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比较探究4.2《有的人》臧克家简介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索诗三首《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索诗三首《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
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重点)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掌握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够学以致用。
(难点)
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对于诗的格式形式已有了了解,再加上已经积累了七年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验,对于诗歌的内容不难把握。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重点)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掌握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够学以致用。
(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有的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 estion.”这是英国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言辞虽然简短,却引发世人深深的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2、背景回放。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课件】《有的人》
------毛泽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课文导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课文导入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课题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自由赏析
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
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
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
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骑在人民头上
把名字刻入石头 别人不能活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像鲁迅一样为人民服 务,愿意牺牲自己的人
给人民当牛马 等着地下的火烧 多数人更好地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赏析诗歌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 人 民 的 态 度
作威作福横行霸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第四单元 · 比较探究
有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课文导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课文导入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 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新文化的方向。
关于臧克家《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的资料
关于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资料摘要:一、介绍臧克家及其作品背景二、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主题及结构三、解读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独特之处四、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五、总结臧克家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正文:一、介绍臧克家及其作品背景臧克家(1905-2004)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曾用名臧瑗仲。
他自幼喜爱文学,曾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等人有过密切交往。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对臧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3年,臧克家创作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以表达对鲁迅的敬意和怀念。
二、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主题及结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抒情诗,主题围绕着对鲁迅的缅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比“有的人”和“有的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鲁迅逝世后的感慨、对鲁迅个人品质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三、解读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独特之处1.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有的人”和“有的人”,突显了鲁迅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彰显了主题。
2.抒情诗特点:作品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3.现实主义风格:臧克家在诗中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赏析:经典重温——臧克家《有的人》赏析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
只要是经久难忘的诗,大体都是名篇佳作。
当然,一首诗为少数几个人经久难忘,可能还夹某些偏爱的因素;但是为大多数人经久难忘,就表明那首诗的生命力的久,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就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
这首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而作。
感从何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
一方面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已被人民推翻,另一面是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的各色人等还不免带着旧社会的阶级和思想烙印。
鲁迅式的“有的人”固然很多,而处于对立面的“有的人”却也不少。
诗人面对现实,回忆鲁迅生前和逝世以来的社会状况,有感而作此诗。
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真实,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倾向,因此,这是一首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抒情诗。
诗的第一节指出当今之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一种人“虽生如死”,另一种人“虽死犹生”。
“虽死犹生”的人,自然是指当时被纪念的鲁迅,是对“永垂不朽”的鲁迅的歌颂;但是,作为典型形象看,也不是单指鲁迅,同时还暗示着与鲁迅品质相同的许多人。
至于作为对立面的“虽生如死”的人,当然指坏人。
这节四行诗,两句话,是全诗的总帽,统帅全篇,虽通俗易懂,但容量很大,概括力极强,耐人寻味,今人猛省!接着三节(即诗的第二、三、四节),把“虽生如死”的人和“虽死犹生”的人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比形象、比思想、比情操。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人民把他摔倒;Βιβλιοθήκ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 年 11 月 1 日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
