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江滩近现代历史建筑群调研
汉口江滩调研总结
汉口江滩调研总结1. 摘要我参与了对汉口江滩进行调研的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对汉口江滩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等角度对汉口江滩进行评价,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2. 简介汉口江滩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它是武汉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也是武汉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
江滩两岸分别是长江和汉江,这里曾经是汉口的重要商业港口。
3. 历史文化汉口江滩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地点之一。
在江滩上可以看到许多老建筑和复古风格的商业街区,这些建筑代表着汉口近代历史的痕迹。
同时,江滩上还保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等。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汉口的城市形象和发展至关重要。
4. 生态环境汉口江滩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长江和汉江的水资源为江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同时,江滩上有大片绿化带和树木,使得这里成为了市民休闲散步和运动的好地方。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汉口江滩的生态环境也面临挑战,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5. 城市发展汉口江滩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也承担着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目前,江滩上已经建设了许多商业设施和文化娱乐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同时,江滩还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城市的不同区域。
因此,江滩的城市发展需要注重平衡各方面的发展,保护好历史文化和环境资源的同时,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6. 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汉口江滩的价值和形象,以下是几点建议:•加强保护:加强对江滩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做好文物修复和保养工作。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江滩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和游客的体验度。
•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江滩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提升江滩的吸引力。
•加强管理:建立江滩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江滩环境和秩序的管理,保持江滩的整洁和安全。
7. 结论通过对汉口江滩的调研,我们认识到其作为武汉市的重要地标和文化景观的重要性。
浅议武汉市汉口江滩的规划上传
浅议武汉市汉口江滩的规划、开发与利用目录摘要 (3)地理位置 (3)历史沿革 (3)设计特点(1)设计原则 (4)(2)设计方案 (5)景观特点(1)绿化 (8)(2)铺装 (8)(3)小品 (8)不足 (9)后记 (10)参考 (11)摘要:滨水空间对于滨水城市来说,是城市的名片和窗口,在城市规划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就武汉市汉口江滩的规划、开发与利用,并简略地和其他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稍作比较,着重讨论其空间分布和设计特点,以及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和人们在此的体验;同时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一、地理位置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汉口江岸区,西起武汉客运港,东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大概8公里。
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公园。
图1:分析图一(桔黄色线为分隔武汉的长江、汉江;红色框内为汉口江滩,全长8公里)武汉市是一个水边城市,长江和汉江将其分为三地,市内湖泊众多,因此,“水”对于这个城市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
在以长江为名的城市里,武汉犹为特殊。
长江水每年的夏季都会有大幅度的涨水,尤其是在湖北省这段,涨落差距特别大。
因此,防涝防汛对武汉来说特别重要。
其次,汉口江滩毗邻江汉路步行街与龙王庙,与武昌隔江相望,处于武汉市中心区域。
从空间类型上来看,汉口江滩属于环水型(夹江);按其与城市的地理关系来看,它属于与市中心相连的滨水区。
因此,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江水本身的特性以及它对整个城市外形及功能的影响。
①二、历史沿革汉口江滩的码头文化由来已久。
在历史上,作为重要的停泊码头,这里承载着交通运输的作用,如同古代中国的脉搏般,传输着维持与发展的血液;在近代,战争的痕迹,风云的变迁又为这片土地天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曾是各国租界地,世事更迭变换,汉口江滩边的建筑永远地静止,西洋建筑,商铺银行,革命遗址及故居被保留了下来,证明了这里的不平凡。
