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P-T-E-A”4T 实践策略——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项目为例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P-T-E-A”4T 实践策略——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项目为例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课程标准,围绕驱动性问题开展、深入、持续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1]。

”笔者认为“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导向”是项目化学习设计两大前提,“Problem(指向驱动问题)”“Technolo (指向学以致用)”“Explore (指向深层探究)”“Appraisegy(指向表现评价)”模式是项目化学习实践四大要素。

只有立足基本前提和关键要素,才能真正意义上通过项目化学习赋能小学科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以及对知识意义的整体建构。

接下来,笔者以教科版(2002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为例,基于“4T”【指下文中4个“三(Three)”,即驱动问题的“三项条件”、学以致用的“三可形式”、深层探究的“三有原则”和表现评价的“三评标准”】的“P-T-E-A”项目化学习模式(见图1)重整单元内容,希望能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开发和实施科学项目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P”设计指向系统思维培养图2 “P”驱动问题的“三项”条件�.�来源于真实世界�.�激发学习内驱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启蒙时期,培养学生学习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P-T-E-A”4T 实践策略——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项目为例■ 文/ 徐莉莎【摘要】基于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诉求,在PBL 理念与活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笔者立足小学科学学科核心概念,做好“单元”整合与贯通,充分利用教材单元重组拓展学习内容,将高效的“单元模块”植入学习研究,呈现立体式、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个体叠加的学习方式,形成基于“4T”的“P-T-E-A”项目化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和对知识意义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P-T-E-A;4T 实践策略图1 项目化学习“P-T-E-A”4T 实践策略· 三项条件· 三可形式· 三有原则· 三评标准驱动问题是能够连接学习目标和项目过程的问题,它可能是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现实环境,也可能是与学生生活存在距离但又确实存在的半现实环境,不论此环境是否为学生亲身经历的,它总是来源于真实世界的真实情境,符合“双真”标准。

浅谈在小学科学中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浅谈在小学科学中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浅谈在小学科学中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小学教育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单元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策略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科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应运而生。

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小学科学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科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科学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则更是为学生打开通往实际应用世界的一扇窗户。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首先,科学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将知识点孤立地呈现给学生,难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1]。

而应用大单元则以一个实际问题或主题为线索,将多个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真实应用场景。

其次,科学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引入引人入胜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产生探索和探究的愿望[2]。

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将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有动力地追求知识。

二、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一)选择实际问题或主题选择实际问题或主题是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选择实际问题或主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问题或主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问题驱动让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

问题驱动让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

教学有方JIAOXUE YOUFANG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教师不断向学生提问并能得到回答时,课堂就有了生成。

这时双向沟通的核心就是思考,思辨的交锋促成思维的发展。

一、在知识的疑难点上设问,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学习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在课堂上,当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遇到困惑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探究过程,巧妙设计问题,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脚手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求知识本质,那学生可能不仅仅会解决眼前的这个问题,还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会举一反三。

例如:“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教学。

师:谁能结合这个平面图试着描述船只的具体位置?生:等待救援的船只在灯塔的东北方向。

师:我们现在就出发,在这一大片区域搜寻吗?生:只知道船只的大概区域,找起来会很慢。

师:那怎样找,能够很快找到呢?生1:只要从灯塔出发,沿着灯塔和船只的连线找,找到那个船只的点,这样会快很多。

生2:船只到灯塔的实际距离可以根据图上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算一下。

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说出等待救援的船只在灯塔的东北方向时,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就出发,在这一大片区域搜寻吗?”“那怎样找,能够很快找到呢?”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从面的寻找逐步到线的寻找,乃至到点的寻找,整个思考过程层次清晰,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是在实际需求中产生的,是学生有条理分析得到的。

学生在描述船只位置的过程中,判断恰当,推理合情合理,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知识本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

小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用于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

在科技创新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个有趣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起点,引导学生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比如,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科技创新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等,通过实际操作促进他们对科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游戏元素来增加学习乐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在科技创新教学中,可以结合教育游戏或编程游戏,让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游戏来体验科技的乐趣。

比如,让学生用图形化编程软件编写一个小游戏、参与机器人竞赛等,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科技创新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个具体的任务和角色分工,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比如,让学生分工合作设计和制作一个科技产品、参加科技竞赛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课外活动拓展课外活动是一种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科技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科技创新经验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科技比赛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参与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小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和拓展课外活动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内容,教材中提供了多个递进的探究活动,从组装橡皮筋小车到设计实验探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弹力和弹力的运用。