者简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幺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的主题思想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作者明明说是“纪念鲁迅有感”每一节又不 点明鲁迅,而是以“有的人”开端,自然就不单是诓歌鲁迅。因此,这首诗实 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只有这样认识主题,才能 概括诗的整个内容,挖掘诗的广度与深度。这是诗人的美学理想在诗歌创作 中的具体反映。不论诗人自己是否察觉到这一点。他所塑造的对立形象却流 露了这一点。诗人在对两种人的对照中,始终只是暗示鲁迅,而不点明鲁 迅,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只是说这首诗歌颂了鲁迅,就大大缩小了诗的容 量—一它的广度与深度。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却也奇特。诗人既然是“有感”而作,就从“美 感”出发。但是,什幺是真善美,什幺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 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的深刻感受出发,运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 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一般人对这首诗的分析,都说诗人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 艺术技巧,这当然也说得不错。的确,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 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但是,诗人的这种对比,并不限 于某一节诗,而是贯穿整体,诗人是用“铺陈”的方法来安排对比的。所谓“铺 陈”就是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有的人》的作者正是为了“铺陈善恶”而运用 对比的。诗人铺陈了三种对比:第一种对比即第一节的总帽,是两种截然不 同的人的对比,它统摄全诗。第二种对比,主要是比形象,比形象的斗争的 过程。第三种对比主要是比下场,比两种形象在历史风云和时代潮流激荡下 的不同结果。诗人正是把这样三种对比铺陈开来,成为一首既整齐又错综的 抒情诗。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1905 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着 名诗人。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从小喜爱古典诗词。 18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
《有的人》资料
《有的人》资料一、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
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
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
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
1948年因受国民党当局逼迫逃至香港。
1949年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
出版诗集《春风集》《一颗新星》《凯旋》《欢呼集》,长诗《李大钊》,还写了《学诗断想》等论诗著作。
文革后,仍有诗作不断发表。
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二、藏克家《三谈(有的人)》。
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产生在浓厚的生活里。
这是我坚信不移的一条真理。
1949年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有的人》这首诗,反应是强烈的,但我和鲁迅无一面之缘,这情况怎样解释呢?在鲁迅逝世13周年的时候,我去瞻仰了他的故居,回头来就写了这篇诗,这岂不是即兴而成?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说来话长呵。
我和鲁迅虽然没见过面,但我对于他是尊敬而又有亲切之感的。
1923年我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新文艺,自己也从事习作,这时候我就读过鲁迅的《呐喊》、《热风》、《野草》和由他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等。
读他的书,景仰其为人,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的黑暗时代,鲁迅的作品像一道明光,引导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探索,郁抑的心情好似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口子。
1926年,我奔向武汉,在大革命中作了一名士兵。
2024版《有的人》臧克家
01诗人臧克家简介Chapter生平事迹文学成就臧克家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性著称。
他的代表作《有的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作品还包括《老马》、《罪恶的黑手》等,都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社会影响01020302《有的人》创作背景Chapter时代背景诗人深感时代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批判意识。
诗人其他作品与《有的人》关系0102创作动机和目的03诗歌内容解读Chapter对比手法简洁明了意境深远030201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意象描绘与象征手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生选择诗歌表达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即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决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批判与歌颂诗歌既批判了那些自私自利、压迫人民的人,又歌颂了那些为人民服务、追求真理的人。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鲜明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以及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明确态度。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04艺术特色鉴赏Chapter独特诗歌风格简洁明快01象征手法02民间歌谣体03鲜明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手法细节描写内心独白深刻社会寓意揭示社会批判人生哲理民族精神05知识拓展:现代诗歌发展概况Chapter现代诗歌起源及流派起源流派1 2 3舒婷海子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现代诗歌在社会中地位和影响地位现代诗歌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影响现代诗歌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还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现代诗歌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通过诗歌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和呼吁社会进步。
06思考与交流:如何理解并评价《有的人》Chapter分享个人阅读体验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讨论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社会的不公和压迫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价值,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比较探究4.2《有的人》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选了中国当代新诗四首,它们是《有的人》、《悼念一棵风树》、《星星变奏曲》、《雨说》。
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联系。
教材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
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
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2)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3)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1)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2)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臧克家诗歌《有的人》赏析
臧克家诗歌《有的⼈》赏析臧克家,⼭东诸城⼈,出⽣于1905年10⽉8⽇,1923年到⼭东省⽴第⼀师范学校读书,受五四运动影响,读了⼤量的新⽂艺书刊,并开始学写新诗。
1926年秋前往武汉,次年初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9年回到⼭东,考⼊国⽴青岛⼤学。
1930年⾄1934年在青岛⼤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抗⽇战争爆发后,奔赴抗战第⼀线,从事进步⽂化⼯作达五年之久。
解放战争期间,开始写政治讽刺诗,揭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罪⾏,1948年12⽉前往⾹港。
1949年3⽉来到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先后担任华北⼤学三部研究员、新闻出版总署编审、⼈民出版社编审、全国⽂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2004年2⽉5⽇,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有的⼈》是⼀⾸政治抒情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逝世13周年⽽写的。
1936年10⽉19⽇鲁迅先⽣逝世,1949年10⽉19⽇是鲁迅先⽣逝世13周年纪念⽇。
