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鉴赏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童区寄传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童区寄传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童区寄传唐柳宗元【原文】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

当道相贼杀以为俗。

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已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

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

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

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

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一虚皆惊。

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译文】柳先生说:越地的人寡恩薄情,无论生男生女,都把他们当作货物一般看待。

孩子七八岁以后,父母就为贪图钱财而把他们卖掉。

如获得的钱财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便去偷他人的子女。

得手后就用铁箍套颈,木铐铐手,以防逃跑,甚至有的成年人因敌不过束缚者也被逼为奴仆。

当时在大路上互相残杀已习染成风,有幸而能长得强壮高大的人就去绑架那些力小体弱的人。

汉族官吏则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

因此,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逃脱作僮仆的悲惨命运。

只有区寄,以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却战胜了绑架他的强盗,这也算够奇特的了。

桂州都督从事杜周士对我讲了这件事。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水调歌头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水调歌头
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回月宫)哪里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
修辞:①“归去”一词,表明词人将明月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含蓄地透露出词人 在现实生活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心理。②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 波澜中,词人表现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与热爱。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思想: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寄予着词人在“进”与“退”的选 择上矛盾徘徊的困惑心态。而“何似在人间”一句则表明词人的“退”思想战胜了 “进”思想。
作用:最后两句写词人向往天上的心理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具有承上启下的 过渡作用。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文呈现
知识
第29首 水调歌头 〔9首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原文译呈文现: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禁受不住高耸九天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于易水送人①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注释】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创作背景】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作品鉴赏】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即荆轲。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

初中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初中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一)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毛毛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赶。

1.这首诗经过描述_______、小雨翻萍、_________的春日情形,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好的画面。

(2分)2.三、四句中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过山村[ 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如何的特色(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谈谈幸亏哪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低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腾而去。

一、二句写出了“雨”如何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6分)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述了如何一幅画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怀方式,抒发了如何的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泛吴淞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夕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技巧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学会鉴赏古诗文,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

一、把握古诗文的基本结构古诗文通常由诗句、句子和段落组成。

诗句是古诗的基本单位,需要注意诗句之间的运用和连接;句子则是古文的基本单位,需要理解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段落是指古文中的段落划分,通常意味着新的含义或论述。

二、掌握古诗文的上下文关系古诗文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等方式传递思想和感情。

要理解古诗文,需要将诗句或句子放在上下文中进行解读,推理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表达。

三、注重诗句和段落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古诗文常常使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些手法,可以深入领略古诗文的艺术之美和韵味之处。

四、注重古诗文的词语选择与韵律古诗文中的词语通常经过精心的选择,充满了文人的智慧和情感,有时甚至具有多重含义。

与词语相伴而生的还有韵律,韵律有助于提升古诗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了解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古诗文是作者在特定时代和背景下创作的产物,理解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洞察古诗文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

六、借助研究资料和导读工具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借助一些研究资料和导读工具,如古代诗词注释、名家导读等,来帮助理解和鉴赏古诗文。

这些工具能够提供详细的解释和分析,引导读者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内涵。

七、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鉴赏古诗文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可以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成就感。

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古诗文的体验,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理解,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鉴赏同一首古诗文。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积极思考和尝试,就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古典诗词鉴赏八首《苏幕遮》遮不住悠悠风流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古典诗词鉴赏八首《苏幕遮》遮不住悠悠风流

苏幕遮《苏幕遮》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曲,曲中伶人会戴一种高昌语叫“苏幕遮”的帽子,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

也有说法苏幕遮指唐时西域传入中原,祈求来年水源充沛的乞寒节。

作为词牌的苏幕遮另有名字《古调歌》、《鬓云松令》、《云雾敛》、《般涉调》等。

《苏幕遮·草》【宋】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咏春草的三首绝调之一。

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用特定的最佳环境点染了春草的精神;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转而抒写了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在词中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