图2:照片1(沿江大道边的老建筑之一,原为英国上海汇丰银行汉口分行大楼)但因为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汉口江滩一带,并未合理开发和利用,而是堆积着大量垃圾。
汉口江滩调研总结报告
汉口江滩调研总结报告汉口江滩调研总结报告一、引言汉口江滩是武汉市的文化、历史和旅游名片,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为进一步了解汉口江滩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文将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汉口江滩的管理单位、市民和游客进行了深入访谈。
我们还对江滩上的环境、设施和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观察。
三、调研结果1. 环境问题:调研显示,汉口江滩的环境条件较好,河水清澈、江滩整洁。
但在高峰期时,由于人流量较大,垃圾处理不及时,造成了环境卫生问题。
2. 设施问题:现有的设施多是老旧的亭子、长椅和游乐设备,对于现代游客的需求有些不足。
此外,卫生间和餐饮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
3. 活动问题:江滩上目前的活动相对单一,常见的有音乐会、露天电影和艺术展览等。
但活动内容和形式欠缺多样性,对游客吸引力有所不足。
四、问题分析1. 管理不善:目前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环境卫生难以维护,并且设施的更新和维护也不及时。
2. 投入不足:江滩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的投入还不够,导致设施和活动的更新比较缓慢。
3. 缺乏创新:江滩上的活动形式缺乏创新,限制了其吸引力。
同时,缺乏对市民和游客需求的深入调研,导致活动内容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期望。
五、建议1. 改善管理方式:加强对汉口江滩的管理,定期进行环境清理和设施维护,确保江滩的整洁和设施的正常使用。
2.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用于设施更新和活动的举办。
与此同时,逐步引入社会资本,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
3. 推出多样化的活动:了解市民和游客的需求,推出符合他们兴趣的多样化活动。
组织一些特色活动,如文化节、主题展览和体育比赛等。
4. 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江滩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汉口江滩的现状和问题。
汉口建筑调研报告
汉口建筑调研报告汉口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建筑遗产。
本次调研报告将重点介绍汉口的建筑风格、特色和现状。
一、建筑风格和特色汉口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影响。
传统建筑风格包括古建筑、庙宇和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和斗拱建筑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而西方建筑风格主要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外国建筑师引入,受到欧洲和美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汉口最著名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山大道上的欧洲风情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欧洲风格的立面和雕塑,非常壮丽和华丽。
而在江滩地区,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石库门建筑,这些建筑是汉口特色的独特标志,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二、建筑现状汉口的建筑现状不仅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
近年来,汉口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许多老旧的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虽然这些新建筑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但也使得一部分传统建筑慢慢消失,文化遗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一些政府和机构已意识到了保护和维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汉口的建筑遗产。
例如,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
此外,还鼓励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建议和展望针对汉口建筑的现状和保护需求,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保护文物建筑的责任和义务;2. 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同时保持城市的现代性发展;3. 建立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和恢复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建筑;4. 提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加强教育和推广工作;5. 加强对建筑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
总之,汉口的建筑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我相信,在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汉口的建筑将焕发新的生机,并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武汉近现代建筑调研报告
