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简介
对历史人物卜子夏的个人浅见
在西河讲 学期 间, 在 思 想 上 影 响 了 一 批 学
这 一 回答 有 天 神 迷信 的思 想 , 就 有 后 世 的 实 际 思 想 影 响 ,超 过 了 孔 门 弟 子 经》 《 春 秋》 方面 , 是 孔子 的其 他弟 子所 不 贵 在 天 ”
史论史话 ◇
对历 史 人物 卜子夏 的个人浅见
◎文/ 王 丽英
子夏 , 姓 卜, 名商 , 是孔子 的高才弟 子
之一。他突 出的学业成就 , 传 承 并 创 新 的 思想 , 一 直 到 现 在 都 产 生 着 较 大 影 响 。 笔
第三 , 他 的勇武精神 , 尤其是他的大丈
夫之勇的思想 , 直 接 影 响 到 了 孟子 , 也 影 响 到 了后 世 , 具 有 很 好 的 社 会 意 义。 第 四, “ 四海 之 内 皆兄 弟 也 ” 的思 想 影
( 作 者单位 : 获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
机 构 依 规 范 程 序 定 期 进 行 的 经 常 性 考 绩
考 绩结 果 失 实 、 流于 形式 , 而 且 强 化下 级 官 行 良好 、 经济 发 展 迅 速 。
制度 , 对 广大官员起 到了持续 的激 励约束 作用 。历代考绩多要求御史 等监察 官员参
扬儒家的学说和推崇孔子 , 在此过程中 , 也
给 了子 夏 以很 高 的地 位 , 并 不 断 追 加谥 号 。 唐 开 元 二十 七 年 , 追封其 为“ 卫侯 ” , 宋 大 中 祥 符 二 年 又增 谥 为东 阿 公 ( 或作 河 东 公 ) ,
直 是 很推 崇 的。
者工作 之余 结合一些史 料 , 简 单梳理 了一
孔子十哲之子夏
子夏悬鹑
• 指子夏生活寒苦却不愿做官,衣服破烂打 结,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形容 人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安贫 乐道
论语有关子夏的话
• • •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 学而第一》 【译文】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 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 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为政第二》 【释义】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 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 孝顺了吗? 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 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到:“(《诗经》上说)漂亮的脸笑的美啊,美丽的眼黑白多分明啊, 洁白的脂粉,更把她装扮的楚楚动人啊。’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像绘画一样)先绘上彩色,再用白色修饰。”子夏(有所悟的)说: “学礼要放在仁义后边是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子夏(子夏名商)现在 已经开始可以不用谈诗了啊。
孔子十哲
子夏
孔子十哲
•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 生(子渊、子骞(qian)、伯牛、仲弓、子 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 合称
十哲可以分为“德行”、“政事”、 “言语”、“文学”四类别。
• • • •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子夏
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
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
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2.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第三》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第六》5.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第十一》6.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7.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第十二》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第十三》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三晋儒学第一人子夏
三晋儒学第一人子夏作者:暂无来源:《前进》 2020年第7期子夏(前507—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与曾子、子张、子游并称为“孔门四杰”,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
他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孔子过世后,子夏至西河设教,创立了三晋儒学,并且广收门徒。
战国初期魏国的国主魏文侯,以及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名臣,都是他的学生。
其思想不仅孕育出像荀子这样的鸿儒,而且还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孔门求学有秀才孔子门下弟子众多。
因为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几乎一生未停止过收徒授徒。
子夏是孔子晚年收入门下的一位弟子。
据记载,孔子过世的时候,子夏不过二十九岁。
根据《论语》的记载,子夏是孔门弟子中较为擅长文学的一个。
这里的“文学”,指的是典章文物,即那些成文的历史文献和政治制度。
孔子对此也是十分肯定的,在一次关于《诗经》的对话中,子夏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对于做人来讲,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质,而后再加以必要的礼仪文饰。
孔子听后很是赞赏,说道,卜商啊,是你启发了我呀!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在一起谈论《诗》了。
从这次对话中不难发现,子夏对《诗经》是有着很深研究的,从孔门弟子之间的对话中也能发现,同门弟子这方面的困惑往往也会从子夏那里获得启发。
当然,孔子作为一个严师,也常常对子夏提出批评。
例如他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这当然不是说子夏是一个贪利的小人,而是说子夏在思想倾向上更注重人们的利益,讲求现实功效,而且比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现实。
这些也可作为子夏的一个思想特质。
其实,孔子对子夏是较为器重的,这一点从子夏年纪轻轻就能成为鲁国的“莒父宰”(即莒父这一地方的行政长官)就能看出。
