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重点词语默写及答案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5228807fad6195f312ba6f5.png)
5指南录后序◎语林撷英[课内名句]1.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2.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相关名句]文天祥爱国诗句集锦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2.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指南录·赴阙》)3.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正气歌》)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歌》)5.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南海》)6.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山中感兴》)7.整顿乾坤非异事,云开万里歌明月。
(《满江红》)8.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绝命辞》)有关文天祥的对联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花外子规燕市冷,柳边精卫浙江潮。
(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2.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
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北京文天祥祠联)3.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海丰县方饭亭联)◎诗海拾贝过零丁洋①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
【注】①此诗作于祥兴二年(1279)。
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后,元将张弘范押之同行,攻打崖山,屡迫文天祥招降崖山守将张世杰,文天祥即以此诗示之。
②汗青:古代用竹简著书,为易于书写和防虫蛀,制作时先用火烤,去掉竹子里的水分,所以叫汗青。
这里特指史册。
【赏析】这是一首名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高中语文苏教必修三教学案第二专题第5课指南录后序Word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必修三教学案第二专题第5课指南录后序Word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70f03ff12d2af90242e6c5.png)
第5课指南录后序(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14岁。
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
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
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
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一)背景链接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
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
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学生)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2448bc45c1c708a1284a44c4.png)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1、《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2、《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的景仰的句子是:3、《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
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5、《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6、《烛之武退秦师》,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7、《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8、《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9、《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10、《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1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12、《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13、《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14、《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5、《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翻译及考点——指南录后序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翻译及考点——指南录后序](https://img.taocdn.com/s3/m/2036e2f8360cba1aa811da70.png)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翻译及考点——指南录后序【课文全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
这时元军已迫近都门外,不论是迎战、防守或迁都,都已经来不及安排。
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的衙门里,都想不出办法来。
当时(双方有)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方面约邀(我国)当权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国家事态到了这地步,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而且)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
以前,(我们的)使者往来,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同时)我更想探察一下元军方面的情况,回来好寻求救国的办法。
于是未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任,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刚到元军军营(的时候),我慷慨陈辞,(他们)上上下下都很震惊。
他们也不敢马上就轻视我国。
不幸的是先有吕师孟干坏事,后来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我(才)被拘留不能回还。
国家的事情被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当面责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二人叛国(的罪行)。
(我)只想求死,不再顾念(个人的)安危。
元军方面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对我)很愤怒。
(派来)两个高级头目,名义上是招待使臣的人,夜里却用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不久,贾余庆等人作为祈请使要到北方去;元人逼迫我同他们一起走,但又不算作使者。
我照理应该自杀,但还是忍耐着(随他们)出发。
古人说:(忍辱不死)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啊!到了京日,得机会跑到了真州,就把北兵的虚实完全报告了淮东、淮西两位边防统帅,约定(同他们)联合兵力奋起抗战。
国家复兴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
(在那里)住了两天,扬州的边帅下了逐客令。
(我)没有办法,(就)改名换姓,隐蔽行踪,在荒野里奔走,在露天里歇宿,每天同元军的骑兵在江淮一带(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没有遇见)。
困窘饥饿,无所依托,悬赏捕捉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唤求救都来不及,后来找到一只小船,避开(敌军所占的)江中小洲,从北海出去,然后渡过扬子江,进人苏州,经过四明,转到天台,终于来到永嘉。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4c8d371a172ded630a1cb639.png)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一、《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命名得由来就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二、《五人墓碑记》风声雨声念书声,声声动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怀。
