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 福建商人暗掌上海钢材流通半壁江山_

合集下载

曹德旺的故事

曹德旺的故事

“当时家里穷到每天只能吃两餐”曹德旺的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

1966年夏季的一天,凌晨3点钟,福建福清县高山镇,漆黑的山路上,一位年轻人正用力蹬着自行车——他要在天亮之前赶到80里外的县城,买些镇上没有的水果,再带回高山镇卖。

买完水果时已近正午。

他用自行车驮着300斤的货物,顶着近40度的高温,感觉像在火里穿行。

但他必须坚持,因为将货物送到镇里的批发商手里,他就可以挣到两块钱。

而每天有了这两块钱,一家人才能维持生计。

这位年轻人便是曹德旺。

那一年,他20岁。

其实曹家世代经商,家境可算非常殷实。

闽剧里有一出戏,叫《门槛刀痕》,剧中的主人公不是旁人,就是曹德旺的曾祖父,当时富甲一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富庶的曹家一下子变得如此困顿?“我的父亲曾经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

因时局动荡,父母决定举家迁回老家——福建福清。

离开上海时,父亲带全家坐邮轮,财产全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

等人到家之后,全部家当却没有回来,只得到一句答复,说是那条船沉了!兵荒马乱的年月中,一家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眼睁睁地看着家中顿时变得一贫如洗。

”就这样,这场意外让曹家从富庶走向了贫穷。

穷到什么程度呢?记者问他。

“当时家里穷到每天只能吃两餐。

”曹德旺说,他9岁开始读书,5年之后因为家境太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

之后为了谋生,他种过白木耳,当过水库工地炊事员、修理员、知青和农技员,还倒过果树苗。

提及这段历史,曹德旺对曾经的贫困和艰辛不但没有丝毫的抱怨,反倒认为这是他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如果没有我当初家庭情况那么恶劣,也就没有当初创业的激情和现在我的成功。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让我经受贫困的磨练。

”凭着心中的一股倔劲儿,凭着“让日子过得好一点”的简单愿望,曹德旺用多年的打拼,终于摆脱了贫困。

1983年4月,曹德旺承包了福建福清市高山镇的一家年年亏损的乡镇企业——高山异形玻璃厂,当年就赚了20多万元。

当地百姓都说,曹家世代向善,这是福缘,是善报。

十年铸辉煌 榕商靓桂林

十年铸辉煌 榕商靓桂林

十年铸辉煌榕商靓桂林作者:来源:《中国商人》2009年第10期1997年,一个默默无闻的福清商人怀揣梦想,单枪匹马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2007年,他挥手之间以1.2亿元打造自己的第6家高档酒店。

10年时间,当年的无名小卒已成为酒店业大亨,实力让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记住了这个福州商人的名字——林谋龙。

诚信,掘出“第一桶金”个子不高、微胖、古铜的肤色似乎时刻在提醒跟他接触的人,他曾经是个海员,与他交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嘴角不时的流溢的微笑。

1983年,林谋龙从厦门航海学校毕业后,就到一艘做国际贸易的海轮上当海员。

1987年到1997年的这段时间,是林谋龙最重要的第一个10年,他完成了从一个小海员到身价百万的大老板的飞跃。

那时,林谋龙整日漂泊在各个国家的港口之间,负责装、卸货物和联系货主。

就是靠着这种推己及人、遇事情多替货主考虑的诚信信念,年轻的林谋龙不仅赢得了友谊还取得了大家的信任。

提起这段经历,林阴谋龙认为“这就是诚信带给我的财富”。

随着找他运货的人越来越多,林谋龙开始转手雇用其他船只来运送这些多余的订单,从中赚取利润。

到了1992年,经过近十年海上颠簸生涯的磨炼,林谋龙敏锐地意识到,转手赚取中间利润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成立自己的货运公司。

说干就干,林谋龙和几个朋友一商量,就在南京合伙创办了一家货运公司,成了一个为自己事业打拼的真正老板。

辉煌登陆,十年缔造酒店航母谈到早年的海上生涯,林谋龙异常豪迈:“大海教给我一个真理,只要找准航向,再大的风浪也难不倒我”。

凭着这份豪气,1997年,海上货运事业发展正起劲的他毅然作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林谋龙结束了多年的海上生涯,转行上岸。

1997年,林谋龙带着几百万的全部身家只身来到桂林,上岸转行做起了餐饮。

第一家酒楼金龙海鲜城开张不久就收回了投资。

找准了这个航向,林谋龙一头扎了进去,金龙航空大酒店、金龙航空酒店健康中心、金龙宾馆、桂林金龙大酒店,这一路开下来,林谋龙迅速在当地的餐饮酒店行业中异军崛起。

白手起家福建商人暗掌上海钢材流通半壁江山_

白手起家福建商人暗掌上海钢材流通半壁江山_

白手起家福建商人暗掌上海钢材流通半壁江山_事实上,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的流通企业,超过一半是福建人创办的,而且几乎都来自福建省的一个县——周宁县。

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周宁人,从小山村来到了大上海。

如今,还是习惯在办公室里沏上一壶乌龙茶的他们,甚至可以联手左右上海钢材市场的价格最近,肖家守的办公地点,从浦东开发区搬到了上海的新区松江。

此前,他是上海西本钢铁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一个在上海贸易额排名第二的钢铁流通企业;而现在,他更多的精力将放在上海松江钢材城,在这座钢材城里,原材料、钢材加工、构件成型、仓储、配送、销售和售后服务将实现一条龙的运作。