子夏生平考述(王红霞)
子夏生平考述(王红霞)摘要:经过考证可知,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十五岁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直至孔子逝世。
其间曾任卫行人和莒父宰。
在试图维系孔门集团统一的努力失败后,子夏离开鲁国,回到魏国设帐收徒,继续传播儒家思想,直至去世。
纵观子夏的一生,除短期从政、为父母守丧外,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授之上。
子夏是孔子的重要弟子,被列为“孔门四科”。
他对儒家经典的传授和儒家思想的传播功劳极大。
子夏生平的考述关涉到早期儒家的发展,特别是关系到孔门弟子对儒学的传承。
一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
名和字往往有密切关系,如子夏的同门闵损,字子骞,损和骞都有亏折的意思。
端木赐,字子贡。
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
子夏也不例外。
《说苑·修文》云:“商者,常也。
常者质,质主天。
夏者,大也。
大者,文也。
文主地。
故王者一商一夏,再而复者也。
”“夏”和“商”义正相应。
子夏出生地有魏、温、卫三说。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曰:“卜商,卫人”。
董仲舒称“卫子夏”。
[1](《俞序》)《史记集解》引郑玄曰:“温国人。
”《礼记·檀弓上》孔颖达疏则曰:“魏人”。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与温邑本身的历史变迁有很大的关系。
温地即现在的河南温县,据《温县文史资料》记载,“商之父名卜启周,为温县卜氏家族一世。
”子夏当然也是温县卜氏一族。
古温国是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司寇苏忿生的封地,《尚书·立政》云:“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
”《汉书·地理志》云:“河内郡,县十八:温县,故国,己姓,苏忿生所封也。
”由于温地为苏国的都城,所以习惯上称苏为温。
公元前650年,狄人灭掉苏国,苏子奔卫。
公元前636年,王子带发动变乱。
晋文公为招揽人心,出兵救助周襄王,杀死王子带。
周襄王为答谢晋文公而封赐土地,“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
当然,此时周襄王封给晋国的并非温国的全部,而是有一部分在卫。
孔子的高足——子夏
孔子的高足——子夏孔子的高足——子夏(2011-09-03 18:39:38)转载▼标签:杂谈子夏,即卜商,生在卫国(今河南温县),晚年讲学于西河(今陕西韩城),《史记》中说他“少孔子四十四岁”,当生于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
卒年不详。
子夏到孔门受业,是在孔子自卫返鲁(公元前484年)之后,他家贫穷,当过鲁国一个叫“莒父”城邑(今山东莒县境内)的总管。
他在孔门弟子中,为十二哲之一,与子游并列入文学科,是孔门弟子中著作传世最多的人。
相传《论语》为子夏与仲弓合撰,《毛诗》传自子夏,《诗序》为子夏所作,《仪礼·表服篇》亦传自子夏,《易传》一卷亦子夏所撰,“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孔子逝世后,子夏居西河为教授,为魏文侯师。
晚年,因哭子失明。
其后裔在韩城居住。
《寰宇记》:有子夏石室,在韩城县。
《水经注》:夏阳横溪水……北坎石上有微涓石溜,丰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
昔子夏设教西河,疑即此也。
三子夏的后裔据《乾隆韩城县志》卷十二载郑仔《创建先贤子夏祠记》一文,内称:“及余令韩,访之故老,无知者异矣。
既而闻有卜姓者云是子夏苗裔,居治东卜家村。
又有自卜家村移居治西西洋村者,是古迹虽湮而子姓灼燃也。
居西泽者分二门,率皆敦厚朴实。
今建祠祀其祖子夏,丐余记。
余既喜,问之所考,信而有证。
《韩城市志·大事记·战国》(1991年12月三秦出版社出版)载:”魏文侯元年(前445)魏国公卜夫子子夏(其先世为卫国人)曾为魏文侯师,设教西河(本市城西南原有西河村,并有子夏庙),广授生徒。
西泽、下干谷、河渎村卜姓居民,其后裔。
”分享:。
关于孔子的介绍
关于孔子的介绍孔子,字子夏,又名丘夫子、丘子、大夫,属于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间生活,是西周以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思想家之称的秦汉时期泛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学生以及遵循和发展他的学说的一大群学者统称。
孔子出生于宋国,得天下英才荟萃,早期受到边塞思想的影响,虽然他在家居之中从未离开过宋国,但他的思想却深深影响了世界历史。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学派”,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世界观。
他的学说指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此外,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亚洲的哲学、教育、政治等领域。
孔子的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完善和实践,强调仁政修身、务实求真、礼法建制、讲究厚重孝敬,贯彻仁爱原则。
他提倡“六艺”:孝悌、义、信、礼、智、艺,将孝、忠、悌、敬以及乐等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他力主设立“七政”,即“孝、悌、宽、恕、勇、敏、忠”,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文明教育来开拓和改进,发掘人类的潜能并成就最大的善行。
孔子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著作及学术成就,而且在于他的政治能力和教育实践。
他把儒教改革及其影响力很大作用于政治实践,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把他的经典著作《论语》和《大学》,贯穿于把它当作《礼记》和《春秋》的补充性教育活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智慧与哲学思想在社会上影响甚广。
他的著作《论语》和《大学》也成为中国哲学古典的权威,被古人和后人研究及高度评价。
孔子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受到追求和赞扬,他的思想也一直是今天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石。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对整个亚洲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东方哲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被视作中国古代经典思想,朝代更迭,在国家及社会等各个层面统治了六百年,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他提倡仁义礼智,行善乐进,力图将仁爱的原则保持社会秩序,把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历史典故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历史典故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历史典故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下面是小编查证到的一些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产生并留下的成语历史典故。