——武汉近现代建筑调研报告时间:2012/11/04武汉近现代建筑—德国理事馆调研报告摘要武汉是我国近代领事馆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领事馆建筑是武汉近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历史中一个特有的建筑文化符号。
本文通过重点分析汉口租界区德国领事馆建筑的特点及其他领事馆现状保护情况,来学习武汉历史建筑文化,以促进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文脉保存进行指导。
关键词武汉近代领事馆建筑德国领事馆前言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打开了汉口的门户,西方建筑大量传入武汉,在武汉近代城市建设史上出现了空前的营造高峰,从而基本形成目前汉口近代租界的城市总体格局。
汉口被辟为租界以来,前后共有外国领事馆、总领事馆约14所,众多的领事馆建筑融入了各国的建筑风格,使我们领略到“万国建筑”的异域风采,武汉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领事馆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领事馆是特殊类型的建筑,它作为政治建筑的一种类型——外交建筑,其象征意义比一般类型建筑要大得多。
象征着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延伸,特别是在近代,就是对被征服国家或民族的一种羞辱。
这些近代领事馆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的重要体现,是武汉历史中一个特有的建筑文化符号。
1调研现状1.1汉口租界区各领事馆武汉近代领事馆建筑作为武汉近代建筑的开端,存在已逾百年,武汉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领事馆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现存的武汉近代的外国领事馆中,位于汉口旧租界区的英美德法俄5国领事馆的特点尤为突出(图1),这些馆舍兴建年代较早、建造质量较高、造型精美、风格迥异,保存较完整,在武汉近代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武汉近代领事馆中的杰出代表。
1.2德国领事馆1895年中德签订《汉口租界合同》,开辟了德租界,1888年设立德国领事馆(图2)。
从1883年起,德国在汉领事业务及侨民事宜由英国领事代管。
1917年中国和德国绝交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德国领事馆关闭。
1925年重又开馆,1945年再次关闭。
德国领事馆(图3)现为市政府外办办公楼。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
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
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
2008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
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
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
汉口江滩实习报告
汉口江滩实习报告汉口江滩简介汉口江滩位于长江武汉市区北岸,面积160万平方米,与沿江大道景观相邻,与龙王庙景点相连,与江汉路步行街相接,与黄鹤楼景区相望,与长江百舸争流相映,构成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
汉口江滩位于武汉两江四岸的最前沿。
由于近50年来长江主泓南移、北岸不断淤积,在长江防洪堤外形成了宽150~420m 、长7km 、面积约2km2的滨江滩地。
就区位而言,汉口江滩位于主城核心区,紧邻闻名全国的江汉路商业步行街,周边聚集了武汉市1/3的优秀历史建筑,拥有宽阔的滨水滩地和长达9.8km 的城市滨水岸线,是汉口沿江地区现存最大的开敞空间,极有条件形成展示城市滨江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区。
江滩公园涵盖两江四岸,汉口江滩是上海外滩的八倍大,可以说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江滩广场之一,广场上面绿树环绕,霓虹闪烁,各种休闲健身的设备非常齐全。
整个汉口江滩已成为一个长达6.2公里、总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休闲广场,也是亚洲最大外滩公园。
其中,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起于武汉客运港,止于后湖船厂,全长7.07km ,整个工程由城市防洪、道路排水、园林绿化、音响亮化、体育休闲五大类工程组成,其主要特点是“开敞、宁静、大气、体育、休闲”2.功能定位为使汉口江滩具有更加完善的空间和功能结构,规划范围不局限于汉口江滩,而是向滨江的历史街区扩展了1~2个街坊,对总面积2.4km2的汉口滨江地区进行了总体的结构规划。
规划中确定汉口江滩重点满足景观游憩、绿化生态和休闲娱乐功能,同时江滩作为城市核心区内的滨江休闲绿化带,还应与整治后的沿江大道、中山大道、江汉路步行商业街一道构成体现武汉滨江城市特色的重要标志性景区。
为此,规划结合滨江区内的空间要素及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在结构上形成三个层面:汉口江滩俯视图1汉口江滩实景图2一是汉口江滩公共开放性的滨江绿色风景线,二是以28座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为核心、特征鲜明的沿江大道景观带,三是由5个旧租界所组成的租界历史风貌区(图2)3.汉口江滩的整治由于汉口江滩位于防洪堤外,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且长江武汉段水位落差极大,枯水季节最低水位(吴淞10.08m)与最高水位(吴淞29.73m)之间的落差达19m,故一直作为滩地未予利用(图1)。
“老汉口新江岸”历史风貌保护研究与设计实践丰远程甘爽爽刘慧
