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精品教案(市一等奖)(省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目标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
2.正确地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过程性目标
在使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而获得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解集;
难点: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的理解;
关键: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现出不等式的解集.
一、创设情境
1.什么叫做不等式? x+2>5是不等式吗?
2. 当x的值分别取-1、0、2、3、
3.5、5、6时,不等式x-3>0和x-4<0能分别成立吗?
列出下表,让学生填写:
x x-3>0(填“成立”或不成立)x-4<0(填“成立”或不成立)
-1
2
3
3.5
5
6
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例如,x=3.5、5、6都是不等式x-3>0的解,x=-1、0、2、3、3.5、5、6都是x-4<0的解.
练习:课本P.10~练习1.
探索归纳:1、x+2>5、x-3>0和x-4<0的解各有多少个?
2、不等式的解与方程解有什么不同?
小结:不等式解是能不等式成立的,它是不确定的,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任意值(无数个);方程的解使等式成立的,它是一个具体的值.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不等式的解集(solution set).
不等式x+2>5、x-3>0和x-4<0的解集分别是什么?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二、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x+2>5的解集,可以表示成x>3. x>3表示x取哪些数?
在数轴上表示大于3的数的点应该数3所对应点的左边还是右边?(右边)因此我们可以
在数轴上把x>3直观地表示出来.画图时要注意方向(向右)和端点(不包括数3,在对应点画空心圆圈).如图所示:
同样,如果某个不等式的解集为x≤-2, 那么它表示x取那些数?
此时在作x≤-2的数轴表示时,要包括-2的对应点,因而在该点处应画实心圆点.如图所示:
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要点:
小于向左画,大于向右画;无等号画空心圆圈,有等号画实心圆点.
练习:课本P.11~练习2. 3
三、应用举例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x=-2是不等式x+1<2的解;
(2)不等式x+1<2的解集是x=-1.
解(1);(2).
[说明]不等式的解和不等式的解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不等式解集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这个不等式其中的一个解.
例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3;(2)x≤4;(3)x≥-0;(4)x<2;
(5)-1≤x<2.
解:(1)
(2)
(3)
(4)
(5)
例3将数轴上x的范围用不等式表示:
(1);(2);
(3) ; (4); (5)x 应取大于-2且小于1的值或x 等于-2.此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为:
三、交流反思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
1.我们通过具体例子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要明确不等式的解集是指一个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集合.
2.本课还学习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 要在认清不等式解集的含义的基础上,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四、检测反馈
1. 根据“当x 为任何正数时,都能使不等式x +3>2成立”,能不能说“不等式x +3>2的解集是x >0”?为什么?
2. 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分别是x <2和x ≤2,它们有什么不同?在数轴上怎样表示它们的区别?
3.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分别是x <1和x ≥1,分别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 4.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 >5; (2) x ≥0; (3) x ≤2; (4)x <2
12 . 5.写出下列各图所表示的不等式的解集:
(1);
(2).
6.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 ≤-5; (2)x ≥0; (3)x >-1; (4)1≤X ≤4; (5)-2<X ≤3; (6)-2≤x <3.
7.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再用数轴表示出来: (1)x 小于-1; (2)x 不小于-1; (3)a 是正数; (4)b 是非负数. 五、课堂总结
1.如何区别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几个概念?
2.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解”,“求解”[教学反思]我利用可操作材
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引导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对单元的复
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突出化,能力培养阶梯化;在选择题目时注意了以基本题为主,少量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为辅,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