,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历史典故商化芝兰孔子曾说:“吾死之后,商(即卜商,子夏)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说:“商喜欢和才能高于自己的人士交往,赐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士交往。
想了解一个人,看到他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个大概,所以说,与友善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摆放着芝兰鲜花的房间,时间久了会淡忘它的香气,但那香气与人已经化二为一了;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了卖鱼的地方,时间久了会淡忘它的臭味,但那臭味已经进入了人的肺腑。
接近朱砂的人红,接近黑漆的'人黑,所以有修养的人必须谨慎交友。
”欲速则不达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鲁鱼亥豕《吕氏春秋·察传》(上)说:“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鲁成鱼,虚成虎。
”后以“鲁鱼亥豕”指文字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前所未闻原为“未之前闻”。
《礼记·檀弓》中有:“狄仪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夏。
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
关于子夏的故事
关于子夏的故事子夏,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
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子夏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去问孔子,老师啊,你说什么是孝顺嫩,孔子就说啊,和父母相处的时候能保持和颜悦色的状态是最难的了,我们都说父母有事情我们替他们做,在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难道孝顺就只是这样吗?孔子的回答就非常值得推敲了,他采取发问的方式两个反问句说明了当下很多人对孝都存在误会,很多人认为的帮父母劳动,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这样就是孝顺了。
其实不然,有好吃好喝的这种事情连一般的家畜都能做到,而我们人,仅仅做到动物那样就足够了吗?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我们有着高级的思维,所以我们不能和动物相提并论,我们要做到的应该是更多的对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
让父母衣食无忧,安享晚年这是最基本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父母有快乐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社会也是如此,孩子对父母,没有了先前的那份爱,虽然我们会定期寄钱给父母,我们会一个月抽一次回家陪陪父母,回家品尝父母为我们做的饭菜,我们认为这就是尽了孝道了。
但是你知道吗,当父母知道你要来家里的消息后,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了,他们回忆你小时候最爱吃的菜,他们去菜场准备一样又一样的的食材,虽然他们拿着你给的大把钞票,但还是要和小摊的店主讨价还价,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找回过去那熟悉的感觉。
但是一切都随着你的离家,你的长大,在外工作变得模糊,变得需要满满回忆,不是父母把我们淡忘了,而是他们老了,他们需要我们给他们的宁静,需要我们一起来重塑记忆的美好。
关于子夏的故事:丧其子而丧其明子夏因为自己儿子死了,如今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把自己眼睛哭瞎了。
曾子听说了就去看望他,一到子夏家,曾子就大哭起来。
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瞎了,我来为他哭泣,子夏被曾子这样一说又伤心起来自己也开始哭了,所我明明没有罪过,为什么上天要这样对我。
张仪简介,张仪介绍资料
引言:张仪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各种战乱和政治斗争,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张仪为主题,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概述:张仪(约公元前343年约公元前212年),字子夏,赵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也是孙子兵法的传承者。
张仪生于乱世,贤于利用形势和政治手腕,在各国之间游走,担任要职,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正文:一、张仪早期经历1.出身赵国贵族家庭,拥有良好的家教和教育背景。
2.年轻时游学于各国之间,广泛接触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政治体制。
3.与其他战国时期重要政治家如苏秦、孙膑等交往,互相影响和学习。
二、张仪在赵国的政治生涯1.成功进入赵国政府,担任要职,发挥自己的才能。
2.张仪秉持“天下为家”的观念,提出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理念。
3.通过改革军制、推行土地平均法等一系列政策,使赵国在战国时期崛起。
三、张仪外交手腕和合纵连横1.张仪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家密切合作,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2.断交韩国,南朝四国联盟,加强对秦国的围堵。
3.支持楚国推行变法,削弱秦国的力量。
四、张仪与秦国的决裂和朝鲜之役1.张仪因政治立场与秦国发生冲突,被迫离开赵国。
2.张仪被楚国任命为军师,参与朝鲜之役。
3.张仪以机智和勇气赢得战役,为楚国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五、张仪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张仪对于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借鉴。
