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当前,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人才流失等。
为了提升农村社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的发展,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打造一批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窗口和示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整体构想1.选址和规划选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村示范社区的战略地位和资源环境条件,尽量选择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作为示范社区建设的地点。
规划方面,要注重整体布局和功能结构的合理规划,确保农村示范社区能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并且能够满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示范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社区正常运转的基础,包括道路、水利、供电、通信等。
要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确保示范社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3.公共服务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是农村示范社区的“软实力”,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设施。
要充分考虑社区的实际需求,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群众的各项需求。
4.产业发展农村示范社区要注重产业发展,通过引进优质的产业项目,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同时,要注重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依托本地资源和优势,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畜牧业等产业。
5.人才培养农村示范社区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
6.宣传推广农村示范社区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宣传农村示范社区的建设成果和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到农村建设中。
三、计划和措施1.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示范社区建设。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最终稿)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术语 (2)第三章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3)第四章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 (8)第五章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与建设要求 (10)5.1 总体要求 (10)5.2 公共服务设施 (10)5.3 住宅与建筑 (13)5.4 基础设施建设 (18)5.5 管线综合 (34)5.6 景观与环境 (34)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7)第七章附则 (38)本导则用词说明 (38)附件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基础资料收集表 (39)附件二: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成果及深度要求 (45)附件三: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与详细规划基础资料收集表 (50)附件四: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与详细规划成果及深度要求 (55)附件五: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评审办法 (61)附件六: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与详细规划评审办法 (64)第一章总则1.1 为加强对我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指导,特制订《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
城镇(不含乡政府驻地)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中村城镇型居住社区建设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规划和建设管理。
1.3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就业为本、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和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
1.4 本导则涉及三个层次规划内容: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二是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三是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是对村镇体系规划相关内容的深化和优化调整,是对村镇体系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应在村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并替代其中的村庄布局规划等相关内容。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是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应同时编制。
1.5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以县(市、区)管辖的行政范围为规划的地域范围,乡镇也可以在行政管辖的地域范围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但应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同时编制。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标准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标准
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交通便利性和基本生活条件。
2.农田整治和提质增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田质量和产能。
3.农村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和乡村产业,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加强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5.农村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提升农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6.社会事业提升: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满足农民基本需求。
7.农村组织建设: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和乡村治理水平。
8.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落实相关资金投入、优惠政策和财税支持,保障建设顺利进行。
以上是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般标准,具体标准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乡村振兴 示范片区 建设标准
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一、引言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是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举措之一。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明确标准和要求,推动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概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包括了多个方面的要求,主要涉及农村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
其中,农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示范片区建设标准要求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重点,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在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方面,建设标准也有具体的要求,以确保乡村振兴过程中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的具体内容1. 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在农业方面,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要支持乡村旅游、乡村商务等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2. 基础设施建设示范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包括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通信网络完善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3. 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要求保护和修复乡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生态化、农村生态休闲农业等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4. 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加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健全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等制度,推动乡村社会组织和自治水平提升,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和谐。
四、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的理解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是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规范和要求,是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推动。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样板示范方案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样板示范方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
为了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样板示范,来推动农村社区的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理念引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第一步是确定一个明确的理念作为引导,这个理念应该是围绕着关心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展开。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村民的需求,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可持续性。
二、规划设计在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功能的合理布置,例如商业区、休闲娱乐区、公共服务设施等。
同时,要将农田保护纳入规划范围,保持农村的农耕特色。
设计还应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居住、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的居住环境。
三、绿色建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注重绿色环保,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可以通过建造带有太阳能板的房屋、利用雨水回收系统、推广生态农业等方式,有效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四、农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农业发展,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可以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引进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五、就业创业为了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
可以发展农村旅游、乡村民宿、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六、社区文化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
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