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惜春的情怀,寄寓了身世之感。

但无论是当初的春风得意还是如今的嗟老倦游都表达得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正表现了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主张。

苏幕遮·柳飞绵【宋代】张先柳飞绵,花实少。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草。

马足重重,又近东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

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张先是北宋婉约词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他的作品含蓄工巧,情韵浓郁,善于用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就比如这首词。

上片写送别的场景,从柳絮写起,接以音乐,由视而听,用感官顺序写词,如同电影中的推拉镜头,是画面与声音的结合,这组长镜头一直拉到下片送别之后,人群散尽,回首渐行渐远的伤感景象。

最后一句更化用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以那句千古绝对作结,更加凸显了离恨的深重,隽永如画。

有人评价张先“才不大而情有余”,但他也承认“词坛不可无此一家”。

张先地位,可见一斑。

初中背诵古诗文及鉴赏

初中背诵古诗文及鉴赏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例二: 如梦令(6分)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考点梳理
感知内容
教学目的
知道考试范围
明确考点
熟悉常考题型
掌握答题技巧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例一: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2、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古诗词学习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初中古诗文学习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一、古诗分类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3) 哲理诗: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 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 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 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析意象,品情感
(1)东风:春天 美好 (2)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游子思归 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3)春风:旷达 欢愉希望 (4)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5)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6)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7)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8)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9)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 (10)天晴:欢愉光明 (11)天阴:压抑 愁苦寂寞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
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鉴赏文言文古诗词需要从以下要点进行分析:
意境
古诗词创作时,常以物为喻,通过描写万物的来龙去脉,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鉴赏时,要注意揣摩出诗人的情感,品味诗词的意境。

用典
古诗词常常运用典故、成语和谚语等,这些典故通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鉴赏过程中,要善于辨析诗句中涉及到的典故,理解诗人的用意。

押韵
古诗词具有协调和谐的韵律,是音韵美和语言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审视诗句的押韵手法和韵律节奏,体会其中的音韵美。

篇章结构
古诗词的章法通常是以“起承转合”为主线的,分为首句、诗身和尾句,每一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用意和作用。

在鉴赏时,要注意体察各个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理解整首诗的结构。

文化背景
古诗词创作时,常常蕴含着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

在鉴赏时,要注意分析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鉴赏古诗词的几个要点,希望能够对初中生们课内古诗词的鉴赏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34篇)内容预览:古诗文诗词鉴赏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高耸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专门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雄壮的太阳和明亮的月亮,看起来在大海里升起。

辉煌的银河,看起来出自大海里。

(用了互文的手法)欢乐快乐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赏析:描画了祖国河山的雄壮壮美,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概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敞,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期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包蕴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表现时刻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敞。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题目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题目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题目原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衍生注释:“沧海”指大海。

“碣石”是山名。

“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指高高耸立。

“星汉”指银河。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点明观海的地点,展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草木繁茂,秋风涌起波涛,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气势,表现出他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怎不让人赞叹!三、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他个人的抱负。

四、运用片段:“在我面对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曹操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迈气概,反问自己为何不能勇敢地去迎接挑战?于是我便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原文:《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衍生注释:“次”是停泊的意思。

“客路”指旅途。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二、赏析:诗人描绘了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色,江水浩渺,视野开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同时,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难道不是一首绝妙的好诗吗?三、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为五言律诗,题材以歌咏江南山水为主。

四、运用片段:“当我看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我不禁想起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在不断的更替中充满希望。

”原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衍生注释:“天净沙”是曲牌名。

“昏鸦”指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朝三暮四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朝三暮四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有一个猴翁,(他)喜爱猕猴,所养的猕猴(多得)成了群,(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甚至)节省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食欲,不久也还是不够。

准备限制它们的食量,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骗它们说:给你们的橡子,早晨三个晚上四个,够吗所有的猕猴都跳起来发怒。

