义。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对细胞功能的调控和疾病发生的影响。
六、课堂巩固针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设计一道选择题或简答题,让学生回答。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参考资料,进一步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四、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五、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优秀教案模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教学重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的深入理解;2. 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学资源:生物学教材及相关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教学场景:教室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解释模型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特点。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图示,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进一步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举例解释模型的实际意义。
3. 互动: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与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的方向。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实验探究:安排一次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成绩:通过考试或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方法和观察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其功能和特性。
2. 演示法: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4.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组成。
2. 学生能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特性的。
3. 学生能熟练地操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并理解其原理。
4. 学生能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章节。
2. 实验材料:生物膜模型材料、显微镜、实验操作工具等。
3. 课件或投影片:用于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像和实验过程。
4. 参考资料: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论文或科普文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功能特性。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操作和原理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可以顺利进行。
2. 制作课件或投影片,用于辅助教学。
3. 提前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对象:高中生物必修课程4. 教学目标:a.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b.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组成和特点c.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生理功能5. 教学方法:讲授、模型演示、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荧光标记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 讲授:a. 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10分钟)b. 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15分钟)c. 阐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选择性透过性(15分钟)3. 模型演示:用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的跨膜运输、细胞识别等(15分钟)三、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巩固所学知识,如:a.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双分子层的作用是什么?b. 为什么生物膜具有选择性透过性?c. 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2. 拓展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物膜的研究进展,如:a.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b. 最新的生物膜研究技术及其意义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文并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实验材料:准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材料,如荧光标记的磷脂和蛋白质等。
3. 视频资料:收集有关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辅助讲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会宁一中马丽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小实验。
功能和结构相适应。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我们知道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如:,所以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知道它的组成成分,那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19世纪末,欧文顿对此的研究: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设问〗:对“欧文顿实验”请你根据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定律看一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略)教师:对,欧文顿也提出了这样的假说,那么这一假说的提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学生:(略),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交流、讨论〗:(略)〖教师讲述〗:1、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五、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7.练习巩固
附板书设计: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
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
模型建构:
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教学反思
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自主探索,学生深刻理解了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而且知道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并有利于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
运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学生探究的结果,避免了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休息的情况,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了教学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引导的不够好,因此以后还需要加强。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是成功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