2.张仪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才华,为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张仪的政治智慧和改革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张仪作为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执行力,成功地为赵国和楚国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他的外交手腕和战略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政治家和军事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尽管他在政治斗争中有过起伏,但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的事业,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论语之子夏解析
论语之子夏解析子夏,名挚,字孟诸,鲁国曲阜人。
他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也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重要人物。
子夏在《论语》中有着许多精彩的言行,展现出他卓越的智慧和为人处世之道。
本文将从子夏在教育、治学和修养方面的表现进行解析,探讨他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一、子夏的教育观念子夏重视教育,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他说:“仕于宰,学于礼,听于冯唐之门。
”这句话强调了在担任官职之前,应当先通过学习礼仪来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他还强调了要向冯唐学习,冯唐是古代有名的学者,子夏通过听他的讲解,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问水平,而且得到了示范和启发。
二、子夏的治学态度子夏对待学问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表示自己不是什么大学问家,而只是努力学习,不怕辛苦。
他说:“日新月异,岁比其年。
”这句话表明他坚持每天都要不断进步,与时俱进。
他也强调了重视实际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说:“仕官者,其事必躬,其事必躬。
”子夏认为做官的人必须亲自去实践,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才能借此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子夏的修养之道子夏注重修身养性,他认为先要自己提升修养,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他说:“弟子为小人,子为大人。
”子夏以身作则,要求自己成为一个走在前面的先行者,给弟子树立榜样。
他言行一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传播儒家思想。
他在治学上也非常严谨,他提出了“三省吾身”的要求,即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刻警惕自己的过错和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子夏作为孔子的弟子,秉承了儒家的精神,他通过教育、治学和修养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智慧的开发。
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来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子夏的思想,不断修养自己,追求真理,以更高的境界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子夏是个怎样的人
子夏是个怎样的人子夏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还是著名的“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子夏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夏是个怎样的人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云散,子夏到了河西,继承老师的衣钵,继续讲学。
子夏虽然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圣人,然而,他在教学育人上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孔子。
子夏在魏国,受到魏文侯的礼遇,被尊为大师级别人物,子夏的弟子都是魏国的栋梁,田子方、段干木、吴起,这些魏国的文臣武将,都拜子夏为师,尤其是吴起,是战国初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走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变富强,其才华和成就,在当时无人可比。
对于儒家而言,子夏似乎有点离经叛道,跟其老师孔子不同,他不太关心复兴周礼,而是关注现实政治和法治,因此有人把子夏列入法家人物。
子夏对于读书的目的性,也是很明确的,著名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他说的。
子夏有时候也不怎么给孔子面子,孔子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往往觉得不太开心,为什么?因为子夏为人直率,说话没有遮拦,在老师面前也如此。
子夏之晋的故事三豕涉河就是出自子夏之晋的,据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访问晋国的路上,经过魏国的时候,就听到有人在读史书,子夏听出此人念错一个字就上前纠正,那人回到国内一查,果然是自己读错了。
这也成为一个典故,子夏在听到有人误会了史书中的意思,为什么晋国会有三只小猪过河呢,心中不解的子夏努力回想,知道了是念课文的人的错误,他上前指出错误,告诉这个念书的人,不是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这人回去一查,发现果然是自己错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我们说晋师己亥涉河,是晋国在己亥年过的河,因为己亥和三豕的写法很想,所以念书的人才闹了笑话,后来人们也用这个典故,来笑话那些在写文章中出错别字,而且错误很离谱的人。
其实要是我们熟悉古代文字就不难理解,当时人们会念错了,在甲骨文中,因为是写在兽骨上的,所以有时候,一竖很可能就因为写的太开,而被归到旁边的子上去了,这三和己应该就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故。
子夏问孝注释
子夏问孝注释字词注释1. 子夏- 卜商,字子夏,春秋时期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著称。
2. 问孝- 询问什么是孝道。
3. 色难- 色:脸色,这里指侍奉父母时的态度。
- 难:困难。
“色难”的意思是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4. 有事,弟子服其劳- 事:指为父母做事情,例如家务事等。