七、社区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如医疗、教育、社保等。
可以建设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集中提供各种服务,方便农民的生活。
八、社区自治新型农村社区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在社区建设中提倡居民自治,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
可以通过选举居民委员会、设立社区协商机构等方式,推动社区民主化建设。
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及标准
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及标准(讨论稿)(2011年12月19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省九次党代会及卢展工视察商丘时的讲话精神,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根据《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商文[2012]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商丘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要求(一)社区建设原则: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依据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从区域角度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民点,科学安排产业布局和新型农村社区内各项用地,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功能,优化人居环境。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要充分挖掘村庄自然、文化、民族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需求,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多样性;要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民族、民俗相融合,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三是相对集中,集约发展。
集中紧凑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避免无序扩张;要依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
(二)社区规模: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内的社区原则上人口规模1万人以上,条件允许的社区人口规模可以更大,住宅类型为多层或高层;城乡结合部、乡镇所在地]特色乡村的社区整合行政村4个以上,人口规模5000人以上,住宅类型以多层为主。
传统农区的新型农村社区整合行政村4个以上,人口规模5000人左右,住宅类型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建设多层住宅。
(三)建设模式:按照“园区带动、旧村改造、特色乡村和城镇带动”四中建设类型,各县(市、区)可以参考借鉴,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一是园区带动型。
主要指产业集聚区覆盖或辐射的村庄,通过原有村庄的集中合并,科学配置建设用地,全力安排居民点和产业布局,既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又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农村社区的做法。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样板示范方案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样板示范方案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针对现有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农村社区建设样板示范方案。
一、背景分析农村社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形式,承担着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协商治理等职能。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社区在体制机制、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二、目标设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样板示范方案的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的组织机制和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组织机制调整通过优化农村社区的组织机制,建立有效的决策制度和权益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确保居民参与决策的权利。
其次,建立农村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综合协调社区事务。
再次,注重培养农村社区干部队伍,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能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居民生产生活的条件。
主要包括道路建设、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满足居民的出行和生活需求。
此外,还应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面、高效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充分满足居民需求。
包括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集中提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
鼓励农村社区与行政村、乡镇政府、社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提供社区居民所需的各类服务。
六、产业发展支持重视农村社区的产业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产业的培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鼓励居民发展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
七、环境保护与美化注重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和美化工作,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推行分类垃圾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首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农村社区作为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以确保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社区作为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要求,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以确保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
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方面,以确保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最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
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农村社区的管理要求,包括社区自治、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等方面,以确保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实现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为了推进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建设目标
1. 建设农村智慧社区,推广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现代化服务体系。
2. 推动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建设宜居的农村家园。
3. 推进创新创业,加强农村综合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 建设农村文化强社区,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农村群众文化素质。
三、工作内容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生活的便利化和舒适度。
2. 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智慧社区。
推广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建设标准1.1 规划期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
1.2 原则与要求1.1.1体现集中、集聚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选址应考虑耕作半径,有利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方便居民现代生活。
积极鼓励第二、三产业依托社区集聚发展。
1.1.2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实施相对配套的现有村庄为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1.1.3保护生态环境。
1.1.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的选址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避开生态敏感区,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1.1.5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应避免铁路、公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穿越,应避免沿公路布局。
1.1.6新型农村社区的布局应与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特殊功能区规划等相衔接。
1.4 主要内容1.4.1 应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目标,包括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平均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目标、人均收入目标、平均耕作半径等。
1.4.2 应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预测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
1.4.2.1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预测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M=p(1-Xβ)M ----规划期末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P----整合村庄的人口总数,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整合的行政村或村庄的人口总数。
X----期末城镇化转化率。
按某省2030年城镇化水平70%的目标,某省现有农村人口的40%需转移到城镇。
因此,某省整体的期末城镇化转化率为40%。
β----转化率折减系数。
虽然某省规划期末的城镇化转化率为40%,但却需要20年才能完成,因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调查研究,并确定转化率折减系数。
一般转化率折减系数应在0.25~0.75之间。
1.4.2. 2 集中、集聚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每个行政村原则上不超过1个,每个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000人,山区、丘陵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600人。
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指导标准(适用于农村社区)
无污水溢流、无乱丢垃圾、无乱贴乱画乱
亥1」、无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现象(5分),
有一种现象的,不得分。
10
33
111-33
杜绝散埋乱葬现象
(10分)
“三沿六区”范围内无散埋乱葬现象。
“三沿六区”范围内无散埋乱葬现象(10
分)。
10
34
IIL34
保持屋外整洁
(10分)
指标体系
测评标准
分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标准
赋
(10分)
社区内道路平整,联户路硬化并形成
网络,符合无障碍设施标准。
社区内道路平整(5分);联户路硬化并形
成网络,符合无障碍设施标准(5分)。
10
37
III-37
开展厕所改造工作
(10分)
开展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户用卫生厕
护行动(5分);乡村视频监控覆盖全面(5
分)。
10
19
IIL19
开展矛盾纠纷
调解工作
(10分)
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法律顾问,
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
到应调尽调,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法律顾问(5分);
及时开展调解,成功率98%以上(5分)。
10
序万
指标体系
测评标准
分)。
30
9
III-9
建立服务制度
(30分)
社区内日常值班、首问负责、服务承
诺等各项制度健全。
建有日常值班制度(10分):建有首问负
责制度(10分);建有服务承诺制度(10