1、《五人墓碑记》中由于五人得壮举,即便在死后也遇到了人们得仰慕得句子就是: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动大义,蹈死不管,亦曷故哉?2、《五人墓碑记》中表示作者写作原由与目得得一句话就是: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离骚》路漫漫,1、《离骚》中叹息光阴流逝飞速得名句就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纪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散兮,恐佳人之迟暮”;2、《离骚》中表增强自己涵养得名句就是: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认为佩。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离骚》就是一首伟大得抒怀长诗,诗中有很多诗人直抒胸臆、表示心志得句子。
请写出诗人表示自己对美好品德得追求、至死不改得两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结合围攻郑国得原由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可以早被任用得酸辛与不满得话就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目前,内忧外祸,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心自责: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就是寡人之过也。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告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迫得话就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和,认可郑亡,逢迎对方得骄傲心理得语句就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烛之武劝告秦伯,貌似谦和,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定句否认了秦发兵得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讲话得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地点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得结果。
【语文】2020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第2单元指南录后序版含答案
![【语文】2020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第2单元指南录后序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ee0349c77da26924c5b025.png)
【关键字】语文指南录后序本课话题——爱国奉献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元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文天祥为纾国难,挺身而出,出使元营,在元营抗辞慷慨,欲以死报国,以身殉节。
后被元军无理扣押,他本想“引决”,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的,“隐忍以行”;为回归南宋,他百折不回,辗转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全力投身新中国建设,60年来,他艰苦奋斗,屡克难关,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赤子情怀昭日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2.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吉鸿昌《无题》3.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
——拿破仑4.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5.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何塞·马蒂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邂逅( ) 纾祸( ) 觇北( )献谄( ) 贵酋( ) 羁縻( )愧怍( ) 殆例( ) 巡徼( )檄文( ) 余僇( ) 天高地迥( )【答案】xièhòu shūchān chǎn qiújīmízuòdài jiào xílùjiǒ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层见错出( )(4)臣死有余僇( )【答案】(1)“缙”通“搢”,插(2)“陵”通“凌”,欺侮(3)“见”通“现”,出现(4)“僇”通“戮”,罪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间(2)靡(3)如(4)分(5)数(6)之(7)以【答案】(1)名词,机会/名词,中间/名词,缝隙/名词,一会儿/动词,夹杂/动词,参与/量词/副词,悄悄地,暗中(2)副词,无,不/动词,倒下/动词,退却(3)动词,到……去,往/动词,像/动词,比得上/连词,表假设,如果/“如……何”为固定句式,“把……怎么样”(4)名词,本分,职责/动词,辨别/动词,分配,分给/名词,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5)动词,列举罪状/副词,屡次/名词,命运(6)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死”(7)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相当于“率领”/连词,表修饰/介词,把/连词,表目的,以便/连词,因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北虽貌敬( )(2)予分当引决( )(3)草行露宿( )(4)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5)道中手自抄录( )(6)都督诸路军马( )(7)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8)道海安( )(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10)名曰《指南录》( )(11)即具以北虚实..告诉东西二阃( )(12)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13)诡.踪迹( )【答案】(1)名词作状语,表面上(2)名词作状语,按职分(3)名词作状语,在荒草间;在露天里(4)名词作状语,每天(5)名词作状语,亲手(6)名词作动词,统率(7)名词作动词,走上前(8)名词作动词,经过,取道(9)名词作动词,为……作序(10)名词作动词,命名(11)形容词作名词,虚实情况(12)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3)形容词作动词,隐蔽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古义: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苏教版必修三 古文 重点字词句 早自习默写
![苏教版必修三 古文 重点字词句 早自习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346916df8bd63186bcebbcc3.png)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1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辞! 14.沛公起如厕 15.亚父受玉斗,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6.吾属今为之虏矣 17.(句式)所以遣将守关 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18.(句式)不者,若属皆 且为所虏。
《谏太宗十思疏》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动词,主持;(形作名)重任;(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4.永保无疆之休:美好,福祉 5.塞源而欲流长也:堵塞 6.能克终者盖寡:副词,表推测,大概 7.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督责;介词,用 8.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名作动)统治 9.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谦虚;约束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都督诸路军马 2.北邀当国者相见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5.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上下颇惊动 6.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7.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8.予分当引决 9.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10.草行露宿,日与北骑 相出没于长淮间 1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非攻》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代词,指别人;指责 2.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连词,因为;使……受损;使……得利 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偷,窃取;睥睨猪;小猪 (豕(shǐ);象形字,猪的统称。豚(tún);小猪。 彘(zhì );大猪。) 4.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假如;同“滋”,更加 5.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偷取 6.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结构助词,的 7.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动词,是;则:却;誉:名作动,称赞。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句默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句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1c1439c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2.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名句默写1、熟读《指南录后序》第四段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追购又急,,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死生,_______________。