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进阶和核心素养落地,围绕核心问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来统摄本节课所有学习活动,用“让橡皮筋小车精准到站”的实践活动架构一个知识条件化的情境,构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橡皮筋具有弹性”此类丰富的感性经验,对于弹力有着较为粗浅的认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需要有力才能运动,但是尚未使用科学方法对于“橡皮筋弹力与小车运动状态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探究,并未构建对于“弹力”这一力学模型的理解。

本节课以此为起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租住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状态的关系,自主构建对于“弹力”这个力学的实质性理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拉一拉橡皮筋”的体验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实验,知道橡皮筋具有弹力,能给小车提供动力,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并能应用这个规律探索精准到达的小车。

科学思维利用比较、归纳、分析和演绎的方法,能够理解和应用橡皮筋小车基本原理。

探究实践会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能收集数据作为证据对小车的距离做出解释。

态度责任培养进一步用小车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在实验活动中保持严谨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的过程,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难点:利用本节课所得到的结果,制作精准到达的小车。

【教学准备】学生小组准备:载重小车1辆、橡皮筋1根、小车跑道。

教师准备:课件、弓箭1套、小组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体验射箭,玩橡皮筋。

一、聚焦:拉一拉橡皮筋,感受弹力,并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的主角是橡皮筋!刚才在体验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2.小结:当我们拉伸橡皮筋时,橡皮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手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橡皮筋在形状改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研究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研究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研究发布时间:2023-02-27T05:30:06.47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0月第19期作者:潘猗[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潘猗重庆市秀山苗族自治县中平乡中心校 409906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强化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成为各大小学科学教师不断进行的改革目标。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推进科学课程的改革,而“驱动问题”的设计则是其关键因素。

设计驱动性问题必须具备开放性、真实感,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更有效。

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在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设计及运用驱动性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前言:驱动性问题能够连接学习目标和项目过程它是建立在真实的情境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寻求答案的需求,促使学生通过讨论、询问、调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教师以兴趣、亲和的态度激励学生进行项目化的科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考能力。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为其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应用意义(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内在兴趣小学生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他们对探究的兴趣。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中,学生不但能够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且参与度较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也会使他们更加积极地从事科学研究。

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强化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和争论中找到答案,使其通过对科学基本理论的实践,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探索小学六年级科技教学的创新方法

探索小学六年级科技教学的创新方法

探索小学六年级科技教学的创新方法在探索小学六年级科技教学的创新方法方面,我们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实施方式的改进。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三个方面讨论创新的方法。

一、课程设计科技教学的创新方法首先应从课程设计入手。

在六年级的科技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程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1. 任务驱动: 将任务驱动型教学应用于科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的完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项科技制作任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和技能。

2. 跨学科整合: 在科技教学中,可以跨学科整合相关知识。

例如,在学习机器人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涉及到科学原理,还可以涉及到数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3. 创新思维: 科技教学应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主设计解决方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教学资源科技教学的创新方法还需要与适当的教学资源相结合。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于小学六年级科技教学的创新教学资源:1. 科技实验室: 学校可以建立科技实验室,提供实验室设备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技实验和制作活动。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示丰富的科技教学资源,如科技视频、动画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在线学习平台: 学校可以引入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科技教育相关的课程和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三、评估方式科技教学的创新方法需要相应的评估方式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

以下是一些创新的评估方式:1. 项目评估: 学生通过完成一个科技项目来展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评估可以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

2. 口头报告或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或展示的形式来呈现他们在科技教学中的学习成果。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驱动性问题设计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驱动性问题设计

项目式学习模式下驱动性问题设计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共同探究和完成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科学划分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小組分派一定的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同伴一起就所提出的项目内容进行探索,能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在合力之下解决项目中的问题。

通过项目式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加强综合学科素养。

与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同,项目式学习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是否具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项目式学习所看重的品质。

因此,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地指向深度学习,颠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真正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可以让学生在其中享受自由思考和探究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成就更有意义的教学价值。

二、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加强学习关联性,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划,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一些对学生有利的驱动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和加强所学知识的关联性。

驱动性问题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从基础的科学知识出发,于学习的过程中在知识点之间构建出逻辑关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教师采取驱动性问题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科学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更有目的性地带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教师能够将一些学生原本难以理解的原理和概念知识通过问题转化,变得易于学生理解,然后再给学生指明学习思考的方向,从而使之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堂内容。

(二)有利于融入生活化元素,促进科学知识应用教师在为学生设置项目式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当前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建立起联系,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融入问题中,让学生对这些驱动性问题更加具有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实现对项目内容的深度探究。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研究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研究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研究摘要:教育领域的项目化学习起源于杜威等美国教育家提出的“做中学”,而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了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