“老汉口新江岸”历史风貌保护研究与设计实践丰远程甘爽爽刘慧发布时间:2022-03-06T12:13:01.997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9月作者:丰远程甘爽爽刘慧[导读] 武汉三镇之一汉口,是华中地区的政治、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武汉东湖学院丰远程甘爽爽刘慧(指导教师) 430071摘要:武汉三镇之一汉口,是华中地区的政治、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江岸区是汉口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娱乐休闲资源丰富。
在市政府陆续出台历史建筑保护的新政策,对一批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与开发利用,减少闲置,改变建筑的不合理使用现状。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专家和学者们纷纷开展一系列对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传承的项目调研,本文是在2019年湖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背景下展开的调研,结合艺术设计学科优势,以历史风貌街区为素材,展开设计实践。
关键词:汉口;历史风貌街区;文创设计汉口历史风貌街区2020年汉口历史风貌旧城更新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也是武汉市疫后重振的工作重点。
《汉口历史风貌区实施性规划》发布,以保护与传承并重,改造与提升并举,巴公房子等一批百年老建筑,将打造成标杆性文化场所,重现昔日景象。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提出要用国际眼光来打造沿江商务区汉口的商务板块,展示国际风情、国际交流、中国文化的融合,把这里建成武汉当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心。
要发展江岸区内的商务文化、码头文化和旧租界的历史文化,展示武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发展滨江商务区就是江岸的“新”。
“老汉口,新江岸”将现有的特色和将来的取向定位准确,在文化积淀的历史街区发展商务、发展现代服务业,使这个区域变得更有活力。
老汉口的建设和发展既是武汉城市历史沿革的继承发展,又是城市功能优化调整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标志的核心载体,以历史风貌保护为基础,以功能更新为杠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汉口历史文化的展示舞台、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杠杆、都市风尚消费的聚集场所、旅客漫游休闲的体验之城。
城市滨江地区景观建设探索_武汉市汉口江滩工程规划设计
83汉口江滩位于武汉两江四岸的最前沿。
由于近50年来长江主泓南移、北岸不断淤积,在长江防洪堤外形成了宽150~420m、长7km、面积约2km2的滨江滩地。
就区位而言,汉口江滩位于主城核心区,紧邻闻名全国的江汉路商业步行街,周边聚集了武汉市1/3的优秀历史建筑,拥有宽阔的滨水滩地和长达9.8km的城市滨水岸线(彩页图1),是汉口沿江地区现存最大的开敞空间,极有条件形成展示城市滨江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区。
由于汉口江滩位于防洪堤外,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且长江武汉段水位落差极大,枯水季节最低水位(吴淞10.08m)与最高水位(吴淞29.73m)之间的落差达19m,故一直作为滩地未予利用(图1)。
1990年代,近23万m2历史遗留的仓储、堆场、破旧建筑物和近50座大大小小的码头密布滨江岸线,严重损坏了城市形象。
整治汉口江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愿。
武汉市自1996年起着手进行汉口江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历时多年,汉口江滩一期工程(彩页图2)已于2002年10月建成、二期工程(彩页图3)也于2003年底建成。
在汉口江滩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中,拆迁了20万m2危旧临时建筑,建设了约1km2的滨江公共性开敞空间,极大地弥补了汉口主城区绿化开敞空间的不足,对汉口主城区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以下对该项工程的前期研究、水利论证、布局构思、设计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以期能对城市滨江地带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 前期研究和论证1.1 第一阶段:早期的滨江区改造利用研究1980年代,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市建委、武汉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就曾对汉口江滩整治进行了酝酿、研究。
这一时期,主要是水利部门对长江武汉段的整治,提出了整体性的改造计划,对整个武汉长江河段47.8km流程提出了宏大的改造设想。
研究成果主要是提出了河道的整体整治和改造方案,并进行了水利方面的初步论证,对未来汉口江滩的利用,在水利防汛方面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汉口江滩可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空间的思路在这一时期被确定下来。
汉口江滩调研总结报告
汉口江滩调研总结报告汉口江滩是武汉市的一处重要的景点和休闲娱乐场所。
为了了解江滩的发展现状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重点关注了江滩的环境保护、文化活动和人流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总结报告。
首先,我们注意到江滩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薄弱。