据了解,上海松江钢材城总投资7.6亿元,实行滚动开发,首期工程投资3.7亿元。

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届时入驻企业将达1200多家,预计年钢材交易量可达800万吨,年交易金额300多亿元。

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的流通企业,超过一半是福建人创办的,而且几乎都来自于福建省的一个县——周宁县。

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周宁人,从小山村来到了大上海。

如今,还是习惯在办公室里沏上一壶乌龙茶的他们,甚至可以联手左右上海钢材市场的价格。

白手起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建设高潮,使钢材这种产品出现了难得的供不应求的热火局面。

此时还在家乡周宁县收购废铁的肖家守,想到了用废铁换钢材,转手卖出了一个好价钱。

这样几个回合下来,肖家守的手头上便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

1987年,一场洪水把他筹办的铸造厂冲得只剩下一堆沾满泥沙的废铁。

肖家守又振作精神,南下广东经营水管生意。

1994年,肖家守踏上了上海滩。

初到上海,他并没有急于确定自己的方向,而是骑着自行车满街满工地转悠收集信息。

肖家守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在上海骑着自行车发家的老乡数不胜数。

“据我估计,县里面至少有6万人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无锡、苏州等地从事着以钢材贸易为主,甚至扩展到钢材的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链的大小生意,而我们一个县的人口还不到20万人。

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只:莆商

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只:莆商

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只:莆商莆商作为历史上中华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个重要分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它的商帮文化和商帮精神是什么呢?他们今天的发展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莆商。

莆商简介莆商是福建莆田市商人的简称,为中华十大商帮之首闽商的一个分支。

代表人物是新加坡首富黄廷芳家族。

莆商以其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素有中国犹太人、东方犹太人之称。

如今世界各地共有200多万莆商,其中海外莆籍商人150多万,足迹遍及8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各大中城市有约100多万莆商。

活跃在各条经济战线,年创产值约2万亿元。

国内的莆商已经基本控制了民营医院,木材,珠宝,建筑建材,民营加油站等多个行业。

莆商的历史莆田,自古以来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当时的莆田地少人多,地理环境并不怎么优越,便迫使了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去异地求谋生计,慢慢地也就养成闯荡天下的习俗。

根据历史资料,莆田人的经商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足迹开始涉足东南亚。

而渐渐地,莆商开始形成有规模的商帮,并活跃在省内外各地,经营着从修鞋到钱庄诸种行业,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中国古代的民间也很早就有了“无兴(指兴化商帮)不成镇”,“无莆不成市”之说,可见莆田商帮的影响力。

来自莆田市的统计资料显示,在2007年,国内各大中城市就有50多万莆商活跃在各条经济战线,年创产值超过4000亿元,成为福建商界的一支劲旅,并与徽商、晋商、浙商、湖商、苏商为世人所熟知。

莆商作为为福建三大商帮之一,其从商人数之多、商业资本商业资本之雄厚、经商范围之广泛、运营能力之强,一直都为世人所瞩目。

传统的莆商精神是什么?由于莆田人比较早就摆脱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中原农耕文化以及在农耕基础上形成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重视商业经营,敢于闯荡天下。

相较于奔波劳累集腋成裘的滇商、注重信用诚信为本的晋商、皇城脚下出生权贵的京商和开放时尚的“海派商人”(包括浙商、沪商、苏商),作为闽商重要分支的莆商自有自的特色。

陈玉书:情系中华的商界英杰

陈玉书:情系中华的商界英杰

陈玉书:情系中华的商界英杰添加時期:2012-6-4闽籍香港“亿万富豪”陈玉书,颇具非凡传奇色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陈玉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是经营景泰蓝发家的,至今还占有香港50%的景泰蓝市场,而且同时经营贸易、地产、工业、娱乐业。

陈玉书祖籍福建仙游,父母都是华侨,他1941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少年时代爱好文学,曾梦想过能成为海明威一样的作家。

1960年他跟随家人回国,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里发奋学习。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96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西颐中学任教。

有海外关系的陈玉书,受不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格伤害和政治高压气氛,被迫放弃自己热爱的职业,携妻带子远赴香港……50元港币闯香港据说陈玉书1972年到香港时,口袋里只剩下了50元港币。

为养活妻子和女儿,他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于是就在填海工地当地盘工人。

为“节省每一个铜板”,他每天一大早就从北角乘轮渡过海到观塘去上班,而且总是坐底下三等舱。

中午,他总是独自一人就着开水啃面包;舍不得买报刊,他就捡别人丢弃的旧报刊来看,从中既学到不少知识,又学会一些广东话。

不久,填海工程结束,陈玉书也失业了,他不得不又一次四处奔波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

偏偏在这时,他的妻子又怀孕了,他的经济能力无法再抚养一个孩子,只好找医生给妻子做人工流产,做人流的医疗费都是朋友帮忙凑的。

日后,他回忆起那段生活说:“那真是残酷的人生。

”后来在岳父的帮助下,陈玉书谋到了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月薪400元。

第一天上班,他就早早来到仓库,把地板擦得光可鉴人,把工具、台椅放得整整齐齐,尽职尽力地去做好工作。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诚哉斯言。

尽管生活艰辛,陈玉书并没有丧失奋斗的勇气和待人的热诚,而他人生的转折点也由此而来。

有一次,他又失业了,为找工作他在外面转了一整天,天黑走到维多利亚公园坐下来歇一会,他看见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孩子在荡秋千,可那秋千总也荡不起来,便走上前去帮助推了一把。