近年来,随着素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项目化学习得以在全世界传播和发展。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定义:“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化;驱动性问题一、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特点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二是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三是用高阶带动低阶学习,四是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驱动问题,作出项目规划,管理项目过程,展示项目结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技能,而是主动探索,主动寻求原因,积极参与实践研究,这恰好符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的“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基本理念。

因此,项目化学习将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驱动性问题设计原则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教师将课程标准和项目主体相结合,凝结成一个或者几个有意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驱动性问题。

那么,小学科学课堂设计驱动性问题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一)驱动性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并能在学习过程中维持探究的兴趣。

小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小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小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孩子在初中的变化,认识初中阶段学习的特点。

2、掌控初中自学高效率的方法。

3、解决家长教育的困惑。

二、教学重点:掌握初中生学习高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案例讲解,家长与老师互动,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各位家长,大家不好,非常感谢你们能够在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家长会,今天我们在一起研讨怎样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二)讲解内容1、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因素家长互动:您觉得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教师传授:比如自学目的、学习态度、自学、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多寡以及教育方法与否得宜,校园大环境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旧有科学知识基础不好高以及智力、能力高低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

可以说,所有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

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是那几个老师所教,使用统一课本,入学时基础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初二年级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

什么原因呢?2、事实差距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开始个个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

会学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

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

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

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越来越差。

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

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

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

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

3、分析原因这两种学生的发展过程,前者走的是: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后者走的是:想学——不会学——不想学的路线。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设计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设计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设计作者:***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10期驱动性问题(Driving Question,简称DQ)指一个能够连接学习目标和项目过程的问题,它基于现实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需求以及寻找解决方案的需求,是激起学生讨论、询问和调查这个话题并最终生成针对该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

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驱动型问题通过有趣的、与学生亲和的方式驱动学生投入项目化科学实践学习,引发高阶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提出有代表性、能够引发讨论、开放性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耐力和思维广度都相对有限的特点,笔者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驱动性问题设计做了些许尝试,略有收获,望与同仁商榷。

一、创设现情实境,实现任务驱动1. 创设真实情境,促进任务驱动。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关注生活逻辑,要基于学生成长主线来设计课程。

一个好的真实生活问题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多向度探索空间,既能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力,也能提纲挈领地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让整个项目活动保持连贯一致。

执教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椅子不简单》时,笔者精心设计视频情境:“老师坐椅子久了,腰酸脖子疼,和同事交流也很不方便,于是打算买一把椅子。

哇!商店里的椅子可真不少。

哪把适合我呢?请大家出出主意。

”此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情境涉及选购椅子时考虑多样功能与职业特点,使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能自发带着学习任务投入其间。

再如,材料单元的教学,涉及问题较多,教师可以整理其学科问题,将其凝聚成现实生活问题,进而设计驱动性问题(如表1)。

这些问题像一座“灯塔”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指引学生向目标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课始气氛即活跃起来,教学顿时趣味横生。

2. 营造主题情境,达成任务驱动。

科学探究中,除了提出的问题需真实有效,还要基于儿童视角,针对性设置科学项目主题与子项目主题,带领学生亲历探究性历程。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四年级上册

《3.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四年级上册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和结构。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自己组装小车。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小车行驶过程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掌握基本的机械结构。

2. 难点:如何组装小车,解决小车行驶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足够的橡皮筋和小车所需的零部件。

2. 准备一些用于演示的小车模型和相关教具。

3. 设计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时间表,以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4. 准备一些用于评估和反馈的表格和问题,以便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通过展示一段小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结构特点,并询问他们是否可以尝试自己制作一辆小车。

这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将被激发,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2. 探究活动:接下来,我将为孩子们准备所需的材料,包括橡皮筋、小车框架、轮子等。

我将引导他们将橡皮筋捆绑在小车上,并观察小车行驶的变化。

孩子们将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橡皮筋的弹性可以驱动小车。

在此过程中,我会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捆绑方法,以找出最佳的驱动效果。

3. 讨论与总结:在孩子们完成探究活动后,我将组织一次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我会总结大家的讨论,强调橡皮筋驱动小车的原理,并引导他们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同时,我会鼓励孩子们思考如何改进小车,使其行驶得更远或更快。

4. 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橡皮筋驱动小车的理解,我将布置一个拓展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后尝试制作一辆具有挑战性的橡皮筋小车(如带有转向功能的小车),并记录制作过程和遇到的问题。

这样,孩子们将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5.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积极与孩子们互动,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我会适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群中讨论记录)============================== ================================================== ====================各位群友,大家好!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包括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两个层面,科学教学应以科学兴趣为求知本能,以科学方法为探究核心,以科学知识为概念核心,以科学精神为理念行为。