这⼀天,臧克家亲⾃前往鲁迅先⽣在北京曾经⽣活、⼯作过很多年的故居,缅怀这位中国⽂坛巨擘。
臧克家亲临其境,浮想联翩,⾃然⽽然地产⽣了⼀连串的联想,他有感于鲁迅先⽣在⼈民⼼中的份量,于1949年11⽉1⽇在北京挥笔写下《有的⼈》这⾸诗:有的⼈ ——纪念鲁迅有感有的⼈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 骑在⼈民头上:“呵,我多伟⼤!” 有的⼈ 俯下⾝⼦给⼈民当⽜马。
有的⼈ 把名字刻⼊⽯头想“不朽”; 有的⼈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烧。
有的⼈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 有的⼈ 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地活。
骑在⼈民头上的, ⼈民把他摔垮; 给⼈民作⽜马的, ⼈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头的, 名字⽐⼫⾸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的⼈,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活的⼈,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很⾼。
。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比较探究《有的人》教案2
《有的人》教案(教学理念:生本课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书声朗朗、生动活泼)教学目标: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鲁迅,介绍臧克家,引入课题1. 介绍鲁迅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生(齐):鲁迅。
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指明学生回答。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3年了,7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我请几名同学读读我给大家带来的这几段话。
这节课,我们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板书)《有的人》。
)2. 介绍臧克家(1905—2004)及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初读全诗,读正确1.指名读全诗。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2.正音。
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出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板书“呵”)3.读一读,体会体会,读a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明确:表示赞叹。
表示赞美。
表示自豪。
4.明义。
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有的人》臧克家好词好句摘抄
《有的人》臧克家好词好句摘抄摘要:一、前言二、臧克家简介三、《有的人》诗歌背景及主题四、好词好句摘抄及赏析1.忧国忧民的情怀2.生与死的哲理思考3.社会现象的反映4.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五、结论正文:《有的人》是臧克家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在这首诗中,臧克家通过描绘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有的人死去却永远活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诗歌背景、主题以及好词好句摘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欣赏。
臧克家(1908-2004),原名臧瑗,字克家,江苏武进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曾任《诗刊》主编。
他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的人》创作于1946 年,是臧克家历经战乱之后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比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有的人死去却永远活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我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多少贡献,为世界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诗中的好词好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句话通过生死的对比,突显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我们为世界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2.“骑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揭示了那些高高在上、欺压人民的人最终会受到人民的惩罚,而那些为人民的幸福付出努力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3.“把名字刻入石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句话讽刺了那些企图通过刻名字来流芳百世的人,实际上他们的名字比他们的尸首更早消失。
4.“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这句话以春风和野草为意象,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人生的无限可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这首诗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生与死的哲理思考以及社会现象的反映。
同时,臧克家的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七年级语文下册 4 比较研究《有的人》教案 北师大版
《有的人》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教学难点】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鲁迅的《自嘲》和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听:朗读1、要求: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评价。
评价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2)分工合理吗?(3)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三、赏析诗歌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见课件)2、这首诗从哪三个方面来刻画有的人的表现的?他们的下场如何?对人民的态度、对荣誉的追求、生活的目的。
四、精读诗歌1、诗歌第一节中的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2、诗歌的第一节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请你探究其所包含的哲理。
3、作者对两类人分别有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五、合作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2、你觉得可以用文中哪些句子来评价他们?3、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六、自由赏析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课堂总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八、布置作业1、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有的人教案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有的人》一、背诵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配乐朗诵《有的人》。
2、师板书课题《有的人》,介绍作者。
臧克家: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当代诗魂。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诗人亲自参加了纪念活动并瞻仰了鲁迅故居,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来好好地读一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
开始吧!老师纠正个读音。
“呵”在这里和“啊”的意思一样,读“à”。
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再足一点,就更好了。
我们下面男女生分小节来读一读!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
三、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轻声朗读,自主感悟。
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先看这一小节,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自由说)2、学习赞美鲁迅的诗句既然是纪念鲁迅,大家找一找诗中和鲁迅有关的诗句。
出示: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读了这三句诗,你的脑海了会想起些什么?读了“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句诗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