周福仁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周福仁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周福仁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周福仁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周福仁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周福仁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中国“钢铁大王”。

10月1日,周收购了濒临破产的海城钢铁厂。

周福仁对钢铁业的定位是:钢铁产品质量世界一流,单机单炉规模做到国内第一。

为了达到目标,周福仁准备一次性投入35亿元巨资。

周福仁在资本市场上也加快了脚步。

他准备把西洋集团的肥料业务拿到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周福仁10岁时,父亲去世了。

周福仁说,幼年时期的贫困,培养了自己的苦干精神和赚钱欲望。

西洋集团的所有员工都知道周福仁一句话:“市场不相信眼泪,只钟情进取。

”现在,周福仁所在的西洋村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村民们住进分配的楼房,粮食、水、电、煤气全免费。

这一切都建立在西洋集团钢铁产业帝国的基础上。

进军钢铁对周福仁来说,收购海城钢铁厂是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

因为海城钢铁厂是一家破产的企业,已经通过法院的破产程序了。

西洋集团一位员工透露,收购价格大约只有500万。

对周福仁来说,此举实现了一个夙愿。

“我们对钢铁行业非常热爱,一直等待的是资本积累和切入时间的问题,”周福仁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世界上的各大钢厂我都去过,去的最多的是韩国浦项钢厂和台湾重钢。

”周福仁前两次试图进入钢铁行业,均无功而返。

第一次是在1982年,当时,西洋村还是生产队形式,“我们做了一个半吨的小电炉,不久就停了。

”第二次在1993年,西洋集团对海城钢铁厂做了一些25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买了一些设备。

但是,当时国内钢铁行业市场状况不好,企业不景气。

周福仁一看时机不成熟,马上就撤了。

这一回,周福仁志在必得。

“我们现在对钢铁的定位是这样的:钢铁生产水平、质量做到世界一流,单机单炉的规模做到国内第一。

”这是一次雄心勃勃的进军。

“我们一次性地投入35亿元,让它超水平。

福建人为什么都是大老板?当总统,做首富的,大都是福建人

福建人为什么都是大老板?当总统,做首富的,大都是福建人

福建人为什么都是大老板?当总统,做首富的,大都是福建人有数据统计称,在全球华人富豪榜前一百位中,福建人占了23位;在新加坡富豪榜前十位中,福建人占了8位;台湾富豪榜前十位中,福建人占了8位;菲律宾富豪榜前十位中,福建人占了7位;马来西亚富豪榜前十位中,福建人占了7位。

相信很多在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肯定会有人总问你是哪里的人吧,而每当大家知道你是福建人的时候,不少朋友都会竖起大拇指来称赞你,说福建人都是大老板,很厉害。

每当福建人面临这些夸奖时,都会很冷静,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没什么不一样,只是福建人里比别人多了一种不服输的性格。

而在这么多福建大老板的背后,也隐藏着这么几种值得学习的可贵精神。

爱拼敢拼一说起这个,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那首《爱拼才会赢》的歌曲吧,其实这首歌里就蕴藏着福建人成功的秘诀,“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建人也没比别人聪明到哪里去,不过福建人即使也相信成功是靠着三分运气,但更艰难的是自己辛苦打拼的过程,也是那份相信只有自己才可以改变命运的勇气。

做一些事情,可能运气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只要你坚持不懈,努力下去,也一定会看到风雨之后绚烂的彩虹。

而福建人的性格里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爱拼敢拼,不少福建人北上南下,背井离乡白手起家,敢于独自闯荡才有了一番成就。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当然,背井离乡也是因为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福建地处偏僻,土地贫瘠还身处丘陵,大部分福建人家都只靠一亩三分地来勉强维持生活,不少年轻人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不得已独自闯天涯,现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都有福建人的存在,而福建人独有的闽南语更是被带到了很多地方。

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福建人的身影,直到现在,福建人的脚步也遍布全国发展比较好的大城市里,北上广深无一不聚集着一批爱拼敢拼的福建人。

吃苦耐劳福建人有特别的能吃苦,即使前一天晚上和你一起通宵到凌晨,第二天还是能早早起床工作,玩归玩,闹归闹,福建人还是要坚持上班。

很多福建人既能陪客户吃海鲜,又能自己去吃路边摊;既能给客人开五星级酒店,又能自己住破旧的房子。

郑芝龙的传奇人生

郑芝龙的传奇人生

郑芝龙的传奇人生作者:马湘成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3期极具叛逆思想的“怪胎”郑氏家族,崛起于海上,扬威于域外。

海商领袖郑芝龙的一生可称传奇。

他以海盗出身,只手建立起当时亚洲区域内实力最为强大的海上王国,明清两朝都对他无能为力而只有小心招抚,封侯拜爵。

他在日本、东南亚各国广受称颂。

而且他也是着手开发台湾岛的第一人。

其子郑成功,更是青史标名的民族英雄,他为保大明血脉,不惜与乃父断绝关系;为收复台湾,毅然与荷兰人开战,“开辟刺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终成千古佳话。

郑芝龙,字飞黄,小名一官,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镇,共有兄弟5人。

他排行老大,因此也被叫作“郑一”,他的父亲是福建泉州的库吏,叫做郑绍袒,母亲出身于澳门商人家庭。

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安于现状,规规矩矩。

然而,却生出了郑芝龙这个极具叛逆思想的“怪胎”。

海盗集团首领郑芝龙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却不喜欢读书,专好舞枪弄棒。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郑芝龙的父亲去世,18岁的郑芝龙带着弟弟郑芝虎、郑芝豹赴广东香山澳——即今天的澳门,投奔舅父黄程。