- 弟子:年幼者,这里指子女。
- 服其劳:承担那些劳作,也就是子女为父母承担事情做事情。
5. 有酒食,先生馔- 酒食:酒和食物。
- 先生:长辈,这里指父母。
- 馔(zhuàn):吃喝。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和食物,让父母享用。
6. 曾是以为孝乎- 曾(zēng):难道,副词,表示反问。
- 难道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句子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思想内涵解读1. 对传统孝观念的深化-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已经是一种普遍被认可的孝行表现。
子女为父母做事,让父母先享用酒食,这是基本的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孝顺。
孔子提出“色难”,将孝的内涵从外在行为深入到内在情感态度。
- 这表明真正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行为上的顺从,更重要的是在与父母相处时的态度。
即使为父母做了很多事,提供了很好的物质生活,但如果在侍奉过程中脸色难看、态度不好,那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2. 对人际关系中情感态度的重视-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种对“色难”的强调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中真诚情感态度的重视。
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孝应该是出于内心的敬爱,这种敬爱要通过和颜悦色的态度自然地表现出来。
这一思想也可以延伸到其他人际关系中,比如君臣、朋友之间,真诚的态度都是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唐朝李诵简介
唐朝李诵简介
李诵(661—727年),字子夏,河北翟家沟(今属河北衡水)人,唐代文学家、诗人。
历官至“同中书门下幕”,曾在中书省任山南府尹、奉化护军、贵州抚镇太守等职,是唐
代贵州的文艺思想家。
李诵任尹期间,监督诊治严重的水灾,有效的减轻了民气,在灾民中打开了文艺的渠道,倾力发掘当地贵州人的文学天赋,培养了一批精英文人。
此外,李诵同时发挥了建立
档案、提倡教育的作用,对于改善当地的文化和教育状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诵曾与谢灵运、苏洵、司空曙等人一道,将唐朝文风随风流,诗篇扬名天下,共同
缔造了“唐初诗派”。
他以逸言的文风,流畅而柔和、柔美而洒脱,他的诗作清新淳雅,曲折用言,抒发出真挚婉约、淳朴温婉之情。
诗中他多抒情,尤善写流霞秋思,亦有人间表达,传情达意。
他常谈及写怀,勉古人
而不施比较,把写景的文句和表达的心声融结在一起,发挥出婉约优美的艺术效果,大大
发展了以太平为基本色彩的新诗文风格,从而培养了后世晚唐诗人对对象斟酌、抒情深刻
之能,开拓出优秀的唐初诗歌形态。
李诵诗歌涉及写景、写物、写思,艺术成就卓越,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品,深
受文人墨客和诗人的喜爱。
他也被誉为“唐初诗派创始人”,是唐代理想艺术的杰出代表。
论语中的子夏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子夏原文与解析子夏,即公冶长。
他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在《论语》中,子夏的言行被广泛记录和传扬,他对于道德修养、政治理念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启发。
本文将主要探讨《论语》中关于子夏的原文,并进行一些解析和评述。
一、《论语·子夏》原文《论语·子夏》是《论语》中专门记载子夏言行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中的几个典型原文:1.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2. 子夏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 子夏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二、原文解析与评述1.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反映了子夏对于仕途与学问的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在追求仕途的同时,应该注重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这个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不能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职场的挑战。
2.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强调了品德与才学的重要性。
子夏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有文化修养而缺乏高尚的品行,那么他只能沦为庸人;而如果一个人只有高尚的品行而没有文化修养,那么他只能在农村中过一种野蛮的生活。
只有文化修养与高尚品德相辅相成,方能真正成为一个君子。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将品德与才学两者结合起来。
3.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强调了对待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子夏认为,一个人要想被认为是学问,不仅需要在知识上有所造诣,更需要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真正的才能。
他强调了与父母、君主以及朋友之间良好的关系,以及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子夏简介——精选推荐
⼦夏简介⼦夏简介 ⼦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者处,求学于孔⼦,以“⽂学”著称。
接下来由⼩编为⼤家整理出⼦夏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夏(前507-?)姓⼘,名商,字⼦夏,后亦称“⼘⼦夏”、“⼘先⽣”,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另有魏⼈、卫⼈⼆说,近⼈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说),孔⼦的著名弟⼦,“孔门⼗哲”之⼀。
⼦夏少孔⼦四⼗四岁,是孔⼦后期学⽣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学著称,被孔⼦许为其“⽂学”科的⾼才⽣。
⼦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得到孔⼦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盼兮,素以为绚兮”⼀句,孔⼦答以“绘事后素”,他⽴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赞⽈:“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诗》已矣。