尽管有相关的环境保护规定和执法机构,但由于人员的不足和执法力度的不强,一些不文明行为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我们建议加强江滩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增加巡逻人员的数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其次,江滩缺乏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目前,江滩上的文化活动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展览和演出,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我们建议举办更多的文艺演出、音乐会和主题展览等活动,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参与。
同时,可以加强与高校和文化机构的合作,举办一些创意的文化活动,打造江滩的文化品牌。
此外,江滩的人流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节假日和周末,江滩经常会出现游客拥挤、交通堵塞等情况。
我们建议加强对人流的管理,设置人流分流点和引导标志,合理安排交通,加大警力,以确保游客的安全和畅通。
最后,我们认为推动江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对江滩的投入,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其发展。
企业可以参与江滩的经营和管理,与政府合作,共同打造江滩的品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公众应该增强对江滩的保护意识,遵守相关规定,并积极参与江滩的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综上所述,汉口江滩作为武汉市的一处重要景点,其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丰富文化活动、改善人流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使江滩成为更加宜人的休闲娱乐场所,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的参与。
武汉沿江大道民国建筑考察报告20121117
上海银行 (民国)
金城银行 (民国)
第六章
金城银行 (民国)
金城银行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保华街2号,现为武 汉市美术馆。 金城银行现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建筑。 金城银行大楼建设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位置。它 位于中山大道的分岔口,正面迎着中山在道,横面是南 京路,从而大大地开阔人们的视野。大楼正面7间8柱, 采用的是欧洲古典式廊柱样式。而柱廊高达三层,二层 开半圆形拱窗,上面有厚重檐口和山花。若从廊外来看, 既有雄伟感,又有开阔感,也富有变化。其另一特点是 台阶较高进大门须登上21级台阶才能登上首层地面,而 不像当时其他建筑物,登上台阶后便进入二层。如是充 分展现庄俊学院派古典主义风格。
江汉关
花旗银行 (美)
第二章
花旗银行 (美)
花旗银行位于中山大道江汉路口,1950年由武汉市 人民政府接管大楼,后为武汉市公安局一处使用,现为 “通达四野出口咨询服务出国留学签证中心”使用。 建造于1921年,地面有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 积6153平方米。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Henry Murphy)。 建筑风格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式样,立面三段式构 图,第一段中间4根圆柱门斗有3个半圆形门入口;第二 段三层中间8根廊柱;第三段檐口上有一层,顶部为平 台。2─4层为中段,设贯通3层的6根大型圆柱。景明洋 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1 层。圆形的山花和檐口的装饰与台湾银行相似。
武汉沿江大道江汉路区域民国建筑
考察报告
2012年 11月 17日
TM
沿江大道位于汉口城 区东南边缘,滨临长江, 西南至东北走向。西南 起江汉区大兴二路,东 北至江岸区江岸路,跨 江汉、江岸两区,贯穿 民族、民权、花楼、上 海、一元、四唯、永清、 二七、新村、丹水池, 全长12公里。最宽处25 米,最窄处5米,武汉市 人民政府就在这条大道 上。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16)汉口五国租界(7)沿江大道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16)汉口五国租界(7)沿江大道夜幕即将落下,我沿一元路向南,来到了汉口的江滩。
长江,赫然在目!曾经数次跨越长江,而这次,我终于可以直面,并能够驻足于这条亚洲第一大河!“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曾经在古代被视为天堑,不屑于各路英豪的长江,在近代,却悲惨的沦为列强的“黄金水道”。
从重庆到上海,长江流域集中了十余座通商口岸,而汉口恰好位于长江水道的中心。
在中国近代,有三大著名的外滩,最富盛名的是上海外滩,那里是近代中国精华的浓缩,其次是接下来即将漫行的汉口外滩,另外还有宁波甬江边的外滩。
汉口外滩,亦称江滩,由沿江大道贯通东西,横越五国租界。
由于日租界遗存的建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的起点选在了德租界内的德国领事馆。
(德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位于一元路与沿江大道交口处,这里现在是武汉市人民政府的驻地,本想在正面选取最佳角度拍摄,但武警友好的阻挡了我。
无奈,只能行摄匆匆了。
建筑四面外廊,通透性很好。
建筑的四角的塔楼和屋顶的阁楼则是典型的德国风格。
曾经在阁楼的顶端,有一只雄鹰——日耳曼雄鹰,这是德国人在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图腾。
(德华银行)德国领事馆以东,原为德华银行。
两座建筑如同姊妹楼,共同构筑起德租界江滩稳健而不失华丽的特点。
不过,德华银行的建筑已经被战火吞噬,只留下德国领事馆孤单地守望着江水。
(永兴洋行)走过德租界,进入法租界,建筑的风格立刻变得欢快起来。
法国永兴洋行以红白两色勾勒出活泼的动态特点。
而与之毗邻的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则堪为中国洛可可风格建筑的经典范例。