黄程是个海商,在澳门从事海外贸易,他收留了郑氏兄弟,并让他们跟着自己学习经商。

那时的澳门已被葡萄牙占领,不少福建人在那里与葡萄牙人做买卖。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和利益角逐中,郑芝龙很快展示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他学会了一点葡萄牙语,还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以期尽快融入葡萄牙人的社会。

当然,他也像许多闽南人一样,渴望着能向海外发展。

1622年,郑芝龙替舅父黄程贩运货物来到日本平户。

当时日本正是德川家康幕府时期,他前去拜谒德川家康,并赠以药物。

之后郑家便侨居日本,继续从事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

1628年,郑芝龙娶了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据日本学者伊能嘉矩所著的《郑氏异闻》中记载,田川氏是侨居在日本平户的中国侨民翁翌皂的养女。

郑芝龙结婚第二年便有了儿子,取名郑森,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成功。

有关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

有关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

有关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看些那些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吸取一下经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有关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有关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阿曼德·哈默阿曼德·哈默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商界人物之一。

他经历丰富、成就辉煌的一生,充分显现了他信念坚定、勇于冒险、不断开拓、独具慧眼的个性。

阿曼德·哈默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他曾经涉足过很多完全不同的领域,如铅笔制造、艺术品收藏、酿酒、养殖良种牛,每个行业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直至最终投身石油业,成为主宰世界石油业的几大巨擘之一。

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联系;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有人称他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和平使者”,有人赞他是精通百业的“万能商人”,更有人惊叹他是有魔力的“商业精灵”。

哈默的一生像一本精彩纷呈的书。

他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风云的呈现。

大学生百万富翁1898年5月21日,阿曼德·哈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父是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

父亲朱里埃斯·哈默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当过铸造工人,经营过药店和制药厂,后来又通过攻读医学学位成为一名医生。

哈默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创新精神。

16岁的哈默在读高中时就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笔巨额生意。

他用从哥哥那借来的钱买了辆旧敞篷车,在圣诞节期间为某公司运送糖果,在两个星期内他便还清借款,除拥有了那辆车外还有剩余的钱。

哈默初露锋芒是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时期。

当时,他的父亲一边行医一边经营制药厂,一心难以二用,致使药厂面临破产倒闭。

这时,他要求颇有经商才华的儿子接管这家岌岌可危的药厂。

为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

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做大量的笔记,晚上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

闽南人的口号

闽南人的口号

闽南人的口号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闽南这片土地啊,那可是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闽南人的口号,就像那大海里的浪花一朵朵,每一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咱闽南人勤劳勇敢,这可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

你要是走在闽南的大街小巷,就会听到这样的口号:“爱拼才会赢!”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哦。

就像我的阿公,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

但是阿公就是靠着这股子“爱拼才会赢”的劲儿,白手起家。

他起早贪黑地去码头扛货,那大太阳晒着,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阿公哼都不哼一声。

他就想着,别人能过上好日子,自己为啥不行呢?这就好比在战场上,别人都勇往直前了,你要是退缩,那能有啥出息?“爱拼才会赢”这口号,就像一把火,在闽南人的心里烧着,让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儿。

闽南人还很团结呢。

你要是听到闽南人喊:“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你可别觉得这只是说说而已。

我有一群从小玩到大的兄弟,大家都住在一个村子里。

有一回,村里有个小伙子想要创业,开个小工厂,可是资金不够啊。

这时候,大家就像是一家人一样,你凑一点,我出一点,把钱凑齐了。

有人可能会问:“你们为啥要这么帮他呀?”嘿,这就是闽南人的团结。

我们就像一群大雁,一只大雁飞不远,一群大雁就能飞越千山万水。

大家心里都想着,今天我帮了你,明天我有困难的时候,你也会帮我。

这种团结的力量,就靠着这个口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闽南人对传统文化那也是相当的重视。

“传承古早味,闽南有真味。

”这也是闽南人的一个口号。

在闽南的集市上,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

像阿婆做的蚵仔煎,那手艺可是传了好几代人了。

阿婆总是说:“咱闽南的味道可不能丢。

”阿婆做蚵仔煎的时候,那熟练的动作就像在跳舞一样。

新鲜的蚵仔,加上鸡蛋和地瓜粉浆,在锅里煎得滋滋响。

阿婆对食材的挑选可严格了,她说:“这就和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的,不能偷工减料。

”每一口蚵仔煎都有着闽南的风情,那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这传统美食就像是闽南文化的一个小缩影,这口号就是要让大家记住,闽南的好东西要一直传下去。

蒲寿庚是谁?泉州富豪蒲寿庚生平简介

蒲寿庚是谁?泉州富豪蒲寿庚生平简介

蒲寿庚是谁?泉州富豪蒲寿庚生平简介本文导读:蒲寿庚是宋元时期的知名人物。

他精通阿拉伯语、占城语(越南),这对外贸而言就有很大的便利。

南宋时期,他既担任过泉州市舶司提举,同时也因为外贸累积大量财富,成为泉州首屈一指的富豪。

13世纪初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蒲家族从广州举家迁往泉州定居。

而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还曾担任过安溪县主簿,并曾因贸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