死而死矣,,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五人墓碑记》五、六两段。
嗟乎!大阉之乱,,四海之大,?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视五人之死,?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而为之记,,3、背诵《离骚》全文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又重之以修能;,纫秋兰以为佩;,;,;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何不改乎此度?,来吾导夫先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4、摘录并背诵《谏太宗十思疏》中富有哲理的句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积其德义。
不念居安思危,,,,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君人者,,;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壅蔽,;想谗邪,;恩所加,;罚所及,总此十思,,简能而任之,,则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功成而德衰,,?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既得志,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f5d516011ca300a7c39043.png)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一、文化常识1、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爱国诗人。
2、①《指南录》是作者将出使元营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而成。
②取诗集中《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注意这里的引号,思考一下为什么不是《》)。
3、作者写这篇序前,已经为该诗集写过《自序》,故本文称为“后序”,这里的“后”指的是写在《自序》之后,但仍在正文之前。
二、通假字1、层见错出(见,通“现”。
)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3、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注:缙绅也作“搢绅”和展转同“辗转”不当通假现象看。
三、古今异义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古:去一趟就。
今:一种行为。
)2、予不得爱身(古:顾惜。
今:喜爱。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古:可以凭借。
今:能够。
)4、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意气激昂。
今:大方。
)5、穷饿无聊(古:窘迫。
今:没钱。
)6、穷饿无聊(古:没有依托。
今:单调,庸俗。
)7、以至于永嘉(古:到达。
今:表示另起话题的副词。
)8、为巡船所物色(古:盘问。
今:寻找。
)9、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
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10、以父母之遗wèi体行殆(古:赐予的身体。
今:尸体。
)11、以为前驱(古:把…作为。
今:认为。
)1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古:汉人的服装,代指宋朝。
今:衣帽。
)13、重见日月(古:皇帝皇后。
今:太阳月亮。
)四、词类活用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名词作动词,下达。
)4、制府檄下(名词作动词,颁布、发下。
)5、道海安(名词作动词,取道、经过。
)6、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7、雪九庙之耻(名词作动词,洗刷。
)8、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9、名曰《指南录》(名词作动词,命名。
)10、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
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9e614b804693daef5ff73d3b.png)
一、《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二、《五人墓碑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的景仰的句子是: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离骚》路漫漫,1、《离骚》中感叹时光流逝飞快的名句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离骚》中表加强自身修养的名句是: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诗中有许多诗人直抒胸臆、表明心志的句子。
请写出诗人表明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两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答案)
![最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18ec9daeaad1f347933f3b.png)
2、《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的景仰的句子是: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3、《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6、《烛之武退秦师》,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7、《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8、《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9、《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0、《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12、《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指南录后序》基础字词梳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指南录后序》基础字词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7a7fda4afe04a1b071de68.png)
七、名句默写 ①不得已,变姓名,_诡__踪__迹__,__草__行__露__宿__,日与 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___穷__饿__无__聊__,追购又急, ____天__高__地__迥__,号呼靡及。 ②呜呼!死生,__昼___夜__事__也____。死而死矣, _而__境__界__危___恶___,__层__见__错__出____,非人世所堪。痛 定思痛,痛何如哉!
③穷饿无.聊. 古义:__没__有__依__靠_____ 今义:a.由于清闲而烦闷;b.(言行等)没有意义而
令人讨厌
六、文言句式 ①死生,昼夜事也 __判__断__句______ ②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__被__动__句____ ③为巡船所物色 __被__动__句___ ④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_状__语___后__置__句__ ⑤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_状__语___后__置__句_____
退出
⑤北虽貌.敬 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表__面__上___________ ⑥予分.当引决 _名___词__作_状__语___,__按__名__分__________
⑦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每__天___
五、古今异义 ①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古义:__指__处__境____ 今义: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②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__盘__查____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④主辱,臣死有余僇.