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愉快,课堂氛围愉悦,大部分学生有成功感,课的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及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要实现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有效的学”远比“有效的教”意义重大,要想在以活动为主线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的学”,必须既关注教材的学问逻辑,又关注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实现教材的学问逻辑与学生的思维逻辑相结合这一目的,驱动性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解决的是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是实现教材的学问逻辑与学生的思维逻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这是一个切口较小、操作性较强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提出研讨这一问题,原因是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发现,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在需求,往往是一节课下来后,学生探究得很热闹,却不知为什么探究?探究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的科学课许多时候都是老师要我学而不是学生出自内心的“我要学”驱动性问题既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又要拉近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我曾在一次听课中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小学科学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探究得很开心、热闹,但当老师说要把看到的记下来时,那张记录纸从学生A传到学生B,再从学生B传到学生C,学生C又将记录纸传到了学生D,最后记录纸回到了学生A手中,最近在学生的“你推我让”中,记录纸掉在了地上,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记录,最后老师一看学生都不愿记录,就下了死命令,等会儿每个组拿着记录纸上台交流,这里,组长才急匆匆地捡志记录纸记录起来,学生不明白记录的重要性,其记录不是为探究提供第一手资料,而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索科学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学设计以“用气球驱动小车”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气球的反冲力原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能够利用气球动力驱动的小车。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气球的反冲力原理,知道气球的膨胀和收缩会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物体运动。

- 学生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气球驱动小车,掌握小车的基本结构和组装方法。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分析气球反冲力与小车运动速度、距离的关系。

-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气球驱动小车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气球驱动小车的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气球的反冲力原理,掌握气球驱动小车的制作方法。

- 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气球反冲力与小车运动速度、距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制作小车的过程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球的反冲力原理和小车的制作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巧设驱动性问题,唤醒科学探究意识

巧设驱动性问题,唤醒科学探究意识

巧设驱动性问题,唤醒科学探究意识发布时间:2021-04-20T02:15:45.045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0年第10期作者:郐红伟[导读]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小学 264400摘要:驱动性问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的问题,这个问题设计的好与坏对于整体的教学效果也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驱动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利用驱动性问题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以及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利用驱动性问题进行教学的之前一定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驱动性问题;科学探究意识;小学科学教学引言:根据新课标的指示,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教学课堂中也要积极的应用提问这一重要手段,在探究过程中,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要制定好解决问题的计划。

提问看似是一件非常日常的简单的教学环节,但是好的提问仍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提问环节现状分析(一)课堂提问次数过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过多提问,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乐趣[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曾经在一节课上连续提问了20多次,导致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时间,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

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们一定要积极反思自我,精心设计提问的次数,提高提问的质量。

(二)未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很多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教师提问后立即回答并准确的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科学论文:指向学生思维持续参与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

小学科学论文:指向学生思维持续参与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

指向学生思维持续参与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设计指向学生思维持续参与的驱动性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表现和成果。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了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现有的研究进展,指出驱动性问题设计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详细阐述了研究设计、样本和数据采集方式,并详细描述了数据分析方法。

同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客观描述和解释,并探讨了驱动性问题设计对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作用及其原因和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指向学生思维持续参与的驱动性问题设计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表现和成果,但教师的指导质量对驱动性问题的有效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推广项目化学习的建议和措施。

引言: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

然而,许多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缺乏兴趣和动力。

如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科学?项目化学习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然而,项目化学习的实施需要设计合理的驱动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中设计指向学生思维持续参与的驱动性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表现和成果。

文献综述: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项目为载体,将学习过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

然而,项目化学习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和实施方式,以提高其教育价值和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育中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应用效果和现有的研究进展。

具体步骤如下:确定研究问题:针对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分析其教育价值、教学效果和应用局限。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现有的研究进展。

设计研究方法:选择湖北某小学的100名四年级及五年级的科学老师及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及学生对驱动性问题设计的看法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群中讨论记录)============================== ================================================== ====================各位群友,大家好!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包括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两个层面,科学教学应以科学兴趣为求知本能,以科学方法为探究核心,以科学知识为概念核心,以科学精神为理念行为。