读了“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句诗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她也会学习!会用学过的古诗来理解。
鲁迅先生曾写过《野草题辞》,在文中也提到过要做野草。
是呀,即使是一株野草,不怕风雨狂,不怕烈火烧;只要有一息尚存,我就会为人类做贡献。
谁来接着说?读了“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句诗,我想起了周烨评价伯父的话:“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他为谁想的多?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诗吧!什么叫“有感”?我们读到这里也会产生感想的。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呢?所以,我觉得这里写的“有的人”不单指鲁迅,不是“有的人”,而是“有些人”。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有的人死了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他已经死了; 他还活着。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 的 人纪
念 鲁 迅 有 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有 的 纪人 念
鲁 迅 有 感
执教:刘云雪
——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 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 《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 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 克家诗选》等诗集。
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 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 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 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的人》课件2(语文)
一、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生,山东省诸城人, 现代诗人。他的诗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和强烈的阶级爱憎,语言流畅,气势雄健, 写得真实、朴素、精炼、含蓄,为中国新 诗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的诗集有:
《烙印》、《罪恶的黑手》、《生命的零度》 等。
三、诗歌分析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 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活”——生命存在
有的人
虽生犹死
“死”——精神朽腐 “死”——生命结束
对爱 比憎 鲜分 明明
有的人
“活”——精神永存
虽死犹生
第二部分﹙第2节——第4节﹚:分别从三个不 同的方面将两种人进行了形象鲜明的对比。
第2节: 比对人民的情感。 第3节:比人生境界。
第4节: 比人生观。
第三部分﹙第5—7节﹚:与上文互相照应,进 一步指明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骑
俯
不朽 不能活
有
野草 更好活
的
摔 早烂 可耻
人
抬举 到处 记
对比、照应
这首诗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给我 们讲了一个道理: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 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
四、总结归纳全文
(一) 中心思想
这首哲理诗通过对两种人的鲜明对比 ,热 情赞颂 了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 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大无畏精神。深刻揭示了 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 必将被人民唾弃的道理。
Hale Waihona Puke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有的人》原文及赏析
《有的人》原文及赏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开篇的诗句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读者的心灵,引发无尽的思考。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看法。
诗中写道:“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自以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然而他们的行为只会让人民唾弃,他们虽生犹死。
而那些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看似平凡,却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为人民谋福祉。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将那些妄图通过留名青史来追求不朽的人与甘愿像野草一样默默奉献、不惜牺牲自我的人相对比。
前者的“不朽”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名字终将被人们遗忘。
而后者,虽然生命短暂,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野草燃烧后的灰烬,滋养着大地,孕育着新的生命。
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了虚荣与真实、短暂与永恒的鲜明反差。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又是一组深刻的对比。
那些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的毒瘤,是人们的噩梦。
而那些一心为了大众,为了让多数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人,他们的生命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他们的存在是社会的希望,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子弹,直击人心。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它用最直白的话语,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结构上,全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反复的对比,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 (1905.10.08~2004.02.05),汉族。
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
被誉为“农民诗人”。
臧克家与夫人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经参加北伐战争。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得到闻一多(时任山大文学院院长)、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与精心帮助。
他创作的《难民》、《老马》、《有的人》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进步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
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
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
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
经他联系,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7年,他和周振甫合著的《毛主席诗词讲解》,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
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后被家人葬在诸城。
长眠于故乡山下。
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
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
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
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
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
“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
”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
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从横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忧郁心态透出诗行;最后是汗尽而逝的爷爷,尽显悲怆之情。
农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