抵御海寇南宋时,南海海寇猖獗。

泉州共发生海寇犯泉事件六起(不含山寇剧盗),而《福建通志》记八起,两书最后一起海寇犯泉都在咸淳十年(1274年)。

而此时的蒲寿庚只不过是个小商人,略带有亡命徒性质的商队。

咸淳十年(1274年),海寇袭泉州,官兵无能为力。

蒲寿庚与其兄蒲寿宬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宪击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称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

统领海防,权力很大。

泉州学者吴幼雄据《宋史·瀛国公度宗本纪》考证,咸淳十年(1274年)二月时,福建安抚使是赵顺孙,可知蒲寿庚之任福建安抚使应在咸淳十年(1274年)二月以后。

迅速发家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寿庚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

”蒲寿庚拥有大量海舶,1973年,在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龙诞香、胡椒等。

一些学者认为,这艘海船可能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

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即蒲寿庚受任为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后不久,蒲寿庚参与了一场反抗宋廷的战争。

时右丞相陈宜中为迁都事,杀殿前指挥使韩震,引起殿前司左翼军兵叛。

左翼军统领夏璟联合蒲寿庚,连续挫败宋军,取得瑞安(温州)、温陵(泉州)、三阳(潮州)大捷。

英语听力

英语听力

周宁人的“钢材帝国”调查2009-03-26 02:18:00来源: 东南快报(厦门)跟帖2 条本报记者蔡雪萍陈佳佳周宁县,闽东的一小县城,这个环县城走一圈还用不了30分钟的山区小县,人口不过20万人。

这几天却吸引了十多家来自福州的期货公司的老总们汇聚在此。

原因很简单,对于明天即将在上海亮相的钢材期货,周宁人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左右盘面的走势。

之所以在这个时节如此关注周宁人,因为有一份数据表明,近6万周宁人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把持了长三角最大的六十多家钢材市场,控制了上千亿的建筑钢材交易,占批发份额约70%,零售份额的80%。

特别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即将推出上市线材和螺纹钢品种,周宁人有着相当分量的定价权。

杨坚,银河期货福州营业部的总经理。

这两天他都不在福州,而是特意跑到上海认周宁老乡。

“业内有句行话说…全国线材定价看上海,上海看西宁‟,而上海西宁钢材市场里面有90%的商户是周宁人,就连西宁钢市,也是周宁人兴建的。

”杨坚说。

周宁人的钢铁商帮,已经形成了一个金字塔似的产业链,一家钢材现货商,底下可能有好几层的中间商,而维持这个金字塔屹立不倒的地基,自然是周宁人建立的钢材市场。

那么即将推出的“钢材期货”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周宁人所掌握的定价优先权?还是一个新钢材帝国崛起的催化剂呢?行业霸主:迫于贫困抢滩上海20年从翻砂打铁到掌控绝对话语权今年60岁的周宁人周华瑞1993年放弃了闽北的翻砂生意,孤身到上海开了个小店铺卖铸铁管。

到上海开始做钢材生意,周华瑞算是周宁人中比较早闯上海的那一批,正好赶上了上海浦东大开发,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周华瑞已经在上海买了两套房,全家也都“移民”到了上海生活。

“不过比起和我同名,周宁人人皆知,首创逸仙钢材现货市场的那个周华瑞,我可差远了。

”周华瑞笑言相较于周宁几个在上海闯出名堂的“大人物”,自己的经历更接近大多数普通的周宁钢材商人。

“在上海逸仙钢材市场,每天早晨我打开店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门前…信筒‟中各厂家的线材报价,通过比对各家价格决定当天的价格。

闽商:由蛇成龙行商盗无帮无派走天下

闽商:由蛇成龙行商盗无帮无派走天下

打开福建之门,闽商从蛇到龙闽字是个十分有趣的字:门内关着一条虫。

这是它的本意吗?没错。

而且,这虫还真就是指一条蛇。

蛇被关在房子里,怎么也难有出息。

但如果游出门外呢?那就是另一番气象了。

事实会让人吃惊。

豁然面对东海,蛇跃龙门大不同,小蛇立时变大龙,只在开关之间。

看来,闽商的命运,与福建的门,还真会有某种直接的关系。

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的一个拍卖会上,发生了一件不平常的事:一个叫蔡铭超的福建商人,毫不犹豫地砸出1.166亿港元,拍得了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

三年后,蔡铭超又掀波澜。

在2009年2月的法国巴黎佳士得拍卖会上,他又以3149.12万欧元的天价,要竞买圆明园鼠首、兔首。

虽然弄到最后因为拒付而导致流拍,但舆论冲击力实在太大:蔡铭超此举,竟然直接被江西省拿去,做了当年高考语文卷作文材料。

蔡铭超只是当代闽商的一个代表,放眼望去,闽商群体蛟龙逐海,踏浪前行,已经形成了一个壮阔的整体场面:在省内,闽商已创办了一大批企业,形成一个个产业群,光是一个小小的晋江县,就产生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晋江”模式,培育出了“安踏”、“安尔乐”、“七匹狼”等中国著名品牌。

在省外,福建民间投资的扩张速度也在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的福建人数,已经超过250万。

他们的房地产扩张,更是让人吃惊:在2010年房地产行业实力榜中,地产闽商纵横捭阖,一举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

在国外,从蔚蓝海岸出发的闽商,也积极开拓进了海外市场。

有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后,福建籍新华侨华人,纷纷走出国门创业,如今,福建籍新华侨华人已接近1100万人。

生在异国他乡,拼得怎么样?相当不错。

以事实例证,2004年仅福清一县,从日本汇回福建的人民币就高达三十亿元。

在地球村内扫描一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闽商已遍布地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港澳约120多万人,在台湾地区有900万人。