__“__僇__”___同__“__戮__”__,__罪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①间.以诗记所遭 _副__词__,__间__或_
②得间.奔真州 _名__词__,__机__会___ ③奉命于危难之间. __名__词__,__中__间__、__期__间__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四理解性默写学习资料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四理解性默写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ea0c0ea360cba1aa911da14.png)
一、《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二、《五人墓碑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五人墓碑记》中因为五人的壮举,即使在死后也受到了人们的景仰的句子是: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离骚》路漫漫,1、《离骚》中感叹时光流逝飞快的名句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离骚》中表加强自身修养的名句是: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诗中有许多诗人直抒胸臆、表明心志的句子。
请写出诗人表明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两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08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自己整理,精心校对,无任何错误)
![08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自己整理,精心校对,无任何错误)](https://img.taocdn.com/s3/m/2c72a616227916888486d7be.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文言基础知识汇总(自己整理,精心校对,无任何错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4.主辱,臣死有余僇()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古义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3.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4.为巡船所物色()
5.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6.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7.以至于永嘉()
8.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3.予分.当引决()
4.草.行露.宿()()
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6.道.海安、如皋()
7.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8.都督
..诸路军马()
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几以不纳死()
2.为巡船所物色()
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无日而非可死()
5.予羁縻不得还
6.使北营,留北关外/无留北者()
7.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8.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9.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0.约以连兵大举()
1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2.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请罪于先人之墓()
13.将以有为也()
14.避哨竹林中()
15.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
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重点词语默写及答案
![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重点词语默写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147f2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2.png)
指南录后序〔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予1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2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3迫修门外, 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4萃于左丞相府, 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 北邀当国者相见,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5纾祸。
国事至此, 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6可以口舌动也。
初, 奉使往来, 无留北者, 予更欲一7觇北, 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 翌日, 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 抗辞慷慨, 上下颇惊动, 北亦未敢8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贾余庆献谄于后, 予9羁縻不得还, 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 则直10前诟虏帅失信, 11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但欲求死, 不复顾利害。
北虽12貌敬, 实则愤怒, 二贵酋名曰“馆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13诣北。
北驱予并往, 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14分当引决, 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 得15间奔真州,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 16庶几在此。
留二日,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 变姓名, 诡踪迹, 17草行18露宿,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19无聊, 追购又急, 天高地迥, 20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 避渚洲, 出北海, 然后渡扬子江, 入苏州洋, 展转四明、天台, 以21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 不知其几矣! 22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 争曲直, 屡当死;去京口, 挟匕首以备不测, 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 23(句式)为巡船所24物色, 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 几彷徨死;如扬州, 过瓜洲扬子桥, 竟使遇哨, 无不死;扬州城下, 进退不由, 25殆/26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 骑数千过其门, 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27巡徼所28陵迫死;夜29趋高邮, 迷失道, 几陷死;质明, 避哨竹林中, 逻者数十骑, 几无所逃死;至高邮, 制府檄下, 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 出入乱尸中, 舟与哨相后先, 几邂逅死;至海陵, 30如高沙, 常恐无辜死;31道海安、如皋, 凡三百里, 北与寇往来其间, 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 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 无可奈何,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 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 而境界危恶, 层32见错出, 非人世所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录后序
38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39序其诗,40名曰《指南录》。
参考答案:
1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2都督:名作动,统率 3迫:逼近
4萃:聚集 5纾:解除
6可以:可:可以;以:介词,用、凭
7觇:窥视 8遽:立刻
9羁縻:软禁,扣押 10前:名作动,走上前
11数:列举罪状 12貌:名作状,表面上
13诣:到···去 14分:名作状,按职分
15间:机会 16庶几:差不多
17草:名作状,在草地上 18露:名作状,在露天里
19无聊:没有依靠
20号呼靡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21至于:到达 22诋:辱骂
23“为···所”表被动 24物色:访求,这里是盘查
25殆:接近于 26例:类于,等于
27巡徼:动作名,巡查的军官 28陵:同“凌”,欺侮
29趋:快步走过,奔向 30如:往···去
31道:名作动,取道 32见:同“现”,出现
33间:间或,有时 34僇:同“戮”,罪
35翻译: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而我已经历了许多危险)。
36翻译: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的死地。
37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38是:这 39序:名作动,为···作序
40名:名作动,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