”(《论语⼋佾》)但孔⼦认为⼦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有所“不及”,曾告诫⼦夏⽈:“⼥为君⼦儒,⽆为⼩⼈儒”。
(《论语雍也》)⼦夏才⽓过⼈,《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如:“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居其肆以成其⾔,君⼦学以致其道”;“⽇知其所亡,⽉⽆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道,必有可观者焉”;“仕⽽优则学,学⽽优则仕”等等。
孔⼦去世后,⼦夏⾄魏国西河(济⽔、黄河间)讲学,“如⽥⼦⽅、段⼲⽊、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侯的⽼师。
近⼈有以为⼦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称“儒分为⼋”不及⼦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批判书》)。
汉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夏⼀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孔⼦;发明章句,始⾃⼦夏。
”(《后汉书徐防传》)这⾥就认为,“六经”中的⼤部分是来⾃⼦夏的传授。
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叙述得更为具体,其云:“孔⼦弟⼦,惟⼦夏于诸经独有书。
虽传记杂⾔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不同矣。
子夏易传的主要内容
子夏易传的主要内容子夏,名商,字轲,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早的一位。
其家境贫寒,家境清贫,但是他聪明好学,勤奋努力,成为孔门弟子们中最得孔子信任的两个人之一。
子夏十分敬仰孔子,常常尊称为“夫子”。
他认为先生的主张是一种智慧,非常有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他投身于家书、诗文之中,并不断地向孔子请教,以期开阔自己的视野。
不久,孔子对他产生了特殊的关注和重视,并派他与颜回同为会稽王的师傅。
子夏生性温和,心地善良,善于尊重别人的利害关系,因此,他的学生非常喜欢他。
在授课过程中,他经常以小示人,宣扬道德。
他在教学中一再强调“礼”和“义”,教导学生须从实际生活中领会“礼”与“义”之间的联系,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应该坚持的精神决定。
子夏在勤奋学习时用努力赢得名声,他醉心于学问,历经苦痛与困难,始终保持了单纯的心态。
为了深入了解“礼”和“义”的真义,他频繁邀请孔子到家中作客,每次都提出了大量问题来探寻道理。
他希望通过亲身经历和学习,以悟道的方式来领悟事物的真面目。
子夏有着强烈的政治野心,他一直渴望能够鼓励人民,改善社会风气,带动社会秩序和气氛。
他关注的重点是人的自我实现与价值,让每个个体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使命,从而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发挥自己的优点。
子夏的思想观念在孔子学派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他随时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为了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幸福的中国社会,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为后代后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是多样而复杂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已经破裂,各个国家之间频繁地发生战争,而这种动荡的局面也促成了许多文化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首先,文化的多元性非常明显。
各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文化传统都不相同,这使得他们所拥有的文化选项也各自不同。
这导致了文化的多元性,文化艺术的鲜明性和各自的特点。
其次,思想的多样化。
七十二贤之一子夏
七十二贤之一子夏子夏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
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
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七十二贤之一子夏,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十二贤之一子夏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
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
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
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
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
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
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
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
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七十二贤之一子夏性格《荀子》大略篇:子夏家贫,衣若县鹑。
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其性格可见一斑。
子夏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
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
《论语》中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为“绘事后素”,子夏发挥夫子之意云“礼后乎?”甚得孔子嘉许。
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师的学说。
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后,子夏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
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与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夏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士平