全部加在一起,资产存量估计已超过3000亿美元。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现任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

曹德旺:特立独行的“玻璃大王”

曹德旺:特立独行的“玻璃大王”

曹德旺:特立独行的“玻璃大王”作者:张锐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5年第2期不满现状,曹德旺将一个亏损压顶的乡镇企业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玻璃制造集团;不惧强手,曹德旺逆天打赢了中国“入世”之后的首场反倾销官司;不媚权贵,曹德旺拒绝玷污和始终恪守着纯正的商业本色;不吝家财,曹德旺如同散财童子乐善好施。

在已近古稀之年的曹德旺身上,镌刻着的不仅仅是一代人创造财富的商业传奇,更凝聚着一介草民追求平等和捍卫正义的卓越胆识,同时记录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经济历史。

张锐本刊特约撰稿人乌鸡变凤凰曹德旺的商业禀赋与潜质有许多来自于家族遗传。

一个名为《门槛刀痕》的闽剧,其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曹德旺的曾祖父,当时福建福清的首富。

传至曹德旺的爷爷手中,虽然曹家的财运大起大落,但最终也未失福清大户的门风。

曹德旺的父亲曾经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股东之一,因当时时局动荡,父母亲决定举家迁回老家福建福清的高山镇。

离开上海时,父亲带全家坐油轮,财产全部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

等人到家之后,全部家当却没有回来,一打听,才知道那条运输船沉了。

曹家从此家道中落。

由于家境贫穷,曹德旺直到9岁时才走进学堂,14岁时父母实在支撑不了曹德旺与哥哥两个人的学费,只得让曹德旺辍学回家放牛。

18岁时,曹德旺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生意,从倒卖烟丝,到贩运水果,再到后来种植白木耳和推销树苗,闯荡江湖的曹德旺既体尝到了赚钱的不易,更积累了不少的商战经验。

不过,由于经历了生意场上的起起落落,在带着儿子打拼的同时,父亲其实并不想让曹德旺在商道上走得太远。

因此,当高山镇的一家异形玻璃厂招聘临时工时,在父亲的极力主张下,30岁的曹德旺进入这家企业当上了采购员,工作是推销水表玻璃。

改变曹德旺命运的机会在7年后出现。

由于连年亏损,玻璃厂决定对外转包,无人问津之际,曹德旺出手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凭借着自己多年生意场上推销经验,曹德旺不仅将原来流失的客户找了回来,而且揽来了不少新用户。

周宁垄断钢材半壁江山

周宁垄断钢材半壁江山

周宁垄断钢材半壁江山作者:魏频来源:《现代工商》2012年第07期周宁是福建的一个县。

周宁县出了一个现代商人叫做肖家守,从此周宁名声大增,而且几乎成了现代闽帮的代名词。

肖家守被人称作“钢贸大王”,他到上海17年了,把申城当成了第二故乡,在上海浦东、七宝、松江,投资过多家钢材市场。

他操着家乡口音做生意,有生意往来的企业,大多是他的老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从福建涌入上海的创业大军中,人口只有20万的周宁商人,6万人以钢材贸易为生,他们垄断了上海钢材市场半壁江山。

亲帮亲来邻帮邻周宁县地处闽东北山区,那里地势陡峭,几乎没有平地,不靠海不靠水,也不靠福建省任何一条通往省外或省内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路线。

虽然可以靠山吃山,但商品外运的条件并不理想。

长期以来,周宁都是福建山高、土薄、县小、经济落后的小县城。

为了谋生,很多周宁人到外地寻求打工、做生意的机会,当地人把外出的人叫做“出门人”,肖家守就是“出门人”中的一员。

一开始,他选择在广东做生意,1994年听说浦东大开发,就到上海寻找发展机会。

当时,在上海的周宁企业只有十几家,经商人员不过80人,主要开设上下水管道的小店面。

肖家守刚到上海,做的也是上下水管道用钢生意,他成立了一家公司,取名“宁昌物资公司”。

没想到之后的经营,的确像他梦想的那样昌盛和顺利。

到1996年,肖家守一年就赚到两三百万,经营的钢材品种也越来越多,他挖掘到上海的第一桶金。

广东市场很单一,上海市场不一样,辐射很大,江浙等地的需求都能覆盖到。

巨大的市场,吸引了更多的福建人来到上海。

1990-2000年,仅周宁县就有3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达到了2万多人,很多都是通过亲戚和老乡之间的推荐到上海,经营的企业大多数与钢材贸易有关。

1999年,肖家守利用赚到的资金,与几个朋友在七宝开设了一家钢材市场,钢材市场中聚集了不同的钢材贸易商,实行统一仓储,统一运输,谈业务、签合同、提货可以一步到位,这样的模式迅速得以扩张。

闽商 商会 古诗词

闽商 商会 古诗词

闽商商会古诗词
闽商,即福建商人,其历史悠久,在古代便以勇敢、智慧和团结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与闽商有关的古诗词:
1. 《闽商行》
闽海之滨商贾家,波涛万里走天涯。