分)。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选取标准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选取标准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新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而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取示范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选取示范村的标准进行探讨。
二、传承优秀传统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村庄需要传承并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包括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艺等。
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的村庄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优美一个具备示范效果的村庄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包括空气质量好、水质清洁、土壤肥沃等。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不仅能够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村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完善一个示范村庄需要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
这包括道路、桥梁、供电、供水等。
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并能够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农田资源丰富一个具备示范效果的村庄需要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
这不仅包括农田的面积,还包括农田的质量。
丰富的农田资源将为村庄居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六、产业结构合理一个示范村庄的产业结构需要合理且多元化。
这不仅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还能够降低村庄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使村庄充满活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七、社会稳定和谐一个示范村庄需要拥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包括良好的社会秩序,相互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社会服务的完备。
社会稳定和谐将为村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八、教育医疗设施完备一个示范村庄需要拥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
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居住,并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完备也是一个村庄发展的基础。
九、社会公平和公正一个示范村庄需要拥有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这包括政府公正执法、资源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等。
公平和公正将增强村庄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村庄的发展。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第一篇: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
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1、社区道路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
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
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
(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六、市政公用设施1、供水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
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选定与建设标准
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选定与建设标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为了达到更好的建设效果,选定示范村并制定合适的建设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深入探讨新农村示范村的选定和建设标准。
第一部分:地理位置的选择新农村示范村的地理位置选择至关重要。
首先,应该考虑村庄的地理环境是否适宜农业生产。
其次,选取地理位置还要考虑村庄的交通便利程度,以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最后,选择地理位置时还应兼顾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避免破坏自然环境的建设。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标准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村庄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产业。
同时,要鼓励村民种植优质农作物,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部分:基础设施的完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标准要求基础设施的完善。
首先,要确保通讯设施的畅通,方便村民与外界交流和信息传递。
其次,要建设良好的道路和水利设施,以改善农民的交通条件和灌溉条件。
另外,还要加大对村庄的供水和供电设施的改善,提高农民生活和生产的舒适度。
第四部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标准要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政府要投入资金修建学校和图书馆,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城乡差距的缩小。
第五部分: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标准要求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看病和就医条件。
同时,要加强农民的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
通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可以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第六部分: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标准要求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政府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创建标准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创建标准近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推动农村的发展,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创建标准,以引领农村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创建标准。
第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必须完善,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等。
这些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二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农田的整治与规划、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植被的保护与建设等。
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方面: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注重发展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积极发展农村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第四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必须注重农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
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农村的凝聚力和文化品质。
第五方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注重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改善,包括学校建设、医院建设等。
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可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第六方面:农业生产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包括农业科技的应用、农资供应、农业机械的推广等。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增加收入。
第七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注重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等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农民的收入,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对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八方面:农民参与决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参与决策过程。
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标准
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标准一、产业发展1.1 制定并实施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1.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产业,鼓励村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保护2.1 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建立长效的环保管理机制。
2.2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生活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2.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设施建设3.1 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电力通讯、能源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3.2 提升村庄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3.3 加强村庄信息化建设,推广互联网+农业,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四、乡风文明4.1 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新风。
4.2 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4.3 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治理有效5.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2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发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5.3 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法律意识。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六、生活富裕6.1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通过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经营性收入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救助。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标准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标准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概念。
本文将从人居环境、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标准。
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首要条件是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的人居环境。
示范村的空气质量应该好,水质清洁,环境卫生整洁。
村庄周边应有生态保护区和绿化带,以促进生态平衡。