子夏(前507--?),春秋末晋国温人(另有魏人、卫人二说。
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
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即通晓古代文献,与子游并称为“游夏”。
孔子生前已注意到其才干,曾称赞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去世后,他在魏国西河讲学,主张统治者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以防臣下篡权。
并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要求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相传《诗经》和《春秋》都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子夏小孔子44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被孔子称为“文学”科的高材生。
子夏出身贫寒,《荀子•大略》篇说:“子夏家贫,衣若悬(玄)鹑。
”子夏学成后有从政经历,中年曾经出仕担任过鲁国莒父城宰。
他做莒父总管时,曾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孔子死后,子夏去鲁至魏,被魏文侯廷请为师。
晚年子夏讲学于魏国西河(今山西河津),从学者三百多人。
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均出自他的门下,门风之盛使当时许多人误以为他就是孔子。
西河学派既传授儒家经典,也是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韩非称“儒分为八”,但不及子夏,即将之视为法家。
子夏是一个有操守讲气节的人,有人劝他当官,他回答:“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
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
在求学于孔子的时候,子夏请问孝道,孔子说:“最难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夏说:“一个人能看中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一定说他很有知识和教养了。
”还有一次,司马牛忧愁的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有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尊敬而合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这两个例子足见子夏对礼仪道德的尊崇,对长辈的孝敬和对朋友的忠厚在子夏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子夏经常因为独特的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曾经有一次,子夏问孔子说:
“‘笑起来真美呀,美丽的眼睛真美啊本色才是最炫丽的呀。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是不是说礼也是在仁义忠信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够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等人那样恪守孔子之道。
他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又颇具异端倾向的思想家。
他关注的问题已经不是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研究新的经世之学。
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观念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子夏主张与现实结合,他说:“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仁就在这里面了。
”他认为“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而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谨不苟”。
由此可见,子夏心目中的君子知权术、有心计,已经不再是孔子倡导的那种温文尔雅、坦荡荡的醇儒。
这些观念体现出法家“察势”、“用权”精神,与儒家主张的恪守礼仪以一贯之的君子之道显然相悖。
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礼和仁的方面有所“不及”,曾经告诫他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
”子贡又问:“那么是子张好一些么?”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综上所说,子夏被儒家正统学派认为是投机,以至于子夏的再传弟子荀子也曾指摘子夏城府深沉:“正其衣冠,齐其颜色,俨然而终日不言。
”但吴起、商鞅变法首先都采取示民以信的策略显然出于子夏之术。
子夏注重君王用权之术,认为君王必须注意研究政治历史。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
”“善持势者,早绝奸之萌。
”主张吸取历史教训,消除危机于萌芽之中。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至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他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来自子夏的传授。
《诗经》一书自孔子至汉代有两派传人:即毛派和韩派,均源自子夏。
据汉儒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后三传至大毛公,大毛公授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
”则毛派《诗经》实为子夏所传。
汉代流行另一种说法:“子夏传曾申,曾申传李克,再二传荀子,荀子传大毛公。
”其源头也是子夏。
韩派也是由子夏所传。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也认同这一说法。
孔子死后,子夏与其他弟子一起为孔子守孝三年,后来到魏国讲学于西河,
向弟子传授“六经”,对《春秋》的讲授尤为注重,这是子夏经世致用学术观点
所决定的。
子夏传《春秋》,将历史学导入政治,他注重的首先是“微言大义”,后来影响了公羊学派,形成对汉初影响极大的公羊之学,西汉大儒董仲舒就是这一学派的传人。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
“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侯”。
孔子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如果说《春秋》之学开创于孔子,则子夏正是将其学说发扬光大而形成后来的公羊学派、传经学派、谷梁学派三大学派的最早传承者。
在先秦思想史上,子夏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