海风吹起千帆过,洋浪摇曳万宝发。

货通天下商贸盛,利聚八方商机大。

富国强民福泽远,千古闽商誉天下。

2. 《咏闽商》
东南沿海富贾乡,航海经商名远扬。

珠宝丝绸满载归,香料药材飘四方。

勤劳勇敢经商道,智慧机敏创家邦。

闽商精神传千古,繁荣富强永流芳。

3. 《闽商赞歌》
闽海之滨商贾家,航海经商走天涯。

商海搏击千帆过,富国强民誉天下。

诚信经营传千古,团结互助展才华。

闽商精神永流传,共创美好未来佳。

福建首富:倒卖废钢铁边角料起家

福建首富:倒卖废钢铁边角料起家

倒卖废钢铁边角料起家日前,胡润研究院于上海发布了《2015胡润百富榜》,企业总部位于福建的上榜富豪共有61位,其中,三安集团的林秀成、林志强父子以340亿元的财富,取代了新华都集团的陈发树,坐上了福建首富和厦门首富的宝座。

此前,福布斯发布首份全球科技界100富豪榜,林秀成更是福建惟一上榜的富豪。

闽商档案:林秀成,福建安溪湖头人,1956年出生,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

先后担任任安溪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政协安溪县第六届、第七届常委、泉州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政协安溪县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际商会福建省商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

曾任福建省安溪县三安铁合金联合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福建省三安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福建三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安美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虽然终日与冷冰冰的钢铁打交道,安溪汉子林秀成靠着自己的精打细算打造着自己的产业帝国。

在网上几乎搜索不到林秀成的任何资料,但是他的足迹却已遍布大江南北,除了钢铁生意外,电子、茶叶、房地产他都经营过,他是一位既精明又神秘的安溪商人。

人物生平计划时代钢铁起家每个创业者都有不同的艰辛史。

林秀成是安溪湖头人,很多人说他的经商能力似乎是天生的。

安溪铁观音风靡海内外,但林秀成选择的发力点却是冷酷无情的钢铁。

一位曾在林秀成手下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林秀成起初靠倒卖废钢铁边角料起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三明钢铁厂打上了交道。

林秀成先瞄上了钢铁贸易,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钢铁贸易的巨大利润让林秀成赚了第一桶金。

而后三明钢铁厂和林秀成共同注资成立三安集团有限公司。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林秀成的精心呵护下,三安集团已经由单纯的钢铁冶炼和钢铁贸易发展成为如今集钢铁冶金、光电子高科技、茶厂、水电站、房地产、贸易等多种行业在内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历史悠久的福建商帮(全文)

历史悠久的福建商帮(全文)

历史悠久的福建商帮(全文)清末民初,民间有一句口头禅;“官大看北京,钱多数福建。

”这是对福建商帮曾经创造的辉煌的最好写照。

福建商帮,简称闽商,即福建商人,一般说,应当包括海内外所有闽籍经商人士。

商帮形成《山海经》中记载;闽在海中,福建人与生俱来同海洋为伴,闽商的发展也与大海息息相关。

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陆,闽南人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的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在闽南几乎没什么影响力。

闽人经商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从南朝末期开始,除进行国内的商业活动外,还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定期的商贸和海船往来。

闽人的崇商意识发端于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他利用福州、泉州多良港,使之成为南北乃至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元代曾在泉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使“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

因闽地“负山环海,田不足耕”,加上封建剥削的苛重,闽人为了谋生而“轻生死”,从家乡带着丝绸、药物、糖、纸、瓷器、手工艺品等特产,搭上商船,从福州或泉州出发,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运销世界各地。

有些商人因经商需求,开始定居异国他邦。

长而久之、代代相传,福建商人成为侨居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闽籍商人:“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

据统计,福建现有海外华侨11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120多万人,闽籍台胞几百万人。

这些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

他们经商有方,顺势有为,不断积累财富,拓展商贸活动,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闽商成为与晋商、徽商、粤商、’浙商、滇商齐名的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这时期,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就是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