法国人以浪漫著称,民族的特性在这座建筑上表露无疑,正如同德国领事馆的风格,让人想到了稳重的日耳曼民族。
东方汇理银行简直称得上是一件砖雕的工艺品!同样是拱形门窗和立柱,却在这座建筑中被演绎的出神入化。
它们远超出了建筑结构的枯燥范畴,而升华为一件艺术品!我站在这座建筑面前,抛开那些繁复的建筑教科书,留给自己无限的心旷神怡。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12)2008年4月汉口五国租界探访(3)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12)2008年4月汉口五国租界探访(3)由车站街继续沿中山大道向西,就来到了黎黄陂路,这里已经进入了俄租界。
在俄占时期,这条路名为阿列色耶夫街、夷玛街。
俄租界收回后,街道更名为黎黄陂路,为纪念民国大总统,湖北黄陂人,黎元洪。
在汉口五国租界内,保存完好的风貌街道除沿江大道、江汉路外,就要数黎黄陂路了。
这座街头博物馆两侧共有近二十座各式风格的建筑:(汉口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青年会是《探寻中国近代建筑》的最后一个专题,但汉口的基督教青年会却只留下了这张铭牌。
曾经的建筑在1944年的轰炸中被毁,现址是仿旧重建的。
我无法将这样一座崭新的建筑与近代联系起来。
幸运的是留下了这座铭牌。
两座没有留下名字的建筑,它们隔黎黄陂路相对。
一红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但同样的一字排开立面,分布在墙上的半圆形拱门和拱窗,还有围在窗下的宝瓶型的护栏,都显示了两座建筑在构件上有着十分的相似。
(高氏医院)高氏医院是一所由同宗的姐弟三人创办的一所医院。
可不要小瞧了这座貌似规模并不大的医院,它可是模拟了当时国际医学界最富盛名的美俄氏兄弟研究院(Mayoelixie)。
高氏三姐弟分别擅长的是内、外、妇产科,他们把医院分科,各尽所长,这在当时可是中国第一流的。
(怡和洋行住宅)这座建筑外侧楼梯的护墙吸引了我,是阶梯式的,而顶层从颜色的对比来看,显然是后来加建的。
这座建筑原为怡和洋行的住宅。
抗战爆发后,这座建筑被日军占用做为汉口放送局,属日本报道班管辖,每日播音三次。
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曾作为汉口市广播电台的播音室。
当年传遍汉口大街小巷的广播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出的其实建筑所在地的这一带都是由怡和洋行修建的,统称为珞珈山街房子,是当时汉口租界区内的高级住宅区。
大家都知道珞珈山是位于武昌武汉大学内的名山,可为什么汉口的一条小街也出现珞珈山的名字呢?这里说来有趣,珞珈山街中的珞珈原为“洛加”,是一个俄国人的名字,此人当时购得这块土地,并在此立碑,得名洛加碑。
武汉特色旅游景区汉口江滩发展探讨
武汉特色旅游景区汉口江滩发展探讨【摘要】汉口江滩是武汉是最具“大江”特色的旅游景区。
本文从汉口江滩的特色入手,阐述了汉口江滩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汉口江滩在发展中的瓶颈及原因,并从旅游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汉口江滩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旅游景区;汉口江滩;发展武汉是我国著名的江城,万里长江奔流而过,使它具有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
近十年来,武汉市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大江、大湖、大武汉”是这个新兴旅游目的地的真实写照。
汉口江滩便是这座江城的代表景区。
1.汉口江滩景区发展现状1.1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汉口长江北岸,面积160万平方米,同长江百舸争流相映,构成武汉市区独具魅力的沿江景观中心。
汉口江滩景区全长7.8公里,整个江滩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
汉口江滩丰富多彩的资源,巨大的临江游览空间,使它成为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
1.2武汉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汉口江滩建设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形成“绿色滨江长廊”,又通过一系列雕塑体现出老汉口的码头文化特色,是武汉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1.3节庆活动重要的场所汉口江滩景区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成为武汉节庆活动最重要的场所。
这里已举办过五届“武汉国际旅游节”。
每年举办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节。
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大大提高了汉口江滩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1.4独具特色的滨江生态环境由于巨大的长江日夜奔流而过,河道和滨江地区上空空气流动性大于城市其他地区,加上这里绿化率已达到70%,使得汉口江滩空气质量常年保持良好。
在当今环境污染严重的大城市中形成了一块难得的宝地。
汉口江滩景区已成为武汉重要的休闲旅游地。
2.汉口江滩景区发展瓶颈及原因2.1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汉口江滩因大而气势恢宏,但也因大而遮蔽了其文化特色。
武汉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大江、大湖、大武汉”。