然后他又说:给你们的橡子,早晨四个晚上三个,够吗所有猕猴都趴下了表示开心。

【赏析】
说到成语朝三暮四没有人原意听到别人使用这个词来评价自己的,更不愿意做这种人。

因为众所周知的是:这是个贬义词。

这个典故最初借用指:玩弄手法欺骗人的行为。

后又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自己说过或决定了的事情说改就改,说话不算数的行为。

语文初中教案:古文的鉴赏与仿写

语文初中教案:古文的鉴赏与仿写

语文初中教案:古文的鉴赏与仿写一、古文的鉴赏与仿写的重要性古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历史记忆。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古文的鉴赏与仿写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鉴赏古文,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人的优美表达和深刻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而通过仿写古文,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因此,古文的鉴赏与仿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被充分重视和合理运用。

二、如何进行古文的鉴赏古文的鉴赏是指通过研读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意境、修辞、情感等方面,深入理解和欣赏古文的特点和价值。

鉴赏古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古文的鉴赏:1.读大量优秀古文:学生可以从课本中选取多个篇章进行阅读,还可以通过文学经典和古代散文集阅读更多的古文作品。

2.学习古文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文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标题、篇名、作者、朝代等;还可以讲解古文中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含义。

3.分析古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鉴赏古文需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及探究古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进行古文赏析:教师可以选取一篇古文,对其中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进行赏析,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理解。

三、古文仿写的意义和方法古文仿写是指通过学习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模仿古文的结构和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古文仿写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下面是进行古文仿写的一些方法:1.选择适合的古文进行仿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古文进行仿写。

学生可以借鉴古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但需要注意不要简单地照搬,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进行创作。

2.分析古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在仿写古文之前需要先分析古文的语言特点,如句式、修辞手法、虚实结合等。

通过分析古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仿写。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精卫填海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精卫填海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精卫填海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啸(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yan)于东海。

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赏析】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夸父逐日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夸父逐日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

(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赏析】
这是一篇表现华夏民族战天斗地、死而后已悲壮精神的著名神话。

故事上来就开门见山,突发奇笔,夸父与日逐走。

这里没有交代夸父与太阳竞走的理由,但在《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列子•汤问》中提到此事都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的记载。

给人感觉他是异想天开,自寻烦恼。

但看看各国古代神话中因太阳酷热给人类带来灾难而产生的人与太阳搏斗的各种传说,便会使人联想到夸父此举实际上是这种早期人类与自然搏斗精神的抽象和概括。

所以,他的异想天开就不是一种无聊,而是一首人类无畏与自信精神的壮丽赞歌。

入日说明他已经接近了太阳――他与太阳竞走的目的达到了。

这是他以生命为代价而实现的伟大目标。

然而,物质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全部生命的终结。

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给后人留下的这一片绿荫不仅为其继往开来者提供了休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夸父顽强不屈,死而不朽的拼搏意志。

激励人们为战胜自然,造福人类而永远拼搏。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岳阳楼记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岳阳楼记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fú)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chán)畏讥(jī),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级到巴陵当郡守。

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于是他就重修岳阳楼,扩充其旧有的规模,又把唐代诗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叫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孟母戒子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孟母戒子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

孟子(受她的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便继续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赏析】
故事的道理在于: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虽然布剪碎了,损失了一匹布,可是能让自己的孩子牢牢记着这个道理,并在今后中改进,全神贯注的学习,一剪值千金啊。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爱莲说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爱莲说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爱莲说北宋周敦颐【题解】爱莲说《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

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说是古代文体之一。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ì)!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钟爱菊花。

自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空心)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亲近而轻慢的把玩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人;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爱牡丹的人,当然人很多了。

【赏析】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师说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师说

初中语文-初中古文鉴赏——师说[唐]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道德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不好意思去从师学习。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种树郭橐驼传》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种树郭橐驼传》鉴赏