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愉快,课堂氛围愉悦,大部分学生有成功感,课的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及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要实现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有效的学”远比“有效的教”意义重大,要想在以活动为主线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的学”,必须既关注教材的学问逻辑,又关注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实现教材的学问逻辑与学生的思维逻辑相结合这一目的,驱动性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解决的是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是实现教材的学问逻辑与学生的思维逻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这是一个切口较小、操作性较强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提出研讨这一问题,原因是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发现,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心在需求,往往是一节课下来后,学生探究得很热闹,却不知为什么探究?探究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的科学课许多时候都是老师要我学而不是学生出自内心的“我要学”驱动性问题既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又要拉近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我曾在一次听课中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小学科学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探究得很开心、热闹,但当老师说要把看到的记下来时,那张记录纸从学生A传到学生B,再从学生B传到学生C,学生C又将记录纸传到了学生D,最后记录纸回到了学生A手中,最近在学生的“你推我让”中,记录纸掉在了地上,没有一个学生愿意记录,最后老师一看学生都不愿记录,就下了死命令,等会儿每个组拿着记录纸上台交流,这里,组长才急匆匆地捡志记录纸记录起来,学生不明白记录的重要性,其记录不是为探究提供第一手资料,而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

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究缺乏驱动性的任务,缺乏明确的探究目的。

是呀,如何发掘和充实教材中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乐于探究科学是当务之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驱动性问题既是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需要,也是让学生建立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桥梁的手段,是老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

围绕“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今天我们主要研讨以下问题:1.怎样的问题是驱动性问题?2.驱动性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什么好处?3.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4.课堂教学中何时提出驱动性问题较为恰当?5.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驱动性问题的作用。

1.怎样的问题是驱动性问题?驱动问题是计算机的核心问题,它出了问题,电脑就无法启动。

因此,对于科学教学来说,驱动性问题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科学教学的任务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

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教学中的驱动性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任务型的,一类是属于问题型的。

任务型的驱动性问题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需要操作的任务。

驱动性问题不是课的目标问题,而是教学的策略问题得有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把握为基础教学开始时的驱动性任务的提出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是正确建立在学生前概念基础上的,是链接学生生活经验与教材知识体系的手段我们的建议是要关注引入问题的设计,但是要抛弃掉“驱动”的用法--容易让我们忽视本质。

比如“指纹”一课,很多老师会引导学生取指纹、拓指纹、比较指纹等,但学生热闹一番后,不知道为什么探究但我在上这一课时,从公安局借来了破案用的取指纹的材料2其中有有一点是任务导向明确。

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一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启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要求,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需求。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就会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可以不断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其中还有一点是: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科学课堂教学的载体是一个个具体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明确探究目的,探究活动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概括,实现有效交流,让学生始终处于新奇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变得十分有味而有趣。

驱动性问题最好在课堂中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实践性、合作性和反思性。

2驱动性问题最好成达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建构主义观点来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前概念的驱动性问题,想方设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的提出、材料的呈现、活动的开展等可以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知识。

科学课上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做”,还要更多地关注“为何做?”“做什么?”“怎样做?”“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好多老师都是让学生体验摩擦力的存在,给出摩擦力,接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真坐看云起(158215035) 20:09:59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前概念的驱动性问题,想方设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的提出、材料的呈现、活动的开展等可以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建构知识。

我是让学生玩,用玻璃棒夹肥皂水里的玻璃球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动建构过程,它是以“问题”为核心的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获得科学方法的主要场所。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有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再加上单调的问法,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探究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所以,实现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优化设计,不但要研究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更重要的是优化问题设计的标准和原则。

一、问题设计须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设计情景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思维又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能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

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

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

并在问题情景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

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问题好比盐,情境犹如美味可口的汤。

情境,只有溶入问题才能显现其活力;问题,只有源于情境才能显示其魅力。

如: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先演示“铁球碰鼻”的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动到高于平衡位置,从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当铁球荡过去又荡回来,十分靠近老师的鼻子,却不会碰着。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回来时,碰不到老师鼻子?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多数同学感到所提问题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这种提问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设计这样的情景式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深厚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2.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问题一般需要运用发散型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地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接收系统处于亢奋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一种良好的举措,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如: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抛出如下开放性的问题:①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你认为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③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三个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也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问题。

又如:复习物质的鉴别时,可抛出如下开放度大, 思维空间广, 需要课内外知识的广泛联系的开放性问题:(1)现有一杯浓食盐水和一杯蒸馏水,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鉴别?(2)可用哪些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3.设计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一般说来,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事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的问题。

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进而养成一种不肯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因此,在问题设计上,可对未知部分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设计探究式问题。

来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

举例如下:(1)用一只电压表(或电流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电源。

如何设计实验测未知电阻的阻值?(2)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电路连接正确,发现闭合开关后,电压表有较大读数,电流表几乎无读数,小灯泡不亮。

电路的故障可能在哪里?(3)在电解水实验中,发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为什么?二、问题设计需掌握的几个原则1.问题设计应目标明确,体现针对性原则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