汉口江滩应是这个“大江”的典型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调研对象:江汉路近现代历史建筑群调研时间:2012年2月教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专业班级:建筑学0902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摘要:江汉路是作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形成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对武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过十分重要和错综复杂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江汉路实际调研结果的分析评价,探讨历史街区这一特殊地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以江汉路更新改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为例,提出了自己对于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意见。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环境;一.江汉路历史背景介绍江汉路自沿江大道至花楼街段,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在近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于1890年绘制的《武汉城镇合图》上,此段以东为广利巷。
清末,随着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此段兴建了不少银行大楼,街道也拓宽至12米,主权为英租界侵占并改名为太平街。
1906年起,“地皮大王”刘歆生首先从江汉路一带湖塘填起,逐渐填成江汉路后花楼至铁路外土路基,形成歆生路。
辛亥革命后,华人资本家迅速兴起,不到10年时间,江汉路一带变为汉口繁华的商业街。
历史上,江汉路实际上是华人与洋人的分界线。
江汉路西面的花楼街、黄陂街以及毗邻的大兴路一带是民族工商业者开设的店铺、作坊、前店后厂型的食品店。
而其临街基本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和官僚、民族资本家开设的银行、公司和商店。
加上江汉关轮渡码头迎送客源,营造了江汉路的商业氛围。
1927年,我国收回汉口英租界,太平街和歆生路改名为江汉路。
现今在江汉路遗留下13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就是江汉路繁华商市的历史见证。
二.实地调研与分析1.调研目的汉口租界区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更新活动,江汉路也包含在内。
但成效究竟如何?改造更新后的区域呈现什么要的面貌呢?出于以上目的,我们以江汉路作为例,对租界区进行了一次建筑调查。
2.城市风貌文化特色:江汉路地段介于武汉市新旧交汇之处,与武汉市更新速度最快的区域相邻。
保留的原历史风貌相对于武汉其他地区还是比较完整的。
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地段内呈拼贴发展的面貌。
文化特色保留虽然明显但由于较为集中,基本没有较明显的过渡,其中存在的特色商业区没有得到有效的提炼。
而且就目前的趋势来看,江汉路现在保留的老建筑业也正逐渐被蚕食,剩下的被特别保护的建筑有被孤立危险。
3.现状问题(1)老建筑和旧城中加建的建筑风格混杂,老建筑厚实的石墙和新建筑的玻璃幕墙(如图:3.1)不和谐的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新建筑打破的老建筑所营造的场所感。
(2)地段内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对历史街区肌理产生破坏,近20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由于缺乏整体控制,有些开发商为了一已私利在欧式古典风格的街区兴建了若干栋现代化高层建筑(如图3.2),使原本建筑风格统一的原租界区被逐渐蚕食和破坏,饱含历史沧桑的街区轮廓变得生硬,历史文脉被割断于城市化建设浪潮之中。
(3)新建筑立面及尺度与原有历史建筑差别较大,造成沿街立面不连续,正信大厦(如图3.3)、中国工商银行大厦等大体量高层建筑耸立在老建筑中,对周围的老建筑有一种压迫性。
(4)过江隧道、规划道路与传统街区保护的矛盾。
3.1功能问题:(1)道路交通的压力:江汉路周边现状有中山大道、沿江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四条主干路,其余道路等级低且路面状况不佳;周围街区有四条横向主干路,道路系统缺乏纵向联系,无法承载高密度的车流量;而且建成的过江隧道以及规划道路会加重此段的交通压力(如图3.4)。
(2)空间结构的无序:地段内尽管拥有大量富有特色的历史街道及建筑空间,但缺乏核心点的塑造。
地段内开敞空间零星分布,没有系统联系。
而由于空间分布的割裂,江滩公园与江汉路之间的联系非常有限,使得街区利用城市级的开敞空间显得比较困难。
(3)公共设施的缺乏:公共活动空间普遍匮乏;街道被侵占,院落被停车场侵占(如图3.5)的现象在个街区都较为普遍。
最为明显的就是与江汉路垂直的几条路,如江汉一路、江汉二路、江汉三路、郦阳街,胜利街,车辆到处停放,小摊小贩乱七八糟,没有一条路能够幸免。
3.2环境问题:(1)街区存在乱搭乱建:江汉路附近街区有着很多破旧的老房子,居民随意在窗户上焊接防盗金属网。
随意在巷子中搭建小房子以供商业用途,一些门面的摊位甚至都延伸到了马路上。
(2)旧有街区脏乱差现象:街区没有专门的社区管理部门,缺乏集中管理,再加上公众的环保意思不强,街区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3)一些老建筑基础设施差:一些老建筑年代久远,对其内部的设施,如供水管,供气管,空调系统等没有进行更新,或者更新不彻底。
(4)烂尾楼影响着城市环境:对一些破旧又没有任何美感及历史意义的建筑应该进行拆除或者改建,这样的建筑会对城市环境造成破坏。
3.3保护问题:(1)历史建筑的利用现状: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历史建筑以前为独户住宅、办公等性质,目前转变为集合住宅,功能的改变导致保护历史建筑的难度加大。
因为功能的改变必然会造成内部空间的从新分布,而在对内部空间进行从分布时,不能对建筑的结构造成破坏,这样结构和功能间肯定存在着矛盾。
(2)此外,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历史街区内沿街商铺繁多,而商业内容和店铺形式分布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街区空间环境较差;五花八门的招牌、广告就是其中很大的原因之一。
商品社会,广告宣传当然是促销的一大手段。
作为房主或承租者,自然会在属于自己的建筑外安招牌、做广告、贴装饰,但是没有相应的法规来限制,于是乎大量尺寸夸张、色彩花哨、造型怪异的广告、门面招租和立面装修泛滥成灾。
(3)同一建筑分属不同单位使得建筑物的保护存在一定难度。