《种树郭橐驼传》鉴赏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

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照样使民不聊生。

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如果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则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进步意义。

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弄清的。

本文共六段,每两段又可合为一大段。

第一大段是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

第一小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

这里面要注意三点。

一、在《庄子》书中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养生主》《德充符》中都写到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人间世》中则写了一个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

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

可见柳宗元不仅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灵活地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

二、橐驼即骆驼,人们称这位主人公为橐驼,原带有开玩笑,甚至嘲讽性质。

但这位种树的郭师傅不但不以为忤,反欣然接受。

柳宗元在这里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

但作者这样写仍是有所本的。

在《庄子》的《应帝王》和《天道》中,都有这样的描写,即人们把一个人呼之为牛或呼之为马,他都不以为忤,反而欣然答应。

这同郭橐驼欣然以橐驼为名是一样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圣先贤的经典之中
《论语》 、《诗经》、《史记》、《唐诗》、 《宋词》、《老子》、《庄子》、《墨子》、 《孙子兵法》等等。
古人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
《后汉书·黄琬传》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 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 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 《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 史”。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 献帝的195年历史。
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 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 要从多重角度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这运 用到你的学习中就是要放开思维、开动脑 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曹植聪慧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曹植,字子建。三国曹 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 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 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 弟,自幼颖慧,10岁余 便诵读诗、文、辞赋数 十万言,出言为论,落 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 爱。代表作品:《洛神 赋》、《白马篇》,生 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 号“思”,因此又称陈 思王。
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
,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1.解释:
①顾: 不过、只是;②悉:都;③将:带领
④诸:众;
⑤援:提、拿
2.翻译:
善属文: 奈何请人: 太祖甚异之:
善于写文章 为什么要请人
曹操对他的才 华感到非常诧 异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 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 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乾隆年间,乾隆游江南,回到京师后出了 一个上联给群臣对。上联是:“天上微雨 、千针万绿、游了东之港、西之港、湖之 港、遍游诸港登罗浮,历十八名峰、观山 、观海、观日月、宇宙一空。”众大臣冥 思苦想,无联以对。庄有恭上前对一下联 :“地下书生,七孔八穷,中了解之元、 会之元、状之元、连中三元入翰林,点十 八学士,为家、为国、为天下,功勋万世 。”
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 纲上囚籍,帝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 耶?”稍露怜惜之意。朱高煦得知此事, 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买通锦衣卫 都指挥佥事纪纲,密令用酒将其灌醉,而 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 冬,年仅四十七岁。
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才思敏捷,学识渊博 的人,就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勤学苦练 ,持之以恒,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厚积薄 发。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 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 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 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 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 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 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 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 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 ,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 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
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
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还 要注意拼搏的方式或手段.运用正确的方法, 方式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 堂;根本不讲求方法,方式,就会事倍功半, 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智慧来源于经验的累积。
古文鉴赏
智 慧?
智慧: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 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新华字典》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 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 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 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 来。可是他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 又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 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 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 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 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 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 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 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 之。
1.解释: 诏 奇
2.翻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即以其言应诏
3.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解缙(1369-1415),明朝 内阁首辅、著名学者。洪武 十二年进士。与杨慎、徐渭 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也 有人称他“大明第一才子” )、对联大师、《永乐大典 》总纂修。永乐八年(1410 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 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 私觐东宫,必有隐谋。明成 祖非常生气,以“无人臣礼 ”罪下诏狱,下狱五年。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 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将他与曹操、 曹丕合称为“三 曹”。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撰著
曾经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
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
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
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
值得一看,有文采,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 当有水平。
4.默写《七步诗》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 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 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 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1.解释: 为 应声 2.翻译: 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 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对仗工整、通俗形象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 何语?”对曰:“此谓一步高一步。”及 下桥,又问之。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 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 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 曰:“君王星座降金龙。”上遽曰:“是 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又曰:“料是世间留 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 “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既得诗,深叹其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