同时,建筑风格应有特色,注重传统文化,让居民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Ⅱ.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要合理,注重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生产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示范村应鼓励农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新型农业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Ⅲ.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必须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
包括道路交通畅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齐全,农网、宽带覆盖到每个家庭。
同时,示范村要建设一所完备的学校、一家综合医院和一家图书馆,为村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服务。
Ⅳ.农村文化传承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宣传。
示范村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传统节日庆祝、民间艺术表演等。
村里要设立文化广场和纪念馆,展示村庄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村级宣传队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知。
Ⅴ.产业多元化和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应加强产业多元化,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来源。
示范村要发展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吸引外来游客。
同时,可以引进一些科技企业或创业园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农民收入的增长不仅仅是农业收入,还应包括各种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合作项目的收益。
Ⅵ.农民权益保护和自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应保障农民的权益和自治权。
村民在村庄的管理和决策中要有话语权,村委会要加强村民代表的选举机制,充分听取和尊重村民的意见。
定 南阳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内容与标准
南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暂行)为加强我市村庄(不含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与规划管理工作,推进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根据《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与《南阳市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试行)》,特制定《南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暂行)》。
一、社区建设规划1、总体要求:按照“以市规划部门指导、县级为主、乡镇协助、村为基础”的运行机制编制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规划。
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和互补性,规划期限应与其所在行政单元的村镇体系规划相一致,规划设计单位要求具有丙级以上(规划设计)资质。
2、社区选址:①选址方案应当符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并经涉及村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村组、乡镇政府签章同意、县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②选址方案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和建设条件适宜的荒山、岗地、坡地及其他非耕地,③选址方案应避开风口、洪水淹没、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及环境条件较差的地段,④避选址方案应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高压输电线路及重要输油、输气管道所穿越,并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底下资源和底下采空区,严禁沿路展开布局。
⑤选址方案鼓励在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整合封闭运行、拆旧建新、滚动发展,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3、用地标准:建设用地宜按人均80—140平方米控制,一般人均不超过120平方米。
整治扩建的村庄,现状人均低于80平方米的可适当调高10-15平方米,现状人均在100—140平方米的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但人均不宜超过120平方米;现状大于140平方米的则应调低到140平方米以内。
4、布局原则:统筹安排各类用地;集中紧凑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避免无序扩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多样性;社区布局与原有村庄有机衔接,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民族、民俗相融合,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乡村振兴 示范片区 建设标准
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乡村振兴是指以农村发展为核心,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不断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过程。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各地纷纷设立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该片区承载着示范引领、统筹协调、试点创新的重要使命。
下面是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建设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生态宜居(1)建设生态农业园区,保护并优化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提高乡村环境质量。
建设生态村庄,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居住条件。
2. 产业兴旺(1)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益。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环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引导农民发展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
3. 乡风文明(1)推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保护和传承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修复古建筑、文物等重要遗产,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开展乡土人文教育,加强农村文化活动、传统节日等的组织和推广,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4. 治理有效(1)健全村庄规划、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加强乡村自治和法治建设,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2)推动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员的组织观念和服务能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 生活富裕(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2)推广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农产品观光等农村休闲旅游项目,为农村增加收入来源。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以上是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通过加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第三稿)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第三稿)目录第一篇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篇术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与建设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公共服务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住宅与建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基础设施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
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
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
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
(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六、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生活污水70﹪以上应经处理达标排放。
或采用沼气池及化粪池等设施进行分区预处理,经氧化塘、氧化沟等设施处理达到无害化标准后,用于农田灌溉和养殖业。
条件尚好的社区,可配备独立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3、供电
完善供电设施,确保生活、生产用电。
4、供暖
可采用分散供暖,但应采用低炭环保燃料。
提倡采用集中供暖。
5、电信工程
网络线路配备齐全,有线电视、广播网、通信管网等应全面覆盖。
6、垃圾
采用户分类、社区收集、镇处理的模式。
逐步实现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服务面积不宜大于5000平方米。
市场、车站及其它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7、公厕
公共场所应设置公共厕所。
结合农村社区实际情况,可采用水冲式、双瓮漏斗式或沼气式厕所。
公共厕所建设标准
不低于30平方米∕千人,每厕最低建筑面积应不低于30平方米。
8、能源利用
提倡采用管网输气、罐装气、生物质气等形式,建设气化社区。
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节能新技术。
9、照明和亮化
提倡采用太阳能照明,主要街道公共服务设施、景点等要进行亮化。
10、综合防灾
消防: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
防洪:建设配备各类防洪排涝工程设施,规划建设要有明确防洪标准。
地质:对聚居的社区区域应做地质灾害评估。
七、公共服务设施
为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土地,降低成本,围绕广场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综合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5﹪以上。
(可设计综合服务大楼,体现一楼多能,降低成本)。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⑴、商业服务
设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型综合连锁经营超市,建成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其余商业根据需求设置。
⑵、社区办公室
用于社区组织接待来访、研究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社会救助保障等场所。
使用面积应不少于60平方米。
⑶、会议(党建活动)室(村民学校)
用于召开会议、举行文化活动及开展学习培训等。
使用面积不得少于80平方米。
⑷、图书(科技)阅览室
用于开展文化活动。
面积一般不少于60平方米,可容纳图书1000册以上。
⑸、警务(综治)室
用于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
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⑹、学前教育
建设1所以上幼儿园。
周边50米半径内不得有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噪音和污染的建设项目。
⑺、老年活动室
用于老年人娱乐、休闲、健身等,使用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
⑻、农业综合服务站
用于向社区提供农业生产及其它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具备农资供应、农技服务、生产保障等功能。
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⑼、社区卫生服务站
需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具有计生服务功能,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
床位配置标准为3张/千人。
对现有独立设置的村卫生室,应整合到社区服务中心内,实行一体化管理。
八、村容村貌
1、社区内无危房,村民有较好的居住环境。
2、公共环卫设施齐全完好,无卫生死角。
3、社区居住区范围内绿化率达到25﹪以上。
4、社区居民通行顺畅,主要干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
九、编制依据
1、《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2、《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