不同部门对建筑的处理方式不同,严重破坏了建筑的美感。
而且给建筑的统一维护带来了困难。
(4)有的破坏则是建筑现任的房主或承租者随意加建改建,或在与原建筑的破损处用红砖草草填满了事,或用质量差、视觉感低、无任何艺术价值可言的玻璃窗框来代替本已破旧但颇具欧洲古典风格的窗户,或占据柱廊之间的空隙处用低劣的材料围满用作住房,如此等等,导致与建筑原有风貌相去甚远。
最为典型的例子中国民生银行,正面装着玻璃幕墙、背面刷上白色涂料、侧面贴满瓷砖——这是我在在汉口江汉路20号看到的中国民生银行大楼。
如果不是有人指点,记者根本看不出它是一座距今58年的“老房子”。
三.对保护与再利用历史街区及建筑的几点看法及保护整饬措施针对武汉江汉路租界区内历史街区及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在分析与归纳出以上原因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及保护对策措施,籍以抛砖引玉,希望对租界区内特有的文化特色的维系有所帮助:1)应当尽快划分出保护区及过渡区,并制定出有关该地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做到“有法可依”。
相应的法规制定可由市规划局牵头,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尽量做到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2)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时,应该将历史街区保护考虑进去。
如此一来,其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就不复存在。
这其实也正是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措施。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历史街区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其中。
有关单位应该充分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尽量使更多的市民知晓历史街区保护活动,在全社会迅速形成浓厚的历史街区保护氛围。
4)促进公众主动参与,实现保护主体多元化。
经济问题是实现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关键,在增加保护历史街区所需费用会超过地方财政能力的背景下,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和法规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广大使用者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只有如此,历史街区的保护才不会流于形式。
其中,如何便保护资金的投入和产出形成良性循环,是保护工作策划的着力点。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保护历史街区原有欧式古典风貌的基础上,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要得到改善,硬件设施水准能得到提升,人们能收到实际的回报。
5)具体的保护与再利用措施。
要达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维护生活延续性这四个方面的要求,租界区内历史街区及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整治规划应该分三个层次:5.1第一个层次是宏观方面的。
包括发掘研究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区具体界限的划定、历史街区的性质功能定位、用地性质的调整和社会生活规划等控制性要求。
5.2第二个层次是中观方面的。
包括明确街区内街巷、院落、建筑的保护分类(分为保存、保护、整治、拆除、更新这5类),建筑物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建筑高度控制、空间环境整治、小品设施的布置以及各项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等修建性要求。
5.3第三个层次是微观方面的。
它还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空间整治和环境整治,即对范围内的具体空间环境布局提出整治方案,确定每个历史建筑平面的定位以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节点景观不仅是城市空间形象的认知标志,也是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确定环境小品的设计等;第二部分就是建筑整治了,即针对每一栋历史建筑的门、窗、屋顶、墙体等建筑物立面构件提出具体的保护和整治措施。
四.小结城市的历史往往在文化的积淀中厚重,而城市的文化也在一轮轮的历史书写下逐渐成熟与升华。
江汉路租界区的存在提示着我们一段虽不愿触及但却不容忽视的历史,我们在徘徊游走中,依旧将这一历史延续下来,试图以新的方式重新诠释空间曾经的沧桑。
本文在对武汉市江汉路租界进行建筑普查的基础上,发现了目前城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
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示我们应该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来完成保护与更新活动。
而基于这一理念前提。
我们提出整和发展的方式,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我们能够在租界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1】张卫宁,李保峰.城市特色与近代文物建筑的保护一一武汉[租界】建筑中某些问题的反思.长江建设,1 998(5)【2】邵龙飞.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研究.规划师,2003(1) 【3】杨林兴,樊婴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成都行政学院院报,2005(6)【4】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