从地域而言,闽商又派生为福州、泉州、兴化、延平、漳州、宁德等商帮。

与金融词汇有关的谜语大全及答案

与金融词汇有关的谜语大全及答案

与金融词汇有关的谜语大全及答案操作室——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劳动时间
蟾蜍缺与圆——打一财经词语答案:扭亏转盈
出书——打一财经词语答案:生产成本
出书就要出好书——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差别成本
八一——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增加综合成本
巴黎航海者——打一财经词语答案:经济法人
百万雄师过大江——打一财经词语答案:集体经济
爆竹一声辞旧岁——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年报
背篓商店——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市场体系
隘——打一财经词语答案:边际收益
安胎——打一财经词语答案:不动产
把酒话桑麻——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商品农业
冰海沉船——打一财经词语答案:经济危机
冰轮犹欠半分圆——打一财经词语答案:本月亏损
冰雪消融方行舟——打一财经词语答案:解冻,流通
不使人间造孽钱——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净收入
不要过头——打一财经词语答案:最高限额
布告勘误——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出差补贴
财源茂盛达三江——打一财经词语答案:货币流通
财源茂盛达三江——打一财经词语答案:现金流量
白浪高于瓦官阁——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升水,过户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打一财经词语答案:会展经济
安营扎寨——打一财经词语答案:账户设置
暗掷金钱卜远人——打一财经词语答案:预算外,投资八十一——打一财经词语答案:统计成本
八仙过海——打一财经词语答案:货币流通量
八仙过海——打一财经词语答案:集体经济,各尽所能本人是作家——打一财经词语答案:集体所有制
表皮受伤连成一片——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创外汇
别人已休息——打一财经词语答案:剩余劳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看上海的钢材商们为他们的家乡带来的变化,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地的银行能够如此的“鼎力相助”。肖家守对记者介绍,在他们的老家建县60周年的时候,县政府的财政还是赤字,但上海的“企业家”们,一下就赞助了县里20多个项目。
赚钱不再容易
“宏观调控后,小的钢厂没法生存,对流通商来说,难度就更大了。”谈起目前的形势,肖家守的脸上,不再有喜悦。
如今,当时只有不足10名员工、家当也就几十万元的上海西本钢铁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拥有了3000吨和5000吨以上深水码头各一座。2004年,西本实现了钢材销售额49.7亿元,在全国的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列306位。而在上海,销售钢材唯一能做得过肖家守也只有宝钢集团旗下的销售公司宝钢国贸了。
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的流通企业,超过一半是福建人创办的,而且几乎都来自于福建省的一个县——周宁县。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周宁人,从小山村来到了大上海。如今,还是习惯在办公室里沏上一壶乌龙茶的他们,甚至可以联手左右上海钢材市场的价格。
白手起家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建设高潮,使钢材这种产品出现了难得的供不应求的热火局面。此时还在家乡周宁县收购废铁的肖家守,想到了用废铁换钢材,转手卖出了一个好价钱。这样几个回合下来,肖家守的手头上便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
更重要的是,周宁人在上海的事业,还得到了当地银行的“鼎力支持”。肖家守透露,一般的国有银行,是不可以做联保信用贷款的,而福建当地的银行,就可以通过个人的信用和几家捆绑贷款互相监督来给在上海的钢材商们贷款。“1000万元自有资金的钢材流通企业,往往贷款了500万~600万元,占据了自有资金的一半多,而2005年,周宁县所在的宁德市放到上海来的贷款,就达到了三四十个亿。”
对于能够迅速发家的原因,肖家守也承认当时的形势的确太好了。肖家守说,他的公司是2000年以后才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即使到了2003年的时候,形势依旧大好,那一年,钢材价格从2000多元最终涨到了4000多元上海的钢材流通企业也就十几户,可到现在,五六千家也有了,而大多数,是周宁人贡献的。曾经在他的西本公司打工的50个“子弟兵”,现在都成了“大老板”。
肖家守说,福建人有“抱团”意识。一个人没有资金没关系,没有货物没关系,只要勤快多跑工地,拿到订单,就可以到已经发家的老乡那里拿到货,从中赚取差价,甚至资金也可以先“拖欠”。
一般来说,这些钢材经销商的钢材,主要来自天津、唐山、山西等地,而销售市场则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江西、安徽以及江苏等省。上海,就成了最大的集散地。
此前,他是上海西本钢铁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一个在上海贸易额排名第二的钢铁流通企业;而现在,他更多的精力将放在上海松江钢材城,在这座钢材城里,原材料、钢材加工、构件成型、仓储、配送、销售和售后服务将实现一条龙的运作。
据了解,上海松江钢材城总投资7.6亿元,实行滚动开发,首期工程投资3.7亿元。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届时入驻企业将达1200多家,预计年钢材交易量可达800万吨,年交易金额300多亿元。
然而,一些小的经销商告诉记者,2%~3%的利润率,对现在的钢材经销商来说已经是很多的了。
据了解,在经销商与钢厂打交道的过程中,钢厂一直是占据上风的。这与国内的经销商散而多,多而杂,集中度很低,资金实力又不雄厚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是100家钢厂面对成千上万家钢材经销商,你不来订货,有的是经销商来订货,为了不被钢厂从网络中剔除,不管我们自己的库存增加了多少,每月3000吨的货还是得继续进来,进来后又找不着买家,实在不行就只能低价抛货。”一位经销商对记者承认,在市场不好的时候,经销商的资金链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尤其是贷款多的企业。
事实上,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的流通企业,超过一半是福建人创办的,而且几乎都来自福建省的一个县——周宁县。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周宁人,从小山村来到了大上海。如今,还是习惯在办公室里沏上一壶乌龙茶的他们,甚至可以联手左右上海钢材市场的价格
最近,肖家守的办公地点,从浦东开发区搬到了上海的新区松江。
在今年4月国家连续出台调控政策后,国内需求和出口锐减,钢价开始像过山车一样地下跌。6月末的价格就比3月末下降了10.47%,有的品种降幅甚至达15%~20%。
“今年,明显感觉到上海新动工的大面积工程很少。”肖家守无奈地说,而房产商的房子卖不出去,就会欠工地的钱,那么工地自然又会欠钢材流通商的钱。“在以前,都是全款交易,可现在工地订合约时,就只先付50%的现金了,或者‘承诺’三个月后才交款。”肖家守透露,现在,从事钢材贸易的利润率只有2%~3%。
如今,周宁人在上海甚至都成立了商会,300多家事业上已经初具规模的周宁钢材商是商会的主要成员,而肖家守是上海市福建商会的副会长。他透露,其实在上海,周宁人办的钢材流通企业至少有3000~4000家。
“上海的钢材市场之所以能聚集这么多福建人,正是靠了这种‘同乡’效应。”肖家守告诉记者。近两年来,福建人甚至到越南、中东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办钢厂的都很多了。
1987年,一场洪水把他筹办的铸造厂冲得只剩下一堆沾满泥沙的废铁。肖家守又振作精神,南下广东经营水管生意。1994年,肖家守踏上了上海滩。
初到上海,他并没有急于确定自己的方向,而是骑着自行车满街满工地转悠收集信息。肖家守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在上海骑着自行车发家的老乡数不胜数。“据我估计,县里面至少有6万人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无锡、苏州等地从事着以钢材贸易为主,甚至扩展到钢材的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链的大小生意,而我们一个县的人口还不到20万人。”肖家守用手指比画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